從網癮少年到全校第一:他用行動告訴所有父母,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2020-08-20 北鬥童書

曾聽過這樣的說法「所謂的差生,不僅僅是讀書不用功,更多的是資質問題,怎麼努力都沒用...」這種觀點,很多人的潛意識中是認可的,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之前有一部很火的系列紀錄片叫《差生》,其中的一部追蹤了幾個差生高考後10年的生活,北鬥君記憶最深的,是一個叫洪成浩的網癮少年,從弱到強的故事。


洪成浩從初中開始,沉迷遊戲世界,平常除了吃飯上學,每天還要打6個小時遊戲,等到了周末,更是不眠不休的坐在電腦前,聚精會神的打遊戲。



母親苦勸無果後,漸漸開始反思自己,會不會是教育方式上出現了問題。於是,轉變教育思路,讓自己先冷靜下來。


「就當這孩子一周或一個月後就要死了」實在心裡氣到不行的時候,成浩媽媽就這樣想。


她開始設立家庭會議,不再逼迫孩子,平心靜氣的尋求溝通機會,拉進親子關係,陪他一起嘗試了很多活動,學廚藝、旅遊、學跳舞等,希望幫助孩子轉移喜好。



好景不長,到了成浩高一時,執意要求退學成為職業玩家,這可急壞了成浩父母,「火焰正旺的時候,哪有辦法滅掉?」


但是,成浩父母壓制住心中一萬個不樂意,抱著「也許盡情試一次,就會厭倦了」的想法,全力支持孩子參賽。



比賽的結果可想而知,成浩輸的很慘,在他氣餒的這段時間,父母二人不斷鼓勵,使得成浩意識到自己需要改變,開始嘗試新的方向,用心的學習,最終在高三那年考到了全校第一,拿到名牌大學4年獎學金的名額。



如今的成浩,名牌大學畢業後,入職了世界級的電子公司。回首這段驚人的改變,讓我們看到了父母的陪伴與信任,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孩子的潛力,不會像應季的花朵一樣,齊刷刷開放,他們需要父母的用心栽培,說不定最終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迎接溫暖與陽光。


寓教於樂不是說說而已,而是靜下心來,陪著孩子一起,發現他們的興趣。其實就像上文提到的洪成浩一樣,他並不是對學習沒有興趣,而是因為被遊戲吸引,迷失在玩樂中。


世界萬物都有自己的故事,而這些都是吸引孩子的所在,和孩子一起,以家作為起點,開始一場認知之旅,發現虛擬世界無法提供的——真實的美好!


之前我們為大家介紹過《我家門前》和《動物狂歡節》兩本書,它們通過文字讓孩子構建起自己的探索之地,得到了很多讀者的喜愛,其實在中文版出版前,就已經有不少人將它們收藏在自己的「寶庫」中:


Devant ma maison (中文書名:我家門前)和 Au carnaval des animaux (中文書名:動物狂歡節)這兩本繪本在我的「寶庫」裡已3年,我和女兒都非常喜歡。出於對故事的喜歡,隨後逐漸去了解了它們的作者-加拿大繪本作家Marianne Dubuc。



翻開《我家門前》,就會被作者畫筆下色彩鮮明、溫馨親切的圖畫吸引住:


我家門前有一盆玫瑰花,


花上有一隻小鳥,


小鳥上面有個窗戶,


窗戶後面是我的房間……


故事就這樣前後左右地延伸開來,從我的房間到我的城市,從捕魚的熊到噴火的龍,到外星人,到山洞,到大猩猩,到太陽系,到流星,到大海,到海盜,到和平鴿,到動物園……


經過這麼一場非凡的旅行,最後居然又回到家裡了 !



0-2歲被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稱作感知運動階段,以這個階段為起點的認知發展,決定了我們的孩子是不是聰明、是不是靈活和有創造力。


家長們平時關注的記憶力、想像力、思維能力以及智力的發展都屬於認知的範疇。


那麼,選擇一本好的認知繪本,就如同給我們的小可愛們的腦袋瓜插上了小翅膀,讓他們天馬行空地飛啊,飛啊...... (嗯,說實話,這個故事真的很長......很長......有可能會成為爸爸媽媽的哄睡神器!)


法國出版社是這樣介紹這本書的:「Un imagier pas comme les autres où se mèlent le réel et l'imaginaire.(這是一本將現實和聯想巧妙融合的與眾不同的認知書。)說這麼多,就只待家長們帶著自己的小可愛們去翻開這本書看一看嘍!


接下來給大家介紹的是:


同樣精彩好看的《動物狂歡節》


Touts les animaux sont invités au

carnaval.Déguisement obligatoire!


故事從動物狂歡節的舞會通知開始,所有的動物都被要求化裝出場......



獅子變成了大象,大象變成了鸚鵡,鸚鵡則變成烏龜?!一個動物的服裝又給了下個動物變裝的靈感,讓閱讀本書就像在看森林變裝舞會的服裝秀,每翻一頁都是驚喜,讓你和孩子都忍不住一路翻到底!


動物們的變裝滑稽又搞笑,翻著翻著我們可能就要停下來笑一會兒!最後,動物狂歡節開場啦,好戲即將上演!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從網癮少年到全校第一,考上名校,他卻說全因父母做了這件事
    01父母的信任是激發孩子潛能的關鍵在系列紀錄片《差生》中,講述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學渣」逆襲成為「學霸」,考全校第一,名牌大學畢業的真實案例,看完讓人受益匪淺。而且,他每天有6個小時都在玩遊戲,周末會玩一整天,有時候甚至24小時不停,每科成績都是20多分,全校墊底,父母也是束手無策。
  • 從網癮少年逆襲第一,再到考取名牌大學:原來父母最好的教育是...
    希望能對所有父母,有所啟發。 雖然基礎差,可有興趣加上努力,再加上父母一如既往的精神支持,託德的潛能逐漸在教育領域展現。洪成浩從遊戲狂魔到全校第一 並且整個過程,他們都全程陪伴。成浩又一鼓作氣,不鬆勁,一年後就考到了全班第二,很快又考到全校第一。
  • 作為老師,遇到網癮少年怎麼辦?
    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網絡和新媒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甚至成為了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必需品,而且網絡中的海量信息也是滿足當下人們信息需求;但是其中不良信息以及各種網路遊戲也會使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尤其是對於廣大青少年,面對無數信息和遊戲的誘惑,由於本身自制力不強,很多孩子以致於成了網癮少年,所以,對於如何科學合理利用好網絡資源,更好的幫助學生提高學習
  • 好心情診所馬鳳茹:家有「網癮」少年怎麼辦?
    據統計,大約有23%的青少年有網癮問題,網癮成為青少年健康成長阻礙,青少年很難自我控制,所以家庭、學校、社會幫助孩子面對網癮,成為社會一項緊急重大的任務。 當孩子出現「網癮」時,家長該怎麼做?好心情診所的馬鳳茹醫生講述了一些治療過程中的經驗。馬醫生告訴筆者:網癮已經成為困擾許多家長和青少年的一種現象。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有益也有害,關鍵在於如何利用。
  • 案例:「網癮少年」的自我救贖
    就在一年前,他還被別人貼著「網癮少年」的標籤,如今他是該校重點班的學生,學習成績排名靠前。   「我對遊戲不上癮,就是對網絡小說上癮,喜歡看玄幻類的作品。」劉小志告訴記者,在虛擬世界裡他感到無比快樂。   見過父親摔電風扇,也習慣父母打架……這是他內心揮之不去的陰影。
  • 為人父母最好的教育,是愛的陪伴
    李玫瑾教授說:「陪伴是一種教育。陪伴在身邊,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愛。」01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六一」兒童節,父母與孩子共同的節日。這節,該怎麼過?02陪伴,質量比數量更重要在《少年說2》中,有一個小男孩「控訴」父母:
  • 在線教育,正在打造新一批網癮少年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語言學家萊尼伯格(Lenneberg)認為,兒童學習外語最好的時間大約是2歲到青春期。所以不少孩子家長在2歲左右開始準備,等孩子3歲左右就正式報班學習了。儘管按照2001年教育部的規定,中國學生學習外語的起始年齡最早為六七歲。
  • 18歲少年被父母送戒網癮學校死亡 遭戴手銬關禁閉
    成了小磊父母怎麼想也想不明白的事。也因為這起戒網癮少年之死事件,再次將帶有神秘色彩又飽受爭議的「特訓」學校,推進了公眾視野。關禁閉戴手銬只因不服管教小磊今年18歲,平時網癮比較大,一頭扎進網吧,可以好幾天不回家。因為愛上網,小磊的學習成績一直不太好,一度出現過強烈的厭學情緒。這個「壞毛病」,讓小磊父母頭疼了很久,也想盡了辦法。
  • 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今天和一個同事聊天,說道孩子的教育,現在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都特別的焦慮,總想給孩子最好的,小小年紀就安排孩子去上各種早教與興趣班,也不知道這樣對孩子好不好,會不會讓孩子太辛苦,可是如果不給他報呢,又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是頭疼,先不說經濟壓力大,就是孩子也早早就開始競爭,做父母的也越來越焦慮。
  • 為什麼以前常見的「網癮少年」,現在少了很多?一網管講出實情
    為什麼以前常見的「網癮少年」,現在少了很多?一網管講出實情因為網絡技術的發達,相信大家對「網癮少年」一詞並不陌生,所以當提到網癮時,人們腦中浮現出來的往往就是那些不分白天黑夜在網吧打遊戲的少年和跟其身後父母不斷的思想及暴力教育。
  • 「神仙母女」考研同時被錄取:最好的教育,是言傳身教
    這是母親給女兒最好的鼓勵。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曾說:「教育意味著用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顆心喚醒另一顆心。」說教一千遍,不如自己用實際行動親自去做,以身作則影響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01 言傳家是孩子人生中第一所學校。
  • 一個治療「網癮」的成功案例
    2004年5月,他因主動幫助「網癮」少女戒除「網癮」而在社會上引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挽救上網成癮者行動」,全國反響強烈。陶宏開往往是通過與上網成癮孩子的交流,逐漸讓其認識並改正自己的不良習慣,具有很好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他與孩子的對話思維頗為特殊,以下便是他與孩子的一則對話實錄。那一天,劉濤(化名)被父母拽到了陶教授的家中。
  • 陪伴,不是時間的堆積:愛的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李玫瑾教授說:陪伴是一種教育。陪伴在身邊,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愛。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六一」兒童節,父母與孩子共同的節日。這節,該怎麼過?有愛的陪伴,和孩子一起長大,才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陪伴,質量比數量更重要在《少年說2》中,有一個小男孩「控訴」父母:他每次抬起頭,看著他們的時候,他們都是目不轉睛地盯著手機看;
  • 在線青少兒教育,正在打造新一批網癮少年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語言學家萊尼伯格(Lenneberg)認為,兒童學習外語最好的時間大約是2歲到青春期。所以不少孩子家長在2歲左右開始準備,等孩子3歲左右就正式報班學習了。儘管按照2001年教育部的規定,中國學生學習外語的起始年齡最早為六七歲。
  • 這位媽媽只相信了一件事,就讓20分少年成為全校第一
    無可救藥的「網癮少年」成浩從初中開始痴迷電子遊戲。 帶他學舞蹈,參加各種課外活動,而且全程陪伴他想起父母送他到公交站為他加油的樣子,想起一路走來父母對自己的寬容和支持,突然覺得特別抱歉,覺得對不起他們。
  • 少年命喪戒網癮學校 專家:網戒機構應設國家標準
    少年命喪戒網癮學校 專家:網戒機構應設國家標準 原標題:    □ 法制網記者 姜東良 徐鵬   4月16日,位於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的山東雅博教育培訓學校(以下簡稱雅博教育)發生一起命案,學校兩名教員在控制一名13歲學生的過程中致該學生窒息死亡
  • 好心情私人醫生服務:助力網癮少年脫離網癮,重獲新生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所有學生都被迫宅在家,從此網課每天不離身。既然要上網課,那家長就得給孩子配備平板、電腦、手機,看似是為了學習,時間久了很多家長卻發現,這電子產品配備齊全之後,孩子也有了更多的時間來上網、打遊戲,甚至形成網癮。掐指一算,距離2020年秋季開學僅剩十幾天,如何在這短短的日子幫助孩子回歸正常學習生活,逃離網癮的「束縛」呢?
  •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陪伴
    教育伴隨著一個孩子成長的各個時期,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涵蓋了孩子教育的全部,就佔比而言,學校教育佔到30%,社會教育佔比20%,而家庭教育佔的比重達到50%,從各個教育的比重來看,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13歲少年命喪戒治網癮學校 背後真相是什麼?
    4月21日,《法制日報》記者到雅博教育採訪因為大門緊閉,便拍了幾張外圍照片卻遭到學校保安的攔截直到民警趕來記者才脫身保安說學校已經停止辦學所有學生都被遣返招生簡章宣稱,山東省心理衛生協會心理諮詢治療中心(濟南雅博教育培訓學校)是山東省唯一一所青少年綜合素質教育權威機構,中心主要招收網癮、自閉、抑鬱、親情淡漠、逆反社會等行為問題與心理問題青少年,是「濟南最好的戒網癮學校」。通報稱,案發前,天橋區主管部門在檢查過程中發現該校存有違規從事網戒糾正行為,並責令其停止辦學,相關手續正在辦理中。
  • 親子研學:父母的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
    這一案例告訴我們,缺乏父母的陪伴,缺少親子之間的溝通交流,對孩子的成長有諸多不利。有心理學研究發現,當需要父母關心、陪伴的請求拒絕以後,孩子會非常失望,變得煩躁、脾氣多變,甚至會通過摔打玩具等粗暴行為來發洩內心的不滿。除此之外,遭受父母忽視情況,嚴重者將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人際智能發展。已經有不少研究數據表明,親子相處時間短、缺少陪伴的孩子,往往智能發展遲緩,表現為不會關心幫助他人,內心孤獨冷漠。而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往往更加開朗、陽光、善良,對世界充滿愛與美好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