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中華傳統美德從敬仰最具傳統美德的文字開始

2020-12-24 漢府古文化

作者:徐生力

生活富裕起來的今天,我們在農村村頭或城鎮社區經常看到「泰山石敢當」。查閱資料發現,中國古代的先民認為泰山石可鎮災壓殃,就用自然石雕刻「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的字立於牆根、街巷、橋頭、要衝,用於闢邪,以保村宅平安。

據西漢史遊的《急就章》記載:「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中記載:「今人家正門適當巷陌橋道之衝,則立一小石將軍,或植一小石碑,鐫其上曰石敢當,以壓禳之。」

開闊平展的城市見不到石頭,但在農村,尤其在山區抬頭見山,俯首見石。沒有任何字跡的石頭,就是一個普通的石頭。只有刻上「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才能顯示其鎮災壓殃之神力。

文字產生的過程伴隨著統治者迷信的事物應運而生,如甲骨文就是商代統治者用來佔卜的。承接甲骨文而起,初始於商末,盛於西周的金文,亦稱銘文或鐘鼎文,乃鑄或刻於青銅器上的文字,記錄的內容多為祀典、賜命、徵伐、圍獵及契約皇家盛典之事,可見對文字敬畏至極。

在古代戰爭中,充滿敬畏文字的地方突出在帥字旗、主將旗上。直接將一個「帥」字或主將姓氏如「魏」字,鑲嵌在旗幟的中央,成為統兵出徵用的帥字旗、主將旗,今天的軍旗即由此演變而來。身披「勇」字的士兵在統帥旗幟下,威風凜凜,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假如,大風吹倒帥字旗,那就是不好的兆頭。因此,出徵之前,要祭旗,殺死某活物,以該活物的生命祭祀神靈,以求得神靈的庇佑。

文字是用來祈福祝壽的,被人崇敬的。康熙一生罕有題字,包含了「多子、多才、多田、多壽、多福」數個漢字寓意的「天下第一福」,據說是古往今來、獨一無二的「五福」合一之「福」字,和「壽」字一樣,常被用來給人祝福祝壽,而懸掛於廳堂之上。

文字還被用於對逝者的莊重哀悼之事。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在設置靈堂時,上方寫「某某永垂不朽」字樣,兩邊懸掛對逝者的輓聯。兩行文字對逝者一生進行簡明扼要的歸納和詮釋,勾起人們對此人的懷念和哀悼。靈堂正中央,張掛一個大大的「奠」字,氣氛嚴肅莊重。記得小時候,山裡老人去世後,幾個人圍在八仙桌四周扎花圈,有人扎紙卷花,有人做骨架。

然後用白線或漿糊將一個個大小不等的紙卷花,固定在骨架上。簡易的花圈做成後,必須由山裡唯一的一個末代秀才執筆,在紫色的蠟紙上寫個蒼勁有力的「奠」字,粘在花圈中間,才算大功告成。參加辦理喪事的人,個個戴上末代秀才書寫的白色「孝」字的黑袖章進進出出,整個村莊籠罩在白事之中。在當地,白事的東西不能多餘,根據主家的吩咐,花圈要幾個製作幾個。

祭祀「祖宗昭穆神位」,是我們當地祭祀列祖列宗的民俗。除夕夜,在牌位下方,三碗菜兩根蠟燭兩炷香,從清早吃年飯之前拜祖先開始,要時時查看蠟燭和香,不等燒完就要接續,直到第二天天明香火不斷。照片或畫像,誰也沒看見過列祖列宗長得啥樣,祖宗就是懸掛在供桌正上方請人書寫、裝裱好的幾個字,對這幾個字的敬仰,就是對祖先的敬重。

今年,回家過年,看到家家戶戶買有一套電子器具,即小小的玻璃框子裡是「祖宗昭穆神位」,前面裝有電子蠟燭和看似燃香的電子儀器。一家人該看春晚的看春晚,該搓麻將的搓麻將,燈火徹夜長明,無需起夜續香了。不由感嘆道,先人聞不到香味,但趕上了電氣時代,也不失一種敬意吧。

過去,衙門裡懸掛「明鏡高懸」;現在,各機關影壁牆或辦公室懸掛「為人民服務」。敬畏這幾個警示意義的字,就是對自己崗位的敬畏。敬字如神,古今同理。中華傳統美德,從敬仰最具傳統美德的文字開始。

相關焦點

  • 中華傳統美德的魅力
    「十思」體現了中華傳統美德,也體現了歷代中國人對中華傳統美德的堅守。那麼,中華傳統美德為何具有經久不衰的魅力?當前應怎樣堅守中華傳統美德?  中華傳統美德立足於現實的人、立足於你我他組成的社會。中國人從來相信,每個人都要講道德,道德跟每個人有關;天道與人道從根本上說是一致的,人能夠「與天地合其德」。例如,孝是「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 中華傳統美德(經典)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孩子們的民族精神,是新時期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仁愛思想是中華傳統美德的精髓,它經過幾千年的傳承,成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作為學校教育,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傳承文明美德。開展仁愛教育之前,我們在認識上存在偏頗之處:一怕步入復古誤區;二怕影響教學質量;三怕師資難以跟上;四怕增加師生過重負擔。
  • 黃之鋒,中華傳統美德名人?!
    香港《文匯報》20日報導,社交媒體上近日流傳一張內容為香港某中學校內教材的圖片,其中將「港獨」分子黃之鋒奉為「中華傳統美德名人」。
  • 中華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榮辱觀
    我們講中華傳統美德主要是「仁、義、禮、智、信」五大要素,通常也簡化成「仁義道德」,可見,在這五大要素裡最重要的是「仁」和「義」兩德,是最核心、最基本的兩大要素。古人云:「仁則榮,不仁則辱」,「由義為榮,背義為辱」,說明中國傳統道德的榮辱觀也是以是否做到「仁」和「義」作為主要標準的。「禮」,是指禮儀、禮貌和禮節這樣的規矩,即「禮儀之規」。「禮」最初是原始社會祭神祈福的一種習俗和儀式。
  • 2019考研政治思修考點: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1.中華傳統美德的基本精神   中華傳統美德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精神財富,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源頭活水。   (1)重視整體利益,強調責任奉獻。傳統道德中的義利之辨、理欲之辨,其核心和本質是公私之辨。「公義勝私慾」是中國傳統道德的根本要求。
  • 中華傳統美德的時代價值
    資料圖片  中華傳統美德對於民族復興、國家強大、人民幸福、社會和諧都有重要時代價值。在剔除糟粕、不斷揚棄的基礎上,實現中華優秀文化及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必須以認識其價值為理論前提。  傳統美德是民族復興的強大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明確指出:「國無德不興。」
  • 《好一個格仁》:新時代少年故事,中華傳統美德傳承的開始
    在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特別強調「感悟傳統美德與時俱進的品質,自覺以中華傳統美德律己修身。」《好一個格仁》日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這部新書以此為主題,講述了一個關於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新時代少年故事,由兒童文學暢銷作家「陽光姐姐」伍美珍傾情推薦。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2020-12-04 14: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傳承中華美德手抄報模板合集,弘揚傳統美德,提高道德修養
    --《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18、志當存高遠。--諸葛亮《誡外生書》 19、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20、有志者事竟成。
  • 弘揚中華傳統勤勞美德
    勤勞是華夏子孫的傳統美德。中國人的勞動精神一代代傳承,離不開對中國傳統勞動觀念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自古以來,對勞動的肯定和讚美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尚書·周官》中寫道:「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古今藥石·續自警篇》中寫道:「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是勤可以免饑寒也。」意思是人們的生計在於勤勞,勤勞就不會缺乏衣服與食物,勤勞能夠讓人避免飢餓與寒冷。
  • 創新德育模式,提高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實效
    這些經典文化正是對中小學生傳統美德教育的有效載體,對青少年的道德修養、行為習慣、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等都將產生重大影響。我們應該以傳統美德教育為抓手,探索德育新模式。,尤其是經典文化與傳統美德的教育脫節,從而無法達到發揮中華經典文化在傳統美德教育方面的作用。
  • 尊老愛幼是傳統,中華美德伴我行!
    尊老愛幼是傳統,中華美德伴我行!康老師十年公益人生暨教育學校大記事撫順市傳統文化教育學校以純公益辦學方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七年,七年時間,數以萬計的學員學習並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連學校主樓醒目的八個大字都是「尊老愛幼,中華美德」,這不是在響應領導人提出的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麼?弘揚和復興中華傳統文化,學校已經做了七年,七年如一日,並且是純公益全部免費的,而且不求任何回報!我是撫順市傳統文化教育學校第54期《弟子規》班的學員,也是學習傳統文化的受益者。
  • @中小學生,「少年傳承中華傳統美德」活動等你來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開展2018年「少年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系列教育活動的通知》(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小編帶你來看看↓↓↓活動主題和時間主題:少年傳承中華傳統美德時間:20182018年「少年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系列教育活動包括「小小百家講壇」「墨香書法展示」「尋訪紅色足跡」「小小傳承人」「我的家風故事」「英雄在我心中」。
  • 閱讀百年經典,培養傳統美德
    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為人類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卓越貢獻。中華民族之所以能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是因為我們一代又一代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繼承了流傳至今的優秀道德遺產——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到底什麼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 「中華少年說·戰『疫』好榜樣」全國青少年傳承中華傳統美德主題...
    本文轉自【中國青年網】;8月25日,「中華少年說·戰『疫』好榜樣」全國青少年傳承中華傳統美德主題演講總決選在北京落幕,並在八達嶺長城望京廣場舉行了頒獎典禮。來自全國各地的32名優秀小選手齊聚長城,「後浪」們通過中國經典與全球思維的結合以及傳統故事與當代英文表達的碰撞,讓中國故事有了能夠歷久彌新、走向世界的新演繹。
  • 這人居然成了中華傳統美德名人……
    報導還稱,多名香港教育界人士昨日(19日)受訪時,均對這一教材的設計感到匪夷所思,認為這不僅是對中華文化的極大扭曲,更對學生造成惡劣影響,希望香港教育局增強對教材的監管。本文由微信公眾號「環球時報」(ID:hqsbwx)轉載自環球網,原文首發於2019年10月20日,標題為《香港某中學教材竟稱黃之鋒「中華傳統美德名人」,引發怒斥!》,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百善孝為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炎黃子孫理應有一個充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的中華父親節、中華母親節,而不是過外來的節日,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倫理道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也是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最突出的貢獻之一。人倫關係,是建立在倫理的基礎上通過人們的情感信念來處理的關係。
  • 學生作文|用傳統美德,弘揚愛國主義
    知禮講禮的人大多以他人為重,以社會為重,他們也最終成為不平凡的人,成就不平凡的事業,得他人敬仰,名垂青史。「勿以善小而不為」,讓我們從點滴小事做起,從自身出發,踐行傳統美德。在學校尊重師長,團結同學、以禮相待;在家孝敬長輩,幫父母做家務,跟兄弟姐妹和諧相處;在社會上拒絕不健康不文明的行為,努力傳播社會正能量。
  • 冠英二中國旗下講話-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尊老愛幼
    為了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引導青少年孝敬父母,孝敬長輩,學會感恩,愛護幼小,樹立良好的家庭美德觀念,同時也為了進一步加強我校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心。11月23日,我校師生在操場集合進行了主題是「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尊老愛幼」的升旗儀式。升旗儀式結束後,八年級同學宋妃玉進行了國旗下講話。
  • 傳統美德教育進幼兒園 外國娃也會誦讀「三字經」
    「百善孝為先,孝敬是根本,天地恩情永難忘,心中紮下根……」稚嫩的童聲念起這首《中華孝道》,讓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少年兒童身上代代相傳。28日,兩江新區藍湖郡幼兒園的國慶節展演中,主題是宏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老師和孩子們表演了中華鑼鼓、詩詞朗誦、武術等,外國娃也加入表演誦讀起了「三字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