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Rev Neurosci典藏綜述:樹突百年,計算模型點亮樹突功能

2020-12-17 腦科學君

樹突Dendrites)是從神經元細胞體延伸出來的細小突起。它的命名源於希臘語Dendron」,意為像「」的樣子。樹突一直吸引著研究人員:從Camillo Golgi和Ramon y Cajal在幾個世紀前首次對樹突的記錄至今,神經科學家一直在努力解開樹突的奧秘。20世紀60年代的理論工作預測了樹突對神經元加工的重要影響,並建立了計算模型,成為研究樹突的有力技術。從那時起,樹突的建模就大力推動著神經科學的研究,提供從亞細胞水平系統水平的可實驗性預測,擴展到神經科學以外的相關領域——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

模型預測的驗證通常需要並推動著新技術的發展,從而通過理論驅動的實驗來推動領域向前延伸。來自希臘研究與技術基金會的Panayiota Poirazi和Athanasia Papoutsi在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雜誌發表論文Illuminating dendritic function with computational models,這篇綜述把焦點放在樹突與大腦功能相關的計算研究上,討論了建模方法的三個抽象層次「單個神經元」—「微電路」—「大規模網絡模型」,總結了樹突計算建模的最重要貢獻,並列舉了建模和實驗神經科學之間成功互補或相互作用、並最終驅動科學進展的研究

科學家對樹突功能的理解瓶頸在於樹突特性監測以及操縱等方面的技術障礙,技術的進步(例如光遺傳學)推動了樹突研究的深入,然而,評估樹突網絡效應及行為,仍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即使如今的實驗技術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樹突各組件的功能,但仍需要一種綜合方法將這些組件的功能整合起來進行研究。

建模Modelling)恰好解決了這一問題,計算模型提供了一個結合「實驗證據」和「預測」推斷樹突原理的框架,快速、系統、徹底、可逆地研究不適於直接操縱的情況(例如樹突形態變化,時空分布等),同時,預測決定樹突功能的關鍵因素,為實驗提供理論解釋,並啟迪新發現,從而有針對性地進一步指導實驗。

1. 待驗證的關鍵預測以及所需技術

首先,在體內建立突觸模式化激活和隨機激活的功能實驗,確定突觸在樹突上的位置在多大程度上起作用。此外,需要實驗來驗證軸突投射的重新連接可能導致共激活軸突在同一個樹突分支上的分組,涉及識別給定細胞的突觸前神經元,並在發育或學習過程中跟蹤軸突活動,捕獲多個單個神經元的樹突活動。

在動物學習或執行不同任務時,檢驗和預測不同的樹突整合模式,這些模式在不同的計算條件下,由不同的傳導和解剖特徵所介導。通過記錄單個神經元內單個棘和樹突的活動,並將這種活動與電路計算和行為讀數進行比較來完成。未來的研究可以評估特定樹突細胞輸入或傳導的定向調控對樹突細胞反應、神經元輸出和行為的影響。

另一個有待驗證的預測是單個神經元是否參與多層人工神經網絡。高解析度、單棘水平成像、以及對單個神經元上單個棘的刺激,再加上體細胞活動測量,將有助於確定神經元的不同部分如何促進樹突和神經元輸出。

對於錯誤預測,研究人員可以記錄來自已識別的突觸前神經元和特異性興奮性和抑制性電流,同時測量樹突響應和跟蹤特定樹突室的可塑性誘導。與此相關的是,在體內控制樹突上特定位置的抑制性輸入將有助於研究它們的作用。在記錄場電位的同時,可以操縱、檢驗並預測動物中的特定電位。

2. 測試模型的潛在實驗方法

技術的進步在科學研究中尤為重要。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活性跟蹤技術「鈣成像」提供了對樹突和棘活性的可靠測量(儘管時間解析度較低)。將來,結合基因編碼電壓指示劑的高頻圖像採集將可對同一細胞和/或大量神經元中的神經元、樹突和單個棘進行成像。

亞細胞選擇性操作,例如,與給定記憶相對應的單個棘的選擇性激活或失活也至關重要。儘管一些操作,例如驅動樹突伸展或收縮、直徑改變和棘翻轉率的改變,可以在細胞培養或轉基因動物中進行,然而該方法是單向、不可逆的,需要發展可逆的方法。

區分形態學和生物物理學性質的影響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這兩個因素經常協同作用。理想情況下,人們希望在體內選擇性地標記和操縱特定的離子以及突觸傳導。

最後,為了更好地理解樹突的功能,有必要表達針對樹突的活性和可塑性的標記物或視蛋白。選擇性標記也應該是位置異性神經元特異性的,並且可以通過使用轉基因動物和細胞模型來實現。

3. 選擇最佳模型

樹突模型在生物真實性和計算複雜性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圖1)。尋找「最佳模式」的探索沒有單一的答案,因為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所需解決的問題。目前僅有的辦法是依據奧卡姆剃刀原理:最好的模型是一個可以解決感興趣的問題、但所需參數儘可能少的模型。各種公開資料庫和模擬器方便了研究者在所需的分析水平上對現象進行建模(表1)。

圖1. 樹突電路模型
表1. 常用建模工具和資料庫

4. 示例

這篇綜述中,作者介紹了建模成功例子,並討論了它們對進一步理解大腦功能的貢獻。

示例1. 單神經元模型(Single-neuron models)

單神經元模型可以用來評估樹突形態生物物理學可塑性對神經元輸出的影響(圖2)。其中,圖2a所示模型預測了單個樹突內的一些突觸的共激活可驅動CA1錐體神經元斜樹突的局部突起(dSpike)。這一預測在同一樹突中得到了實驗驗證。圖2b展示了在同一樹突內共同激活的突觸輸入(刺激1和刺激2)被預測整合成非線性Sigmoidal函數。這一預測在新生皮質神經元的基底樹突中得到了實驗驗證,並且在CA1錐體神經元的頂端斜樹突中也發現了由於局部尖峰引起的Sigmoidal樣反應,在體內也發現了與預測相似的鄰近突觸共激活。圖2c展示了根據初級視皮層(V1)中錐體神經元的生物物理模型。圖2d相對於2c,不同的地方在於採樣的方式更為廣泛

圖2. 單神經元模型預測

示例2. 微電路模型(Microcircuit models)

神經元以及它們的樹突被嵌入高度複雜的局部和遠程電路中,接收、處理和發送各種類型的信息。跨區域微電路組織的相似性,被視為連接性模體(motifs),可使用相似的策略來編碼和解碼輸入信號。最廣泛報導的模體包括表達血管活性腸肽(VIP+)、表達生長抑制素(SST+)和表達細小蛋白(PV+)的中間神經元。在這些模體中,VIP+和SST+中間神經元相互抑制;SST+中間神經元抑制錐體神經元的頂端樹突和PV+中間神經元胞體,PV+中間神經元靶向錐體神經元的周圍區域(圖3)。模型預測:這些神經元間電路在調節到達錐體神經元基底樹突和頂端樹突樹的信息流之間起著關鍵作用。圖3中是一些微電路模型的例子,在這些模型中,神經元的樹突與局部抑制電路相互作用,以有效地處理不同的信息流。

圖3.樹突與微電路建模預測

示例3. 大規模網絡模型(Large-scale network models)

大規模網絡模型用於研究區域內或區域之間的神經元種群的共軛效應,旨在推斷出構成複雜動態基礎的機制(例如振蕩)。Allen Institute和Human Brain Project已具備有關神經元多樣性的基準數據。這些大規模模型已產生了一些有關神經元和迴路機制的有趣預測,然而,樹突在這些計算中的作用還沒有明確的解釋。該類建模突出的例子就是「場電勢」,例如局部場電勢(LFP)和腦電圖(EEG)記錄的電勢,儘管不能解釋單個神經元的活動,但被廣泛用作神經元活動的檢測方法。

貢獻:預測複雜的腦功能信息

除了前面章節中討論的計算與預測之外,樹突模型在描繪各區域特定功能方面也很有幫助,包括海馬功能、工作記憶、神經元刺激選擇性、可塑性等。當然,這些預測在體內的有效性還有待進一步探索。模型預測與實驗工作協同互補也是未來重要的研究領域。

總結與展望

目前的研究僅限於對單個腦區或簡單變量的研究,複雜的行為涉及多個腦區及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使得剖析樹突的功能極其困難,如何打破這一僵局,也是未來的難題之一。儘管研究人員了解模型預測與實驗協同的重要性,但技術的局限阻礙了這種協同互補,解決辦法之一是開發優化混合系統,即複雜行為過程由活體神經元驅動,系統不斷對模型參數進行細化與優化,對樹突進行有針對性的操作,更高效地指導實驗。

神經元模型的美妙之處在於,只要有足夠的計算能力,就有能力模擬任何可想像的情景。建模與預測推進了實驗的進展和新技術的出現,同時也擴展了研究人員的理解。總的來說,精心打造的模型和實驗方法的集成將是我們理解樹突如何影響行為的關鍵

參考文獻:

Poirazi, P., Papoutsi, A. Illuminating dendritic function with computational models. Nat Rev Neurosci21, 303–321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83-020-0301-7

編譯作者:Victoria(brainnews創作團隊)

校審:Simon(brainnews編輯部)

相關焦點

  • 新模型刻畫神經元樹突計算功能—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上海交通大學自然科學研究院、數學科學學院李松挺、周棟焯及其合作者通過理論建模分析、數值計算模擬,並結合生物學實驗的方式發展了一個簡潔的神經元模型
  • Nat.Rev.Immuno:樹突狀細胞和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綜述
    生物谷報導:近年來,人們對於樹突狀細胞的概念從單一的作為免疫反應的激活者,轉換到它們是免疫調節的關鍵細胞,其中包括它們能夠誘導並維持免疫耐受。研究人員進一步的認識到樹突狀細胞在表型和功能上的可塑性,發展了離體和在體地調控它們的生長與成熟的技術,並以此為基礎利用它們內在的致耐受性來發揮治療作用。
  • 人類的樹突,「不一樣的煙火」?
    這一新的前沿研究提示了一種可能性:樹突計算的生物物理學性質存在跨物種差異。謎一般的跨物種差異性從樹突功能的跨物種差異性窺探人類之謎 單個神經元是如何運作的?大多數突觸都處在樹突上,因此,樹突的一些被動和主動性質決定了神經元對突觸輸入的整合,進而影響神經元動作電位的輸出。樹突的特殊之處,可以給神經元的輸入-輸出功能帶來兩種不同變化:一種是變得線性而簡單,另一種是變得完全非線性且複雜[1]。因此,人類樹突的任何特性都可能會影響到神經元和神經環路所執行的計算,並且可能會帶來人類認知上的特殊化。
  • 人工神經網絡太簡陋了,《Science》新作揭露,神經元樹突也隱含計算...
    因此理論上,神經元網絡可以執行任何計算。 但顯然這種模型是存在局限性的。在這種模型中,神經元將坍縮為空間中的一個點,它沒有任何內部結構。另一方面這個模型也忽略了一個事實:流入給定神經元的數千個輸入是沿著不同的樹突進入神經元細胞體的,而這些樹突本身所起到的功能可能差異巨大,或者更為具體來說,這些樹突內部本身可能存在一些計算功能。這種模型在80年代開始改變。
  • Nature:HIV-1感染與樹突細胞的關係
    樹突細胞(皮膚、黏膜和淋巴組織中的免疫細胞)調控病原體的先天檢測及在適應性免疫中所涉及的其他免疫細胞的激活,但卻不是為了對付HIV。樹突細胞對HIV感染是有抵抗力的,雖然它們也的確與該病毒結合,並且被認為幫助T-helper細胞的感染。
  • 神經元樹突臂發現隱藏的計算能力
    但過去幾十年,越來越多的研究轉向了單個神經元,這些神經元可能承擔著比以往認為的更多的計算職責。最新的證據來自於人類大腦皮層上層中新型電信號的發現。 實驗室和模型研究已經發現神經元樹突臂中的微小腔室能執行複雜的數學邏輯操作。現在,單個的樹突腔室看起來也能執行特定計算操作——異或——這一能力以前被認為單個神經元系統是無法做到的。
  • 生命科學學院唐世明課題組揭示V1神經元樹突輸入的精細時空功能圖譜
    該研究藉助於新型穀氨酸探針iGluSnFR,實現了對清醒獼猴大腦皮層神經元的雙光子樹突成像,並獲得了單個V1神經元樹突上興奮性輸入的精細時空功能圖譜。神經元作為神經系統最基本的計算單元,從它們的樹突上接收信號的輸入。
  • Nature:揭示腸道杯狀細胞新功能---護送抗原到樹突細胞
    圖中,小鼠攝取的糖類抗原經由腸道杯狀細胞(紅色)運送到樹突細胞(綠色)。樹突細胞利用抗原教會免疫系統認識到食物抗原是無害的抗原,而不是傳染原。每次吃飯時,腸道免疫細胞就像是城堡哨兵,擋住有害細菌,而允許維生素和營養物質通過。
  • 究竟是軸突還是樹突?
    下圖中,對於傳入神經元而言,a處和b處究竟誰是軸突誰是樹突?恐怕很多童鞋都曾經或正在為這個問題而困惑。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神經元的分類。根據突起的多少可將神經元分為三種(如下圖):①多極神經元,有一個軸突和多個樹突;②雙極神經元,有兩個突起,一個是樹突,另一個是軸突;③假單極神經元,從胞體發出一個突起,距胞體不遠又呈「T」形分為兩支,一支分布到外周的其他組織的器官,稱周圍突;另一支進入中樞神經系統,稱中樞突。
  • 我科學家發現大腦中介導樹突棘修剪分子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大腦發育進程中存在的「樹突棘之間競爭」的分子機制,即相鄰樹突棘之間對3C複合物的競爭,決定了它們在樹突棘修剪過程中的不同命運——勝者更加成熟與強壯、敗者則被修剪,從而揭示了發育過程中神經環路精確化的新機制和重要規律。 於翔研究員介紹說,我們的大腦由大約一千億個神經元組成,它們通過突觸相互聯接,形成龐大的神經網絡,從而調控我們的感覺、運動、記憶與情感。
  • 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由Ly6D+淋巴祖細胞發育而來
    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由Ly6D+淋巴祖細胞發育而來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28 18:34:14 新加坡A-STAR研究所的Florent Ginhoux研究組揭示了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由不同於髓系的
  • nature中文摘要 9 April 2015
    Branch-specific dendritic Ca2+ spikes cause persistent synaptic plasticity樹突棘分枝特異的樹突Ca2+電位誘導持續的突觸可塑性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20/n7546
  • 新技術腦計劃680個神經纖維79個樹突774個突觸
    原標題:新技術鋪路腦計劃680個神經纖維79個樹突774個突觸當它們被放大在幾塊大型投影屏幕上時,其中一部分類似圓柱體的組織以史無前例的精細度被呈現出來:680個神經纖維,79個樹突,774個突觸。化學信號通過這些連結從一個神經元傳到另一個神經元。被展示的腦皮層只佔小鼠大腦的十億分之一,如此精確的細節在幾年前還是不可想像的。但是近年來,高通量的進步和自動化電子顯微鏡的發展使Lichtman的團隊正在「開啟一個新時代」。
  • 神經元 脈衝的自相似網絡模型
    得益於分數階微積分,得到的分數階神經元模型被廣泛用於產生不同的突發模式,並自然地引入了尖峰適應。然而,所有這些模型都忽略了分數階導數的起源,或將其唯象地歸因於門控變量或膜電導的冪律動力學,而仿真表明神經元樹突形態也影響著它們的尖峰模式。
  • 樹突狀細胞來源的鐵調素通過螯合微生物群中的鐵促進黏膜癒合
    樹突狀細胞來源的鐵調素通過螯合微生物群中的鐵促進黏膜癒合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1 13:46:02 樹突狀細胞來源的鐵調素可以螯合微生物群中的鐵以促進黏膜癒合,這一成果由美國康奈爾大學Gregory F
  • 白細胞介素6的持久性受到樹突狀細胞來源血液緩衝系統的調節
    白細胞介素6的持久性受到樹突狀細胞來源血液緩衝系統的調節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4:43:07 2020年12月22日,麻省理工學院Daniel Lingwood課題組在《免疫》雜誌發表論文表明,
  • Nature中文摘要 17 September 2015
    of synaptic memory traces in the motor cortex運動皮層中突觸記憶痕跡的標記和光學擦除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25/n7569/full/nature15257.html一種新型光活化探針可以定位於近期活躍的神經樹突棘進行操縱
  • Nature 中文摘要 05 May 2016
    我們使用結果數據來訓練機器學習模型,並用以預測反應是否成功。當使用之前未測試過的、可在市場上購買的有機組成部分進行水熱合成實驗時,我們的機器學習模型要優於傳統的人工策略,並成功預測了新的有機模板化的無機產物的合成,成功率高達89%。反向的機器學習模型揭示了關於成功合成產物條件的新假設。
  • 神經網絡的基礎是MP模型?南大周志華組提出新型神經元模型FT
    論文連結:https://arxiv.org/pdf/2004.03839v2.pdf常見的 MP 模型神經網絡的基礎計算單元是神經元,對應於生物神經系統的細胞。儘管刻畫方式非常簡單,但 MP 模型很成功。然而實際中神經元細胞結構要複雜得多,因此探索具備其他生物擬真形式的神經元模型成為計算神經相關領域的一個基本問題。人們在建模細胞的放電行為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提出了尖峰神經元模型(spiking neuron model)和以尖峰神經元作為基本計算單位的脈衝神經網絡 [9,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