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成語是中華文化沉澱的一大成果,每一個成語都有它的典故出處,因此說話論道能不能時不時吐出點成語或詩句,也是古今中國人判斷一個人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化水準的重要標誌之一。
當然現代中國人的成語水平比起古代的文化人還是差了一截,但是還是有很多好的成語伴隨著中國文化的傳承一代代地沿用了下來,在人們的語言運用中還是經久不衰,比如胯下之辱、多多益善、一諾千金、心想事成、七上八下、一勞永逸等都是大家經常掛在嘴邊的一些成語。

可是與此同時也有一個有趣現象就是也有不少古代非常美好而熱門的成語在不斷地被人們忘卻,甚至已經成為現代人難於理解的生僻成語,或者被人套上現代俗語的含義而被包裝成為了網紅語句。
比如最近在網絡上非常流行的幾句調侃成語慘綠少年、蛤蟆夜哭、一瓜共吃等,被很多網友望文生義淪為趣談,比如慘綠少年就是經常被人戴綠帽子的男人,蛤蟆夜哭就是追求美女不成功而半夜哭泣的蛤蟆男,一瓜多吃即一個明星的八卦被大家一起娛樂。
凡此種種解釋也是甚有趣味,但在大家會心一笑的同時,也會為這些古代經典成語的處境而感到頗為委屈,這些成語到底是啥意義,而又是何種緣故導致這些詞在現狀人們的語言中逐步地走向邊緣化,變成冷門用語,其實想來也不難理解,主要是時勢變遷而帶來的幾個變化。

首先第一個原因是很多成語典故中的事務隨著時代的變化使用意義已經變化,又或者是已經完全被其他實事務取代。比如慘綠少年的綠色指的是唐朝七品官員的朝服,而慘綠少年指的是一個少年穿著七品官員的服裝,官階地位雖然不高但卻透露著一股英武之氣,用來形容青年男子儀表堂堂,氣質非凡。
可是隨著唐朝的滅亡,後世朝代七品官服的顏色的變化,綠色的含義也發生了變化,不再指七品官員,再到現代綠色更是被賦予了一種網絡語境,成為男人被女人背叛的標準顏色,是現代男人生命中一種不可承受的顏色。所以慘綠少年雖然是一個誇男人的好詞,但隨著綠色的含義的變化而逐漸被人感覺生僻而不為人知,只能淪為網絡趣談之語。
第二種原因則是現代傳統國學文化學習程度下降所導致的,除了一些熱門的故事,比如韓信胯下之辱等還被人們記憶熟知,其他很多在古代為人熟知的典故,在現代人眼中卻成了陌生故事,所以對這些典故所衍生出來的成語自然就感到陌生偏僻了。

比如蛤蟆夜哭這個成語,如果在沒有對故事的理解下,我們今人是很難猜到這個詞的正確解釋的,只能簡單地理解成為蛤蟆在夜間哭泣,又或者是跟「癩蛤蟆想吃天鵝肉」聯繫上,理解成為醜人多作怪。
其實蛤蟆夜哭的真實含義是毫無根據地誣陷好人,或者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意思。其典故出自蘇軾編撰的小說中,大概意思是說從前有個叫艾子的人出海遊玩,無意間聽到了揚子鱷和蛤蟆的對話,揚子鱷對蛤蟆說:「東海龍王最近下了一個命令,海中凡是長尾巴的族群都要被殺掉,我尾巴這麼長肯定是逃不了了,你蛤蟆又沒尾巴在這哭什麼呢?」蛤蟆對揚子鱷說:「我現在是沒尾巴了,但我做蝌蚪的時候有呀,龍王要殺我還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故事聽到這,大家肯定都是恍然大悟的,原來是這麼回事,其實蛤蟆夜哭的典故如果換作是在清朝,但凡是個讀書人都還是知道的,因為清朝讀書人對傳統文化典故的學習還是比我們今人深厚得多的,而這個成語在今天逐漸成為一個陌生的邊緣詞,主要還是由於今人典故知識積累不深,無法輕易理解它的詞義,從而也就自然很少被提及和使用了。

至於最後一個成語邊緣化的原因則是很多成語的意義已經不能適用於現代語境了,從而也直接導致了使用頻率的下降。比如不是成語而是俗語的「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在生活越來越好,天天吃肉的現代人看來,情形確實恰恰相反的,不是豬肉沒吃過,而是豬跑很少見,所以可以看出雖然是大家熟知的俗語,但在環境的變化之下詞語的使用卻變得越來越尷尬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不合時宜的成語,它的使用頻率自然也就越來越少了。
當然無論怎麼說,成語都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精髓,引經據典也是我們必備的語言表達能力之一,無論時代語境如何變化,總會有一些好詞會伴隨我們走過千秋歲月的,而在說成語讀成語的同時,更多地是要從成語典故的學習中繼承和發揚先人總結的生活智慧,從而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加的快樂和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