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12日 08:2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熊仲儒
字號內容摘要:學科建設離不開三大要素?筵熊仲儒一個學科的發展,離不開理論的研究、人才的培養和問題的探索,生成語法在中國的發展就能證明這一點。20世紀80年初,黑龍江大學的寧春巖、侯方等也翻譯出版了華人學者運用生成語法研究漢語的論著,如餘藹芹的《現代漢語句法結構》與黃正德的《漢語生成語法:漢語中的邏輯關係及語法理論》等著作。此外,美國的李豔惠、李亞非,荷蘭的鄭禮珊、司馬翎等也都是非常傑出的漢語生成語法研究專家,他們都非常注重中國大陸漢語生成語法學者的培養,或在中國大陸招生,或接受大陸學生攻讀博士學位,或接受大陸學者進行訪問研究。
關鍵詞:
作者簡介:
一個學科的發展,離不開理論的研究、人才的培養和問題的探索,生成語法在中國的發展就能證明這一點。回顧生成語法在中國的發展,我們應該感謝在理論引進和人才培養方面作出貢獻的先驅者,同時也要意識到學科的發展不僅在於解決理論內部的問題,也在於解決普遍關心的實際問題。解決實際問題,才能促進學科的實際發展,才能產生積極的學術影響。
理論研究奠定基礎
生成語法由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於20世紀50年代創立,他各個階段的重要著作,國內都有翻譯。因特殊原因,國內早期並未特別地跟蹤喬姆斯基理論,最初運用喬氏理論研究漢語的主要是在美國的華人學者。
改革開放以後,學界開始翻譯出版喬氏的生成語法學理論,如《句法結構》(黃長著、林書武、龐秉均、邢公畹翻譯,1979年出版)、《句法理論的若干問題》(黃長著、林書武、沈家煊翻譯,1988年出版)、《支配和約束論集——比薩學術演講》(周流溪、林書武、沈家煊翻譯,1993年出版)、《語言與心智》(熊仲儒、張孝榮翻譯,2015年出版)與《最簡方案》(滿在江、麥濤翻譯,2016年出版)等。
20世紀80年初,黑龍江大學的寧春巖、侯方等也翻譯出版了華人學者運用生成語法研究漢語的論著,如餘藹芹的《現代漢語句法結構》與黃正德的《漢語生成語法:漢語中的邏輯關係及語法理論》等著作。
《國外語言學》(《當代語言學》的前身)是介紹生成語法理論的重要領地,趙世開、方立、徐烈炯、吳道平、顧陽、程工、何元建、石定栩等學者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為生成語法的引進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此外,趙世開、方立、徐烈炯、宋國明、程工、溫賓利、吳剛、石定栩、寧春巖等先生還出版專著介紹生成語法理論,為青年學者掌握生成語法理論創造了條件。
人才培養促進繁榮
學科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培養。採用生成語法研究漢語,始自國外,起興於20世紀80年代。隨著生成語法理論的發展,喬姆斯基在80年代放棄了原先的規則,建立起以管轄和約束為核心的原則參數語法。黃正德是第一批從事原則參數語法研究的學者,可謂成就卓著。他不僅建立了漢語的X'-結構,而且建立起wh-移位的參數理論,即認為英語等疑問詞需要在S-結構中移位,而漢語疑問詞可以在LF中移位。黃正德是漢語生成語法研究的重要專家,也培養了很多傑出的生成語法學者,如寧春巖、顧陽、鄧思穎等。寧春巖20世紀90年代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高校培養了一批從事生成語法研究的學者,如溫賓利、何曉煒、伍雅清等。目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已成為國內生成語法研究的重要基地,像石定栩、韓景泉、張慶文、吳莊等也都加盟該校。顧陽與鄧思穎等在香港工作,他們不僅研究工作活躍,也為內地培養了一批從事生成語法研究的學者,如張慶文、張和友、郭潔等。中國大陸一大半生成語法學者都跟黃正德有師承關係,許多臺灣學者也是如此。例如,臺灣地區比較活躍的蔡維天也受業於黃正德先生,後在MIT攻讀博士學位,其重要的研究方向也是wh-移位,並熱心參加大陸的學術活動。此外,美國的李豔惠、李亞非,荷蘭的鄭禮珊、司馬翎等也都是非常傑出的漢語生成語法研究專家,他們都非常注重中國大陸漢語生成語法學者的培養,或在中國大陸招生,或接受大陸學生攻讀博士學位,或接受大陸學者進行訪問研究。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也派出一些專家到國外研修語言學,在生成語法學中成就比較大的有徐烈炯、方立等先生。徐烈炯在運用生成語法研究漢語方面成就卓著,很早就在生成語法學最為重要的期刊Linguistic Inquiry發表漢語話題結構、自由空語類等方面的文章,後在復旦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著名高校任教,培養了一批傑出的生成語法學者,也對香港的語言學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所主持的話題、焦點等項目及成果至今仍然影響著國內學界。浙江大學的程工就是徐烈炯的學生,他是大陸最早運用最簡方案研究漢語的學者,也是目前該領域最為活躍的學者,其《語言共性論》影響較大。此外,他和他的團隊如楊大然、熊建國、李海、周光磊、安豐存等運用分布式形態學研究漢語,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最近,程工所在的杭州也雲集了一批生成語法學者,如李旭平、曹道根、楊大然、葉狂、熊建國等,有非常好的發展態勢。
方立是改革開放後最早介紹生成語法的學者,在接口語法、邏輯語義學等方面成就卓著,先後出版了《美國語言學理論研究》《邏輯語義學》《數理語言學》等著作。他在北京語言大學培養了一批生成語法專家,如司富珍、高明樂、熊仲儒、吳平、文衛平、張慶文、吳莊等,而且這些專家也都在各自單位招收培養生成語法學的博士研究生。目前北京語言大學也已成為中國生成語法研究的重要基地,先後有教育部長江學者黃正德、馮勝利、潘海華等執教於此,這三位先生都是生成語法學專家,也都在北京語言大學招收博士研究生。黃正德上文已經介紹,潘海華、馮勝利在香港中文大學工作,並在北京語言大學兼職。潘海華原在香港城市大學工作,曾是徐烈炯的同事,在形式語義與形式句法方面都頗有建樹,也致力於人才的培養,像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的胡建華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韓景泉都是他的學生。胡建華與韓景泉是國內生成語法的重要專家,重要的是,他們的學生也在迅速成長,目前已經成為國內生成語法研究的重要後備力量。馮勝利原在哈佛大學工作,側重韻律與語法的接口研究,也特別注重理論的傳播,在國內撰寫出版了大量論著,並主辦專門的期刊與會議,致力於學派建設,其在北京語言大學培養的一批韻律句法學博士也成長起來了。為發展包括生成語法在內的語言學科,北京語言大學利用自身的優勢,專門成立了語言學系。
問題探索指明方向
漢語的生成語法研究有很多重要問題,像與wh-移位相關的話題化、焦點化、關係化、量化提升及相關孤島效應,與反身代詞照應相關的約束理論、與時制相關的限定性等,雖然國外討論的較多,但國內反應較為平淡,這主要涉及理論的結合點問題。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後,生成語法學者開始嘗試用生成語法研究國內漢語學界普遍關心的問題,並已產生積極影響。
一是漢語詞類。漢語缺乏形態變化,不像英語這樣的形態語言,所以一開始人們在辨別漢語詞類的時候,「依句辨品,離句無品」。為了弄清漢語的詞類問題,學界在20世紀50年代還專門開展了漢語詞類問題大討論,逐步認識到漢語詞類與句法成分之間沒有一一對應的關係。在這種理論的觀照下,像主賓位置以及定中結構的中心語位置的動詞、形容詞就仍然是動詞、形容詞,而不會名物化為名詞。80年代引進向心結構理論之後,人們開始驚奇地發現,如果定中結構(如「N的V」)中的動詞仍是動詞的話,就會嚴重違反向心結構理論。為了讓漢語的詞類適應向心結構理論,朱德熙在1985年對向心結構的定義做出修改,討論得到暫時平息。21世紀初,程工、熊仲儒、司富珍從生成語法的角度連續發表多篇文章討論該問題,又使該問題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當代語言學》在發表熊仲儒《以「的」為核心的DP結構》時,以「編者按」的方式引發學界討論,像周國光、鄧思穎、李豔惠、陸丙甫、沈家煊等先後參與討論,沈家煊及其團隊還因此開展了漢語動詞與名詞的研究,提出動名包含說。這些討論及後續研究產生了極為廣泛的影響,也加深了人們關於漢語詞類本質的認識。
二是論元結構。論元結構,朱德熙是作為「向」研究引入漢語語法的,之後漢語學界從「價」的角度做了大量的研究,在20世紀90年代掀起了高潮,但不久後即很快沉寂下來。當時,國外已經掀起了論元結構的研究熱潮,人們也都認識到謂詞配價的不充分性,如生成語法用輕動詞、構式語法用構式與謂詞的互動來研究論元結構。在此背景下,謂詞配價的衰落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徐傑的領主屬賓句如「王冕死了父親」對論元結構的研究無意中起到了推動作用。該案例首先在生成語法內部引起關注,後來沈家煊等非生成語法學者加入討論,使論元結構成為研究的熱點。論元結構的探討也使一些構式重新成為研究熱點,如動結式、把字句、重動句、雙賓句等涉及增元的構式,如被字句、中動句等涉及減元的構式,如涉及非常規論元的涉用構式,紛紛成為研究者的新寵。
三是語義指向。語義指向本是國內學者使用的一種描述性手段,如否定詞可以指向後邊的成分,有時也指向前邊的成分。徐傑、李英哲採用Jackendoff的焦點關聯之後,使得否定詞的語義指向變得有規律。後來,袁毓林、熊仲儒、胡建華等展開了對否定的討論;「都」是國外學者研究的熱點,國內只是採用語義指向進行描述,但自蔣嚴形式化討論之後,也逐漸成為國內的主流問題。像袁毓林、潘海華、熊仲儒、黃瓚輝、石定栩、徐烈炯、沈家煊等生成語法學者和非生成語法學者,都加入到該討論之中。
在新時代,隨著語言學科的發展、學位點的建設以及學生和研究者語言能力的提升,生成語法在中國一定會得到長足的發展,國際上也將會聽到越來越多中國學者的聲音。而且,這一發展也會促進整個漢語語法理論的創新。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英漢形容詞的句法語義研究」(14AYY00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北京語言大學語言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