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觀點」SIA報告中的邏輯陷阱:美國半導體產業的「致命錯誤」

2020-12-22 愛集微APP

9月16日,代表全美國半導體營收95%的半導體行業協會(SIA)攜手著名的波士頓諮詢公司(BCG),發布了一篇重量級的報告:《政府激勵計劃與美國半導體製造的競爭力》。

這份篇幅並不冗長的報告配合其詳實的數據和圖表展示了雙方這樣一個核心主題:作為曾經的集成電路領域的發明者和領航者,美國的半導體製造業目前正在被全球尤其是東亞越拋越遠,扭轉這一頹勢的主要出路,是要政府部門能出臺匹敵東亞地區的激勵政策(Government Incentives)。

這份報告總體的框架和格局可以用三個問題來概括:在目前全球半導體分工體系和進展路徑中,美國在哪些方面具有優勢?劣勢是什麼?如何扭轉這個劣勢?

《政府激勵計劃與美國半導體製造的競爭力》報告

SIA和BCG並沒有為了喚起美國政府的危機意識過分渲染其半導體行業遭遇到了何種危機,而是抽絲剝繭、分門別類地闡述了哪些問題可以算作目前的癬疥之疾,如果有的話,這些癬疥之疾有沒有在未來發展為肘腋之患的可能。所以,總體來看,這部微型美國半導體發展史,是SIA和BCG聯手向美國聯邦政府呈上的一個半導體版的「隆中對」。

報告的「內在理路」

報告承認,雖然美國目前在內存晶片(全球市場份額約為4%)和邏輯晶片(約12%)相對較低之外,美國在分立、模擬和光電產品中的份額依然很強,這三類產品可以簡稱合併為DAO(discrete,analog和optoelectronics,全球市場份額佔到30%),更主要的是,在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核心智慧財產權模塊CORE IP,以及半導體設備方面可以說有統治力一般的存在,這些均超過了50%,這幾個領域,恰好都是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短板和痛心之處,亟需發力追趕,這個議題本文限於篇幅茲不贅述。

美國半導體產業的優勢與劣勢,以及與其他製造業的橫向對比

如果說相對來說更偏重勞動密集型的OSAT半導體封裝業務,佔全球份額不到5%,尚且不用太過於顧慮的話,那麼全球份額比只有12%的半導體製造業,也足以警醒美國業內注意了。再加以橫向對比航空(49%)、醫療設備(25%)、製藥等領域(23%)等,半導體製造就更加相形見絀了。

於是,這份報告拋出了一句提綱挈領的現實數據:在過去30年中,美國在全球半導體行業收入中所佔份額為45%至50%,但是當前美國在半導體製造領域的份額正在下降,僅佔總產能的12%。

誠然,美國半導體製造業所佔份額的下降與其他行業的產業外包走的同一條路,即去工業化,去製造業。但是報告顯示,即便如此,美國的半導體製造業相對消費力電子或者日化工業來說,仍然算得上一股「逆流」。因為在過去30年中,美國的半導體製造產能以每年7%的累計年增長率增長,只不過進入到21世紀以來,因為內需的增加,全球半導體的製造工藝呈加速趨勢,美國的製造業增速相對來說被其他地區甩開了。

與上述現象關聯度極高的一組數據:目前純晶圓廠佔全球製造能力的38%,其中僅有7%位於美國,全球新增半導體製造產能,美國僅佔6%,如果放任自流,任隨這個趨勢發展下去,2030年,美國在製造業中的份額將減少到10%。

全球各地區半導體產能份額(包括對2025年和2030年的模擬)

但是美國半導體行業從未像服裝、食品加工或者製藥行業那樣經歷過大規模的破產重組或者離岸設廠風潮。如果單純地將美國半導體產業和服裝加工、日化或者消費電子行業對比,後者就會襯託出美國半導體工業地布局並不是很合理。

所以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何美國可以把耐克、可口可樂、通用汽車、蘋果的製造外包看得心安理得,並將其視作全球化區域性分工的必然途徑,即便是在2016年川普上臺之後的逆全球化思潮的興起,上述企業也並未將製造業回流本國看作一項急迫性的任務,但半導體行業卻如此特殊呢?

遙想80年代末,全球半導體行業向無廠化模式轉變的過程中,AMD的聯合創始人之一傑裡·桑德斯(Jerry Sanders)說過一句名言:「好漢都有晶圓廠」(real men have fabs),按照他的理念,設計與生產必須緊密無間地結合。所以,SIA與BCG的呼籲有一種30年隔空對話的意思。當然,此現象背後深層次原因則是SIA眼中的晶片產業的獨特性。

在SIA看來,半導體製造與設計的分離跨越了地理隔閡,這種有序分工對未來恰恰有可能損害美國的晶片研發的領先地位,因為晶片架構和材料方面的突破,取決於設計與製造之間不斷加強的研發合作,這方面,美國厚實的家底主要由基礎科學、IC設計和生產設備領域構成,增強其製造能力可能會它引領著這些創新領域的發展,為未來創造新的技術範式。換言之,如果美國繼續遠離一線實操晶片製造,就會造成產業鏈的缺口越來越大,失去晶片新材料構架的場域感。

為了夯實這份報告的信服度,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顯然是一個理想的參照物,此處,SIA和BCG第一次用了「自給自足」(self-sufficient)這個概念——製造與消費的高度緊密結合,在未來的現實中,如果不受外部幹擾,中國會在10年內解決這個問題。

30年來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市場份額和製造份額(包括對2020-2030年的模擬)

報告最後一部分指出了美國半導體三十年以來「去製造業」的關鍵原因所在:東亞地區普遍採用了政府激勵措施,形成了規模集群效應(cluster),而這恰恰是美國的短板。未來五到十年之內,一個標準容量的先進半導體工廠,除了前期的資本支出之外,再加上現金運營支出和總設備維護,其成本將大大高於一艘航空母艦或者核電站的建造成本,其中最新見的模擬晶片工廠的TCO(總投入成本是110億-150億),而高級邏輯系統或內存晶片晶圓廠的TCO則高達300億-400億美元。

這些TCO的投資總額中,稅金、土地租金、工人工資、原材料費用等等,美國的總擁有成本比中國大約高50%,甚至不算中國通過獲得低於資本成本的信貸和股權所提供的融資成本的額外優勢,這也就意味著,在美國建造20個晶圓廠所用的TCO,可以在中國建造30個。

按照SIA和BCG對全球半導體行業未來10年左右的預估,美國從現在開始採取政府激勵政策,新增500億美元,這將能夠吸引總共19座晶圓廠,比目前多10座。這佔未來10年進入市場的新產能的24%。並且SIA向美國政府發出了預警性極高的忠告:即便是從2021年開始實施政府激勵計劃,也只能勉強算亡羊補牢之舉,因為新增產能的開發正在被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地區和韓國蠶食瓜分,扭轉歷史趨勢、擴大美國半導體製造業版圖的窗口正在迅速關閉。

癥結所在

平心而論,這份《政府激勵計劃與美國半導體製造的競爭力》結構豐滿,邏輯層級清晰,數據翔實,能起到給美國政府以算無遺策的政策性鳴鑼開道的效果。但平時對美國半導體宏觀政策有過追蹤性觀察的讀者,應該會了解這份報告的本質其實是一份「論文集」——把最近幾年BCG的論文報告的精華之處融合在了一起,再加上SIA的潤色(兩家分別出兩個編輯執筆),總體結論是,美國頒布半導體行業的頂層設計規劃,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這一點,也契合了2016年以來製造業回歸美國的一股潮流。

更值得注意的是,該報告並非趙括般的紙上談兵之舉,其理念在現實層面上已經邁出了步伐。集微網今年7月份曾經報導,繼臺積電宣布在亞利桑那州設立12寸廠後,格芯 (GlobalFoundries)也在7月9日宣布將擴建紐約州馬爾他鎮Malta的Fab 8晶圓廠,以14nm/12nm FinFET工藝為主。再聯想到近日《日經亞洲評論》的一篇報導,美國國會正計劃為晶片製造商提供約250億美元的政府補貼,以求通過巨額補貼讓企業將生產線遷回美國,雖然我們無法判斷臺積電在亞利桑那的新晶圓廠是否算在了SIA的新增的10個之內,某種意義上,晶片製造業的「美國版南泥灣」工程好像已經悄然上馬了。

臺積電在美國設廠狀況(@聯合晚報)

然而,這份憂國憂民的激勵報告,卻存在一個難以克服的問題,在層層推進的數據和圖標面前,這個問題有意無意被遮蔽了——如何看待目前以及未來半導體產業的供應與需求?

幾十年來,Fabless這樣一個無廠化模式的出現和大行其道,背後並非是一座固定於雲霄中的獨立王國,而是產業規模化分工的必然結果。

彈性化專業集成電路模式的誕生,是對當今半導體公司面臨的商業與技術挑戰的回應。憑藉這一模式,公司可以更高效地配置資源,將設計與技術,系統知識和製造資源整合在一起,推動集成電路最終產品的交付。

這一模式的基本策略是分散設計風險,在半導體領域實際投資資本與人力資源之前,儘可能壓縮集成器件製造商、無廠化公司和貼牌加工廠的規模。該模式的目標是提升從創意到交付全價值鏈的效率,縮短開發流程中各環節的耗時時長,最終提升產品的產出質量與可靠性。

美國半導體產業的殺手鐧之一——EDA的巨大優勢的確立,恰恰就是與代工廠(foundry)與Fabless走的同一條路。

在EDA領域,每種新工藝都會帶來新的間斷性需求,要適應不斷擴大的設計規模,不能只靠豐富的設計功能、提升工具速度。設計團隊越來越希望能將精力投入晶片的特定部件,有競品拉開差距,而不是重新設計標準接口。這意味著,相比八九十年代,智慧財產權公司需要更早地完成標準接口的開發與晶片測試。代工廠和Fabless模式大體取代了IDM和專用集成電路的模式,開放創新平臺與EDA工具供應商、智慧財產權模塊供應商積極合作,確保設計流程與關鍵模塊能儘早就位。這樣一來,設計流片時晶圓廠也正要開始爬坡量產,晶圓的需求與供應就能合拍。

整個產業仿佛終於經歷了某種大循環,代工廠與設計圈共同組建成虛擬的集成器件製造商,臺積電的開放性平臺進一步加速了半導體供應鏈的解體。當然,這靠的是良性發展的電子設計自動化產業和日益健全的智慧財產權產業。

SIA和BCG頻繁引用「半導體離岸製造最終會損害創新力」的學術論文,卻也不得不承認,美國EDA和智慧財產權模塊的飛速猛進並在全球範圍內建立領導優勢就是輕裝上任的結果,猶如獵豹用犧牲體型的代價換來了極致的速度。

報告中最具結論性的分析模型,是認為「如果美國政府新增新增200億美元政府激勵計劃,預計美國將吸引14家新晶圓廠,佔據新增產能的14%;如果新增500億美元政府激勵計劃美國將能夠吸引總共19座晶圓廠,比目前多10座,這佔未來10年進入市場的新產能的24%。」其中的核心概念「新產能」(new capacity)是建立在把變量視為常量的基礎之上的。

預估2030年,中國半導體的製造能力將達到全球總產能的24%,這一預判基於同樣的分析模板。而供應與需求的基本經濟學原理,新產能(new capacity)的前提則是新需求(new needs),Fabless模式的分工體系本身就建立在默認IDM模式已經無法完成資源最大配置的基礎上,這幾乎是應對產能過剩這一現象的最優解。

那麼,假定美國政府半導體製造回流激勵計劃和中國臺灣、韓國的晶圓廠並非是零和博弈,那麼,新增產能將如何被消化?在通用汽車,手機等電子消費的製造業已經外包的情況下,內需如何保證?難道新增的十幾座美輪美奐的晶圓廠的產能都大部分供應航天軍用?很遺憾,這份最關鍵的模擬數據被SIA迴避了。

沒有哪個時代能和當今相比,更能讓業界更感受到半導體行業受外界幹擾的嚴重性。中美科技戰升級的大背景下,美國國防部和商務部接連出臺多種「黑名單」和「實體名單」,打壓以華為和中興為代表的高科技企業,在半導體產業內部產生了某種程度的「灰犀牛」效應,而美國商務部對華為的各種制裁政策,SIA都在第一時間站出來發聲表示反對,認為這種幹預市場秩序的政府行為最終損害的是整個半導體利益共同體,聯發科晶片積壓庫存的無奈和DRAM現貨價格的暴漲,都證明了SIA報告中「新產能(new capacity)」分析框架的脆弱性。

弔詭的是,極力倡導半導體產業全球化和完全市場飽和競爭的SIA,在報告中一開頭卻點名了其所施行的理念就是為了打贏中美科技戰,戰爭武器不是別的,恰恰就是政府干預,用補貼的方式消弭場租、稅收和人力資源的成本差,最終掉入了自己最想避免的邏輯陷阱中。

結論

IC Insights上周發布報告稱,今年純晶圓代工市場規模有望同比增長19%,背後的主要推動力則是5G手機的大量上市。5G手機這個領域,在SIA和BCG的報告中,可以被看作某種「空白地帶」(addressable white space),即代表晶片新產能的崛起性的生命力——這是SIA分析框架中政府激勵措施所帶來的益處(增加就業、彌補產業鏈缺陷)的最核心基石。構成這份基石最主要的材料則是業內供需的動態平衡,而這正是《政府激勵計劃與美國半導體製造的競爭力》的阿基裡斯之踵。

(校對/零叄)

相關焦點

  • SIA最新報告:美國半導體實力仍在,中國任重道遠!
    卡託研究所(Cato Institute)認為,美國半導體產業狀況良好,而中國半導體產業正努力獲得吸引力。卡託研究所引用美國經濟分析局數據,該數據顯示,美國的「半導體和其他電子元件製造」近年來顯著增長,2018年的實際總產值達到1134億美元,實際增加值達到880億美元。
  • SIA最新報告!揭開美國半導體數十年領先的秘訣
    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以下簡稱:SIA)近日發布了《2020年美國半導體產業概況》報告,以翔實數據展現了當前美國半導體產業整體情況。以下為芯師爺根據該報告內容編譯整理成文。
  • 半導體產業的2020年,硝煙瀰漫,刀光劍影中,沉澱下這十大關鍵詞
    而美國政府近來加強對中芯國際出口管制,無疑會讓本就緊張的全球晶圓代工產能進一步承壓。半導體材料方面,行動裝置的興起導致面板行業產能需求旺盛,三星、LGD等大廠供不應求,靶材產能也十分緊缺。併購潮同樣影響著國內企業,隨著2018年中 美貿易摩擦加劇,美國對中國實行了日益嚴苛的技術禁令,使得中國企業難以再到海外市場展開相關產業併購等操作,由此所帶來的挑戰遠大於利好。如果國內半導體企業沒有參與權,而海外巨頭卻能一口一口吞下諸多小而美的半導體企業,然後再通過多元化的產品組合打入中國市場,將對我國的「國產替代」造成更嚴重的衝擊。
  • 解讀SIA發布2020美國半導體行業報告
    ▲全球半導體銷量 而美國半導體行業幾乎佔了全球市場份額的一半,雖然在1980年代,美國半導體產業在全球市場份額中遭受了重大損失。在1980年代初期,總部位於美國的生產商佔據了全球半導體銷售量的50%以上。但由於來自日本公司的激烈競爭,非法「傾銷」的影響以及1985年至1986年的嚴重產業衰退,美國半導體產業失去了全球19個市場份額,並將全球市場份額的領導地位讓給了日本。
  • 「芯觀點」歐盟振興半導體產業的聯合聲明,最終很可能是一張廢紙
    就在這個17國集體聲明發布之後,法國總統馬克龍就在CNBC的採訪中高調談論歐洲的「數字主權」:歐盟需要更多地參與到科技公司的創業融資中、構建促進保護隱私和發展技術創新的「數字單一市場」、打造歐洲雲和數據解決方案以減少對美國公司的依賴,這一番言論與《聯合聲明》的中的前言部分不謀而合。
  • 中芯國際被美國拉入黑名單?多個疑點待解釋
    中芯國際還表示,公司從沒有任何涉及軍事應用的經營行為,與中國軍方毫無關係;2016年及以前,中芯國際還是經美國商務部正式認可的「最終民用廠商」(Validated End-User),並曾有多位美國商務部官員實地到中芯國際進行訪查。因此,任何關於「中芯國際涉軍」的報導均為不實新聞,我們對此感到震驚和不解。
  • SIA:美國不應該關注中國的這個數據
    來源:內容編譯自「SIA」,謝謝。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美國商業半導體的重要終端市場,佔美國晶片銷售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雖然美國目前在半導體製造業中所佔份額僅佔全球產能的12%,而且美國公司設計的晶片在海外生產的數量超過在美國本土生產的數量,這的確是一個存在的問題,但事實上,這些在海外生產的大多數美國晶片並不是由中國製造的。最近美國中國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的報告(USCC)例如,美國跨國公司(MNE)在中國半導體製造資產上的資本支出已從2010年的12億美元躍升至2017年的32億美元,增長了166.7%。
  • 投資「芯」機遇:半導體產業有這些突圍機會
    同時,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國產晶片正處於加速發展階段,晶片產業在政策扶持下有很大的國產替代空間。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張韻在主題為《複雜環境下 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突圍》的演講中表示:矽奠定了微電子行業的基礎,化合物半導體則開闢了更多樣化的應用。
  • 股權一級市場有所回暖,醫療健康、晶片半導體等行業受熱捧,中芯...
    典型案例:晶片製造:「中芯南方」完成22.5億美元增資,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參與中芯控股與國家集成電路基金、國家集成電路基金II、上海集成電路基金及上海集成電路基金II訂立新合資合同及新增資擴股協議。
  • 國產之光,第三代半導體對半導體產業的影響(名單)
    」系列開了一個頭,之後就一直在想,究竟從哪裡開始切入,最後決定從半導體著手,一方面半導體的國產替代願望最強,另一方面基於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的研發,我們目前並不落後太多,對於實現「自主可控」相對更容易,老規矩,總章依舊會站在一個較為宏觀的角度和大家進行分享。
  • 「ICspec晶片視野」中芯國際副總裁彭進 談產能吃緊2大原因!
    「ICspec消息」近日,中芯國際全球銷售及市場資深副總裁彭進於中國集成電路設計業2020年會(ICCAD)上發表主題演講,提及2020年中芯國際擴產現況,並分析目前全球產能吃緊,主要與晶片需求上漲、晶圓廠擴產進度延宕有關。
  • 半導體產業的突變: 武漢新芯的崛起
    上回我們分析了中國最大的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SMIC)的失敗原因,這回我們和大家一起討論一下新興的半導體代工廠企業――武漢新芯(XMC)(註:武漢新芯
  • 機遇下,「芯」勢力需警惕產業過熱產生的泡沫和浮躁心理
    國產替代是趨勢,但要注重基礎教育和全球合作國產替代的「衝鋒號」毅然吹響,在這樣大的產業勢能背景下,半導體行業也將誕生無數的機會。與會嘉賓普遍認為,逆勢而上,國產替代已成為國內半導體產業的新增長引擎。郭志軍認為,一些涉及到卡脖子的方向,特別是國家戰略安全的地方,國產替代是必須的。
  • 中芯國際「將相翻臉」爆內訌:蔣爸二度回歸,梁孟松怒辭CEO!
    【新智元導讀】中芯國際被爆重大人事變動。臺積電前COO、技術大牛蔣尚義二度回歸,將擔任公司副董事長,與此同時,聯席CEO梁孟松被曝在董事會上提出了辭職!隨後辭職信曝光,稱其對沒有被告知蔣博士任職一事感到「不被尊重」。另外,中芯國際也回應了美國加州的民事訴訟。
  • 「芯觀點」印度半導體製造,十幾年的一場迷夢
    中美貿易摩擦讓印度可以肆無忌憚地把這套規則強加到富士康和和碩頭上,考慮到富士康在中國組裝的iphone銷往美國的時候有可能被美國商務部加徵附加關稅,所以印度可以在中美兩國的關稅新政中找出零部件和整機的稅負剪刀差,要麼承擔一部分關稅負擔在印度建廠,要麼將市場拱手讓人。
  • 網際網路創業者容易遇到的兩大致命邏輯錯誤:機會陷阱、知識陷阱!
    網際網路創業者容易遇到的兩大致命邏輯錯誤:機會陷阱、知識陷阱!然而這種神奇的特色因為創業者的逐利性也帶來了諸多陷阱,其中兩大錯誤邏輯我們幾乎隨時可以見到,而不斷地有人義無反顧地繼續踩進去。一、機會陷阱常見問題:1、「團購是一種好模式,現在做還有機會嗎?」2、「O2O是一種好模式,我準備做一個O2O網站。」3、「目前本地已經有了好幾個門戶網站,我準備從家裝做起,應該有機會吧?」
  • 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專題報告:產業鏈概覽及投資方向
    在美國對我國半導體產業技術封鎖持續升級的大環境中,第三代半導體有望成為我國半導體產業突圍先鋒,相關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將充分受益。 二、半導體產業分類及規模 按照產品功能劃分,半導體產業包括集成電路 、光電器件、分立器件、傳感器四類。
  • 前瞻半導體產業全球周報第74期:「2020硬核中國芯」獎項揭曉!10家...
    其中,重大在建項目計劃中包括:總投資815億元的國家存儲器基地 (一期)項目、和總投資135.7億元的武漢新芯12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項目二期工程;重大前期項目計劃包括總投資50億元的翰博集成電路及半導體顯示核心材料產業園項目等。
  • 線上炒股配資公司卓信寶配資 半導體行情來了買什麼
    核心觀點投資中國半導體公司不能嚴格對標美國半導體公司,也不能按照美股的估值體系。因為:1.市場不同、增速不同美國半導體公司面向的是全球半導體市場,全球半導體市場增速是放緩的。基於以上邏輯和合規要求,我們重點推薦中芯國際(核心科技資產,買半導體就是買中芯國際)、兆易創新(組合晶片邏輯)、卓勝微)(下遊陪練客戶很多)、匯頂科技(軟體算法策略正確)。
  • 半導體產業鏈深度研究報告:厲兵秣馬,邁入「芯」徵程
    (報告出品方/作者:國盛證券,鄭震湘、佘凌星、陳永亮)核心觀點厲兵秣馬,大陸半導體轉化效率進入加速期。科技企業的本質在於創新, 過去五年來我們著重研究科技企業依靠科技紅利實現擴張成長。對於有效 研發投入及有效研發產值的研究,能有效前瞻性判斷企業成長方向、速度、 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