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青海行之三:在倒淌河,捧起文成公主淌下的一汪思鄉的淚水...

2020-12-20 揚州大哥

寫在前面的話——

倒淌河鎮,距日月山37公裡,是去青海湖的必經之地。據傳,倒淌河是文成公主的眼淚滴淌而成的河。文成公主在日月山擲碎那個不能望見故鄉的「寶鏡」後,繼續西行。但思念故鄉的真情時時縈繞心間,公主傷心地邊走邊哭,就在今天的倒淌河鎮,公主的落淚化成了一條河。

公主望著向東流淌的河水感嘆地說:「天下河水都是向東而流,而我卻註定往西走,天不憫我!」誰知,公主話音剛落,只見向東流淌的河水突然改變方向朝西而去。那一刻,公主意識到了自己的使命是偉大而神聖的,於是她堅定信心義無反顧,伴隨著駝鈴聲聲,繼續向西進發。由此,人們把這條河稱為倒淌河。

在日月山景點,急不可耐的導遊喲喝了好半天,才將眾兄弟姐妹們喊下山來。上車點齊人數,大巴繼續前行,去倒淌河鎮朝拜那條文成公主眼淚哭成的河。

一路之上,隨處可見騎自行車去青海湖的「驢子」們。我很佩服這些人,也一直想著騎行天下,只可惜我有高原反應。剛才在海拔3200多米的日月山上,就感到頭重腳輕,心跳如鼓,兩個太陽穴也一跳一跳地刺痛。

此時,只好老實地坐在車上,聽憑眾同伴調侃笑罵,卻不敢亂說亂動。

路途中遇到一輛翻車的大巴。見過不少車禍,但象這樣的翻車法,可真是首回遇到。

瞧:大巴在公路一邊側翻著,車上的旅客們一個個地從天窗裡爬出來,毫髮無傷,鎮定如常。全然不見頭破血流,悲呼慘叫之景,一副見多不怪的架勢,令人佩服。

前方就是倒淌河鎮,撲面而來的是濃重的異鄉風情。鎮子的左邊,一條小河通往青海湖;右邊,是蒼茫無垠的大草原和連綿群山。

倒淌河鎮是青藏線上的一個交通要道,過往車輛和行人都會駐足小憩。從西寧方向來的,在爬越日月山後,都願在這兒下車活動,到倒淌河沾沾水;而長途跋涉從西藏方向來的車輛,到了倒淌河鎮,也願意在一停。

司機們忙著查看車況,加油添水;旅客們則聽聽倒淌河的故事。

倒淌河鎮沒有高大豪華的建築,也沒有燈紅酒綠的繁華,但小鎮的商業一條街,旅館、飯店、商店等服務業齊全。

在這裡,可以品嘗到手抓羊肉、奶茶、糌粑等草原特殊風味的食品;也可以買到名種日用品。周邊居住的藏族和蒙古族牧民,騎馬來購物;佩戴鮮豔服飾的少數民族姑娘和婦女也結伴逛商店......

小鎮從早到晚都在忙碌著。

由於「高反」嚴重,我必須加吃一次抗高反的特效藏藥「紅景天」。於是,走進一家小買部裡買瓶水,遇到倆位藏族姑娘。

見我揣起相機要拍照,倆美女不高興地說:「漢族大哥,不可以隨便對女性照相的!」

我忙說:「我要買你們的東西,可以照一張嗎?」

對方笑著說:「那要先買後照!」

我說:「那,來一瓶礦泉水吧。」

對方不滿地大叫:「餵依——買瓶礦泉水就想給我們照象?不好不好!」

我忙一連串地應承:「好好好,那就再來一包煙吧!」

終於談定了價碼,我拍下了這張花了46元錢的相片。這可是原生態的藏族姑娘,瞧她們臉上的「紅二團」。

路邊有幾個藏民打扮的人在討價還價,嘰嘰嘟嘟地不知在說些什麼。好奇地走過去瞧,原來他們是在買賣冬蟲夏草。蚊香一般粗細的冬蟲夏草,一根竟然賣到279元。

嘖嘖嘖。

瞧這家商店的名字——扎西德勒。扎西德勒是藏語,表示吉祥如意的意思。在這個緊靠著青藏公路的小鎮上,170多家飯館、旅社和商店一字兒排開,牧區小鎮因這條路而興盛。

走出盤旋疊嶂的日月山群峰,令人眼前豁然開朗,大草原似一望無際的綠地毯展現在人們眼前,水草的清香撲面而來。那南來北往的車輛,東進西去的行人,給這座號稱「草原第一鎮」的倒淌河帶來了勃勃生機。

走進鎮上的公交車站,稀稀落落沒幾個人,走動著幾個身著藏裝男子。

這就是著名的文成公主塑像。文成公主,真名叫李雪雁,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遠房親戚。她聰慧美麗,自幼學習文化,知書達理。

史載:松贊幹布統一藏區後,建立起吐蕃王朝。他遣使者到長安(今西安),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李世民崇尚「一樁婚姻抵10萬雄兵」的立國宗旨,將16歲的遠房親戚李雪雁許嫁25歲的松贊幹布,並命名為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先後五次向松贊幹布的使者發起智慧挑戰。第一次:讓使者用絲帶穿過一塊有彎彎曲曲小孔的綠松石;第二次:讓使者指出一根兩端一樣粗細的木棍,那頭是樹根、那頭是樹梢;第三次:讓使者分清關在一起的100匹馬駒,各自是100母馬的哪一匹所生;第四次:晚上召喚使者進入似迷宮似的宮內看戲,戲後讓使者獨自摸回自己的住處;最後一次:文成公主站到300名姑娘中,讓從來沒有見過文成公主的使者指認。

這些,均以使者的失敗而結束——這是藏文化與漢文化大交流的經典瞬間。

倒淌河位於日月山西側的倒淌河鎮東北,通往青海湖,是全世界惟一的一條從東往西流的河。無論春夏秋冬,倒淌河那一脈清凌凌的水,始終靜靜地、溫柔地流淌著,蜿蜒四十多公裡。

不見滔滔,不聞譁譁,象雨中的一束彩虹,象夜空中一條流動的星河,清冽淡泊,透明晶瑩,涓涓綿長.......

倒淌河發源於察汗草原,海拔約3300米,自東向西流淌。藏語稱「柔莫湧」,意思是令人羨慕喜愛的地方。它是青海湖水系中最小的一支,不僅河流蜿蜒曲折,且清澈見底。

關於倒淌河的傳說,眾說不一。一山之隔,傳說各異。

——在日月山以東,漢族民間千百年來的說法是:唐王李世民為溝通藏漢兩族關係,將年輕美貌的文成公主嫁給吐蕃松贊幹布。文成公主在赴西藏途中,到達日月山時,回首不見長安,西望一片蒼涼。念家鄉,思父母,悲慟不止,流淚西行,公主的淚匯成了這條倒淌的河。

——而在日月山以西,藏族中流傳的則是另一個神話:龍王派他的四個兒女造南北東西四河,最小的女兒造西海時,需108條河水,她找到了107條河,最後一條河怎麼也找不到。聰明、狡黠的小龍女從日月山倒著牽來了一條河,這條河便是倒淌河。

——第三種說法是,這河是龍王一根倒須變的……

不必考查哪個傳說更權威,哪種神話更正宗,每一個傳說都為它增添了一分神秘。

有詩人在此感慨:「天下河水皆向東,唯有此溪向西流」。

而今天,當我滿懷著探索和尋覓的熱情來到它的身邊時,卻分明在汩汩之中聽見一聲嘆息,一陣私語般的呢響,一句溫婉的低訴,似乎有著萬種柔腸。

於是,我便明白了——倒淌河,這是一條女性的河。

對於倒淌河的成因,地質家們是這樣揭示的:倒淌河原本也是一條東流的河,它最終注入黃河。後因地殼變動,日月山隆起,它才折頭向西注入青海湖,成為一條倒淌的小河。

然而,這科學的定語卻總是被人忘記;遠古的神話,令人嚮往,使它永遠籠罩著一層神秘。對於倒淌河,藏漢詞典上一個蹩腳的翻譯把它譯成「有文化的女人川」。

這裡是漢藏交通要道,是形成漢藏兩族交流滲透的「倒淌河文化」的重要原因。當年,文成公主在日月山上脫下漢衣,換上藏袍,擔負起促進漢藏民族團結的重任。

文成公主脫下的漢族衣服被埋在衣冠冢內,以示紀念。這真的是一個很美的故事呢。對此,一首詩形容到:「自從公主和親後,一半胡俗似漢家」。

倒淌河雖小名氣大,人們對它最感興趣的原因,就在於它是一條倒淌的河流,這就給它帶來了特殊名聲和地位。自古以來,人們都熟知「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說法,要說河水向西流,聞所未聞,見所未見。而倒淌河卻讓人們長了見識。

「眾河皆東流,惟獨我西淌」,這就是倒淌河之所以吸引人的最主要原因。

而現在,在一個盛夏的日子裡,陽光熾熱,草原茵茵,倒淌河就在我的腳下,或許我就站在當年文成公主落淚之處......

似乎聽見流水之中,又一滴清淚跌落於清波之中,那是一聲嘆息,一句呢喃,一陣私語,一腔幽怨。而那萬種柔腸,都融入這一渠清流之中了。

歷史上曾有文人墨客對向西流的河大發感嘆,他就是宋朝大文學家蘇軾。當他驚奇地看到有一條河向西流,很是驚訝感奮,於是浮想聯翩,借景抒情,寫了一首著名的《浣溪水》。詞中道:「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蘇軾不僅對西流的河水表示出濃厚的興趣,還能從河水尚能西流的不尋常現象,感悟到逝去的光陰並非一去不復還,可以通過勤奮努力來追回。

這首詞充滿浪漫進取情調,給人生以啟迪。

倒淌河是自然風景,但這裡的景點卻是人工建造的。就在倒淌河邊,開發商圈了最美的一段河流,造起圍牆,圍上經幡,就開始收取門票了。

公園裡面是一個藏文化園,可以騎馬穿藏服留影,無需另收費。平心而論,倒淌河真不值得花錢進去。因為你根本就感覺不出河水的流向,而且由於河水乾涸,河流其實面積很小了。景點旁邊有一座橋,站在橋上透過經幡往裡面看一眼就夠了。

瞧瞧這座建在倒淌河公園停車場邊上的牌坊,顯得破舊,令人感慨經營者追逐利益,不飾裝修,撈一筆「銀子」便走的短期功利心理......

再次返回倒淌河鎮,仔細觀察這座位於青藏公路和青康公路交匯口的藏區重鎮。

這裡,距西寧僅100多公裡路程,沿青藏公路西去就是著名的柴達木盆地,直通西藏和新疆的南疆;向南,沿青康公路支道,可直達果洛、玉樹等牧區......

瞧瞧這裡簡陋的衛生所,兩個門廊上書寫著的紅色大字,無言證明著這裡醫療條件與內地的巨大差距。

一位藏民老婦女無所事事地呆坐在衛生所門外的臺階上,面對我的「老人家為何坐在這裡?」的詢問,均給聽不懂的補實微笑。

穿行在倒淌河小鎮古老的廟宇、現代氣息的樓堂之間,耳聽那些藏話裡夾雜著幾許漢語;說漢話者,卻又時時冒出幾句「扎西德勒」,到也感覺有趣兒。

街上,各種汽車、摩託車和自行車穿行,也有騎駱駝的藏族尕娃子趕著犛牛或羊群自由自在地橫穿公路……迥異的民俗,鮮明而又和諧地存在於這座西域小鎮上。

是的,自從文成公主進藏後,千百年來,在這座遙遠的小鎮上,漢藏民族交流滲透,就像倒淌河一樣,從來沒有斷流。

2個小時後,重又登上大巴前往青海湖。離開倒淌河鎮的那一刻,我用手機給遠方的朋友發去了一首即興小詩:

「倒淌河,如同一條珍珠的綢帶飄落在草原。

這裡的河水竟然是一個遠嫁吐蕃的大唐公主,

揮別西進淚水匯成的河流......

它從東流向西,留下了公主清晰的足跡。

它是是藏人的榮耀,更是漢人的驕傲......」

片刻功夫,朋友的簡訊到達。只有短短8個字兒另加兩個大大的問號——「高反好了?又嬌情了?」

頓時,我汗顏了......

相關焦點

  • 日月山倒淌河是文成公主的淚匯成的河嗎?
    日月山是我國自然地理上的一條非常重要的分界線,是湟源、共和兩縣的交界處,是我國外流區域與內流區域、季風區與非季風區、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分界線,是青海農區和牧區的分界線。海拔3520米,是遊人進入青藏高原的必經之地,故有「西海屏風」、「草原門戶」之稱。初唐時名赤嶺,為唐朝和吐蕃實行物資交流和兩地使者往來的中轉站。相傳,文成公主遠嫁頌讚幹布時曾經過此山。
  • 唐蕃古道遊:倒淌河的傳說,文成公主的淚匯成了倒淌的河
    唐蕃古道遊:倒淌河的傳說,文成公主的淚匯成了倒淌的河宗喀巴的傳說——塔爾寺藏語稱「袞本賢巴林」,意為十萬佛像彌勒洲。文成公主的眼淚——倒淌河倒淌河東起日月山,西止青海湖,原是一條東流入黃河的外流河,後因日月山隆起河水向西注入青海湖畔的措果(耳海),因眾河皆東流,唯此河獨向西淌,故名倒淌河脈清凌凌的水,靜靜地、悄悄地、溫柔地流淌著,蜿蜒四十多公裡。
  • 自駕青海湖 倒淌河 文成公主進藏
    此次自駕遊從海東平安縣先去西寧,然後一路向西直達青海湖,中間會路過倒淌河鎮看文成公主(青藏高原第一鎮)。一路上還是挺漂亮的。風景很美,西部一直是我嚮往的地方,太多的美,讓人流連忘返。一山之隔,日月山以東,漢族民間千百年來的說法是:唐王李世民為了溝通藏漢兩族的關係,促進文化交流,將年輕美貌的文成公主嫁給吐蕃松贊幹布。文成公主在赴西藏途中,到達日月山時,回首不見長安,西望一片蒼涼,念家鄉,思父母,悲慟不止,流淚西行,公主的淚匯成了這條倒淌的河。文成公主進藏,經過此地,灑淚成河的故事,使它聞名於世,成為人們心目中一條神秘的河。
  • 大美青海行之二:登日月山,眺望文成公主遠去的背影
    相傳當年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曾駐驛於此,她在峰頂翹首西望,遠離家鄉的愁思油然而生,不禁取出臨行時帝後所賜日月寶鏡觀看,鏡中頓時生出長安的迷人景色。公主悲喜交加,又想到聯姻通好的重任,毅然將日月寶鏡甩下赤嶺,寶鏡變成了碧波蕩漾的青海湖。而公主的淚水則匯成了滔滔的倒淌河。後人為紀念文成公主,就把赤嶺改名日月山。
  • 青海獨一無二的倒淌河,河水逆著流,不但奇特顏值還高
    青海倒淌河景區的石碑。倒淌河小鎮的文成公主雕像。此時此境,不由人聯想到,為什麼一條山溪,卻立於江河之林?古今往來,有多少人對她津津樂道,神話般地傳頌?也許是「山水傳名雖覺難,原是僻壤苦無端。倒淌西往不多見,奇景是在青海頭」吧,河水向東流本是常例,但這裡的河水卻往西流,可見事物發展往往有反常現象。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在《浣溪沙》中寫道:「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 淚珠匯成倒淌河,自古向西不向東
    但在民間傳說中,唯獨倒淌河是當年文成公主的淚水匯成的小溪,它像瓊漿玉液由東向西注入美麗的青海湖。正是由於這個群眾耳熟能詳的美好傳說,才使倒淌河聲名遠播,舉世皆曉。人們常說「過了日月山,又是一重天」,因為日月山是青海省溫暖的東部農業區和廣袤無際的西部牧業區的天然分界線。
  • 遊記:西寧市湟源縣日月山文成公主出塞
    據說,文成公主在日月山向東遙望故鄉時,視線被群山阻隔,禁不住流下悲傷的淚水,淚水幻化成了公主泉。淚水流成了獨有的倒淌河。「天下河水皆向東,唯有此溪向西流」。從鏡中看到,卻是長安的繁華景色和親人們,這令她離愁倍增,公主悲喜交加,淚如泉湧,思鄉的淚水匯集成了成了公主泉,匯集成了倒淌河,由東向西,流入青海湖。
  • 青海旅遊,文成公主摔碎寶鏡的地方——日月山
    大家好,我是阿光,今天介紹的旅遊景點是青海的潢源。湟源-歷史人文日月山文成公主摔碎寶鏡的地方。日明山的土質是帶點紅色的砂土,所以唐代時這裡叫作赤嶺。日山不僅是青海東部外流河與內陸河的分水嶺,也是青海東部農業區和牧業區的自然分界線。這裡山巒起伏,峰嶺高聳,氣候多變,雨水充沛,最值得一看的是以山為界,東西兩邊景色形成的反差。
  • 天下奇觀,倒淌河的水,為何能倒著流
    中國的地勢是「西高東低」,河水普遍是自西向東而流,古人有詩為言:「一江春水向東流」。但是有沒有爆款呢?有,那就是青海的倒淌河!行人至此,有種地理錯位感,一時分不出東西。對於方向感很差的人來說,也無所謂河水流向了。
  • 中國有一條「倒淌河」,天下河水向東去,唯有此河向西來
    眾所周知,從地圖上看,我們中國的地勢走向是「西高東低」,也就是說,中國河流的流向應該都是自西向東,由古人的詩句「一江春水向東流」就可以看出,但是在青海境內有一條河流,東起日月山,向西注入青海湖,流程蜿蜒崎嶇,長達40多公裡,人家都是自西向東,它卻是自動向西流淌,所以被命名為倒淌河。
  • 走到西藏64-分開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因文成公主而得名的日月山
    大叔說他在等車,準備坐車去倒淌河。倒淌河是我今天的目的地,傳聞那裡的人宰客嚴重。也自從倒淌河開始,物價集體上升,已經貴到我要吃不起了。倒淌河並非真的逆流而上,而是因為河流自東向西流,不同於大多數自西向東的河流,故稱「倒淌河」。
  • 青海倒淌河:這是一條從東往西流的河,透明晶瑩!
    倒淌河東起日月山,西至青海湖,海拔約3300米,全長約40多公裡,自東向西,流入青海湖,因此得名倒淌河。青海湖水系中最小的一支。河流蜿蜒曲折,河水清澈見底,看上去猶如一條明亮的緞帶飄落在草原上那樣神奇迷人。
  • 文成公主和親地兒,日月山下的老酸奶
    文成公主又是一個畢業的季節,我們選擇了到青海窮遊。這次遊玩兒完全沒有提前規劃,就是晚上吃了一頓飯,說第二天沒事兒的話,一塊兒出去玩兒。結果一商討說,連續幾天都有空,玩兒的話就去一個遠點兒的地方去玩兒,最後選擇了青海。這次去青海的交通工具是在蘭州租了一輛車,一輛別克兒的凱越,動力相對來說勉強夠用。今天先不講整個旅遊的過程,先說一說,旅遊的期間一處好吃的。這個地方就是西寧的一個邊遠地區。離倒淌河也叫倒流河很近。而且這邊有一個雕像,就是文成公主的雕像。
  • 日月山:文成公主流淚思鄉的地方
    日月山作為青海比較出名的景點之一,不是在於它自身的景色多麼的絢麗多彩,而是與當年的歷史文化色彩有染。相傳在唐朝時期,為了大唐與吐蕃兩國友好。唐太宗不得不將他心愛的女兒文成公主遠嫁到吐蕃國,以示兩國友好。
  • 【西寧市旅遊景點】青海日月山景區
    北魏明帝神龜元年(公元420年),僧人宋雲自洛陽西行求經,便是取道日月山前往天竺的。後來,文成公主經日月山赴吐蕃和親形成的唐蕃古道,則一直是宋元各代甘青地區通往川藏一帶的必經之路。  日月山唐代稱赤嶺,得名於土石皆赤,或赤地不毛。相傳當年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曾駐驛於此,她在峰頂翹首西望,遠離家鄉的愁思油然而生,不禁取出臨行時帝後所賜日月寶鏡觀看,鏡中頓時生出長安的迷人景色。
  • 西海屏風之稱的日月山,劃分了農耕與遊牧文明,更有神奇的倒淌河
    傳說文成公主進藏時,在此摔碎了無法照見家鄉的石鏡,分為日、月兩瓣,日月山因此而得名。它在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西南40公裡,屬祁連山脈,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這裡有綠草,山巒綿延,山上還有很多經幡隨風飄揚,滿山的犛牛和小羊,景色很美。位於青海湖東側的日月山,初唐時名為赤嶺,海拔最高點為4877米,歷來是內地赴西藏大道的咽喉,因山體呈現紅色,古代稱為「赤嶺」。
  • 青海有條河倒著流淌,著名地理奇觀,以神奇魅力吸引大量遊客
    鎮的一邊是碧水連天的青海湖,一邊是蒼茫無垠的大草原;集鎮上有古老的廟宇,也有現代氣息的樓堂。藏民和漢民混居生活。藏民較多,交流多用藏話的,偶爾又夾雜著許多漢語詞彙,迥異的民俗,對比鮮明而又不失和諧統一。倒淌河鎮的名稱源於境內的倒淌河。倒淌河發源於日月山西麓的察汗草原,海拔約3300米,全長約40多公裡,自東向西,流入青海湖,故名倒淌河。
  • 日月山,青海高原的皇冠!登高望遠,美景無限好,哪怕是黃昏
    北魏明帝神龜元年(公元420年),僧人宋雲自洛陽西行求經時,便是取道日月山前往天竺的。 圖為日月山文成公主雕像。唐時,文成公主經日月山赴吐蕃和親,形成了唐蕃古道,後一直是宋元各代甘青地區通往川藏一帶的必經之路。 日月山唐代稱赤嶺,得名於土石皆赤,或赤地不毛。
  • 青海旅遊歷史故事之文成公主與日月山
    到一個地方旅遊,導遊一般都會將一些景點與歷史故事聯繫起來,青海也有很多有趣的歷史故事吸引廣大遊客,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文成公主與日月山的故事。文成公主遠赴吐蕃和親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在這裡我就不多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