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通漢藏民族的「黃金橋」——唐蕃古道陝西、甘肅、青海段遺珍

2020-12-19 收藏家雜誌

唐蕃古道是公元 7 世紀初隨著唐蕃關係的日益密切而開通的,它是中原王朝與西藏高原吐蕃王朝之間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其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在先秦至魏晉南北朝這一時期所開闢的「隴道」「高平道」「河西道」「羌中道」以及「吐谷渾道」聯通了中原地區與西部地區以及青藏高原,為唐蕃古道的開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貞觀八年,松贊幹布遣使長安,拉開了唐蕃關係的序幕。之後,伴隨著文成公主與金城公主的入藏,唐蕃關係日益密切。唐蕃古道開設驛站,雙方使節、商賈、僧侶往來不絕,成為聯通漢藏民族的「黃金橋」。

唐 騎馬射獵形金飾片

本文以近年展覽及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為材料,甄選唐蕃古道陝西、甘肅、青海沿線有代表性的文物,對其加以介紹和品評,以饗讀者。

一、陝西段

唐蕃古道陝西段由西安至隴縣,是唐蕃古道的起始部分,途經今天的西安、鹹陽和寶雞 3 個地區,大致路線為長安(西安市)—始平縣槐裡驛(興平市)—馬嵬驛(興平市馬嵬坡)—望苑驛(或為武功縣驛)—龍尾驛—岐山縣石豬驛(岐山縣)—鳳翔府(鳳翔縣) — 汧陽縣驛(千陽縣)—隴州治所汧源縣(隴縣)。作為唐蕃古道起點的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雄偉壯麗,最具開放包容的城市,它融匯了中西文明成果,創造出超越性的文明成就。

唐代 鑲金獸首瑪瑙杯高 6.5、 長 15.6、 口徑5.6 釐 米。1970 年 10 月在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整塊俏色瑪瑙雕琢而成,造型與西方「來通」相似,一端雕成杯口,另一端雕鑿成生動可愛的獸首,口部有流,嘴上鑲嵌金塞。這件瑪瑙杯很可能是作為文化交流的使者從西域來到中國的,但也不排除這是出自居住在長安的中亞或西亞的工匠之手,亦或是唐代工匠學習外來工藝後利用外國進貢原料琢制而成的傑作。

唐代 鑲金獸首瑪瑙杯

唐代 三彩載貨臥駝俑通高29.1、長45釐米。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鄉三十一號唐墓出土,現藏西安博物院。該駱駝俑周身施淡黃、褐、綠色的釉色,駝首高高揚起,四肢曲跪臥地。背上墊一橢圓形氈,載物臥駝的雙峰間搭有鞍韉,上面有彩色的馱囊、白色的象牙、藍色的絲綢,兩側還帶著馬蹬壺、白色的花口盤、鳳首壺等物,是典型的精品唐三彩用釉。

唐代 三彩載貨臥駝俑

唐代 三彩雙魚壺高 28、口徑 9 釐米。1957 年陝西西安三橋出土,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藏。該壺為扁圓腹,整個器體除魚尾處外皆施三彩釉。壺體系由兩條腹部相連的鯉魚構成,器肩部即兩魚頭頂部各有一孔,可以穿繩系提,器口較小。該壺構思奇巧,造型獨特,是唐三彩酒器中少有的模仿動物形象的肖形酒器。

唐代 三彩雙魚壺

唐代 楓葉紋描金藍色琉璃盤高 2.1、外口徑 15.8 釐米。從西亞傳入長安的玻璃器皿,是專為佛教供奉設計製作的祭祀品。

唐代 楓葉紋描金藍色琉璃盤

二、甘肅段

唐蕃古道甘肅段由天水至蘭州再至臨夏。大致路線為清水縣—秦州治所上邽縣(天水)—伏羌縣(甘谷縣)—隴西縣(武山縣)—渭州治所襄武縣(隴西縣)—渭源縣—臨州治所狄道縣(臨洮縣)—蘭州—大夏縣大夏川驛(廣河縣)—河州治所枹罕縣(臨夏市)—鳳林關—漫天嶺(小積石山)。此段走向大體同絲綢之路在該區域內的路線,當中所途經的唐隴右諸州是長安西部的重要屏障。唐蕃古道的開拓與發展,甘肅是主幹道和活躍的地區之一,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交融與碰撞,在甘肅留下了無數璀璨瑰麗的歷史文化藝術珍品,呈現出了古代文明的輝煌。

唐代 三彩胡人騎駝俑俑高72.2、寬 25、駝高 95.5、長 65 釐米。甘肅秦安縣葉家堡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雙峰駱駝,昂首前視,靜立於地,作嘶鳴狀,旁邊站一深目高鼻的胡人,雙手握拳,姿勢呈拉韁繩狀,因時間久遠,所執韁、撾已失。胡商以駱駝為運載工具,背負寶石、香料、瑪瑙而來,又滿載絲綢、瓷器、茶葉而歸,異域的禮俗、宗教和文化也隨之紛至沓來,他們為東西方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作出了特殊貢獻。

唐代 三彩胡人騎駝俑

唐代 鎏金銅胡騰舞俑通高 13.5 釐米。1940 年甘肅山丹縣徵集,甘肅省山丹縣博物館藏。這件銅俑是目前國內僅見的「胡騰舞」雕像,舞者深目高鼻,頭戴尖頂帽,身穿窄袖長衫,裙擺飛揚。足蹬彎頭軟靴,右臂上舉,左腳立於覆蓮花圓臺上,右腿屈伸上提,做舞蹈狀。北朝至隋唐時期,來自西域的音樂舞蹈大量傳入中原,胡樂歌舞成為盛極一時的長安風尚。

唐代 鎏金銅胡騰舞俑

三、青海段

唐蕃古道跨越五省區,其中一半以上路線在青海境內,是中原內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爾、印度的必經之路,也是傳統的唐蕃古道路線。由民和經西寧至玉樹,大致路線為龍支縣(古鄯盆地北古城遺址)—鄯州治所湟水縣(樂都縣)—唐邊州最西縣鄯城(西寧市)—綏戎城(湟源縣北古城遺址)—石堡城(吐蕃鐵仞城)—赤嶺(日月山)—大非川(共和縣)—都蘭 — 那錄驛 — (興海縣大河壩鄉) — 多彌國(役屬吐蕃,以玉樹巴塘草原為中心)—犛牛河(通天河)—列驛(玉樹縣結隆鄉) — 截支橋(玉樹縣子曲河谷)。該段地處要衝,自漢代張騫鑿通西域以來,一直是絲綢之路南線上的重要樞紐,相繼收西羌、吐谷渾、吐蕃等民族控制,歷來是中原王朝與控制該地區的民族政權爭奪絲路控制權的焦點。唐蕃古道青海段所出文物薈萃了漢文化、吐蕃文化、北方遊牧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元素,充分反映了各種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繁榮景象。

魏晉十六國時期 金扣蚌殼羽觴長 13.7、寬 10.4、高 3.5 釐米。西寧市南灘磚瓦廠魏晉墓出土,青海省博物館藏。羽觴是古代飲酒時用的耳杯,盛行於戰國到魏晉時期,為日常生活用具,多以木胎作器,也有銅質耳杯,蚌殼材質的較為罕見。青海省地處內陸,並不產蚌,該羽觴更有可能是從中原地區流傳而來。

魏晉十六國時期 金扣蚌殼羽觴

唐 紅地中窠對馬紋錦長 21、寬 13 釐米。青海都蘭古墓出土,海西州民族博物館藏。此件織物保存較好,色彩鮮豔,紅色為底,間以黃、黑兩色。圖案為兩個基本完整的聯珠紋團窠,圖案為兩個團窠內為對馬圖案。馬站立於蓮瓣狀花草花臺之上,兩兩相對。馬鬃與翼翅呈條帶狀。頸後有兩條結狀飄帶,翼翅如卷草般向上彎曲。馬腿三腿系帶,前後雙腿抬起,充滿動感。這類「翼馬」的圖案起源於薩珊王朝和波斯王朝,是西方流行「天馬」圖案的一種表現形式。這一圖案在傳入中國的過程中作了加工改造,這是文化交流的結果。

唐 紅地中窠對馬紋錦

唐 鋬指金杯口徑 9.5、高 4.3、底徑 5.1 釐米。青海熱水墓地出土。該金杯圓形,敞口,弧腹,腹部有一圈折稜,圜底,矮圈足,錘擊成型,通體光素無紋飾。口沿部帶有一個把杯帶有一個橫平而又寬大的指墊。這種器形在唐代以及波斯薩珊、粟特系統的金銀器中多有發現,這類帶把杯明顯受到西方的影響,有的可能直接為外國工匠製造,有的則是唐代對外來器物的仿造品。

唐 鋬指金杯

唐 藏文卜骨長 15.6、寬 3.3 10.3 釐米。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都蘭縣哇沿水庫官卻和遺址出土,青海文物考古研究所藏。該卜骨為動物的肩胛骨,其上墨書藏文,卜骨用途是為卜問吉兇。官卻和遺址是青海境內首次發現的吐蕃時期聚落遺址。該卜骨對研究古代藏族祭祀、巫術儀式以及吐蕃時期墓葬有著極為重要的學術價值。

唐 藏文卜骨

文章來源:《收藏家》

202009期《和同為一家

— 唐蕃古道遺珍賞析(上)》

202010期《和同為一家

— 唐蕃古道遺珍賞析(下)》

作者:許彩蓮

責任編輯:秦佳

相關焦點

  • 中國修至尼泊爾的鐵路,修通了歷史上的唐蕃古道,印度為何失落?
    唐蕃古道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條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來中原內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爾、印度等國的必經之路。唐蕃古道起自陝西西安(即長安),途經甘肅、青海,至西藏拉薩(即邏些),全長3千餘公裡。整個古道橫貫中國西部,跨越舉世聞名的世界屋脊,聯通我國西南的友好鄰邦,故亦有絲綢南路之稱。
  • 「唐蕃古道——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在廣東省博物館開幕
    11月6日,「唐蕃古道——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在廣東省博物館拉開序幕。此次展覽由廣東省博物館、青海省博物館主辦,陝西歷史博物館、四川博物院、甘肅省博物館、寧夏博物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西藏博物館、青海省湟源縣古道博物館、海西自治州民族博物館共同協辦。
  • 廣東省博物館唐蕃古道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時間+地點)
    唐蕃古道——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  時間:2020年11月6日-2021年2月28日  眾多的民族及其政權密切交集,形成地域上的文化傳播與相互影響,古代交通道路在交集中形成和發展。作為社會生產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道路交通維繫著封建王朝的命脈。  公元七世紀初,唐和吐蕃建立起密切的關係,唐蕃古道隨之形成。有唐一代,雙方在諸多領域互動頻繁,呈現出「金玉綺繡,問遺往來,道路相望,歡好不絕」的景象。
  • 靈魂在高原行走——從唐蕃古道到川藏北線攻略
    唐蕃古道:唐蕃古道就是唐朝和吐蕃之間的交通大道,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條非常著名的道路,也是唐代以來中原內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爾、印度等國的必經之路。著名的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王松贊幹布走的就是這條大道。它的形成和暢通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八條古道,第1條全長八千多公裡,影響兩千多年
    當然,還有古道。第一條就是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我國歷史上的西漢。當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首都長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而絲綢則是最具代表性的貨物。
  • 唐蕃古道重鎮青海玉樹的震後「涅槃新生」
    中新社記者 胡貴龍 攝 中新社青海玉樹4月12日電 題:唐蕃古道重鎮青海玉樹的震後「涅槃新生」作者 胡貴龍 張添福 潘雨潔信眾朝拜千年的文成公主廟,見證了唐蕃古道重鎮青海玉樹的「前世」,震後藏鄉又是何番景象?
  • 自駕遊唐蕃古道,路越走越差,景越來越美!
    截至目前,我已自駕遊走過南北川藏線、滇藏線、青藏線、新藏線和丙察察等幾條主要進藏路線,如果加上去年剛剛走完的唐蕃古道線。單從遊客熱度比較來看,唐蕃古道絕對屬於其中最冷門,也是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條路線。湟源在過去屬於丹噶爾城的管轄範圍,自古以來一直都是通往蒙藏牧區的門戶、絲綢之路和唐蕃古道的交匯之地,歷史上很有名,現在每到夏季來丹葛爾古城遊玩的遊客也不在少數。汽車駛過湟源縣,也就算是出了河湟谷地,正式進入青藏高原地區,隨著路況越來越差,沿途的風景卻越來越美。
  • 甘肅藏漢雙語法網上線運行
    12月4日,12348甘肅藏漢雙語法網上線運行啟動儀式在甘南州合作市舉行。甘南州委常委、州委政法委書記楊君表示,12348甘肅藏漢雙語法網,是甘肅省涉藏地區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關於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政策要求的重要平臺,是全省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甘肅省涉藏地區幹部群眾學習宣傳黨和國家民族政策的網絡主陣地。
  • 甘肅民族師範學院舉辦第三屆藏漢雙語翻譯大賽
    11月26日,由甘肅民族師範學院學工部主辦、藏語系承辦的第三屆藏漢雙語翻譯大賽決賽成功舉辦。 本次大賽共有來自該校8個雙語院系的129名學生參賽,特邀雙語學院萬瑪才讓老師、藏理系德格加老師與藏語系教研室的老師們來擔任評委。
  • 15條最適合徒步的中國古道,見證歷史風雲之旅!
    絲綢之路上有夏特古道、烏孫古道、車師古道、樓蘭古道、蕭關古道等重要路段。02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04秦嶺古道秦嶺西起甘肅南部,經陝西南部到河南西部,主體位於陝西省南部與四川省北部交界處,呈東西走向,長約1500千米,為中國南北方的重要地理分界。
  • 12348甘肅藏漢雙語法網上線運行
    12月4日, 12348甘肅藏漢雙語法網上線運行啟動儀式在甘南州合作市舉行。州委常委、州委政法委書記楊君出席啟動儀式並講話,副州長、公安局局長於江主持啟動儀式,州司法局主要負責同志介紹法網建設情況。楊君在講話中指出,12348甘肅藏漢雙語法網,是甘肅省涉藏地區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關於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政策要求的重要平臺,是全省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甘肅省涉藏地區幹部群眾學習宣傳黨和國家民族政策的網絡主陣地。
  • 甘肅民樂扁都口:貫通唐蕃古道與河西走廊的峽谷險關
    原標題:扁都口:貫通唐蕃古道與河西走廊的峽谷險關  特約撰稿人 林茂森  在綿延起伏的祁連山脈中段,甘肅民樂縣縣境南端,有一個闊不過十丈的峰口,它就是被古人稱為「大鬥拔谷」的峽谷險關──扁都口。扁都口峽谷險隘深邃崎嶇盤繞,連接甘青貫通南北。
  • 漢藏語系背後的民族源流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山上的基諾族,於1979年6月經民族確認,成為中國的第56個民族。基諾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  2.漢藏語系起源歷史眾說紛紜  漢藏語系主要分布在中國、緬甸、印度北部喜馬拉雅山南麓和東北部、尼泊爾、不丹等地。以漢藏語系語言為母語的人口約有15億,僅次於印歐語系。
  • 穿越唐蕃古道黃河源頭洛克線(十二):收工!此行比西藏還西藏
    圖文:走吧網特約攝影師 千尋第十四天扎尕那-扎尕那古冰川遺蹟-洮疊古道-洛克線-百年藏寨-卓尼-岷縣 260公裡晨起的扎尕那,美麗依舊。至此,尋哥帶隊《穿越唐蕃古道·黃河源·洛克線》大型自駕活動完美收工,從洛陽出發,到安全回洛。全程歷時15天,行程7200公裡,翻越雪山,穿越激流,盡賞花海,走出無人區,歷經坎坷,克服困難,團結一心,戰勝惡劣自然環境,盡情飽覽祖國西部高原大好河山!
  • 甘肅藏漢雙語法網上線運行 涉藏地區民眾享優質法律服務
    中新社蘭州12月4日電 (記者 馮志軍)「12348甘肅藏漢雙語法網」4日在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上線運行,其將為甘肅涉藏地區民眾提供便捷、高效、專業、優質的藏漢雙語公共法律服務,對甘肅省涉藏地區加快推進依法治理進程、保障民眾合法權益
  • 唐蕃古道遊:倒淌河的傳說,文成公主的淚匯成了倒淌的河
    唐蕃古道遊:倒淌河的傳說,文成公主的淚匯成了倒淌的河宗喀巴的傳說——塔爾寺藏語稱「袞本賢巴林」,意為十萬佛像彌勒洲。位於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綠牆金瓦,燦爛輝煌,是該寺的主建築,它與小金瓦殿(護法神殿)、大經堂塔爾寺,宗喀巴誕生的地方彌勒殿、釋迦殿、依詁殿、文殊菩薩殿、祈年殿(花寺)、大拉讓宮(吉祥宮)、四大經院顯宗經院、密宗經院、醫明經院、十輪經院)和酥油花院、跳神舞院、活佛府邸、如來八塔、菩提塔、過門塔、時輪塔、僧舍等建築形成了錯落有致、布局嚴謹、風格獨特、集漢藏技術於一體的宏偉建築群。
  • 「三區三州」旅遊大環線發布 雲南重推滇藏茶馬古道尋蹤線
    期間,雲南重點推介大環線東南段「滇藏茶馬古道尋蹤線」以及怒江州旅遊資源。「三區三州」旅遊大環線全長約1.1萬公裡,以G30、G314、G3012、G219、G318、G214、G213等核心公路段為支撐,以「三區三州」所在青藏高原區為核心,以蘭州、烏魯木齊、成都、拉薩、昆明、西寧6個城市為中心,以敦煌、喀什、林芝、大理為次級中轉樞紐,串聯絲綢之路、茶馬古道、唐蕃古道等歷史文化和自然風情並重的傳統路線,以及新藏公路、珠穆朗瑪峰、三江併流等高海拔旅行的極限體驗和多元民族歷史文化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