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村支部書記的三重身份
記榮昌區龍集鎮清河村黨支部書記張希良
炎炎夏日,一輛拉著秧苗的破舊三輪車,緩緩行駛在清河村阡陌交錯的田野上。
細雨綿綿,一雙滿是泥土的舊皮鞋,一步一步將前往村民家中的積水踏得破碎。
夜深人靜,一個肩負重擔卻堅定的背影,在夜幕下被路燈拉得很長。
它們都屬於一個人,張希良。
2007年擔任清河村黨支部書記以來,十一年間,張希良辛勤付出,靠自己的智慧和雙手翻開清河村一頁又一頁新的篇章,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村民成為了黨員尊重,群眾信任的「張書記」。
建強班子的領頭人
「當好村書記,就是要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生活好起來。」2007年平凡的一天,清河村黨員大會上正在進行換屆選舉,3組村民張希良當選清河村黨支部書記。
事實上,當一名村支部書記並不容易。
張希良剛任職那會,清河村兩委班子成員能力素質參差不齊。有的存在老好人思想,對村級事務不會管、不敢管;有的缺乏集體榮譽感、歸屬感;有的不能正確處理小集體和大集體的關係。
作為新人的張希良在各種複雜的情況,時常感到力不從心,有幾次甚至為了召開黨員大會的事情與村幹部產生矛盾爭執。
漸漸地,在積累更多工作經驗後,他發現管理村幹部,用權用利不如用情,俯下身子才能真正融入集體。
後來,清河村村民看到更多的是,張希良和村主任一起走訪貧困戶,和綜治專幹在勸導站管理車輛出入,和綜合專幹查看人行便道修建情況,和社長坐在一起討論山坪塘整治等等。
事事親力親為,要讓村幹部做事,自己首先帶頭幹,這就是張希良管理班子,凝聚人心的秘訣。
除此之外,張希良對村幹部的學習要求非常嚴格,各項惠民政策、業務技能、會議精神,他都要求了解掌握。「作為村幹部,除了幫助村民解決困難,自己還要加強學習,提升素質水平,要看得更遠,懂得更多,才能真正帶好頭服好務。」
村裡的婦女們在製作夏布香包
現在,清河村兩委班子在張書記的帶領下團結一致,充滿凝聚力。抱怨牢騷少了,勤奮思考多了;為名為利少了,為村為民多了。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張希良深知村班子在鄉村振興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只有一個堅強的村兩委班子,才能帶著黨員群眾幹出全面小康社會的生活,讓大家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