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蕃古道遊:倒淌河的傳說,文成公主的淚匯成了倒淌的河
宗喀巴的傳說——塔爾寺
藏語稱「袞本賢巴林」,意為十萬佛像彌勒洲。它坐落在青海省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隅的蓮花山坳中,據省會西寧市26公裡,是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俗稱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也是藏區黃教六大寺院之一。
塔爾寺始建於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佔地面積600餘畝,寺院建築分布於蓮花山的一溝兩面坡上,殿宇高低錯落,交相映,氣勢壯觀。位於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綠牆金瓦,燦爛輝煌,是該寺的主建築,它與小金瓦殿(護法神殿)、大經堂塔爾寺,宗喀巴誕生的地方彌勒殿、釋迦殿、依詁殿、文殊菩薩殿、祈年殿(花寺)、大拉讓宮(吉祥宮)、四大經院顯宗經院、密宗經院、醫明經院、十輪經院)和酥油花院、跳神舞院、活佛府邸、如來八塔、菩提塔、過門塔、時輪塔、僧舍等建築形成了錯落有致、布局嚴謹、風格獨特、集漢藏技術於一體的宏偉建築群。殿內佛像造型生動優美,超然神聖。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絢麗多彩的壁畫和色彩絢爛的堆繡被譽為「塔爾寺藝術三絕」,寺內還珍藏了許多佛教典籍和歷史、文學、哲學醫藥、立法等方面的學術專著。每年舉行的佛事活動「四大法會」更是熱鬧非凡,遊人如潮。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該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制碑書漢藏兩種文字,並存於寺內。20世紀90年代中期,經國家次撥款修繕,使古寺面貌煥然一新。現在的塔爾寺已成蜚聲國內的藏傳佛教聖地和旅遊的名勝古剎。
文成公主的眼淚——倒淌河
倒淌河東起日月山,西止青海湖,原是一條東流入黃河的外流河,後因日月山隆起河水向西注入青海湖畔的措果(耳海),因眾河皆東流,唯此河獨向西淌,故名倒淌河脈清凌凌的水,靜靜地、悄悄地、溫柔地流淌著,蜿蜒四十多公裡。不見滔滔,不聞譁譁,象雨中的一束彩虹,象夜空中一條流動的星河,清冽淡泊,透明晶瑩,涓涓綿長,這便是倒淌河,一條從東往西流的河。
倒淌河地處青藏、青康公路交匯點,東距西寧102公裡,為通往德令哈市、格爾木市和青南地區的交通要衝。鄉境北部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黑城子古城、察汗城遺址。
關於倒淌河的傳說,人們眾說不一。一山之隔,日月山以東,漢族民間千百年來的說法是:唐皇帝李世民為了溝通藏漢兩族的關係,促進文化交流,將年輕美貌的文成公主嫁給吐蕃松贊幹布。文成公主在赴西藏途中,到達日月山時,回首不見長安,西望一片蒼涼,念家鄉,思父母,悲慟不止,流淚西行,公主的淚匯成了這條倒淌的河。
日月山以西,藏族中流傳的則是另一個神話:龍王派他的四個兒女造南北東西四河,最小的女兒造西海時,需108條河水,她找到了107條河,最後一條河怎麼也找不到。聰明、狡黠的小龍女從日月山倒著牽來了一條河,這條河便是倒淌河。第三種說法是,海心山神泉被堵塞後,為不使湖水乾涸,蓮花大師便從周圍弓108條水入青海湖,最後還差一條,於是便把東流的一條水,由神蛇開路,引進了青海湖,從此便有了這條倒淌河。
每一個傳說都為倒淌河增添了一 分神秘。春天,它纖瘦孱弱,蜿蜒曲折流動著水墨畫也畫不出來的一片春愁,秋天它豐滿寬闊,奔騰中不失溫柔寬厚。它不像長江、黃河那樣,巨浪滔天,勢 不可擋,露出雄性逼人的英氣。它滿懷情感,卻從不恣意泛濫;它溫順地隨四時而變化,但又執著堅韌地沿自己的流向前去,百折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