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管,採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
單位食堂是群體性餐飲的主要場所。目前各地企事業單位、高校等堅決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紛紛啟動食堂改革,探索通過經濟手段、管理手段引導職工杜絕「舌尖上的浪費」,營造浪費可恥、節約光榮的氛圍。
固定分量、福利制度等導致一些單位食堂浪費嚴重
「食堂不讓打半份菜,又想多吃幾樣菜,最後吃不完。」「不是想故意浪費,實在是飯菜不好吃,只能剩了。」「作為員工福利,我們單位食堂飯菜比較便宜,浪費一點也沒多少錢,久而久之節約意識就淡薄了。」……
建立食堂,本意是方便員工、學生等群體用餐,但採訪中這些就餐者的話語卻暴露出一些單位食堂存在的問題。
福利餐費制度削弱節約意識。一些單位通過補貼單位食堂來降低員工用餐成本,導致一些員工覺得食物「棄之不可惜」。「這種福利補貼制度導致經濟手段失靈,價格調節作用不明顯。」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教授鄒一南分析。
管理體制滯後難以滿足用餐需求。由於有單位補貼和缺乏同業競爭,一些食堂飯菜質量較差,難以滿足員工口味、食量等多元化、個性化需求,造成浪費。
訂餐模式簡單化造成浪費現象。在傳統訂餐模式下,食堂管理部門長期按照每日就餐人數的上限備餐,就餐人數不達上限就會導致飯菜浪費。
鄒一南介紹:一些單位食堂的統計數據顯示,其日均菜品浪費量甚至高達備餐量的1/3。「餐飲浪費這種不良風氣有違崇尚節儉的傳統美德,更嚴重的是影響國家糧食安全。」鄒一南認為,雖然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但長期態勢仍是「緊平衡」,而且受疫情影響,全球糧食市場不確定性增加,必須厲行節約。
「餐飲浪費產生大量廚餘垃圾,給後端垃圾處理帶來很大的壓力,威脅生態環境安全。」北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說。
整治遏制餐飲浪費行為,不少單位食堂已在行動
按需供應,從源頭開始「斤斤計較」。
「如果會議活動不提前向我們報備,參會人員就要餓肚子了。」萬科集團總部食堂負責人肖磊介紹:為了讓食材準備環節可預見、可控制,食堂每日都會記錄用餐人數、食材用量及餘量臺帳,作為採購依據。源頭精細化管理讓備餐數量更加精準;如果有額外用餐需求必須提前申請。
「通過手機軟體實時了解職工外出、加班等情況,調整餐量,精準供應。」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橋頭胡街道機關食堂負責人介紹:利用數位化管理,菜品採購超量的問題解決了,剩飯剩菜現象少了很多。
個性化供應,種類選擇多多益善。
同樣菜品推出多種菜式,分量有半份菜、小份菜、雙人餐多檔選擇,根據學生口味定期改進菜單……太原理工大學食堂通過更加細分菜品、菜量適應學生多樣化需求來減少浪費。「以前每人平均浪費餐食約80克,現在僅15克左右。」學校後勤保障處負責人張富強介紹。
加大宣傳教育,激勵和監督齊頭並進。
8月13日,萬科食堂「光碟稽核處」前排起了長長的隊伍。這些都是參加「光碟有獎行動」的員工,通過考核就能領取飯盒、水杯等小獎品。有了激勵制度,每日約70%的萬科員工都能做到「光碟」。
「只要『光碟』,就能獎勵一個水果。」8月14日中午,江西理工大學學生劉富強從食堂阿姨手上接過一個蘋果。這一舉措讓學校食堂餐飲浪費減少了2/3。
一些地方還將厲行節約納入考核制度。在湖南瀏陽市,一些機關的紀委出臺了浪費糧食提醒通報制度,如果同一人浪費食物超過3次,通報批評後將結果納入幹部職工考核。
建立智慧化制度化法治化長效機制
專家認為,常態化遏制單位食堂餐飲浪費,就要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宣傳教育等手段,並固定為長效機制。
智慧化管理是趨勢。在中國人民大學北區食堂一層智慧餐廳備餐間有一臺顯示器,可實時顯示菜品銷售情況,食堂將「末位淘汰」不受歡迎的菜品。「由於用餐人群相對固定,單位食堂更容易打造智慧餐飲,通過數位技術優化採購、庫存、備餐、服務等各個環節,從而杜絕餐飲浪費。」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唐傑說。
制度化改革要突破。比如,要推進福利餐費制度改革。鄒一南建議將對食堂的補貼轉為針對就餐者,這樣一方面減少了一些單位後勤部門尋租腐敗的空間;另一方面也強化了就餐者厲行節約的內在動力,同時還可引入市場化的競爭機制,推動食堂提升餐飲質量。
法治化監督要跟上。現階段,我國現行法律中有各種制止浪費行為的規定。比如,憲法明確規定,國家厲行節約,反對浪費;農業法、國家安全法、食品安全法、民法典等也都有相關規定。「除了原則規定之外,還要建立起易於操作的事前防範、事中監督、事後懲罰的規範,並建立舉報機制,曝光浪費現象。」馬軍建議。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21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