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Live / 實地探訪 / 熱點探秘/ 深度探討
最近小探的大姑媽來矽谷看望小探。沒來之前,大姑媽腦海中的矽谷是這樣滴:
棕櫚樹下寬闊的大道!
舊金山的金門大橋橫跨南北!
科技公司鱗次櫛比,高科技人才在街道上川流不息!
可是到了之後,大姑媽看到了堵成狗的101 公路。
驚訝於各大科技公司城鄉結合部風格的樓房。
被舊金山的妖風陣陣吹得沒有心情去看大橋了。住了幾周後,大姑媽得出結論:矽谷比不上我們呂家屯!
說起來,被名聲在外的矽谷「坑」的遊客絕對不止大姑媽一個人。 而搬來矽谷的人們,也常常會捫心自問一下「我到底為何而來?」
於是,便有許多好事者把他們在矽谷的所見所聞畫成漫畫,雖有誇張成分,但卻能讓讀者們會心一笑。今天咱們以畫為文,看看漫畫中的矽谷到底是怎樣一番景象!
人在矽谷,生活在別處?
Sarah Cooper 是谷歌紐約UX 設計師一枚,但她還有另外兩個身份:脫口秀表演者以及漫畫師。雖然住在紐約,但是經常出入矽谷的她,卻能把矽谷文化的精髓洞察透徹。
她曾經畫過一組漫畫,把位於矽谷的舊金山與東部的紐約市進行了一番對比。之所以要比較這兩個城市,是因為紐約和矽谷分別打造出了美國的金融圈與科技圈,同時也吸引了美國最優秀的人才,當然這二者在高房價、高物價上也不分伯仲。只是小探看了之後,感覺有點心酸……
【紐約】:抱歉我遲到了,地鐵又出么蛾子了!
【舊金山】:抱歉我遲到了,根本找不到停車位啊!
在以缺乏公共運輸設施而臭名昭著的矽谷,有汽車絕對比有女朋友更重要!在紐約,你可以選擇地鐵、公交車;而在矽谷,想去和朋友吃頓飯或者去華人超市買個菜,基本只能靠開車。然而,當你一不小心把車開進城裡(就是舊金山,對,矽谷這就這麼一座大城市),那你只能哭著找停車位。
不是有高層停車場嗎?確實有,可是每小時15-20美金的高價停車位,可能比你吃的那頓飯還貴。於是,想找個便宜的路邊停車位,就成了一件頭疼的事。
據《舊金山周報》記載,搶奪路邊免費停車位已經上升到了「肉搏」的級別。而一位舊金山市民表示,住在舊金山,車主可能會「花費半生尋找車位」。看來,住在矽谷,成本真不小!
既然居住成本這麼大,那大家都得靠什麼職業為生呢?
【紐約】都有啥職業?金融、法律、醫藥、科技。
【舊金山】都有啥職業?科技金融、科技法律、科技醫藥、科技科技。
看完這張圖,小探感覺中槍了,在矽谷當個記者都得是科技記者……
相比於東部經濟中心的紐約,矽谷的職業雖然不少,但是一定要與科技相關。為啥? 答案請見下圖:
矽谷的科技公司分布圖(密集恐懼症患者勿入)
而支撐諸多矽谷大公司運轉的矽谷的核心力量就要數工程師們了。
【紐約】看起來西裝革履很有錢。銀行帳戶餘額:還欠著250塊。
【舊金山】衣衫襤褸像個要飯的。銀行帳戶餘額:250萬。
在Business Insider 上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幅漫畫:一隻畢業於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小老鼠,帶著厚厚的眼鏡,穿著套頭衫校服。漫畫上寫著:生於1994年,不知道戈巴契夫是誰。 (額,他是誰?)
生於1994年,不知道戈巴契夫是誰。
總結一下,在人們心中,工程師中的「戰鬥機」軟體工程師(又稱碼農)就應該:
年紀小,掙得多,不會打扮,沒啥文化,人挺老實。
然鵝,為啥他們找不到妹子了呢?
【紐約】男:這周我約了四次會。
女:你能跟我好嗎?
【舊金山】男:真不容易,今年一共約了四次會。
女:真可憐!
據數據統計,在矽谷,30歲以上的未婚人士的比例竟然達到了50%!而估計國內相親角的大爺大媽們眼睛都綠了。
不過,不是不想結婚,而是女的真的很少啊。據2014年的數據統計,矽谷24-35歲之間的單身職業男女比例為:114比100。
當然還有人不知道要與哪個結婚。在矽谷,「多伴侶」 (open-marriage)情感狀態越來越發成為了一種時尚。然而竟然沒有漫畫來描繪這個新趨勢,真遺憾。
在有關矽谷的漫畫裡,除了工程師的喜怒哀樂,還有不少體現了公司科技公司文化。那麼,在漫畫家是如何用漫畫來」懟「這些科技公司的呢?
漫畫裡的矽谷科技公司
9月份的時候,一本名為 Goomics 的漫畫書在亞馬遜網站上線。Goomics 這個詞,是 Google(谷歌)和 Comics(漫畫)的縮寫,書中不僅描繪了谷歌的公司文化,還嘲諷了工程師們的種種在外人看來「怪異」的行為,以及科技在給人類帶來便利的同時製造出的麻煩。
而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在谷歌工作了10年的軟體工程師Manu Cornet。這位工程師平時寫寫代碼,沒事畫畫漫畫,不僅出過音樂專輯,還出了本書教法國人學中文的書(小探也是醉了……)
只能說,不會說中文的漫畫家不是好碼農!
最近小探和Manu聊了一下,聽了聽他的這些作品背後的故事。
翻開這本書,你會發現蘋果的現任 CEO Tim Cook 被描繪成了喬幫主的「傀儡」。這不得不說是iPhone 1 - 10 毫無創造性的功勞。
而人家Tim Cook 對廣大用戶的不滿,道歉方式是這樣滴:「你打開方式不對!」
【蘋果如何道歉】 Tim Cook:那是你不會用。
對於一直深陷「隱私門」 的Facebook 創始人小扎,Manu的漫畫中也是極盡嘲諷。
【Facebook 如何道歉】 小扎:對不起啦~!但是我們就是沒做錯!
正是小扎當年這種對待用戶無所謂的態度,才使得自己今年被美國國會質詢, 如今 Facebook 的股價也一跌再跌(參考密探文章:扎克伯格國會聽證最新報導:5小時鏖戰44議員!)。
小扎,你要是早上點心,看看Manu的漫畫,是不是就鬧不出這麼多么蛾子了!
或許你會問,看漫畫有用麼?你別說,還真有科技公司大佬看完譏諷他們公司的漫畫「改邪歸正」把公司重新領上正軌的。
本周美國科技圈的最大新聞之一,要數微軟打敗蘋果,成為了世界上價值最高的公司。有評論說到,微軟能夠東山再起離不開它現任 CEO Satya Nadella 的功勞。
而 Satya Nadella 在他去年出的自傳 Hit Fresh 的前言中曾經提到了一幅《紐約時報》上嘲諷微軟公司文化的漫畫。正是這幅漫畫堅定了他大刀闊斧改革微軟」各自為政「的企業文化。
在這幅漫畫中,微軟的組織結構被描述為「三足鼎立」,互相捅刀。雖然有CEO高高在上,但是內部已經亂作一團。
據Manu對小探講,他在創作這幅畫時本沒想加入微軟,但是已經畫了前面五幅,為了湊上六個格,才花了一些時間研究微軟的公司內部紛爭,最後加上了微軟這幅圖。
沒想到的是,這幅嘲諷的漫畫竟然還無心中幫了微軟一把。估計是出於感謝,Satya Nadella 還在Manu 的新書的封底上留了一句評論:「這書你可不能錯過。(Impossible to ignore)」
為啥要畫這些關於矽谷的漫畫?Manu表示自己一開始作畫的時候並沒有什麼明確的目的。
「我覺得可能是自小受到法國文化中嘲諷藝術的薰陶吧。在法國用漫畫來嘲諷執政者和周圍的事物一直很流行。」
Manu 給小探發的自畫像
說起法國的「嘲諷」評論藝術可謂源遠流長,從當年最愛評頭論道的文藝評論家紀德、羅曼羅蘭,到如今的左翼諷刺周刊《查理周刊》漫畫雜誌,法國人把「事事可評,事事可諷」 的特點發揮到了極致。
記得小探的一位法國同事曾經說過,法國人一定不會一個人去博物館。因為當一個法國人在評論「這幅畫爛透了「的時候,他一定需要有個朋友一起在旁邊應和「你說得太對了,這畫就是垃圾!」
原來人家的評論水平真的是練出來的!
而在矽谷這個每天有驚喜的地方,怎麼能少得了漫畫的嘲諷呢?這些漫畫,除了讓讀者會心一笑,更多的是讓人們開始思考:科技與我們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關係?是我們控制了科技,還是我們被科技奴役?使我們的公司文化影響了我們,還是這文化本身就來自我們人類的劣根性?
看了這些關於矽谷的漫畫後,你們有什麼體會?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