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和親地兒,日月山下的老酸奶

2020-12-20 鋡錁音樂
文成公主

又是一個畢業的季節,我們選擇了到青海窮遊。這次遊玩兒完全沒有提前規劃,就是晚上吃了一頓飯,說第二天沒事兒的話,一塊兒出去玩兒。結果一商討說,連續幾天都有空,玩兒的話就去一個遠點兒的地方去玩兒,最後選擇了青海。這次去青海的交通工具是在蘭州租了一輛車,一輛別克兒的凱越,動力相對來說勉強夠用。今天先不講整個旅遊的過程,先說一說,旅遊的期間一處好吃的。

這個地方就是西寧的一個邊遠地區。離倒淌河也叫倒流河很近。而且這邊有一個雕像,就是文成公主的雕像。

飾品店掛件

今天給大家說的這個好吃的,就是青海的老酸奶。喜歡喝酸奶的人應該知道,全國最出名的酸奶應該就是青海的老酸奶。他們是當地的藏民或者說是牧民。用牛、羊奶釀造的酸奶(酸牛、羊奶)。我們在這個飾品店看到有賣酸奶的。然後我們就讓他聯繫牧民給我們送酸奶。

這個量可以

他們這邊釀酸奶都是一桶一桶的,其實圖上這個都是小桶。他們都用那種紅色的塑料桶一桶一桶的釀造。重點說一下吃法。只搭配白砂糖,然後往酸奶這個碗裡邊放上幾勺攪拌著吃就行,太美味,奶香味十足。

說著說著又想吃啦
剛送來的

我們這次喝酸奶其實很巧,聯繫完很快就送過來了,等了也就15分鐘左右。真的建議大家嘗一嘗青海老酸奶,哈哈。

相關焦點

  • 遊記:西寧市湟源縣日月山文成公主出塞
    日月山曾經是會盟,和親,戰爭以及「茶鹽」,「茶馬」互市等等重多歷史事件的見證地。我們在日月山下休息。老伴和藏胞兄弟扎西聊的火熱。傳說,唐文成公主身化度母,藏民們故供於此。日月山下,風抖經幡裝點著寂靜的公主泉。據說,文成公主在日月山向東遙望故鄉時,視線被群山阻隔,禁不住流下悲傷的淚水,淚水幻化成了公主泉。
  • 「日月山」這個名稱的由來,竟是因為文成公主的一個不小心
    相對主街的繁華,小巷中則更添一絲清冷,也更能夠讓人靜下心來細細品味。丹噶爾古城日月山原名「赤嶺」,屬祁連山脈。而後更名,是與文成公主和親途中的美麗故事有關。日月山全景圖唐朝時,此處曾是唐蕃古道要地。公元7世紀,年輕的文成公主為了國家的穩定與人民的安寧,肩負重責,離家遠嫁,途中曾路過此地,登頂回望,不見故鄉。
  • 日月山:文成公主流淚思鄉的地方
    由於從鹹陽城到吐蕃上萬裡路,走了幾個月才到青海這裡的日月山,文成公主由於思念家鄉子民和自己遠嫁的地方如此之遙遠覺得自己以後不會再有機會回國了,也許終身老死在他鄉。此時此刻,文成公主踏上了日月山的最高峰對著家鄉的方向失聲痛哭。這個時候觀音菩薩化作一位得道高僧為文成公主指點之後,就堅強而順利的到達吐蕃國。就是這樣的傳說讓日月山聞名天下了。
  • 閱讀日月山
    而每經過一次,頭頂明朗的天空,眼望連綿起伏的山波峰浪,總有一種歷史的深邃感襲上心頭,深深激動起我的一片心緒,為世事的滄桑變遷,也為那頁悲壯而偉大的歷史篇章——  很難忘記歷史老師在講文成公主進藏和親時的滿臉嚴肅和崇敬,以及將我感染得熱淚盈眶的情景。從那時起,文成公主就永遠地走進了我的心田,日月山就成了我時時嚮往的地方。
  • 青海旅遊歷史故事之文成公主與日月山
    到一個地方旅遊,導遊一般都會將一些景點與歷史故事聯繫起來,青海也有很多有趣的歷史故事吸引廣大遊客,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文成公主與日月山的故事。文成公主遠赴吐蕃和親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在這裡我就不多贅述。
  • 雨後日月山
    日月山在高高的青藏高原上,是離太陽最近的地方,承受日光和月華最多。初秋時節,我來到神秘的青海。從青海的塔爾寺到青海湖一路走來,真有些朝聖的感覺。日月山在西寧到青海湖之間。日月山是青海農業和牧業的分界線,也是當年文成公主西嫁和親回望故土的回望嶺,山上立有回望石和文成公主紀念館。日月山以東,玉米青蔥,生機一片。
  • 日月山:高原上的璀璨明珠
    文成公主回首東望,故都長安的種種景象歷歷在目,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公主百感交集,拿出臨行時皇后賜予的「日月寶鏡」,想到自己遠嫁和親的重任,毅然將寶鏡拋下山,寶鏡摔成兩半,摔在東的是日鏡,摔在西的是月鏡,形成了今天的日月山。
  • 大美青海行之二:登日月山,眺望文成公主遠去的背影
    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早已成為漢藏和親的典範。在她的影響下,漢藏兩族的友誼有了很大的發展,所以把文成公主譽為最成功的女外交家實不為過。史載,文成公主長得端莊豐滿,聰慧美麗,自幼受家庭薰陶,學習文化,知書達理,並信仰佛教。她雖然對遙遠的吐蕃心存疑慮,卻又充滿了新奇的嚮往。日月山是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分界處。
  • 青海旅遊,文成公主摔碎寶鏡的地方——日月山
    湟源-歷史人文日月山文成公主摔碎寶鏡的地方。日明山的土質是帶點紅色的砂土,所以唐代時這裡叫作赤嶺。日山不僅是青海東部外流河與內陸河的分水嶺,也是青海東部農業區和牧業區的自然分界線。公元641年正月,唐朝派李道宗護送已許配給吐蕃的文成公主從長安出發,一路過鹹陽、經臨夏、渡黃河,進入青海後沿湟水西行,到了日月山,公主登上山頂,舉目四望, 她明白再也不能回到長安了,悲憤之下,把帶在身上的一面日月寶鏡扔在了地上,毅然踏上了西行之路。後人傳說公主的眼淚變成了倒淌河,也有人說現在的青海湖就是日月寶鏡變的。
  • 歷史故事傳說,一個神奇而又美麗的地方——日月山
    歷史故事傳說,一個神奇而又美麗的地方——日月山!日月山作為通往西藏大道的咽喉要道,在歷史上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所以這麼重要的地理位置在歷史上,也有很多其他命名「草原門戶」,很多遠遊的僧人也曾因為向西前行而經過日月山。
  • 《大美青海》 20140417 行走湟水(110) 赤嶺日月山(下)
    《大美青海》 20140417 行走湟水(110) 赤嶺日月山(下)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在日月山口,有為紀念唐代文成公主進藏聯姻而建的日月二亭,日亭內有青海省人民政府撰文刻制的
  • 青海旅遊的好去處,充滿傳奇色彩的日月山,因寒冷而美麗!
    日月山聽名字就覺得是一個很美麗的地方,那裡不僅是一座山也是一條分界線,關於日月山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說文成公主入西藏的時候曾經路過這裡,在站在山頂向家的方向望去,開始思念家鄉和親人,然後她拿出親人所贈的「日月寶鏡」來看,突然發現鏡子裡出現了家鄉繁華的景色,公主又驚又喜,不小心竟然把鏡子摔了,鏡子一分為二,落在了兩座小山上,一邊的山會被太陽落山時的餘輝照射到,
  • 【西寧市旅遊景點】青海日月山景區
    日月山坐落在青海省湟源縣西部,屬祁連山脈,古時為中原通向西南地區和西域等地的要衝。北魏明帝神龜元年(公元420年),僧人宋雲自洛陽西行求經,便是取道日月山前往天竺的。後來,文成公主經日月山赴吐蕃和親形成的唐蕃古道,則一直是宋元各代甘青地區通往川藏一帶的必經之路。  日月山唐代稱赤嶺,得名於土石皆赤,或赤地不毛。
  • 文成公主之歌劇小插曲
    《文成公主》歌劇演出現場之前上初中、高中時候的歷史已經忘得差不多了。之前學到的大唐和親及文成公主的一些事兒已經忘得差不多了。但是經過這一次文成公主歌劇的排練和演出。又一次記起了大唐時期及文成公主和親的一些事兒。
  • 大美青海行之三:在倒淌河,捧起文成公主淌下的一汪思鄉的淚水...
    寫在前面的話——倒淌河鎮,距日月山37公裡,是去青海湖的必經之地。據傳,倒淌河是文成公主的眼淚滴淌而成的河。文成公主在日月山擲碎那個不能望見故鄉的「寶鏡」後,繼續西行。但思念故鄉的真情時時縈繞心間,公主傷心地邊走邊哭,就在今天的倒淌河鎮,公主的落淚化成了一條河。
  • 入藏40年,與松贊幹布生活9年,文成公主寡居31年也沒回唐朝
    不過當中原王朝弱勢的時候,通常還會採取比較見效的辦法,來謀求周邊的穩定,即和親,也就是中原王朝的帝王將公主許配給少數民族勢力的首領,來換取和平。 當然,這個公主通常情況下,也並不是皇帝的女兒,畢竟邊塞那麼遠,又怎麼會讓她們去外地受罪呢,這些去和親的公主,一般都是宮女或者旁支宗室裡的女子,把她們封為公主,再去和親。
  • 打卡日月山,追尋文成公主路過時留下的蹤影
    日月山位於青海湖東側,是祁連山一個支脈,西北-東南走向,長90公裡,寬10-15公裡,海拔高達4877米。它是我國自然地理上的一條非常重要的分界線。同時它也是季風區與非季風區、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分界線、農業區與牧業區的分界線。
  • 松贊幹布和文成公主的關係到底怎麼樣?
    不知道大家去沒去過西藏,藏族人民對文成公主非常尊敬,布達拉宮裡還有文成公主的塑像被大家朝拜,作為和親的公主,文成公主應該是最著名的一位,那麼她和松贊幹布的關係到底怎麼樣呢?我們今天就來分析一下。松贊幹布一直仰慕大唐,所以向唐太宗請求和親,太宗皇帝沒有答應,所以松贊幹布還對唐用兵,可惜實力相差懸殊,吐蕃戰敗,松贊幹布向大唐謝罪,太宗皇帝則同意了和親,不過他捨不得自己的女兒,在宗室中找了一個女孩子封為公主前往吐蕃和親,這個公主就是文成公主。
  • 自駕青海湖 倒淌河 文成公主進藏
    此次自駕遊從海東平安縣先去西寧,然後一路向西直達青海湖,中間會路過倒淌河鎮看文成公主(青藏高原第一鎮)。一路上還是挺漂亮的。風景很美,西部一直是我嚮往的地方,太多的美,讓人流連忘返。一山之隔,日月山以東,漢族民間千百年來的說法是:唐王李世民為了溝通藏漢兩族的關係,促進文化交流,將年輕美貌的文成公主嫁給吐蕃松贊幹布。文成公主在赴西藏途中,到達日月山時,回首不見長安,西望一片蒼涼,念家鄉,思父母,悲慟不止,流淚西行,公主的淚匯成了這條倒淌的河。文成公主進藏,經過此地,灑淚成河的故事,使它聞名於世,成為人們心目中一條神秘的河。
  • 唐朝那麼昌盛,為何還採取和親政策,遠嫁那麼多公主?
    千百年來,婚姻一事並非兒戲。尤其在古代來說,須雙方父母同意才行。不是有句話這麼說的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但如果生在帝王家,那就很多時候身不由己。比如漢唐時期,作為一種政治手段,就有很多公主和親外嫁異邦。 尤其唐朝,據不完全統計,唐朝差不多有20位公主遠嫁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