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與現代文的比例》一文選自《語文教科書編寫(修訂)的十二個問題》這篇主題文章。
《語文教科書編寫(修訂)的十二個問題》這篇主題文章系人教版新課標《高中語文》教材執行主編及人教版部編本《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的總主編溫儒敏在2013年9月12日教育部召開的義務教育教科書編寫(修訂)會議上做主旨發言的整理稿。
2
為了便於分析理解《文言文與現代文的比例》一文,以免斷章取義,特將全文收錄如下:
這個比例在每個學段應當是不太一樣的。過去小學階段古詩文很少,按照「課標」要求,修訂時應當適當增加。低年級也可以有些古詩,但要求不能太高,也就是接觸一點,讀讀背背,似懂非懂不要緊,感受一點兒漢語之美,有興趣就好,並不把文言文閱讀能力作為教學目標。
小學部分「課標」建議一到六年級背誦古詩75首,可以部分編到教材中,也可以要求課外背誦。古詩文平均每學期也就六七篇,分量並不重。
到初中,開始學習文言文,並逐步增加比重。「課標」提出初中背誦古詩文60篇,平均每學期也就10篇左右。不一定全都要編到課文中,也可以作為課外背誦。就課文的篇數安排而言,初中的古詩文佔到1/5左右,比如,一學期30課,古詩文就是6課左右,可以一年級5課,二年級6課,三年級7課,按年級逐級遞增。如果每冊5—6個單元,那麼每單元大概也就安排一課。
高中的比重可以更大一些,佔到1/4甚至更多。
我認為這樣大致就可以了,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主體還是現代文,文言文不宜再層層增加。
這個問題我願意多說幾句。事實上,在一線教學中,古詩文始終都是重頭,比較難,可是有「講頭」,而考試又比較好拿分(因為古詩文方面的試題一般以知識性為主,死記硬背的也多一些),所以老師會在教課中「加碼」。如果教材編的古詩文分量再增加,有可能一半的教學精力都投放於此,這是不利於完成整個教學計劃的。
語文學習,提升讀寫能力,基本上更主要的還是學習現代漢語,應當以現代文為範本。這是基礎教育的任務性質所決定的。基礎教育畢竟是面向未來大多數公民的教育。為何也要學點古詩文?因為古代漢語是現代漢語的源頭,要學習現代漢語,最好對古漢語有些了解。目的還是更好地學習現代漢語。另外,為了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也要讓學生適當接觸一下古詩文。這裡有主次的分別,不能顛倒,文言文與現代文也不宜平分秋色。
近年來有些專家主張中小學不要學文言文,他自有道理。但也不必走極端,還是要接觸一點文言文,學點古詩文,我理解這就是「接觸一點」,對傳統文化及其載體有些感性印象,就可以了。這方面要求不能過高,古詩文所佔比重不宜過大。「課標」對此是有要求的,初中畢業,能依靠工具書閱讀淺近的文言文即可,並沒有更高的要求,編教材或實際教學都要掌握這個度。
「課標」雖然沒有明確規定文言文在教材中的比重,但在各個學段目標中,還是有具體要求的,重頭還在現代漢語,而不是文言文,兩者的主次位置很明確,不宜顛倒,也不能比例失衡。
3
「關於文言文教學改革的關聯事件」
(1)《文言文與現代文的比例》一文中的「課標」是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
(2)收錄《文言文與現代文的比例》一文的主題文章《語文教科書編寫(修訂)的十二個問題》系溫儒敏在2013年9月12日教育部召開的義務教育教科書編寫(修訂)會議上做主旨發言的整理稿。
(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
(4)2019年9月開學啟用人教版部編本語文教材。
4
「人教版部編本語文教材與文言文相關的選文新政」
有一個變化非常明顯,就是傳統文化的篇目增加了。
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文,整個小學六年級12冊,共選有古詩文124篇,佔所有選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達80%,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
初中古詩文選篇也是125篇,約佔所有選篇的52.5%,比原來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個年級40篇左右,體裁更加多樣,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
5
「關於文言文學習的幾點疑惑」
(1)試問今人如何能通過文言文揣摸古人表達的準確含義,並自認為是正確的?
(2)試問任何一篇文言文的釋義有權威解讀嗎?
(3)當下文言文的教學有些故弄玄虛?
例如,有個別翻譯類的考試題選項出的十分咬文嚼字,給定的所謂的精準的正確答案給人一種錯覺:「難道出題人就是此篇文言文的原作者」?
有探究興趣的讀者可以上網百度驗證一下!
6
「文言文的應試技巧:翻譯力求字字落實!」
文言文的翻譯歷來講究「信」、「達」、「雅」。
所謂「信」,即要忠實於原文,不誤解或歪曲原意,不任意添油加醋。
所謂「達」,即通順,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
所謂「雅」,即翻譯的文字語句要生動,優美。
【翻譯力求字字落實的三點注意事項】
(1)以直譯為主。
(2)凡屬人名、地名、朝代、年號、官職、書名等專有名詞,可照錄,不必硬譯。
(3)文言文中常出現詞類活用、句子成分倒置及省略等現象,翻譯時要符合現代漢語語法習慣。
7
特別留意了《文言文與現代文的比例》一文中「近年來有些專家主張中小學不要學文言文,他自有道理。」這段話。
關於文白之爭,在語文教育領域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
個人分析:文白之爭的著眼點應該主要涉及選拔性考試,怎麼樣的翻譯最恰當,說白了,考試標準不統一,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專家們對同一道題給出的標準答案也多有分歧,更不要說參加考試的學生了!小升初,尤其是中高考,對於考生而言,每一分都很關鍵!至於個人偏好文言文,下功夫潛心研究時,學者與專家們對於同一篇文言文中的實詞、虛詞、翻譯因個人理解不同,存在爭議,對學術研究而言反倒是在正常不過的尋常事。
反覆思考了《文言文與現代文的比例》一文中「但也不必走極端,還是要接觸一點文言文,學點古詩文,我理解這就是『接觸一點',對傳統文化及其載體有些感性印象,就可以了。」這段話。個人認為這段話的表述較為中肯。
8
「致教育界權威發言人的建議」
是否可以明確每屆小升初、中高考必學必考的文言文目錄?是否可以根據必學必考的文言文目錄,由教育部牽頭組織專家學者編寫《文言文學習考試指南》?小升初、中高考依據《文言文學習考試指南》出題。
學生們依據《文言文學習考試指南》應考,一方面解決了文言文教學故弄玄虛的亂想;另一方面,也很好的界定了考試需要標準答案與興趣需要品讀賞析兩者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