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觀點」印度半導體製造,十幾年的一場迷夢

2020-12-10 愛集微APP

11月20日,今年印度班加羅爾科技高峰會(Bengaluru Tech Summit 2020)開幕,印度通信和信息技術部部長普拉薩德(Ravi Shankar Prasad)在開幕式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印度正在堅決執行莫迪總理提出的「印度科技自主計劃」,推出了一系列鼓勵發展手機製造業的政策,其中有一句話很值得注意:「蘋果的九家供應鏈合作夥伴從中國轉移到了印度。」

印度各大媒體霎時間都把這句話作為了報導此次峰會的標題,給讀者渲染出了一種智慧型手機製造業從中國轉移到印度的感覺。雖然普拉薩德沒有點出他口中的蘋果九家供應鏈都涉及哪些廠家,但縱觀2019年以來蘋果在印度的各種布局,就可知其中的領頭企業為蘋果的三家主要代工廠:富士康、和碩(Pegatron)和緯創(Wistron)。如果再進一步追尋印度通信產業信息部官員過去幾年在科技峰會上的談話,就會發現「xx手機工廠已經在印度本土大規模設廠」的話語重複率極高,這確實是一個事實,比如緯創從iPhone 6開始就是蘋果在印度的唯一代工廠,只不過話術修辭放在中美印三國關係的大背景下有了更多別樣的解讀。

如果我們把蘋果這幾家供應鏈夥伴的發展戰略都做一個較為詳細的案例分析,再加以綜合提煉就會發現,蘋果代工廠在印度的存在幾乎完全是「雞蛋-籃子」式互動性博弈的產業溢出的結果。

蘋果公司不想過於依賴富士康,雞蛋不想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於是有了和碩和緯創,進而如何鑑別一臺Iphone到底出自哪一工廠代工,成了忠實「果粉」的必修技能;對於單個的代工廠富士康或者和碩來講,全球布局的風險分攤市場原則也讓他們瞄向人口同樣十幾億的印度這片高端智慧型手機市場的藍海;蘋果的競爭對手三星和小米及其代工廠也遵循同樣的戰略鐵律。所以,印度電子消費製造業的頂層設計是一種市場終端的配合呼應,與其說是「轉移」,不如說是一種橫向「延伸」。

雖然富士康、和碩和緯創承諾在未來幾年將在印度投資達9億美元,但目前蘋果手機在印度市場的份額極低,只有不到2%,且印度每年國內生產手機依然有高達10%左右的比例為功能機,而且就和碩本身來說,他們在印度的生產線走了一條時間隔差的道路(比如iPhone11在中國大賣的時候,和碩在印度依然在穩定量產iphone6s)。

和碩在印度清奈的iPhone代工廠(@印度時報)

除了產品技術工藝與產能代差之外,印度最近五六年來層層加碼的消費電子行業激勵計劃的落實進度也一直讓外界感到疑慮。

作為富士康出海大計的重要一環,印度在其戰略版圖中始終有一種進一步退兩步的感覺,雖然今年七月份郭臺銘決定在印度投資10億美元建設一家蘋果手機組裝工廠,但這個決定也意味著原定於2020年在印度開設10-20個工廠的計劃胎死腹中,新政不啻為格式化重來。

10年前,富士康也曾計劃在巴西聖保羅州建設兩條iPad、iPhone 生產線,豪言創造就業崗位10萬個;3年後富士康又出兵印尼設立新的生產和研發基地,這兩筆總共130億美元的投資最後都以徹底失敗告終。

那麼,富士康投資印度的底氣何來?從印度政府整體的手機市場對外資調控的政策角度看,富士康、和碩和緯創在印度設廠都帶有某種「綁架式投資」的模式,按照印度通訊和信息部2019年下半年草擬的「生產關聯獎勵計劃」,在印度的外資手機組裝工廠很多都和指定電子元件生產掛鈎,最典型的莫過於小米。印度不進口小米的整機,而是把小米手機拆散了進口主要零件,這些零件組裝之後,再徵收高達15%左右關稅,目的就是逼迫小米直接從印度國內購買零件。

中美貿易摩擦讓印度可以肆無忌憚地把這套規則強加到富士康和和碩頭上,考慮到富士康在中國組裝的iphone銷往美國的時候有可能被美國商務部加徵附加關稅,所以印度可以在中美兩國的關稅新政中找出零部件和整機的稅負剪刀差,要麼承擔一部分關稅負擔在印度建廠,要麼將市場拱手讓人。

2017年,富士康在拿到小米訂單開始量產之後,在南部泰米爾納德邦Sriperumbudur產業

園僱傭萬餘員工,才在24個月之後造出了第一臺印有「Assembled in India」(印度組裝)的iPhoneXR,除了「綁架式投資」影響了開工率之外,出口乏力和內需不足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和中國的富士康代工廠不同,印度工廠的組裝機基本只用來進行印度國內小循環,對印度手機消費者來說,由於iPhone超高的售價(iPhoneXR印度國內售價平均要比美國高出110美元左右)和不足2%的市佔率,讓印度始終無法合理地承擔起富士康海外產能的風險分擔角色,至於智能手錶、手環等蘋果配套穿戴設備的製造更是無從談起,因為這些設備的關鍵零部件依然需要從中國的代工廠進口。

所以,普拉薩德口中的「蘋果的九家供應鏈合作夥伴從中國轉移到了印度」這句話還要和去年同期他口中所說的另外一句話配合分析:「iPhone在印度組裝後是可以出口的」。換言之,印度產IPhone之前不但鮮有出口,且出口機型和新機依然有巨大的代差,2020年預計出口的印度蘋果機型為iPhone6S,相比之下,巔峰時期的鄭州富士康,工人數在高峰時期高達35萬人,以跨國快遞公司的大型貨運專機作為物流支撐,20小時之內就可以把鄭州每天製造的50萬部iPhone銷往世界各地,這裡的90多條生產線可以保證每個星期iPhone新機組裝量等同於印度全年的蘋果手機銷售量。

富士康鄭州工廠(@財新網)

正因為如此,不斷強調「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蘋果供應商在中美貿易摩擦的大環境下,供應鏈體系對中國的依賴度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有加強的趨勢,四年之內,供應商的中國場址從45%上升到了47.6%。

如果我們把電子消費領域的製造環節的目光轉向產業鏈更廣更深的半導體行業,就更可以為印度的手機製造政府刺激計劃找到一個很好的參照系。

讓中國虛驚一場的2007年印度半導體新政

印度的半導體政府激勵計劃相比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稍晚一些。2000年左右印度時候只有兩個國有的晶圓生產線SCL和TeamAsia,前者主打6英寸,年產量為兩萬片;後者採用4英寸矽片,工藝上分別為0.8微米和2.0微米。而且當年印度半導體總銷售額為4到5億美元,佔全球總市場的2%-3%左右。不過依靠著在亞太地區相對突出的軟體行業,20多年前印度的半導體設計就佔了總量的75%,而且印度總的EDA市場約佔全球總EDA市場的4-5億的5-10%,按比例來說,是銷售額佔比的三倍左右。

受限於國內市場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和資金投入的不足,印度的半導體的起步並未沿著如臺灣、新加坡等地走出一條相對穩定可靠的fabless集團化作戰模式,至於晶圓代工廠則基本處於原地踏步階段。直到2007年,印度出臺的一項政府半導體激勵計劃猶如平地驚雷,引發了國內業界的強烈反響。

這項半導體獎勵方案規定,印度的半導體企業10年內將享受20%(經濟特區內投資)或25%(設在特區之外的半導體企業)的成本優惠補助並還可享受其他一些獎勵政策,比如政府方面的補貼將以稅收減免和無息貸款的形勢實施。

2015年,號稱印度本土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晶圓代工廠Cricket Semiconductor落址

從當時本土媒體的判斷來看,這則新政的實施是印度幾十年來深耕半導體水到渠成的結果,從1985年德州儀器首先在印度設廠,到2006年全球排名前25的半導體企業紛紛在新德裡、班加羅爾、清奈等地駐紮,而且就在新政策出臺半年之前,意法半導體和AMD剛剛決定駐因工程師數量翻倍,而且臺積電業歷史性地在班加羅爾設立了辦事處,霎時間,印度的半導體行業勢如黃昏後的密涅瓦貓頭鷹一般,眼看著就要起飛了。

西方權威半導體諮詢機構如insat等聞訊後紛紛出臺了印度IC新政報告,並且預估到2010年,印度半導體的總銷售額從全球佔比不到2%增加到15%,類似數據還有2010年印度半導體總銷售額將增加到30.9億美元,形成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從而成為全球重要力量。

那麼後續情況如何呢?2007年各大「權威」諮詢機構對印度未來十年的預測與現實是否有偏差?

成立於2014年的印度半導體協會(ISA)在當年出臺的報告中就不得不勉強承認,印度半導體工業的增長僅僅是原先預期的一半,平均年增長率從2007年早期的26.7%,下降到2013年的13.4%,2013年全球半導體總銷售額為3150億美元,而印度則剛剛突破100億美元(主要靠進口)。如果按照比例來看,與2007年相比,印度半導體市場的總份額不升反降。

客觀地講,單純地看印度半導體工業的年均複合增長率(CAGR)過十五年來平均超過15%,並是一個很差的業績,但印度通訊和電子產業部顯然低估了全球發展態勢,2014年臺灣地區、中國大陸和韓國紛紛駛入快車道的時候,印度反而被甩開了一個身位。

不過,根據ISA與印度市場調研機構ESDM聯合發布的報告,2019年印度全年半導體消費額為210億美元,這個數字除以全球的4180億美元為5%左右,比2013年稍有增長,但和原計劃的15%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至今為止,印度國內仍未有一條稍微能拿的出手的fab。

就此,集微網聯繫了全球最大的半導體網絡社區semiwiki的印度IC業資深觀察家Raju Prasad。他這樣算了一筆帳。

目前全球晶圓代工廠的數量超過170個,這170個工廠背後都有巨額的財力支撐,從前期投資到後期量產,每條生產線的成本就要高達30-40億美元。2014年,三星為新建的整套存儲半導體生產線花費了147億美元。由於晶圓製造特殊工藝進程,設備折舊率極高,所以為了維護基本的無塵、無噪等生產環境,要不停地更新設備大量輸血。

目前印度通信業巨頭信實工業集團(Reliance Industries Ltd)市值為712億美元,作為印度民企的領頭羊,乍一看該企業算是豪富了,但區區兩個晶圓廠就可以讓實業集團把家底砸進去,印度全國的石油工業營業額也不過才610億美元左右,所以至今沒有哪一家印度企業敢冒如此風險投身半導體製造行業。

2004年的中國大陸晶圓生產線,體量完全不是印度能比擬的(@Semi)

事後之見好像能夠告訴我們印度的電子產業崛起之路漫漫,貌似不足為慮,但2007年印度半導體新政對國內業界的心理衝擊仍值得銘記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命運多舛的「18號文件」。2000 年我國出臺的《鼓勵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即「18號文件」)為我國在21世紀最初的5年半導體快速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它對進口晶片徵收17%的關稅,而讓在內地從業的晶片廠商享受 14%的退稅優惠,被美國視為違背WTO原則遭遇到嚴厲打壓,最終無奈在2005年叫停了幾個關鍵性的政府扶植舉措。限於篇幅,本文不在闡述「18號文件」從出生到死亡的諸多故事細節,但在半導體產業國際大分工的體系下,印度往往能吃到比中國更多的國際法紅利,則是不爭的事實。

全球化技術溢出和法律法規政策加持,在前文中提到的手機產業鏈的轉移可見一斑,但即便如此,印度半導體製造業仍未對外界顯示有任何突破性進展的苗頭。

結論

十五年來,印度無論在半導體還是消費類電子銷售等領域頻頻出臺政府調控和激勵政策,其頻率都超過了歐美以及東亞其他國家,但印度始終無法走出穩定的自主可控的內發性生產秩序,使得現實大幅度偏離預判的現象成為慣常,理論上的晶片設計優勢、英語環境、投資成本和人力資源無法得到真正整合。

至今印度的晶片fab數量相比十五年前並無真正突破性增加,全球半導體消費份額佔比也極為緩慢。2006年中國「18號文件」遺憾地被強制性終止,同一時間印度出臺「半導體新政」也曾對中國半導體產業造成過極大的心理壓力。但至今來看,印度電子產業包括半導體製造業仍是一場尚未被現實驚醒的迷夢。

(校對/零叄)

相關焦點

  • 股權一級市場有所回暖,醫療健康、晶片半導體等行業受熱捧,中芯...
    ◆從事件金額來看,醫療健康、智能製造、汽車交通、生活服務的事件金額較多,均超過100億人民幣◆醫療健康行業研發成本高、投資周期長,這決定了該行業整體融資額較高;智能製造行業,「中芯南方」獲得國家集成電路基金II和上海集成電路基金II的22.5億美元的增資;汽車交通行業,「蔚來中國」總部落戶合肥,戰略投資者投資70億人民幣;生活服務行業,「青桔單車」獲君聯資本等超10億美元的融資
  • 中芯國際「將相翻臉」爆內訌:蔣爸二度回歸,梁孟松怒辭CEO!
    稱被不尊重、不信任,中芯高層「內訌」藏不住了值得注意的是,梁孟松與蔣尚義都是臺積電「老將」,難道是蔣尚義的回歸,導致了梁孟松的突然離職?他強調,這是一般公司需要花10年以上時間才能完成的任務。梁孟松何許人也?不得不說,他是半導體行業內的傳奇人物。2003年,在著名的臺積電與IBM130納米的「銅製程」競爭中,梁孟松一戰成名。
  • 「芯觀點」歐盟振興半導體產業的聯合聲明,最終很可能是一張廢紙
    過去幾年來,歐盟各國牽頭成立各種數位化時代的法律法規,構建精密的頂層設計以促進電子通信工業、人工智慧、汽車製造等領域的聯合利益體的努力絕非第一次。而且在歐盟委員會組建半導體行業振興計劃的A3組之前,就已經存在「歐洲半導體協會」(EECA)這樣一個組織,查閱該組織的官方網站的簡介,開篇第一句就是「代表全歐洲半導體行業發聲」,而且行業的宗旨和聲明大同小異。
  • 「ICspec晶片視野」中芯國際副總裁彭進 談產能吃緊2大原因!
    「ICspec消息」近日,中芯國際全球銷售及市場資深副總裁彭進於中國集成電路設計業2020年會(ICCAD)上發表主題演講,提及2020年中芯國際擴產現況,並分析目前全球產能吃緊,主要與晶片需求上漲、晶圓廠擴產進度延宕有關。
  • 「芯觀點」SIA報告中的邏輯陷阱:美國半導體產業的「致命錯誤」
    因為在過去30年中,美國的半導體製造產能以每年7%的累計年增長率增長,只不過進入到21世紀以來,因為內需的增加,全球半導體的製造工藝呈加速趨勢,美國的製造業增速相對來說被其他地區甩開了。與上述現象關聯度極高的一組數據:目前純晶圓廠佔全球製造能力的38%,其中僅有7%位於美國,全球新增半導體製造產能,美國僅佔6%,如果放任自流,任隨這個趨勢發展下去,2030年,美國在製造業中的份額將減少到10%。
  • 「芯觀點」「民族之光」SilTerra面臨被拋售,折射馬來西亞半導體之殤
    在2020年8英寸晶圓代工產能總體吃緊之際,近日業界傳出鴻海競購馬來西亞8英寸晶圓代工廠SilTerra的消息,不少分析師多從鴻海集團的業務版圖入手闡述這則交易的可行性,輿論之下,鴻海集團大有志在必得之勢,但SilTerra特殊的身份往往有意無意被忽略,它曾是馬來西亞根正苗紅的半導體製造的「民族之光」。
  • 長芯半導體晶片研發、生產製造基地等7個項目籤約贛州
    贛州經開區消息顯示,近日,贛州經開區舉行項目集中簽約儀式,9個項目集中簽約,總投資達116.51億元,項目涵蓋半導體、大數據、5G基站基礎設施建設、跨境電商等領域。
  • 半導體產業的2020年,硝煙瀰漫,刀光劍影中,沉澱下這十大關鍵詞
    回望逝去的2020年,疫情籠罩下的世界充滿了「意外」。這一年裡,我們邂逅了許多隻黑天鵝,也無數次見證歷史。疫情對全球半導體產業影響頗大,從停工停產到復工復產,從晶片需求暴漲到缺貨漲價,從「實體清單」卡脖子到「併購潮」……這一年註定會載入史冊。
  • 專注於手機射頻晶片設計研發,「迦美信芯」定位聚焦於天線調諧 |...
    36氪近期了解到一家專注於5G手機射頻領域集成電路的研發和銷售的研發商——「上海迦美信芯通訊技術有限公司」。 「迦美信芯」成立於2008年10月23日,主要經營範圍包括面向手機終端和物聯網的2G/3G/4G/5G全系列的射頻開關、天線調諧器、低噪聲放大器,以及面嚮導航的GNSS晶片和低噪聲放大器等產品。
  • 「芯力量」印義言:勇挑時代賦予的使命,半導體「老驥」志在國產...
    2001年印義言從矽谷回國創業,創辦了上海華園微電子公司任CEO,設計並製造出中國最早的社保晶片。之後,分別幫助美商矽映(Silicon Image)有限公司、美國愛特梅爾(Atmel)半導體公司創建中國區總部。2016年創辦上海戰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致力於衝破國際封鎖,打造國產高端模擬芯,並於2017年底正式研發高速高精度AD/DA晶片。
  • 點評|中芯國際被列入實體名單受影響的只是極少數客戶;半導體漲價...
    兆易創新:公司在中芯國際代工產品不涉及10nm及以下技術節點 不會受到較大影響12月21日,兆易創新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目前在中芯國際代工的產品並不涉及10nm及以下技術節點,且公司產品的銷售不受該實體清單限制
  • ​美國將聯手盟友,壓制中國半導體?
    文章指出,川普政府對中國科技業的強硬制裁,暴露了中國在半導體領域的弱點,例如華為被限制取得含有美國技術所生產的晶片,成功打破華為膝蓋骨,美國在半導體設備和設計工具領域的主導地位意味著華為基本上不可能取得晶片;美國還對中國晶圓代工大廠中芯國際實施出口管制,重創中國半導體自主野心。
  • 中芯國際:關於全資子公司中芯控股放棄優先認購權的公告
    蘅園        上海蘅園投資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成立於2015年,是一家專業從事投資管理、投資諮詢、創業投資、企業管理諮詢、資產管理的企業。目前主要投資於半導體材料;晶片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等領域,所投企業多為由行業領軍人物牽頭並打破國外壟斷的領先企業。目前在半導體行業投資了多家公司。蘅園的最終控股股東為陳宏先生。
  • 前瞻半導體產業全球周報第74期:「2020硬核中國芯」獎項揭曉!10家...
    小米、OPPO等入股南芯半導體工商信息顯示,11月3日,上海南芯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新增股東湖北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持股1.76%),新增紅杉資本、OPPO(持股4.4%)、英特爾亞太等企業。南芯半導體的股東還包括上海聚源聚芯、上海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等知名企業和機構。
  • 寧波「芯」如何擎畫?聽聽「中國半導體之父」張汝京博士怎麼說
    近日,由集成電路材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協同北侖區政府、寧波電子行業協會聯合舉辦的「中國半導體材料創新發展大會」在北侖召開。會上,中芯國際創始人、素有「中國半導體之父」美譽的張汝京博士和臺積電、芯擎科技等國際晶片巨頭的專家大咖齊聚一堂,為寧波集成電路(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獻計獻策。
  • 武漢千億投資弘芯半導體項目官宣停擺:唯一一臺7nm光刻機被抵押
    武漢千億投資弘芯半導體項目官宣停擺:唯一一臺7nm光刻機被抵押!一個名叫武漢弘芯半導體的明星項目,被置於聚光燈下。投資超千億、運行三年的晶片項目,被官方披露陷入『爛尾』危機。事情最初是起於武漢東西湖區在7月30日發布的《上半年東西湖區投資建設領域經濟運行分析》官方文件,其中預警指出:武漢弘芯半導體項目存在較大資金缺口,隨時面臨資金鍊斷裂風險;項目基本停滯,剩餘千億資金今年難申報。據此前報導,武漢弘芯被當地視為「重點半導體」項目,而後,弘芯引進了國內首臺,也是唯一一臺能生產7nm晶片的核心裝備「ASML高端光刻機」。
  • 「芯觀點」過時?8寸晶圓仍是一座金礦
    近日,臺灣地區的臺積電、聯華電子等晶圓代工廠,都已經提高了8英寸晶圓的製造報價,上調了10%~20%。與之對應,中芯國際聯合執行長趙海軍也表示,因為5G應用的增加,0.18微米和0.15微米這兩個成熟工藝的需求缺口特別大,且客戶在市場上的盈利很高,所以中芯國際8英寸晶圓的平均售價會上漲。
  • 線上炒股配資公司卓信寶配資 半導體行情來了買什麼
    核心觀點投資中國半導體公司不能嚴格對標美國半導體公司,也不能按照美股的估值體系。因為:1.市場不同、增速不同美國半導體公司面向的是全球半導體市場,全球半導體市場增速是放緩的。基於以上邏輯和合規要求,我們重點推薦中芯國際(核心科技資產,買半導體就是買中芯國際)、兆易創新(組合晶片邏輯)、卓勝微)(下遊陪練客戶很多)、匯頂科技(軟體算法策略正確)。
  • 「芯觀點」難言崛起,國內模擬晶片廠商與國際巨頭仍存百倍營收差
    2019年,韋爾半導體營業總收入136.32億元,較2018年追溯調整後營業總收入增長40.51%;公司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4.66億元,較2018年追溯調整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增加221.14%。士蘭微:杭州士蘭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7年9月。
  • 半導體製造行業深度報告:從um級製造到nm級製造
    中遊半導體製造產業分為集成電路設計、製造、封測三個部分。IC 設計廠商有高通、AMD、英偉達、聯發科,國內廠商有華為海思、卓勝微、聖邦股份、紫光國微等;IC 製造廠商有臺積電、聯電、格羅方德,國內廠商有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IC 封測廠商有日月光、矽品、AMKOR,國內廠商有長電科技、華天科技、通富微電、晶方科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