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因瑪娃失約,全市各中小學,幼兒園多放假1天
調侃一下:瑪娃雖說是小颱風,本來想去廈門,但因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被勸回,接著來粵東,被新媒體朋友圈眾神擋回,又不好意思再去珠海,最後默默選擇汕尾,一個知性的颱風,是懂政治,重視國際關係,尊重宗教信仰,給各行各業充足的時間停課停工,準備七月半祭拜,然後就是不上岸。
七月十五在潮汕稱為七月半,也有叫施孤、普渡在外地稱為中元節,傳說每年農曆七月,地臧王菩薩打開鬼門關,放出孤魂野鬼,享受人間血食。小時候家裡大人會特別交代,七月半前後幾天夜間少在外面逗留。
清光緒《潮陽縣誌》詮釋中元作盂蘭盆會曰施孤,《海陽縣誌》亦註明:「七月賽盂蘭盆會謂之施孤,又曰普度。從七月初一至月底,潮汕各地按村或城裡的寺廟輪翻施孤,似接龍擺流水席,宴請過路「好兄弟」(潮汕人對鬼的諱稱),排場隆重。今天不細說了,說說祭祖的那些食物。
每逢有農曆季節,潮汕人都會在家或祠堂備好祭品祭拜先祖,舊時很繁瑣,備五牲,即雞鴨鵝肉、豬肉、魚等,品種繁多,因季節不同在粿品上有專屬,時節吃食粿,如過年有甜粿、發粿、菜頭粿、薯粬粿,清明有樸籽粿,端午節有梔粿,中秋節有朥餅,冬至有冬至丸。奇怪的是七月半沒有特定的粿品,較隨意。
滷鵝肉,在祭壇上它是一牲,以前要買一隻大鵝,經後人變革,從整隻到半隻,到買一盤,有時只買四肢與鵝頭。
現在生活節奏加快,為節省時間,祭拜品基本是在菜市場外現成熟食。春只魚飯。
荷蘭薯粿,土豆在潮汕稱為荷蘭薯。
紅粬粿,基本一年四季都有它的出現。
魚餃、魚面、墨斗丸,一般是祭拜祭品人神共飧,做湯吃。
蒸芋頭,用鹽和金不換一起蒸,香及了。
素菜、炸豆腐、芋頭,買不到現有熟製品要自家做。
祭壇上必備的是水果,品種因季節而定,不時不吃。
甜品是酥餃,以前見過姥姨媽做過,後來都是店裡規模化生成,家裡就不做了。
酥餃是花生芝麻糖餡得的,外酥裡香甜,配功夫茶解膩。
油索,講究是用雞蛋當水和面,油炸後用糖漿、小蔥反沙。
煙、茶、酒應有盡有,還有巧克力......
地主老爺,各家各戶的保護神時年八節、初二十六,一定要備貢品祭奠,貢品內容隨主人喜歡,地主爺接納度高。這兩天晚上早點回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