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產的物權變動——以《物權法》第23條但書為重點|民商辛說

2021-01-09 天同訴訟圈兒

作者按:動產物權變動,是物權法理論中的基本問題。《物權法》的規定立場,需要站在體系角度加以理解,本文以《物權法》相關規定為服從與界限,就此作粗淺探討。

本文共計2,894字,建議閱讀時間6分鐘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二十三條 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23條文字簡練,含義極其豐富,不僅是正確把握《物權法》相關條文之間內在關係的核心,更是民法典物權編完善動產物權變動制度時需重點關注的「策源法條」。從該條但書出發,或許也是體系解讀乃至制度建構的角度之一。

一、「交付」之於動產物權

一般來說,不動產、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分別是登記、交付。交付之所以會導致動產物權變動,蓋因交付意思(合意)的存在,如果沒有設立和轉讓物權的意思(合意),單純的交付就不會產生物權變動的效力。交付是對佔有的轉移,但兩者並不相同:引致物權變動的是交付;表彰動產物權的不是交付,而是交付的結果——佔有。佔有是一項事實,它可以作為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被公示的物權,以自物權為一般,但在特定他物權,亦有可能(如質權、留置權)。

不動產的物權變動依登記,物權的公示方法也是登記。兩者之所以合一(不似動產時的交付與佔有),蓋因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合意與結果被全部記載於登記簿,而佔有之事實並不必然能夠展現動產佔有人因何佔有(可能的特例包括特定動產之承攬、維修人)。

二、動產物權變動

《物權法》第6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與第23條值得重視。第6條表述為成例,由於位列「基本原則」章,是理解動產物權變動制度的源點。按其規定,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解釋上,我們顯然不能說所有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都需要依交付,論及交付,只能依照法律規定。如僅被看作一個法條,該條就有半句被隱去了,即「法律規定無需交付者,依其規定」。

第23條但書之前的表述,與第6條不同,亦即,不是依照法律規定交付,而是自交付時發生效力。因此,第23條當屬第6條所稱應當依照的法律規定。基本原則章的統轄力由是可見。

進一步,能夠作為《物權法》動產物權變動一般規定的是第6條,第23條則否。除去第23條,《物權法》中一定還存在其他規範對應著第6條的未明言之意。必須看到,第6條未設但書,系由該條目的決定,即傳達《物權法》採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之基本立場。

三、《物權法》第2章第3節

第2章名為「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第3節名為「其他規定」。較之前兩節(不動產登記、動產交付),該節名稱,值得思考。所謂「其他」,首先在物權變動生效要件,雖具體內容有異,但皆非登記、交付;其次在變動原因,要麼不是基於法律行為(公法行為、事件、事實行為),要麼是特定的單方法律行為(遺贈)。

四、第23條所指物權變動的原因

第3節不僅對登記、交付之外的其他物權變動生效要件作出規定,還將這些規定限制在非一般法律行為引發物權變動的場合之中。這就為廓清第23條之作用域,給出指引。第23條應立基物權變動由法律行為引致的情形中,否則將使其與第3節(第28-30條)規定產生邏輯衝突。下一步,是如何看待兩者的關係:物權法第28-30條能否被視為第23條但書所言「法律另有規定」的情形。一般來說,作肯定回答似無不可。但是,一個說的是法律行為引致物權變動,一個說的是非依法律行為引致物權變動,規範事項不同,何來「但書排除」的空間?「其他規定」意味著其與之前規定處在「並列關係」,「特別規定」意味著其與之前規定處在「一般與特殊關係」。第3節名為「其他規定」而非「特別規定」,可謂精準。在非依法律行為引致物權變動場合,第3節所作的「其他規定」為該場合中物權變動生效要件之「一般規定」。按此,第28-30條並非第23條但書所指情形(立法者在《物權法》釋義中,一方面認為第23條系針對依法律行為引發物權變動所作規定,又指出第3節規定屬該條但書情形,頗為費解)。

綜上,第23條但書,應指動產物權變動因法律行為而生時,法律對其生效要件「另有規定」。

五、第24條與第23條

一種理解是,第24條系第23條但書所稱「法律另有規定除外」的情形之一。筆者認為,如果不考慮理論界將第24條解釋為特殊動產上之獨立的物權變動模式的意見(甚至是主流意見),前述理解值得商榷:1.物權是否變動與有無對抗力屬不同法律判斷。依文義,第24條僅明確了特殊動產物權變動未經登記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但無對抗力的前提仍然是承認「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物權已經變動。從另一個角度看,特殊動產物權變動即使未經登記,也僅有善意第三人有權主張對抗利益,之外的人則否,其邏輯基礎當然是已經發生了物權變動;2.登記對抗主義之採納,只不過是對特殊動產依交付發生物權變動效力的特別限制,而非對交付生效這一動產物權變動模式的取代或顛覆(參見筆者《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登記對抗之理解》一文,「民商辛說」2016年5月10日)。

綜上,第23條但書,應指動產物權變動因法律行為而生時,法律對其生效要件「另有規定」。

六、第23條所言「交付」

就此展開的研討,實系針對第25-27條是否屬於第23條但書所指情形。如將第23條中的「交付」界定為現實交付,則簡易交付、指示交付、佔有改定三種觀念交付亦應理解為「法律另有規定」。

第2節名為「動產交付」,該節條文中有3處提到「交付」,即第23條1處(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第26條2處(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第三人依法佔有該動產的,負有交付義務的人可以通過轉讓請求第三人返還原物的權利代替交付)。若將節名中「交付」之內涵界定為現實交付和觀念交付,則不同解釋方向是:1.該節條文中全部「交付」都是現實交付;2.第23條之「交付」包括「現實交付與觀念交付」,第26條2處「交付」係指「現實交付」。當然,也不排除將節名並條文中4處「交付」都解為「現實交付」之可能(立法者在《物權法》釋義中採此觀點)。何者為妥,值得思考。

按後者,則第2節中3種觀念交付就都不屬於「交付」,但需明確的是,以「現實交付」來把握第26條2處「交付」,系文義之當然:很難想像「負有交付義務」是「負有現實交付和觀念交付義務」,「代替交付」是「代替現實交付和觀念交付」。由此,雖含義均為「現實交付」,但第2節前兩處「交付」由限縮得來,後兩處「交付」則與限縮作業無關。疑惑者另如,第212條中質物之「交付」該作何解?按通說,其「交付」非限於現實交付,除佔有改定外之觀念交付亦可。若如是,即需對第212條中之「交付」作一定擴張。筆者以為,對立法語詞含義,一般場景下作廣義解釋,特定情形中依文義及法理需求作文義並限縮解釋,當更為通順。故而,將第2節節名及第23條中之「交付」作廣義理解,第26條中之「交付」依文義解釋為現實交付,第212條中之「交付」依學理解釋限縮為現實交付加簡易交付及指示交付,似更足採。按此,第23條「交付」包括「現實交付」與「觀念交付」,第25-27條並非第23條但書所指情形。

綜上,第23條但書,應指動產物權變動因法律行為而生時,法律對其生效要件「另有規定」:即不需要交付(現實交付﹢觀念交付)。

七、結論

筆者認為,第23條但書應包括:1.基於身份法律行為引致的動產物權變動(婚姻法);2.動產抵押權(第188條、第189條);3.動產留置權(並無當事人基於設立該物權意思的交付);4.特定依登記設立的權利質權情形(因《物權法》總則中未就權利之上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作出一般規定,依第229條意旨得出相關結論);5.特別法規定(《海商法》第79條第2項)。

(原文刊載於天同訴訟圈2018年8月28日)

相關焦點

  • 《物權法》第31條釋義(下)|民商辛說
    [23]關於登記申請規定於瑞民第963條,其中第1款所針對者,為瑞民第656條第1款所規定的基於法律行為方式之不動產物權變動情形,亦即所謂「絕對登記原則(absolutes Eintragungsprinzip)」情形;第2款所針對者,為瑞民第656條第2款所規定的非因法律行為之不動產物權變動情形,亦即所謂「相對登記原則(relatives Eintragungsprinzip)」情形。
  • 淺議我國物權法中的物權變動規則
    第921條:「為轉讓動產的所有權,所有人必須將該物交付給取得人,並且所有人和取得人必須達成關於所有權應移轉的合意。取得人正在佔有該物的,只需要有關於所有權移轉的合意即為足夠。」  這種物權變動模式,使得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相分離,同時也使得物權變動具有獨立性和無因性。這種立法例的優點在於可以使法律關係明確,有助於法律的適用。
  • 善意取得的規範解釋——以留置權善意取得為對象|民商辛說
    留置權的成立屬於物權變動,而物權變動的一般規範針對的是有權處分,如對房屋有處分權的債務人為債權人設定抵押權,它調整的是公示權利與真實權利一致的通常現象,《物權法》第230條也有相同的調整基礎,即留置財產歸債務人所有,債務人佔有該動產的公示與真實權利狀況一致。
  • 事業單位簡述動產物權變動觀念交付
    物權變動是事業單位考察的重點所在,考察形式有簡單的原文考察以及案例分析,其中案例分析形式考察最多,考察題型以單選、多選題居多。對於這一部分的把握,考生們對於物權變動的簡單考察比較容易掌握,也就是我們常講的不動產登記,動產交付。
  • 物權行為:傳說中的不死鳥——《物權法》上的物權變動模式研究
    其實,如果我們搜索一遍《物權法》就會發現,儘管關於形式主義模式(即公示原則)的一般規定設置在第9條第1款、第23條,似乎應適用於所有不動產和動產物權的變動,但是看完全部法條就會發現,《物權法》共規定了三類八種物權(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抵押權、質權、留置權),其中,所有權的讓與、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設定和讓與、部分抵押權的設定
  • 2019山東事業單位考試:簡述動產物權變動觀念交付
    下面為大家分享2019山東事業單位考試:簡述動產物權變動觀念交付。公共基礎知識 | 面試 | 時事政治物權變動是事業單位考察的重點所在,考察形式有簡單的原文考察以及案例分析,其中案例分析形式考察最多,考察題型以單選、多選題居多。對於這一部分的把握,考生們對於物權變動的簡單考察比較容易掌握,也就是我們常講的不動產登記,動產交付。
  • 債權人通過協議約定動產物權變動但並未交付是否享有取回權?
    所分享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學習參考,不代表本號觀點。債權人通過協議約定動產物權變動,但並未交付的,是否享有取回權?閱讀提示破產法第38條規定了取回權制度,即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債務人佔有的不屬於債務人的財產,該財產的權利人可以通過管理人取回。
  • 民法典新增考點:特殊動產物權變動與「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物權法解釋(一)》第六條 轉讓人轉移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所有權,受讓人已經支付對價並取得佔有,雖未經登記,但轉讓人的債權人主張其為物權法第二十四條(現為民法典第二百二十五條)所稱的「善意第三人」的,不予支持
  • 賀劍:民法的法條病理學 ——以殭屍法條或注意規定為中心|民商辛說
    《物權法》第243條規定,「不動產或者動產被佔有人佔有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其從屬於第34條,且遺漏了無權佔有的構成要件。 2. 整全隸屬型贅文。《物權法》第40條第1句規定:「所有權人有權在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上設立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此系該法第39條所有權人享有處分權之重複。
  • 物權法複習——動產物權受讓人先行佔有
    本條規定的是設立或者轉讓動產物權時的一種特殊的情形,即物權的受讓人已經取得了動產的佔有,而後又與動產的所有權人達成移轉所有權或者設定質權合同的情形。例如,承租人或者借用人,依據租賃合同或者借用合同已經取得了動產的佔有,而後又與動產的所有權人達成協議,購買該項動產或者在動產上設定質權。這種情況在實際生活中也經常發生,因此物權法需要加以規定。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物權變動
    物權的變動是民法中的一個常見考點,通常考試中會結合小案例進行考查,判斷物權變動何時發生效力。所以接下來我們就對這一知識點進行學習,希望大家在學完之後就能掌握。   一、概念   《物權法》第2條規定,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物權的變動,即物權的設立、變更、轉移和消滅。
  • 論物權法中物權法定的基本內涵與適用
    一、中國《物權法》中物權法定的基本內涵  (一)立法規定  《物權法》第五條規定: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物權法》第八條:其他相關法律對物權另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物權法》第5條是對物權法定原則最經典的描述。近現代大陸法系各國普遍把物權法定奉為物權法的一項基本原則。但是我國《物權法》並沒有堅持完全的或者說僵化的物權法定原則。
  • 透析《物權法》第5條關於物權法定原則的規定
    ,此為大陸法系國家物權法基本原則之一。我國《物權法》第5條亦規定了該項原則。蓋凡法律之原則,皆具高度抽象性及概括性,故為適用則有必要對其具體事項加以細化。本文對物權法定原則作了較全面地闡釋,並對物權法定原則的緩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物權法定  緩和 習慣法 司法解釋  《物權法》第5條規定:「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該條即是關於物權法定原則的規定。
  • 學習民法典之16:動產交付是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的必要生效條件
    我國對動產交付在立法上採取的是以移轉佔有為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在移轉佔有前,物權的變動不僅不能對抗第三人,在當事人之間也不產生效力。【法律規定】《民法典》第二百二十四條規定: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這就是說,動產買賣不以合同籤訂為生效條件,而是以交付為生效條件。
  • 2020甘肅省三支一扶考試公基知識點:動產物權變動觀念交付
    ,下面甘肅中公教育為大家準備了公基知識點:動產物權變動觀念交付,以幫助大家備考。這就是物的觀念交付,我們常說的觀念交付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一、簡易交付簡易交付,即受讓人已經佔有動產,如受讓人已經通過寄託、租賃、借用等方式實際佔有了動產,則於物權變動的合意成立時,視為交付。
  • 物權法第二十四條所稱「善意第三人」的認定
    判決系爭車輛歸原告穆某某所有,執行裁定書停止執行。莊某某以自己是善意第三人為由提起上訴。二審法院經審理認為,莊某某依據生效判決申請法院對車輛進行扣押,而不存在對車輛進行交易的情況,其不屬於物權法第二十四條所指的「善意第三人」。因此,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機動車屬於特殊動產,其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自交付時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 公共基礎知識: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
    為幫助考生熟悉複習內容,本文提供軍轉幹公共基礎知識常識。公共基礎知識: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更多軍轉幹消息請查看軍轉網。 動產交付是指動產物權的一方將物的直接佔有移轉給另一方的行為。動產交付分為現實交付和觀念交付。 很多同學經常分不清楚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接下來我們就分析下相關內容。
  •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案例解讀本
    目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適用提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第一編 總則  第一章 基本原則  第一條 立法目的與依據  [案例1] 將承包經營權定性為物權更有利於保護權利人  第二條 調整範圍  第三條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 物權法司法解釋歷時七年終出臺
    針對機動車轉讓中債權人對於已經轉讓但沒有過戶的車輛主張債權的問題,最高法院民一庭庭長程新文介紹,根據《物權法》第23條、第24條的規定,機動車等特殊動產物權變動,是交付即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在物權與債權的關係上,在一物之上既有物權又有債權時,一般而言,物權優先於債權。
  • 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生效時間
    本法第一章規定了物權公示原則,以維護交易安全,為第三人利益提供切實保障。不動產物權以登記為公示手段,與此相對應,動產物權以佔有和交付為公示手段。佔有主要在靜態下,即在不發生物權變動的情況下發揮動產物權的公示作用;而交付主要是在動態下,即在發生物權變動的情況下發揮動產物權的公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