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溫儒敏談《文言文與現代文的比例》一文的讀書筆記

2020-12-16 老張與孩子的那些事
精讀溫儒敏談《文言文與現代文的比例》一文的讀書筆記

1

《文言文與現代文的比例》一文選自《語文教科書編寫(修訂)的十二個問題》這篇主題文章。

《語文教科書編寫(修訂)的十二個問題》這篇主題文章系人教版新課標《高中語文》教材執行主編及人教版部編本《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的總主編溫儒敏在2013年9月12日教育部召開的義務教育教科書編寫(修訂)會議上做主旨發言的整理稿。

2

為了便於分析理解《文言文與現代文的比例》一文,以免斷章取義,特將全文收錄如下:

這個比例在每個學段應當是不太一樣的。過去小學階段古詩文很少,按照「課標」要求,修訂時應當適當增加。低年級也可以有些古詩,但要求不能太高,也就是接觸一點,讀讀背背,似懂非懂不要緊,感受一點兒漢語之美,有興趣就好,並不把文言文閱讀能力作為教學目標。

小學部分「課標」建議一到六年級背誦古詩75首,可以部分編到教材中,也可以要求課外背誦。古詩文平均每學期也就六七篇,分量並不重。

到初中,開始學習文言文,並逐步增加比重。「課標」提出初中背誦古詩文60篇,平均每學期也就10篇左右。不一定全都要編到課文中,也可以作為課外背誦。就課文的篇數安排而言,初中的古詩文佔到1/5左右,比如,一學期30課,古詩文就是6課左右,可以一年級5課,二年級6課,三年級7課,按年級逐級遞增。如果每冊5—6個單元,那麼每單元大概也就安排一課。

高中的比重可以更大一些,佔到1/4甚至更多。

我認為這樣大致就可以了,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主體還是現代文,文言文不宜再層層增加。

這個問題我願意多說幾句。事實上,在一線教學中,古詩文始終都是重頭,比較難,可是有「講頭」,而考試又比較好拿分(因為古詩文方面的試題一般以知識性為主,死記硬背的也多一些),所以老師會在教課中「加碼」。如果教材編的古詩文分量再增加,有可能一半的教學精力都投放於此,這是不利於完成整個教學計劃的。

語文學習,提升讀寫能力,基本上更主要的還是學習現代漢語,應當以現代文為範本。這是基礎教育的任務性質所決定的。基礎教育畢竟是面向未來大多數公民的教育。為何也要學點古詩文?因為古代漢語是現代漢語的源頭,要學習現代漢語,最好對古漢語有些了解。目的還是更好地學習現代漢語。另外,為了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也要讓學生適當接觸一下古詩文。這裡有主次的分別,不能顛倒,文言文與現代文也不宜平分秋色。

近年來有些專家主張中小學不要學文言文,他自有道理。但也不必走極端,還是要接觸一點文言文,學點古詩文,我理解這就是「接觸一點」,對傳統文化及其載體有些感性印象,就可以了。這方面要求不能過高,古詩文所佔比重不宜過大。「課標」對此是有要求的,初中畢業,能依靠工具書閱讀淺近的文言文即可,並沒有更高的要求,編教材或實際教學都要掌握這個度。

「課標」雖然沒有明確規定文言文在教材中的比重,但在各個學段目標中,還是有具體要求的,重頭還在現代漢語,而不是文言文,兩者的主次位置很明確,不宜顛倒,也不能比例失衡。

3

關於文言文教學改革的關聯事件

(1)《文言文與現代文的比例》一文中的「課標」是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

(2)收錄《文言文與現代文的比例》一文的主題文章《語文教科書編寫(修訂)的十二個問題》系溫儒敏在2013年9月12日教育部召開的義務教育教科書編寫(修訂)會議上做主旨發言的整理稿。

(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

(4)2019年9月開學啟用人教版部編本語文教材。

4

人教版部編本語文教材與文言文相關的選文新政

有一個變化非常明顯,就是傳統文化的篇目增加了。

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文,整個小學六年級12冊,共選有古詩文124篇,佔所有選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達80%,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

初中古詩文選篇也是125篇,約佔所有選篇的52.5%,比原來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個年級40篇左右,體裁更加多樣,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

5

關於文言文學習的幾點疑惑

(1)試問今人如何能通過文言文揣摸古人表達的準確含義,並自認為是正確的?

(2)試問任何一篇文言文的釋義有權威解讀嗎?

(3)當下文言文的教學有些故弄玄虛?

例如,有個別翻譯類的考試題選項出的十分咬文嚼字,給定的所謂的精準的正確答案給人一種錯覺:「難道出題人就是此篇文言文的原作者」?

有探究興趣的讀者可以上網百度驗證一下!

6

文言文的應試技巧:翻譯力求字字落實!

文言文的翻譯歷來講究「信」、「達」、「雅」。

所謂「信」,即要忠實於原文,不誤解或歪曲原意,不任意添油加醋。

所謂「達」,即通順,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

所謂「雅」,即翻譯的文字語句要生動,優美。

【翻譯力求字字落實的三點注意事項】

(1)以直譯為主。

(2)凡屬人名、地名、朝代、年號、官職、書名等專有名詞,可照錄,不必硬譯。

(3)文言文中常出現詞類活用、句子成分倒置及省略等現象,翻譯時要符合現代漢語語法習慣。

7

特別留意了《文言文與現代文的比例》一文中「近年來有些專家主張中小學不要學文言文,他自有道理。」這段話。

關於文白之爭,在語文教育領域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

個人分析:文白之爭的著眼點應該主要涉及選拔性考試,怎麼樣的翻譯最恰當,說白了,考試標準不統一,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專家們對同一道題給出的標準答案也多有分歧,更不要說參加考試的學生了!小升初,尤其是中高考,對於考生而言,每一分都很關鍵!至於個人偏好文言文,下功夫潛心研究時,學者與專家們對於同一篇文言文中的實詞、虛詞、翻譯因個人理解不同,存在爭議,對學術研究而言反倒是在正常不過的尋常事。

反覆思考了《文言文與現代文的比例》一文中「但也不必走極端,還是要接觸一點文言文,學點古詩文,我理解這就是『接觸一點',對傳統文化及其載體有些感性印象,就可以了。」這段話。個人認為這段話的表述較為中肯。

8

致教育界權威發言人的建議

是否可以明確每屆小升初、中高考必學必考的文言文目錄?是否可以根據必學必考的文言文目錄,由教育部牽頭組織專家學者編寫《文言文學習考試指南》?小升初、中高考依據《文言文學習考試指南》出題。

學生們依據《文言文學習考試指南》應考,一方面解決了文言文教學故弄玄虛的亂想;另一方面,也很好的界定了考試需要標準答案與興趣需要品讀賞析兩者之間的關係。

相關焦點

  • 新版語文課本總主編溫儒敏談教學重點:讓語文課回到讀書
    多讀書 會讀書 讀整本書曾有調查顯示,中國學生閱讀量峰值在初中一、二年級。小學閱讀主要靠老師引導和指定,初三後終日面對應考,讀書十分功利性,興趣大幅衰減。很多人中學畢業了卻沒讀過幾本書,更沒養成閱讀的愛好與習慣。孩子們為何不讀書?
  • 程翔:讀書浸潤人生 | 評《溫儒敏談讀書》
    》(平裝本)商務印書館2020年2月出版ISBN:978-7-100-18021-4《溫儒敏談讀書》一經出版,便引起關注。讀書浸潤人生——評《溫儒敏談讀書》文/程翔《溫儒敏談讀書》一經出版,便引起關注。作者從學生、教師、社會三個層面來談讀書,貫穿其中的核心觀點是:讀書浸潤人生。
  • 溫儒敏:怎樣把「讀書」擺到語文學習的高位?
    在語文教學中談讀書,是溫老師的發明嗎?為什麼在讀書這個問題上語文老師總是找不著北?《溫儒敏談讀書》全面收錄溫老師的有關論述。該書出版以後受到讀者廣泛歡迎。近日該書平裝本出版上市,再度引發讀者熱捧。 本文摘編自《溫儒敏談讀書》,是再度推送。在2020年的世界讀書日,讓我們花一點時間思考一下,在語文教學中為什麼讀書和怎樣讀書。
  • 精讀,一文告訴你怎麼閱讀文言文
    首先,閱讀者應該明白,文言文是過去時代的書面語言,是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記載語言。如果你想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能夠讀懂文言文。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高中生應該具備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但是,由於文言文與現代文是存在著閱讀隔離的,所以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視文言文閱讀為難關,心理上先產生了畏懼感。
  • 讀書浸潤人生——評《溫儒敏談讀書》
    《溫儒敏談讀書》一經出版,便引起關注。作者從學生、教師、社會三個層面來談讀書,貫穿其中的核心觀點是:讀書浸潤人生。  作者指出,要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需要在閱讀中驅遣想像,讓學生體會到快樂,反對把讀書變成孩子負擔。這一點,年級越低越重要。儘管學業壓力不可能完全消除,但興趣驅使下的讀書畢竟是輕鬆愉悅的。
  • 全國統編教材主編溫儒敏:語文統編教材專治不讀書
    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資料圖先學漢字再學拼音、增選古詩文、增加衍生閱讀量……2017年秋季學期起,教育部統一組織新編的語文教材投入使用,明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年級將全部使用統編教材,各界熱議不斷。全國統編教材該如何使用,教師和學生又該如何「教」與「學」?
  • 語文解題技巧:現代文閱讀
    語文學習中的閱讀包括兩大部分,一是現代文的閱讀,它能陶冶我們的情趣、培養我們的文字能力;二是文言文的閱讀,主要是鞏固我們的中文基礎,傳授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一)、學習現代文閱讀,主要還是通過閱讀課文。第一,做好預習。
  • 文言文閱讀如何拿滿分?初高中都適用的訓練方法!【含文言文實詞彙總+課外文言文練習】
    如朱熹所說的,讀書之法,唯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世界上任何事,一定有更好的方法,只要你願意想,多想,善於想。 給大家分享一個訓練文言文閱讀的方法,供大家參考。照著這個方法,孩子會發現文言文之美,中考文言文部分會拿滿分,這是實踐過的!當然,作為語文老師,完全可以用此方法給孩子講文言文,孩子讀懂文義後,後面的題目不用講,自然能做對。
  • 溫儒敏:不要濫用多媒體,部編語文教材「專治」孩子不讀書
    教育部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再次談及中小學語文教學時,明確指出語文教學不要濫用多媒體,低年級或許可以用一點,越往高年級走越要減少。日前,在《溫儒敏談讀書》新書首發座談會上,溫儒敏就當前社會關注的語文教材和中小學生閱讀等熱點問題,作了進一步的回應和闡述。
  • 今年9月中小學語文課換書 總主編談教學重點
    精讀課由老師講解,舉例子、給方法;略讀課讓學生自己讀,把精讀課學到的方法運用到略讀課中,自己去體會。另外,配套出版的《語文素養讀本》,提供了適應不同年齡段孩子發展特點的一大批好的作品。  幾方面同時著力,體現出「部編本」擴展閱讀面的主要特點,且搭建起「教讀自讀-課外閱讀」的閱讀教學機制。  溫儒敏說,對老師而言,要防止把略讀和課外讀變成「精讀」。
  • 溫儒敏談中小學生讀書方法:有些經典讀完了不太懂,這不要緊
    溫儒敏:教育部統編本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總主編,山東大學人文社科一級教授,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現在許多學校和家長都給孩子閱讀加碼,要求過高過急,是不利於培養閱讀興趣的其中詩是主要的,文可以少一些。小學低年級閱讀應當以童話、傳說、故事為主。到高年級就可以增加經典的兒童文學與當代優秀的兒童文學。還可以適當增加一些科普讀物、勵志故事之類。這主要考慮兒童的心智發展。《三國》《水滸》《紅樓夢》,等等,沒有必要強求在小學階段閱讀,不要提前加碼要求。他們喜歡讀楊紅櫻,喜歡哈利·波特,就讓他們去讀好了。再說說初中以上學生的經典閱讀問題。
  • 降低「文言文」比例終未果 文教「去中國化」不得民心
    陳水扁執政時期,降低高中語文課綱中的文言文比例:高一由55%減為40%,高二由65%減為45%,高三由75%減為50%,而且語文授課時數也由每周五節縮減為四節。「文言文」生存空間被殘酷壓縮。再來看看今天,民進黨再次執政,蔡當局的計劃是把文言文比例由現行的45%至55%進一步減為30%。最荒謬的是,選文由20篇降至10篇,並進行為期一周的網絡投票,竟有日本名不見經傳的「文言文」入選,而韓愈、歐陽修的作品卻落選。其實,「文言文」在大陸乃至世界,都混得風生水起。先看大陸,從9月1日開始,教育部新編語文教材較之以前的人教版,古詩文比例大幅增加。
  • 總主編談教學重點
    精讀課由老師講解,舉例子、給方法;略讀課讓學生自己讀,把精讀課學到的方法運用到略讀課中,自己去體會。另外,配套出版的《語文素養讀本》,提供了適應不同年齡段孩子發展特點的一大批好的作品。  幾方面同時著力,體現出「部編本」擴展閱讀面的主要特點,且搭建起「教讀自讀-課外閱讀」的閱讀教學機制。  溫儒敏說,對老師而言,要防止把略讀和課外讀變成「精讀」。
  • 降低"文言文"比例終未果 文教"去中國化"不得民心
    其實,「文言文」在大陸乃至世界,都混得風生水起。先看大陸,從9月1日開始,教育部新編語文教材較之以前的人教版,古詩文比例大幅增加。小學教材中,古詩文增幅高達80%,在全部課文的佔比為30%;而初中教材部分,古詩文在全部課文的佔比高達51.7%。  河南師範大學文學院語文課程與教法教研室耿紅衛教授對於教育部增加古詩文比例發表看法,他認為古文的名篇佳作,可以提高一代學子提高表達情思的語言能力。
  • 非常時期好讀書,謹記於漪老師、溫儒敏教授苦口婆心的「勸學」!
    丨導言非常時期,抗疫宅家,非常好讀書!在此之前,於漪老師、溫儒敏教授就在苦口婆心勸我們讀書呢。而我們中的部分人,還有牴觸情緒,「笑」於老師老矣、背時,「罵」溫教授心狠一一要讓15%的考生做不完語文考卷。
  • 語文文言文複習:課內課外齊進 精讀泛讀並舉
    文言文一直被視為高中語文學習的一個瓶頸。它難在兩點:一是文字障礙,二是年代隔閡。但文言文又一直是高考的重點之一,近年來還有不斷加重的趨勢。臨考前複習文言文有什麼總的原則?可以歸納為兩句話:課內課外齊進,精讀泛讀並舉。
  • 部編版《語文》教材主編溫儒敏談讀書:不要為難小學生
    部編版《語文》教科書由被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教授擔任主編。隨著新版教材的投入使用,學生們的考試方向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據溫儒敏教授所說,現在的考試「專治不讀書」,言外之意,是在強調讀書的重要性。溫儒敏教授在新聞發布會上,還談到了高考語文的命題方向,他說,高考命題方式正在進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
  • 新編版教材 換掉40%的課文,大幅增加文言文比例
    而此次教改最大的特點是:換掉了原人教版近40%的課文內容,大幅增加了文言文比例。新編版教材換掉40%的課文,大幅增加文言文比例具體數據:小學階段,6個年級的教材共增加55篇古詩/文(一年級就有古詩清代政治家曾國藩談說的:「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展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就是這一點。反覆誦讀課文,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 王睿:臺當局為何要刪減語文課的古詩文比例?
    【教育部此前表示,語文教材所選古詩文數量將大幅提升,而在海峽對岸,臺當局卻在課綱審議中打算降低文言文比例,引起各方爭議。 臺灣「中研院院士」王德威等人8月25日發起聯署,呼籲課綱拋開文言文和白話文比例之爭,截至9月5日下午,超4萬人參加聯署。 兩岸語文教育對文言文與白話文的態度互有起伏。
  • 分享:小學家長文言文課後閱讀路徑,原來文言文也是要課外加餐的
    大家常說的家庭閱讀,其實通常是指中文部分的現代文閱讀,繪本、童話、神話、小說等等。受原版英文學習思路影響的家長們,還早早同步進行了英文原版閱讀的啟蒙。人稱雙語閱讀。原因有三:1、小學段的文言文,數量並不多,一學期一兩篇,總數不過十六篇。有時間的小學生(特別三年級前的孩子),一至兩個學期就能粗過一遍。2、小學段的文言文,字數不長,篇幅接近,難度跨度不大。從三年級的幾十個字到六年級的百餘字,都在孩子可接受的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