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不能讓孩子碰遊戲」:父母的自以為是的保護,對孩子只有傷害

2020-08-17 育兒房間

當人們依靠工具時,就會遭到反噬。面對洶湧的信息化浪潮,我們的教育和孩子們全都被包裹起來。太多的孩子沉迷於網絡世界,無法自拔。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電腦和手機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它為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便捷時,也帶來了一些潛在的隱患,比如沉迷於電子遊戲。

一、表面上的保護,可能是變相的傷害

這幾年的新聞中,我們總能看到因為孩子沉迷遊戲而與家長造成衝突。13歲小學生用家長手機玩遊戲,14分鐘花掉4萬元,孩子家長聯繫服務商退了款。

事實上,孩子給遊戲充錢的新聞屢見不鮮,退款與否並非「大結局」。

家長們自以為是的保護,對孩子造成的可能是傷害。對於孩子沉迷遊戲現象的反思,才是其中的重點。

二、對遊戲深惡痛絕,是因為誤解

1.父母慣用的甩鍋心態:

孩子一碰遊戲就學壞,這是許多家長的固有成見。李玫瑾教授說,孩子沉迷遊戲的背後,一定是有問題的家庭環境,和破裂的親子關係。

孩子只有在家庭關係中得不到應有的溫暖和關注,得不到肯定和認可,才會轉而在虛擬世界尋求這些欠缺的東西。

而90%的父母都意識不到,問題出在自己身上,他們習慣性地甩鍋給遊戲,認定是遊戲禍害了孩子。

2.從眾心理,抵制新鮮事物:

有家長說,像賈伯斯那樣的名人都不許孩子接觸遊戲,所以我也要抗拒。

賈伯斯這類精英人士固然出色,但並不意味著他們的教養方式一定百分之百正確。

他們也有自己的固化思維,說到底,就是懼怕新生事物。就像多年前的人們懼怕汽車、電影、網際網路會危害孩子一樣,但科技發展的趨勢是不可能改變的,每一代人都在在上一輩的質疑聲中開拓出新的道路。

我們不妨想一想,「讓孩子遠離電子屏幕」,現實嗎?

這裡只有一個事實:電視、電腦、手機、iPad,以及正在興起的VR、3D等等,已經成了我們越來越離不開的工具,甚至整個世界的運轉也越來越離不開它們。

三、電子遊戲

在很多家長眼中,遊戲與學習從來都是一對死敵。其實客觀來講,這種看法稍有偏頗。學習是學生時代永恆的主題,但學習並不是成長的全部內容。

不論是電子遊戲還是戶外真人遊戲,其中的意義不能被片面地否定。

1.對認知應變能力的鍛鍊

2018年,《科學美國人》雜誌的年度專刊《大腦之謎》,邀請了日內瓦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達芙妮·巴維利,探討了電子遊戲與大腦中智能神經機制的聯繫,科學界基本達成了共識,動作類電子遊戲可以在某些方面提高人的認知能力和應變水平。

在複雜遊戲中,遊戲玩家需要同時兼顧多個任務處理。這也會幫助孩子,在今後的學業和職場中,具有「一心兩用」的能力。

2.對抗壓排壓能力的提升

2015年,斯泰森大學心理教授克裡斯·弗格森研究發現,暴力遊戲對孩子的攻擊性、情緒困擾、社交以及成績變化沒有顯著影響。

2019年,英國皇家協會也證實了這個觀點。

2017年,牛津大學網際網路研究中心發表論文說明,在周末,孩子接觸電子遊戲在三小時以內,可以大幅提高孩子的主觀幸福感水平,上學日兩個小時的遊戲時間,孩子的幸福感指數提高6%。

適當遊戲能夠提高孩子抗壓力,提升排壓解壓能力,更有助於學習。

3.創新能力的提升

經常玩動作遊戲的人,在空間想像力、細節觀察、策略預判等能力上都高於常人,並且更容易進入「心流體驗」狀態,渾然忘我,完全沉浸,把這種體驗融入到學習和工作中,面對問題時更具有創造性。

比如牛頓在做物理學實驗時,廢寢忘食,會錯把鋼筆水喝下肚子一樣。

4.對社交能力的訓練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前進,周圍的年輕人都已經在用「吃雞」「王者」替代了以前的唱K、聚餐,新型的社交方式轉變,孩子也需要跟著轉變。

四、遊戲管理

物極必反,過猶不及。很多孩子在面對遊戲時,快樂與沉迷僅一線之隔。此時,家長的態度和教育行為是關鍵。

首先,遊戲對於孩子的成長甚為必要,並不是所有的遊戲都是洪水猛獸;其次,家長對孩子玩遊戲要科學引導。

1.引導孩子正確認識電子遊戲

任何事物的流行都有它存在的價值,電子遊戲亦是如此。承認它的價值,但同時讓孩子正確認識電子遊戲。做遊戲的主人,而不是被遊戲所掌控,讓孩子知道電子遊戲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還有很多是電子遊戲替代不了的。

2.承認電子遊戲,用積極的態度去接受

如果父母能夠真心地、平等地參與遊戲,孩子就會把我們看成「自己人」,結束時的對抗也會少很多。如果我們對孩子看什麼、玩什麼完全不關心,只是到了結束的時候跳出來關電視、關電腦,那這個角色肯定不受孩子歡迎。

而在這個過程中,了解了孩子玩遊戲的內容,從而以正向的角度引導孩子,甚至可以把虛擬世界與現實聯繫起來。比如遊戲中出現的歷史人物,可以了解下歷史中的人物真正的事跡是怎樣的等。

3.言傳不如身教

孩子天生就會模仿的,楊絳先生說過:「良好的教育,榜樣的力量非常重要。」父母以自己的行為引導孩子,這比說一千遍真相更具說服力。

如果想讓孩子多讀書,多鍛鍊,而不沉迷於電子遊戲,則必須首先扮演一個榜樣,並利用榜樣的力量影響孩子。

4.發展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每個孩子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和叛逆。父母越是不讓孩子玩電子遊戲,孩子就越想玩,這就是叛逆心理。

父母不能完全做到時時刻刻的看著孩子,孩子不可能永遠都不去觸摸這些電子產品。當孩子特別想玩遊戲時,我們應該將阻止轉為協商。我們可以跟孩子商量玩遊戲的次數和條件。比如做完一件積極的事情後再玩。

5.拓展孩子的興趣,轉移注意力

要想孩子放棄一個不好的愛好,就要給他建立一個有益的愛好,轉移他的注意力。陪伴孩子尋找生活中的樂趣,多讓他接觸有趣的事情。

而父母要做的則是花時間陪伴,打造親子快樂時光。比如爬山、踢球、逛博物館等等,帶孩子盡情感受現實生活中的快樂,讓幸福充滿孩子的內心,那他就不需要通過遊戲去尋找滿足感了。

結語:

其實缺乏父母的陪伴是導致孩子迷戀電子遊戲主要原因。

願每個父母都以身作則,使孩子的心充滿愛和陪伴,並帶領孩子增加心靈的寬度和生命的厚度。

相關焦點

  • 「電子遊戲就該禁了」:家長自以為是的保護,對孩子可能只有傷害
    對於家長這樣的舉動,對孩子是保護還是傷害呢?父母認為是電子產品的禍端,就應該全面禁止小謝對這些電子產品的接觸。而小謝強調自己這次考不好是正常的事情,而且手機也是用來正常社交以及學習的,並沒有過度地玩和依靠手機。而且現在的初中住宿生都每個人有一隻手機了,為什麼他不能有?他覺得是父母小題大做了。其實,家長自以為是的保護,對孩子可能只有傷害。
  • 家長自以為是的保護,才是對孩子的傷害
    覺得它可能會過多的佔用孩子學習的時間,讓孩子變得不務正業,又或者是覺得電子遊戲傷害孩子的眼睛。不僅僅是電子遊戲,甚至電子產品,很多家長都不樂意讓自己孩子多接觸。但是,家長有沒有想過電子遊戲也有好處?甚至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都將電子遊戲作為處方藥,來治療孩子的多動缺陷。
  • 對孩子過度保護,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父母學會放手孩子才會成長
    這就是媽媽對孩子的保護欲,其實每個父母多多少少都對孩子產生了保護欲,只是有些更強烈,有些並不是十分明顯。喬英子的媽媽和爸爸離婚了,當爸爸上門探望搶銀子時,都被以不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為理由拒絕。喬英子想上南京大學,但是媽媽認為離自己太遠,不能照顧喬英子,一直逼迫她,不許她填南京大學,最後喬英子得了抑鬱症,整個人都變了。這並不是愛,是禁錮,以愛之名傷害孩子。其實這是一種過度保護,那麼過度保護的危害有哪些呢?
  • 什麼都不讓孩子碰,對孩子是保護還是傷害?小心「觸覺敏感」
    但是後來她發現帶淘淘去親戚家裡,都是淘淘見過的人,他們要碰淘淘孩子也是突然就哭了,弄得大家都很尷尬。媽媽很疑惑,為什麼孩子的膽子會這麼小呢?那麼為什麼寶寶會這樣呢?其實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很可能是因為觸覺敏感。通常是因為這些孩子在早期對觸覺的訓練不足,會對外界的刺激過於敏感,因為情緒波動較大。
  • 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傷害,就是過度保護孩子
    如今這個年代,生養孩子的成本高了,孩子生得少了。每個孩子都成了家長的心肝寶貝,也成了社會的稀缺資源。於是乎,過度保護,就成了一種常態。 01 你不讓孩子吃苦,這個世界會讓他吃苦  鄰居家一個小男孩,全家人都對這個小孩疼愛至極,那真是捧在手裡怕摔著,含在嘴裡怕化了,生怕孩子受到一點傷害。 從孩子會走路開始,他幾乎都沒離開過家人的視線,去哪都要有大人陪著。
  • 幾歲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呢?遮遮掩掩的父母是傷害孩子的罪魁禍首
    對孩子的性教育,永遠不要嫌太早,因為壞人傷害起孩子,永遠都不會覺得他太小。總有一些家長,小時候從不對孩子進行性教育,覺得孩子長大自然就懂了。孩子到了青春期,強制地扼殺孩子早戀。到了大學,又對孩子談戀愛指手劃腳,棒打鴛鴦不同意。等到快三十了,卻開始逼孩子結婚生孩子。可笑又愚昧的父母,遮遮掩掩談性色變。一來沒有建立孩子正確科學的性觀念,二來是孩子不懂得自我保護。
  • 從小樹立安全意識,讓孩子遠離傷害,智慧父母這麼做
    這也給所有的父母提個醒,在孩子有安全隱患,或者遇到傷害的時候,做父母的理應站出來,也有責任立即站出來保護孩子。可是有些父母礙於情面聽之任之,寧願傷害孩子都不願意得罪身邊人,像虎子的父母這樣的家長實際上就是失職。有人對孩子進行傷害的時候,不知道立即站出來保護孩子的父母,就算不上是一個合格的父母。
  • 家長越過度保護孩子,對孩子的傷害越大,學會3點教孩子直面危險
    孩子出生後,家長擔心的問題,從來沒有斷過。常聽家長說「不要碰這個,危險。不要去那兒,危險。」為了孩子的安全,家長几乎把所有危險,都屏蔽在外。為了讓孩子可以遠離危險,家長也是絞盡腦汁。對孩子來說,家長的過度安全保護,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
  • 一刀切禁止孩子玩遊戲?家庭教育任重道遠,絕不能簡單粗暴
    未成年人沉迷遊戲,一直以來就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但很多家長不清楚的是,遊戲管控絕不能只靠孩子,而是需要整個家庭一起付出努力。舉一個最直觀的例子,當屏幕前的家長們因為害怕遊戲沉迷,而對孩子實施一刀切政策時,是否想過可能有可能激發他們的逆反心理呢?因為要知道,愛玩是未成年人的天性,而遊戲無疑是激發他們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最佳方式之一。
  • 如何「毀掉」一個孩子:父母對孩子——保護保護再保護
    父母最大的罪惡就是過度保護孩子。那些被過度保護的孩子,真的就能按父母所想的那樣,永遠在&34;環境中順利成長嗎?1.過度保護下的孩子,成了害人不眨眼的惡魔近期名聲大噪的國產懸疑劇《隱秘的角落》是由小說《壞小孩》改編而成。從剛播出到大結局,始終都維持在9分以上的水平。
  • 孩子的世界太純淨,你的自以為是,正傷害著孩子的快樂
    可在童真的世界裡,那是孩子的快樂,是孩子心中最珍貴的東西,是他們童年最好的玩伴。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父母,讀不懂孩子的內心,常常做出一些自以為是的舉動,成為傷害孩子快樂的那個人,在孩子心中紮上無法彌補的傷害。我在一次回鄉下老家,目睹的一件事讓我記憶深刻。
  • 和孩子玩遊戲不要總故意輸給他,孩子過度自信,後期傷害也會越深
    不過,總是讓孩子取勝,這對孩子來說倒不一定是件好事。「你好厲害啊,你很會玩嘛!」總是這麼被戴高帽子的話,孩子就可能會以為自己真的是最強的,以為自己真的永遠都不會輸。這種自命不凡太過了的話,孩子就會成為令人生厭的人,還會到處和人發生衝突,沒辦法和睦地在社會裡和其他人共存。嚴峻的現實世界,碰了壁,他們會感到巨大的挫敗感。
  • 《絕對不能保守的秘密》:教孩子學會自我保護,是父母的必修課
    於是,母親只有當清潔工來賺錢養家。而城堡的主人亨利.沃特納勳爵非常富有。由於阿爾弗雷德只是一個小騎士,不能單獨呆在家裡,所以他放學後,總是去亨利勳爵的城堡。亨利勳爵和阿爾弗雷德相處得十分融洽,他們經常在一起玩貓抓老鼠的遊戲。亨利勳爵抓到阿爾弗雷德時,他就會撓遍阿爾弗雷德的全身。
  • 《小歡喜》「喬英子得抑鬱症」心理醫生:別做自以為是的父母!
    父母感情對孩子的影響很大! 而來自原生家庭的心理傷害往往是很難治癒的,在電視劇最後喬英子在父母和醫生的幫助下走出了困境。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幾個孩子像喬英子這樣幸運呢 ?
  • 孩子喜歡鑽小洞洞?6歲之前孩子處於空間敏感期,父母別過多保護
    父母即使把東西放回原位,第二天可能還是依舊那樣。孩子其實在這個時候正是處於「空間敏感期」的初級階段,意識到了物體之間都是分離的。這個時候,家長需要做的,就是把對孩子有危險的東西收起來,但不要制止孩子的探索行為。
  • 為了孩子不離婚是對是錯?父母將就的態度,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其實越來越多的人能夠關注到這件事情,也是一件好事,因為只有當人們意識到了童年的重要性,那麼孩子就能夠有更多的關愛了。相信大多數孩子,父母離婚對他們的傷害肯定是很大的。所以有的父母,即使夫妻感情已經非常糟糕了,但是為了不傷害到自己的孩子,他們還是不會選擇離婚。雖然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很多家長不知道的是,父母這種將就的態度,比起離婚來說,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 孩子惹上「網癮」是遊戲的錯?還是孩子的錯?專家說:是父母的錯
    ,花著大價錢把自己的孩子強制送進這些機構,當他們以為是為了孩子好的時候,其實他們對孩子造成的是二次傷害!如果讓你一天不碰手機,不刷頭條,你難不難受?如果我們作為父母都有困難,對於自控能力不如成年人的孩子來講,是不是更加困難呢?
  • 父母偏心對孩子的傷害可能是一輩子的,主持人朱迅說母親做事太絕
    可是,朱迅得得是癌症,媽媽為什麼就不能多陪陪她呢?朱迅聲淚俱下地說:「這麼多年,我一直有一個心結,媽媽你到底愛我嗎?」她覺得,媽媽的笑容很燦爛,說話嘴很甜,就是做事情太絕了。媽媽,是一個多麼溫暖的詞彙,可是在朱迅心裡卻成為了永遠的痛。
  • 是什麼讓父母的愛變成了對孩子的傷害?
    有了孩子,真正體會到,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掉了是啥感受了。因為這樣的愛,這樣的希望,父母對孩子,除了單純的愛護,難免會有其他的表達。比如,孩子驕傲了,我們的愛要告誡他,千萬不要驕傲自滿啊。沒有哪個家長能在愛護孩子的前提下,能任由孩子上課看手機的。但是萬萬沒想到,這個事件的結果居然是,孩子去跳河了。是什麼讓父母的愛,居然變成了對孩子的傷害呢?
  • 還沒上大學,父母就警告女兒:這3種東西不能碰,否則「打你」
    在我國,父母是很重視孩子的升學情況的,孩子考上了一所好大學,也就意味著未來可以找一份好工作,雖然並不指望孩子能賺多少錢,但是起碼有一個安穩的生活,所以很多家長都對孩子讀大學充滿著期待!但是去上大學,也意味著要遠離父母,很讓人不放心,特別是女大學生,很容易出事兒!所以還沒上大學,父母就警告女兒:這3種東西不能碰,否則「打你」!1、校園貸隨著社會的發展,物價也跟著上漲,大學生已經成為高消費的群體,尤其是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大學生,一個月的生活費都在20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