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是怎麼來的,有人說是「洋人」傳來的,這是不是真的?農曆是我國傳統曆法,也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說的「陰曆」(民間通俗叫法),它是漢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通過對山川、河流、星空等研究過後的依靠地理、天文知識創立的一項偉大的非物質文化傳承和遺產。
當然,因為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歷史悠久,所以在農曆的發展史上也有少數民族政權對它作出了一些細節上的補充和針對某一環節的獨創貢獻,如:南北朝時期的後秦三紀曆 、北涼玄始歷 、北魏正光歷,元朝授時曆等(南北朝時期的北朝曆法主要時繼承和發展漢武帝時期的太初曆,元朝時期的曆法是在南宋統天曆基礎上繼承後再進行一些獨創)。
農曆的通俗叫法雖然是「陰曆」,但其實並不是真正的純陰曆(以月相變化計算的曆法),主要在於它是建立在陰曆的基礎上,融合陽曆(太陽歸年)而成的一種曆法,即取月相的變化周期(以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加入幹支歷中的「二十四節氣」,同時以太陽回歸年為年的長度,並通過設置閏月來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匹配而成的一種陰陽合曆。
在我國曆法的發展史上,曆法從來不是單一發展的,大體上遵循著一條規律,即在前朝的基礎上進行繼承、批判後,再融入自己的考究後,從而形成新的曆法。總體上來說,從最初三皇時期的幹支紀法到清朝的癸卯元歷,我國曆法一脈相承,在這個過程中也經歷了多次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五次曆法改革,即太初曆改革、大明曆改革、戊寅元歷改革、授時曆改革、時憲歷改革,才完善了我國傳統的農曆算法。
主要曆法具體如下:1、幹支歷:即我國傳統的天幹地支紀元法,包含: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二者依次對應匹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元素,按固定的順序,以時、日、月、年進行各個時間單位階段的排序,其中紀年以六十年為一個輪迴,這是我國歷代曆法的基礎。2、太初曆: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頒布,以夏曆正月為歲首,吸收了幹支歷中的二十四節氣作為農事生產的指導,並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以滿足農時季節的需求。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曆法改革,比古羅馬儒略曆早了58年。
3、大明曆:南朝宋大明六年(公元462年)由我國著名科學家祖衝之創立,也稱「甲子元歷」,南朝梁天監九年(公元510年)正式實施。它引入了「歲差」的概念計算,採用朔望月長度為29.5309日,並求得回歸年長度為365.24281481日,這與現代測得回歸年長度僅差萬分之六日左右,即一年只差50多秒,是一種非常精確的曆法資料,這也是我國古代曆法的第二次改革。4、戊寅元歷: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由博仁鈞和崔善為二人創製,改平朔為定朔,並在全國範圍施行的第一部曆法,也是我國曆法史上第三次大改革。
5、統天曆:南宋慶元五年(公元1199年)由天文學家楊忠輔創製,它以29.530594日為一月,以365.2425日為一年,這樣的計算結果只比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實際周期差26秒,這一算法比西方早了400多年。6、授時曆,即明朝延用的大統歷: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由天文學家郭守敬創製,它廢除了傳統曆法採用的上元積年,並以29.530593日為一月,以365.2425日作為一年,而這比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實際時間僅差了25.92秒,這樣的精確度和今天的公曆相當,比西方早了300多年;同時創立了「三差內插公式」和「球面三角公式」,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四次曆法改革。
7、時憲歷,即《崇禎曆書》:明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至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由明天文學家徐光啟主持(徐光啟死後由李天經主持),並邀請當時在華的西方傳教士,如:湯若望、羅雅谷等,結合西方天文知識編纂的一部新式曆書。該曆書中首次引入了「地球」的概念。此時的西方已經進入了文藝復興,所以曆書中雖然提到了哥白尼的「日心說」,但還是堅持「新地心說」,即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並且靜止不動,月亮、太陽繞地球轉動;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等五大行星在繞太陽旋轉的同時,跟隨太陽一起繞地球轉動。
這一思想比中國傳統的地心體系學說(蓋天說、渾天說)和歐洲已經流行1500多年的託勒密地心學說要進步得多。當然,明末正處於西學東漸的過程中,西方的科學知識對中國傳統文化衝擊很大,所以當時的士大夫們對這部新曆法的優劣進行了長達近10年的爭議。在這個過程中,新曆法對日月交會(日月食)、日躔(推算太陽位置)、月離(推算月亮位置)、辰星(水星)、太白(金星)、熒惑(火星)、歲星(木星)、鎮星(土星)等天體運動軌跡和時間的計算及推演非常精準,讓崇禎認識到了新曆法的優越性,並在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八月下達了頒布新曆的旨意。
只是當時李闖的農民軍已經佔據了河南,並回師陝西和孫傳庭決戰於潼關;而在此之前的五月,張獻忠已經在武昌建立了「大西」政權,大明朝處於嚴重的戰亂、混亂之中,而且隨著崇禎帝於1644年自縊煤山,新法在全國範圍內的推廣和施行並沒有得到有效的執行。清朝入關後,曾經參與編著《崇禎曆書》湯若望,於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將137卷的《崇禎曆書》刪減至103卷,並改名為《西洋新法曆書》進獻給當時的清朝攝政王多爾袞,作為自己進階的資本,以此獲取了清廷太常寺少卿的職位。
這本刪減版的《崇禎曆書》,被清廷命名為「時憲歷」後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推廣,多爾袞也由此完成了崇禎皇帝未盡的事業,而這部曆書也是新中國成立後編制農曆的基礎!只不過因為湯若望這個洗稿者,把徐光啟、李天經等中國科學家剔了出去,把《崇禎曆書》刪減後據為己有,並通過清廷的授權(即康熙曆獄事件)確立了他對這部新曆法的版權,也就給今天不清楚農曆發展史的我們造成了如題的困惑,即農曆是由洋人傳過來的,這不得不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事實上,時憲歷的本質其實還是對中國傳統曆法的改革。只是在這個改革的過程中,西方對天體運動的科學計算方式被中國傳統天文學進行吸收和融合,同時廢除了此前的把全年分成二十四份的以確定節氣的平氣(恆氣),正式採用了以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為標準的定氣(以太陽的運動軌跡制定二十四節氣的日期,以及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除夕),從而推動了中國曆法推演的新思路,這是中國曆法史上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改革。
結語:農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而且在它的發展過程中也印證了中華文明(漢文明)兼容並包、積極學習的態度。當然,歷代農曆的修證和編撰遠不止以上這些,其實還有很多關鍵的曆法(包括沒有推行的),如下圖表格。這些曆法對構建我國古代的科學體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農曆是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並不是什麼洋人傳過來的。
只是在中西文化的交流過程中,文藝復興後的西方科學給了我們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很大的啟發,這一點是需要認清和承認的,但不能因此將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打上「洋」標籤,這是非常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