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突狀細胞來源的鐵調素通過螯合微生物群中的鐵促進黏膜癒合

2020-12-11 科學網

樹突狀細胞來源的鐵調素通過螯合微生物群中的鐵促進黏膜癒合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1 13:46:02

樹突狀細胞來源的鐵調素可以螯合微生物群中的鐵以促進黏膜癒合,這一成果由美國康奈爾大學Gregory F. Sonnenberg和巴黎大學Carole Peyssonnaux研究組取得。該研究成果於2020年4月10日發表在《科學》上。

研究人員發現在實驗性損傷後,系統鐵穩態的主要調節劑鐵調素對於小鼠腸道組織修復必不可少。該修復作用與肝細胞來源的鐵調素或全身鐵水平無關。

相反,研究人員確定經典樹突狀細胞(cDCs)是鐵調素的來源。鐵調素是由小鼠體內微生物刺激產生的,特別是在人類發炎的腸道中並且對於組織修復至關重要。cDC產生的鐵調素作用於表達鐵轉運蛋白的吞噬細胞,以促進局部鐵螯合進而調節微生物群,最終促進腸道修復。

總體而言,這些結果揭示了cDC來源的鐵調素通過營養免疫促進腸道黏膜癒合的調控途徑。

據介紹,在多種胃腸道疾病中會發生出血和鐵分布改變,但這些變化的重要性和調節機制尚不清楚。

附:英文原文

Title: Dendritic cell–derived hepcidin sequesters iron from the microbiota to promote mucosal healing

Author: Nicholas J. Bessman, Jacques R. R. Mathieu, Cyril Renassia, Lei Zhou, Thomas C. Fung, Keith C. Fernandez, Christine Austin, Jesper B. Moeller, Sara Zumerle, Sabine Louis, Sophie Vaulont, Nadim J. Ajami, Harry Sokol, Gregory G. Putzel, Tara Arvedson, Robbyn E. Sockolow, Samira Lakhal-Littleton, Suzanne M. Cloonan, Manish Arora, Carole Peyssonnaux, Gregory F. Sonnenberg

Issue&Volume: 2020/04/10

Abstract: Abstract

Bleeding and altered iron distribution occur in multiple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but the importance and regulation of these changes remain unclear. We found that hepcidin, the master regulator of systemic iron homeostasis, is required for tissue repair in the mouse intestine after experimental damage. This effect was independent of hepatocyte-derived hepcidin or systemic iron levels. Rather, we identified conventional dendritic cells (cDCs) as a source of hepcidin that is induced by microbial stimulation in mice, prominent in the inflamed intestine of humans, and essential for tissue repair. cDC-derived hepcidin acted on ferroportin-expressing phagocytes to promote local iron sequestration, which regulated the microbiota and consequently facilitated intestinal repair. Collectively, these results identify a pathway whereby cDC-derived hepcidin promotes mucosal healing in the intestine through means of nutritional immunity.

DOI: 10.1126/science.aau6481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87/186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白細胞介素6的持久性受到樹突狀細胞來源血液緩衝系統的調節
    白細胞介素6的持久性受到樹突狀細胞來源血液緩衝系統的調節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4:43:07 2020年12月22日,麻省理工學院Daniel Lingwood課題組在《免疫》雜誌發表論文表明,
  • 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由Ly6D+淋巴祖細胞發育而來
    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由Ly6D+淋巴祖細胞發育而來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28 18:34:14 新加坡A-STAR研究所的Florent Ginhoux研究組揭示了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由不同於髓系的
  • MAIT細胞可促進組織修復
    MAIT細胞可促進組織修復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5 15:47:46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Yasmine Belkaid課題組研究發現,黏膜相關恆定T(MAIT)細胞在生命早期被微生物群所印記,並促進組織修復
  • Nat.Rev.Immuno:樹突狀細胞和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綜述
    生物谷報導:近年來,人們對於樹突狀細胞的概念從單一的作為免疫反應的激活者,轉換到它們是免疫調節的關鍵細胞,其中包括它們能夠誘導並維持免疫耐受。研究人員進一步的認識到樹突狀細胞在表型和功能上的可塑性,發展了離體和在體地調控它們的生長與成熟的技術,並以此為基礎利用它們內在的致耐受性來發揮治療作用。
  • 新型細胞療法!同種異體活化樹突狀細胞ilixadencel一線治療轉移性...
    2019年08月31日訊 /生物谷BIOON/ --瑞典生物技術公司Immunicum AB近日公布其同種異體樹突狀細胞(DC)療法ilixadencel治療轉移性腎細胞癌(mRCC)的II期臨床研究MERECA的頂線結果。
  • 微生物群對三大過敏性疾病發展的影響
    除了對Treg細胞有直接作用外,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組還可以通過影響腸上皮細胞的功能並調節其屏障保護特性來保護FA。固有的淋巴樣細胞(ILCs)在黏膜和屏障位點豐富,參與了這些防禦機制。丁酸能夠增強維生素A的代謝,進而誘導腸道CD103 +樹突狀細胞(DC)中的醛脫氫酶(ALDH)活性,並增加Treg細胞和IgA產生的百分比。此外,丁酸促進B細胞分化,增加IgA和IgG的產生。其機制是多方面的,包括通過抑制HDAC對基因表達進行強烈的表觀遺傳調控(下圖)圖.
  • 【專題】什麼是天門冬胺基酸螯合鈣
    天門冬氨酸對細胞有較強的親和力,特別是對體內的能量代謝、氮代謝起著重要作用。亦在中樞神經系統和脊索某些部位有興奮神經遞質左右。天門冬氨酸可用於治療缺鐵性貧血,亦可與鐵形成螯合物,能增加胃腸道對鐵的吸收。天門冬氨酸還用于洋地黃中毒所引起的心率不齊、心肌炎後遺症、慢性心功能不全及冠心病的輔助治療。臨床廣泛用於治療肝炎、肝硬化、肝昏迷,可延緩氨中毒,改善肝功能。
  • 補鈣新概念——利君鈣(天門冬氨酸螯合鈣)
    天門冬氨酸對細胞有較強的親和力,特別是對體內的能量代謝、氮代謝起著重要作用。亦在中樞神經系統和脊索某些部位有興奮神經遞質左右。天門冬氨酸可用於治療缺鐵性貧血,亦可與鐵形成螯合物,能增加胃腸道對鐵的吸收。天門冬氨酸還用于洋地黃中毒所引起的心率不齊、心肌炎後遺症、慢性心功能不全及冠心病的輔助治療。臨床廣泛用於治療肝炎、肝硬化、肝昏迷,可延緩氨中毒,改善肝功能。
  • Nature:HIV-1感染與樹突細胞的關係
    HIV-1 (人免疫缺陷病毒-1)感染不能將幹擾素導入其所感染的細胞中,但其中所涉及的機制卻沒有被確定。樹突細胞(皮膚、黏膜和淋巴組織中的免疫細胞)調控病原體的先天檢測及在適應性免疫中所涉及的其他免疫細胞的激活,但卻不是為了對付HIV。樹突細胞對HIV感染是有抵抗力的,雖然它們也的確與該病毒結合,並且被認為幫助T-helper細胞的感染。
  • 鐵調素結合鐵轉運蛋白的結構揭示鐵穩態機制
    鐵調素結合鐵轉運蛋白的結構揭示鐵穩態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9:25:51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Aashish Manglik、程亦凡等研究人員合作利用鐵調素結合鐵轉運蛋白的結構揭示出鐵穩態機制
  • T細胞可通過免疫調控微生物群阻止肥胖
    T細胞可通過免疫調控微生物群阻止肥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30 15:47:54 近日,美國猶他大學醫學院教授June L.
  • 近端結腸來源的O-糖基化粘液包裹並調節微生物群
    近端結腸來源的O-糖基化粘液包裹並調節微生物群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5 22:40:23 美國俄克拉荷馬醫學研究基金會Lijun Xia、Kirk Bergstrom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近端結腸來源的
  • 多倫多大學《材料化學》3D列印鐵螯合碳點傳感的抗菌水凝膠敷料
    【科研摘要】最近,加拿大多倫多大學Eugenia Kumacheva教授團隊報告了一種利用具有強大的Fe3+離子螯合能力的納米膠體水凝膠來抗菌傷口敷料的新方法,從而使細菌失去了急需的離子鐵並抑制了細菌的生長。
  • Nat Commun:在HIV感染早期階段,促進黏膜傷口癒合或可預防愛滋病產生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匹茲堡大學和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探究了為何某些靈長類動物能夠在一生中攜帶SIV病毒,仍然避免疾病進展。他們試圖在自然宿主中發現成功的抗病毒策略,以便有助於設計更好的抗病毒藥物來治療HIV感染。他們發現在SIV感染早期,參與黏膜組織傷口癒合的生物學事件在體內構建出一種有利的環境,從而阻止SIV感染的破壞性後果發生。
  • 「聽口令,齊步走,細胞幹活去」
    它們有的在吞吃垃圾,有的在搬運東西——細胞在幫忙修復你一周的疲憊。而這些修複方式看上去顯得很悠閒,細胞們在伸懶腰,在散步,在蛙泳,在划船……其實,這就是細胞的遷移運動,這些運動的方式是如此令人著迷。它們對許多生物學功能至關重要,在傷口癒合、腫瘤轉移、免疫反應等生理現象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 菌群最新資訊熱評 | 消毒劑與微生物群,微生物與癌症免疫療法
    從理論上講,微生物介導的腫瘤浸潤IFNγ+ CD8 + T細胞的誘導可能是由多種機制引起的,包括(1)腸道誘導的CD8 + T細胞的系統循環(2)細菌抗原或載有細菌或細菌的樹突狀細胞(3)細菌代謝物(由微生物群誘導或產生)和/或細胞因子。
  • Nature:揭示腸道杯狀細胞新功能---護送抗原到樹突細胞
    杯狀細胞可能是治療炎性腸道疾病、乳糜瀉和食物過敏的一個潛在靶標。圖中,小鼠攝取的糖類抗原經由腸道杯狀細胞(紅色)運送到樹突細胞(綠色)。樹突細胞利用抗原教會免疫系統認識到食物抗原是無害的抗原,而不是傳染原。
  • 含乳鐵蛋白的奶粉對孩子健康成長起到什麼作用?
    乳鐵蛋白是一種免疫蛋白,存在於人體的乳汁和各種分泌液中,以母乳中的含量最高,這也是為什麼常說喝母乳的孩子抵抗力會好一些,離不開乳鐵蛋白的功效。在許多發達國家乳鐵蛋白早已引起眾多專家的關注,而且,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允許乳鐵蛋白作為食品添加劑用於運動、功能性食品,目前這種物質在國外已廣泛應用於乳製品中。 乳鐵蛋白作用強大它具有殺菌和抑菌、抗病毒、免疫調節、抗氧化、調整腸道菌群和促進雙歧桿菌生長等功能。
  • Science:糞便微生物群移植可促進免疫治療難治性黑素瘤患者反應
    Fig 1|來源 cell而且,這些在解剖學上具有不同基因表達譜的亞群在單個克隆型中得以表徵,表明平行分化程序獨立於所表達的抗原受體。該研究數據集提供了免疫細胞遷移的系統圖集,並揭示了通過TDL循環進行組織遷移CD8+ T細胞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