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劉伶利走了,她讓人看清了資本血腥無情的真面目。她就像一尊祭品,校方用她來祈禱生意興隆,廣進財源。但別忘了,教育不是特權,而是一種人權!中國的教育正在資本操縱下失去公平,但人權衛士在哪裡?
@後沙月光本尊:發布了頭條文章:《劉伶利老師死了,資本祭壇上又多了一尊祭品》
微博截圖:
原文:
劉伶利是誰?
這不重要。
她是做什麼的?
這更不重要。
她怎麼死的?
這也不重要。
因為在資本眼中,她的重要性不如教室裡的一張凳子。
凳子壞了,學校還會找人修修釘釘,畢竟換新的不划算。但劉老師患卵巢癌無法繼續工作時,馬上開除,理由是曠工。
荒唐冷血,卻又振振有辭,真正的理由就是,患病的她不符合利潤最大化這條天經地義的資本邏輯。
8月14日,劉老師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走得如此悽涼,毫無疑問她是被教育私有化浪潮吞噬的一位可憐人,當然,她決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
媒體大V一開始看到蘭州交通大學的名號時,覺得表演正義的機會來了,等明白她所在的學院是一家掛靠公立名校的私立學校時,馬上收起了咬牙切齒的模樣。
新自由主義經濟概念在全世界泛濫,中國也有人在鼓吹。「把一切交給市場」是他們最響高的口號。 於是出來一個「莆田系」窩案,它也是靠人命來曝光的。
教育是國之根本,世界上每一個政府每年列出預算,將錢投入教育,都不是為了賺錢。因為這是一項長期投資,它產生的效益用錢無法衡量。
當把學校當作企業運營,把學術機構當作商業公司時,我們會發現一種對應:
學院董事長(煤老闆)
校長(煤企執行長),
系主任(各部門經理)
教師(挖煤礦工)
學生(買主)
決定升遷的不再是教學能力,而是商業頭腦。等到教育產業化再深一步時,部長,廳長,局長也將以此標準選拔。
清華,北大二十年後成為上市公司,並不是笑話。一開始,教育機構並不敢明目張胆的奔著新自由主義劃定的路線而去,而是創業一些大學衍生企業,的確,它帶來了經濟效益,但另一面是貪腐叢生。
從傳統上來講,教師都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並有著相對良好的名譽。中國還有一句古話叫: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雖然很誇張,但也說明這個行業的特殊性。老師帶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而是感情和心血。
很多人會永遠記得自己校園時代的某位老師,而不可能記得一名淘寶客服。尊師重教,成了一種道德觀念,行為規範。把老師當僱工,本身就違背了中華民族的傳統。
當資本成為主宰者時,教師只是一群高素質的僱員,用最少的教師,去帶最多的學生,是符合利潤邏輯的。然後,將學費儘量抬高,將成本儘量壓縮,顯然,長此以往,受害者並不是僅僅是劉伶利,而是資本眼中的消費者--學生。
教育機構變成名利場會怎樣?且不說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
清順治十年曾有上諭批示:
「出入衙門,交結官府,霸佔地土,武斷鄉曲。國家養賢之地,竟為此輩藏垢納汙之所。……甚至賄賂公行,照等定價;督學之門,竟同商賈」
一個封建統治者都能看到「督學之門,竟同商賈」官商勾結的危害性。難道還需要長篇大論去剖析教育私有化後的惡果嗎?還需要用無數血淋淋的事例來證明新自由主義的殘酷嗎?
中國現在面臨的不是「督學之門,竟同商賈」,而是正在變成商賈。劉伶利所在學院的董事長,原本是一位房地產開發商。
一位蘭州交通大學外語專業碩士被一位熱愛教育事業的富婆,在患病期間一腳踢到了地攤上,劉媽媽去哭訴,僅僅想要學校為孩子買個醫療保險。但是這絕對辦不到。
告官吧,《勞動法》能保護這位可憐人嗎?官司贏了,但法律是死的,誰來執行?當地誰敢對這樣一位造福桑梓,頗具名望,目無法紀的教育名人強制執行?
現在鼓吹教育私有化的專家們,正用掌握的輿論工具,把話題扭向法律問題,他們不會告訴你這條路走下去會是何種情形?
瑪格麗特.柴契爾夫人時代的英國輿論將新自由主義的末來描繪的很美妙。結果到了託尼.布萊爾時代,乾脆取消了生活費助學金,並不斷提高學費,這就迫使學生背上日益沉重的債務,甚至在2006年秋季開始收取附加學費(大學一般都按一年3000英鎊這一最高標準收取)。
《衛報》2003年11月曾指出,「儘管貧困學生比家庭條件好的學生花了更多時間工作賺錢,更省吃儉用,但在畢業時還是都背上了平均一萬英鎊的債務。」
有人可能會說,英國現在不是挺好嘛?不管英國現在如何,但別忘了它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中國跟風走教育私有化這一條路,將來第一個被毀掉的就是「教育公平」。
用錢來衡量,用錢來決定下一代的教育質量,這是資本為王的必然後果。
劉伶利走了,她讓人看清了資本血腥無情的真面目。她就像一尊祭品,校方用她來祈禱生意興隆,廣進財源。
沒有人會受到真正的懲罰,也沒有人會反省,在利益面前,道德是多餘的。
別忘了,教育不是特權,而是一種人權!
中國的教育正在資本操縱下失去公平,但人權衛士在哪裡?
原文連結:http://weibo.com/2624755655/E4SseB6v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