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我和朋友再次出發,邊自駕邊騎行去環青海湖,開啟我們再一次的戶外挑戰活動。
這期間對走過的路程進行梳理,對印象深刻的地方記錄下來分享給大家。
青海湖環湖周邊共有50餘條大大小小的河流,日夜不停地向湖內注入雪水和溪流。
但在民間傳說中,唯獨倒淌河是當年文成公主的淚水匯成的小溪,它像瓊漿玉液由東向西注入美麗的青海湖。
正是由於這個群眾耳熟能詳的美好傳說,才使倒淌河聲名遠播,舉世皆曉。
人們常說「過了日月山,又是一重天」,因為日月山是青海省溫暖的東部農業區和廣袤無際的西部牧業區的天然分界線。
概括起來說,日月山以東氣候溫暖,處處山青水秀,楊柳依依,莊稼茂盛,村莊密布,炊煙嫋嫋,一片繁榮富庶的田園景象。
日月山以西卻是另一個世界:關山蒼茫,萬嶽巍峨,白雪皚皚,草原遼,牛羊遍地,人煙寂寥,一派千裡冰封,萬裡雪飄的塞上風光。
當我們車隊橫跨高峻的日月山後,便從居高臨下的青藏公路俯衝而下。
車行如飛,不到半個小時,就安全抵達「天下江河皆東去,唯有此水向西流」的倒淌河畔。
倒淌河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倒淌河鎮境內。
那麼,為什麼天下「唯有此水向西流」呢?這裡有著膾炙人口的古代傳說,也有現代科學的揭秘。
千百年來,民間傳說著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美麗聰慧的文成公主,途徑青海丹噶爾(湟源縣境內),攀越青海東西部屏障日月山時,思鄉心切。
公主柔腸寸斷,珠淚縱橫,淚水竟然匯聚成一條溪流,滔滔不絕地由東向西流去,化為今天的倒淌河。
然而,傳說總歸是傳說,即使是淚如雨下,淚如泉湧,也難匯聚成河。
那麼,天下河水能否向西流呢?
我們在日月山口講述公主潸然淚下成河西流的傳說故事時,有人念誦了唐代曾有人讚嘆倒淌河的詩句:
俗殊人左衽,地遠水西流。
日暮冰先合,春深雪未休。
接著又有人高通宋代著名大詩人蘇軾在遊蘄水清泉寺時因見寺前水西流時所作《浣溪紗)一詞:
山下瀾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
瀟瀟幕雨子規啼,誰道人生難再少。
君看流水尚能西,體將白髮唱黃雞。
無獨有偶,蘇東坡在蘄水清水寺前見到的一條小溪也是由東向四流。
據地貌考察得知,早在遠古時代,今天的倒淌河原本是由西向東流的,而且青海湖靠這條河流將湖水注入黃河的。
可是,大約在13萬年前,青海湖東、地売發生了強烈的變化,地勢抬高。
隨之魏峨博大的赤嶺山嶽橫空出世,矗立在青海湖東側。
像一堵高大墩厚的牆嚴嚴實實地堵住了湖水東流的出日迫使頭西去,且將高山雪水注浩淼無邊的青海湖。
車隊來到倒淌河畔稍事休息,大家雙手掬起純淨清涼的河水洗面時,覺消暑解乏,心曠神恰。
當你捧起這絕無汙染的高原雪水痛飲時,感到甘如甘露,味美似瓊漿。
舉目四望,草原遼闊,風光秀麗,一座日益繁榮起來的新型城鎮一一倒淌河鎮,就坐落在這裡。
倒倘河鎮處在東去西寧,南往果洛、玉樹,西通海西州的交通樞紐線上。
據說解放前這裡只有幾頂帳篷和不多的牛羊,滿目瘡痍,一片荒蕪,所以有「一過日月山,兩眼淚不幹」的說法。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名句「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怨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
而如今整個城鎮就像一顆鑲嵌在草原上的明珠,布局整齊,氣勢雄偉,一座座藏式建築和樓宇鱗次櫛比,向人們展示著現代草原城鎮的典雅風韻。
當你盡情觀賞這座被綠草茵茵、牛羊遍地、牧笛聲聲、雄鷹翱翔的圖畫包圍的城鎮時。
你就會發現,它與內地那些擁擠得使人透不過氣來的繁華大城市迥然不同。
那一派濃鬱的藏鄉風情,會使你感受到豁達無羈,心曠神怡的高原神韻。
來到倒淌河鎮,無論如何要到鎮北20公裡處去看看察汗城遺址。
此城於清宣宗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由陝甘總督長齡為防護南部藏人北侵而修築的。
33年後的清文宗威豐六年(公元1856年)撤防,察汗城隨之廢棄,但城垣至今保存基本完好。
察汗城北側有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修建的關帝廟和海神廟遺址,是供清廷大員與青海蒙古族王公及藏族千百戶祭湖的場所,後來慢慢演變為民間條祀青海湖的地方。
歷輩班禪大師往來路過此處時,亦舉行隆重的條湖活動。
屆時,附近藏族同胞扶老攜幼,焚香煺桑,手捧哈達,跪迎於道路兩旁。
香菸繚繞,誦經聲不絕於耳,夾道跪迎者綿延數十裡,所獻馬、牛、羊、駝遍地皆是,其信徒虔誠之心,其場面之壯觀,可見一斑。
離開倒淌河鎮察汗城遺址,我們繼續向美麗的青海湖進發。
接下來繼續我們的環青海湖戶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