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學裡,有一個靜力學公理,名叫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原理。它是指,一物體對另一物體有一作用力時,另一物體對此物體必有一反作用力,這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分別作用在兩個物體上。
這個原理說明,力永遠是成對出現的,物體間的作用總是相互的,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兩者總是同時存在,又同時消失。
說到這,是不是有一句感覺似曾相識的話: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也對你笑。其實,鏡像表現的,只是綜合因果的表象,更深層的本質,實際上是你對生活用力了,生活對你有所反饋。所有的用力,最終都會反作用回來,這可以用「踢貓效應」來證明:
有一天,一位董事長因超速被罰,上班遲到。他訓斥了銷售經理。銷售經理莫名其妙挨訓,很不舒服,就把秘書挑剔了一番。秘書故意去找接線員的茬兒出氣,而接線員只能回家把氣撒在兒子身上。
兒子很委屈窩火,就對家裡養的小貓狠狠踢了一腳。小貓平白無故被踢,也很氣憤,就從家裡衝出去。而路上一輛汽車,為了躲避突然衝出門的小貓,差點發生危險。而坐在駕駛室趕路的,就是那位董事長。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所謂「將心比心」就是你給予生活什麼,生活就會給予你什麼。作為老師,認真備課,傾心教學,就能桃李天下。作為老闆,嘔心掌舵,厚重寬容,員工就會赤膽忠誠。作為職員,大義正直,用心工作,職場便不會對他執意虧待。作為我們每個人,保持善良,傳遞正能量,社會必然更加美好。
有一種善良叫:簡單自然
在一座城市路邊的自動售飲料機前,一個穿著很土的年輕人握著幾枚硬幣站在那兒左右打量,不知怎樣購買。這時剛好路過一對夫妻,妻子看出了這個年輕人的窘境,便要過去教他,男人拉住了她。
男人有意地大聲說道:「老婆,你渴了吧?我去給你買瓶飲料。」他走到年輕人旁邊的自動售飲料機,說:「老婆,這東西怎麼用啊?」女人明白了,走過去,一邊說一邊做,教自己的老公如何使用。
真正行善的人,從來不會居高臨下地施捨,他們會顧及別人的顏面,通過輕描淡寫的處理方式來傳遞自己的善良。他們的善良從未圖回報,只是遵從自己的內心做事。所做的好事,並不都是刻意為之,而這就是自身的性格,自身的品質。如果不去做,心裡過不去,睡覺不安穩。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我們從來不對別人行善,那麼別人又為何對我們行善呢?如果在心田播下善良的種子,那麼總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樹。善良是一種傳遞,當你把善良給了別人,那麼一定會從別人那裡收穫善意。
有一種善良叫:助人心安
有一天,計程車司機亞當斯接到一位老婦人。老人說醫生告訴她自己的時間不多了,要去天堂養老院看看。到達養老院後,亞當斯沒有收老人的錢,免費送了她這一程。
幾天後,亞當斯又接到了老人的電話,等他到達時,看到老人憔悴的臉上寫滿沮喪,透著焦灼。老人急切地對他哭訴,說手上的戒指不見了,這是她車禍去世的女兒的遺物,對她無比重要。那天去養老院,一定是落在亞當斯的車上了。
亞當斯很生氣,覺得自己做了好事卻受到如此委屈,但看著老人傷心的樣子,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他安頓好老人後,就拿著照片趕到曼哈頓最大的珠寶店,花去自己一半的積蓄,定製了一枚相似的戒指。
一年後,亞當斯收到老太太的一封信,信中寫到當拿到他找回的戒指時,就知道不是自己女兒的,因為自己那枚內側有女兒的名字縮寫,後來從手提箱裡找到了。她感謝亞當斯用善良給了她最後的溫暖,她把郊外的別墅和這兩枚戒指都作為遺產留給了亞當斯。
亞當斯無疑是幸運的,因為世間所有的善舉,並不都像這個故事一樣直接反報。善良是一種品質,是人發自內心的處事原則,而從來不是外部力量強加的。善良不僅表現一個人的本性,更表現一個人的處事方式,越是善良的人,他們計較的東西越少,敢於承擔的責任越多。時間久了,他們的生活自然也會變得更美好。人行善,福雖未至,但禍已遠行。
有一種善良叫:溫暖社會
在東北,有一位普通的工人。20年來,平均每年鮮血2.7次,共獻血6萬毫升,是他身體血液的10倍多。但就是這獻血給的不多的營養補助,他都捐獻給了貧困學生。他累計捐款7萬多元,幫助100多名貧困兒童走進教室,而他和家人還住在不足40平方米的單室裡。
連組織上給的各種獎勵錢,他也捐了出來。後來,單位怕給他錢就捐,乾脆給辦成購物卡,然而,他找同事、磨妻子,還是將購物卡換成現金捐出去;他很少買新衣服,一年四季都穿工作服。
2006年夏,他聽說兩位工友的孩子都得了白血病,就找到鞍山市廣播電臺交通臺,和工友一起向全市直播,徵尋造血幹細胞。他的精神和兩個孩子的命運,不知牽動了多少人的心,相繼有1300多人籤字並捐獻了造血幹細胞樣本。他還把醫保本上所有的錢,全部用掉了。
這個人就是郭明義,鞍鋼礦業公司齊大山鐵礦生產技術室採場公路一名普通的管理員。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被評為「改革先鋒」稱號。20多年來,他每天都提前2個小時上班,相當於多幹了五年的工作量。
工友們稱他是「郭菩薩」、「活雷鋒」,礦業公司領導稱郭明義使整個「礦山人」的精神得到了升華。而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在全社會傳頌學習,讓更多人以他為榜樣,將善良傳遞到四面八方。
有一種善良叫:拯救祖國
在倫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有一塊名揚世界的無名墓碑。它的碑文大意是: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當我成熟以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就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當我進入暮年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我的國家,我的最後願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了。
當我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後作為一個榜樣,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然後也許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善良也是如此,一個人的善良可以影響多個人,然後又呈幾何級的傳播影響更多的人,甚至影響到整個國家、整個民族。聖女貞德就是用自己的善良,拯救了自己的國家,成為法國的民族英雄。
英法百年戰爭時期,硝煙讓法國民不聊生。善良的貞德為身邊無辜百姓的命運嘆息,但是身為一個弱女孩,只能躲進教堂,日夜祈禱「和平」兩個字!可戰火併沒有因為善良少女的祈禱,延緩它的步伐,終於還是燒到了她的家鄉。
親眼見到英軍的暴行,貞德孤身前去拜見法國太子查理,請求給她一支軍隊,她一定能帶領軍隊戰勝英國,拯救自己的國家。查理對眼前的這個弱不禁風的小姑娘雖毫不信任,但是法國當時已經面臨絕境,查理抱著死馬當作活馬醫的心態,給了貞德一支人數不多的隊伍。
多數人抱著看笑話的心態,等待著貞德的戰況傳來,但是貞德為法國創造了奇蹟。她帶領著部隊殺得英軍節節敗退,後來英軍看見貞德的旗幟就逃跑。貞德令法蘭西轟動了,人人都在歌頌這位英勇的少女。
貞德的善良,賦予了自己的勇氣,獲得了神奇的力量。
善良是人的天性,也是一種品質。根據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原理,善良裡藏著一個人的運氣,你付出的善良,應該得到善良的回應,無論是直接回應到自身,還是回應到社會。而有去無回的善良,就是助紂為虐了。這樣的善心,不要也罷。
有一種偽善叫:善心泛濫
善良的人一般凡事以天下太平為主,但一旦善良過度,就是善良的實質出了問題。過猶不及是個千古真理,善良過度的人絕對不會被認為是超級善良,而是有點兒傻。你把別人當朋友,別人把你當錢包,你想給別人當「活雷鋒」,別人卻把你當「背鍋俠」。
小陳就是大家口中的「善」女郎,在辦公室從來都是有求必應,大家的觀念都是「有事找小陳」,但是有好事都不會想到她,因為覺得她就應該吃虧。當在工作上出現一個很大的失誤,整個部門的同事心照不宣地把責任推到他身上,認為受傷的就應該是她。
當被上司約談辭退時,沒有一個同事站出來為她說一句話。她這時候才反應過來,不要怪江湖險惡,只能怪自己太容易退讓和妥協,強權和蠻橫就是這樣產生的。
善良很好,但要有度。千萬別被泛濫的善良之心衝毀了原則,變成一個事事妥協遷就的傻瓜。如果別人把你堅守的善良真誠等同於「傻」,那麼就沒有善良的必要了。毫無原則的善良不會讓你越變越好,反而更容易被別人利用,最後自己苦不堪言,心力交瘁,而卻鼓勵他們在自私的路上越走越遠,適得其反。
有一種反善叫:以德報怨
我們都知道「以德報怨」這個詞,意思是說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只有孔子這樣的聖人,才能做到以德報怨。其實,是我們誤解了孔聖人好多年。《論語》的原文是這樣的: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意思是說有人問孔子,「用善行回報惡行,怎麼樣?」孔子說:「如果以德報怨的話,那麼用什麼回報善行呢?應該用正直回報惡行,用善行回報善行。」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付惡人和壞人,就不要以為執著於行善。孔老夫子還給我們上過一課。《史記》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孔子周遊列國時,路過一個叫蒲的地方,正好遇上公叔氏據蒲反叛衛國,蒲人扣留了孔子。弟子中有個叫公良孺的,自己帶了五輛車子跟隨孔子週遊各地。他這個人身材高大,有才德,且有勇力,對孔子說:「我從前跟隨老師週遊在匡地遇到危難,如今又在這裡遇到危難,這是命裡註定的吧。我和老師一再遭難,可搏鬥而死。」
公良孺跟蒲人打得很激烈,蒲人害怕了,對孔子說:「如果你不到衛國去,我就放你們走。」孔子與他們訂立了盟約,這才放孔子他們從東門出去。孔子於是到了衛國。子貢說:「盟約可以違背嗎?」孔子說:「在要挾下訂立的盟約,神是不會認可的。
所以,善良一定要分清對象,對待無德無良罪惡之人,便不能心地慈善,不然善良餵了狗,會挫敗自己的激情,甚至逐漸耗儘自己的善情。
有一種愚善叫:善不得法
我們相信自己的善良,也相信按照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原理,我們的善良會傳遞下去,讓這個世界更美好,更溫暖。但是,有些人根本就不是傳遞的介質,我們善心用的力,反過來的確是傷害。
我們都很熟悉「江歌」案。倒在惡徒刀下的江歌絕對是善良的,也正因為她太過善良,為別人考慮太多,替自己想得太少,而低估了別人的惡意,忽略了當時的風險。可以說,這是一起褻瀆善良的行兇,是慘無人道的傷害。
還有著名的「農夫和蛇」的故事。一直以來,這個故事教育的教育意義是,要只對善良的人給予幫助。其實,這個寓言有更深刻的涵義。蛇是要冬眠的,而農夫沒有認真考慮,就把他放在懷裡溫暖,做法是不妥當的。所以,做善事也要注意方法。
一位禪師在河邊打坐,看見一隻蠍子掉進河裡,於是連忙用手把它撈上來。誰知,蠍子卻蟄了他。旁邊的漁夫笑他,禪師卻淡然地說,蜇人是它的本性,慈悲是我的本性,自己的本性不會因為它的本性而改變。說話間,蠍子又掉進水裡。禪師正猶豫是否再次用手撈的時候,漁夫遞過來一根樹枝。
任何時候,頭腦都比善心重要。善良要講究方式,用對方法。我們的善良必須要有所保留,這份保留不是自私,而是對形勢的判斷,對風險的評估。善良,光靠一腔熱血是不夠的,一定要用理性護航。在自己能力之內的善良才是善良,放棄警惕的無界限善良,那是愚蠢。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生命中的一切好壞,都是我們過去和現在所有行為、言語和思想的總和吸引來的。
我們作用給世界的一切,無論善惡,都會反作用回來。那些來到我們生命中,又給我們添煩惱的,一定是上天派來讓我們在他們的身上訓練寬恕的。
因為心中有了寬恕,人從內到外就會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