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權法複習——動產物權受讓人先行佔有

2021-01-09 建設工程教育網

  本條規定的是設立或者轉讓動產物權時的一種特殊的情形,即物權的受讓人已經取得了動產的佔有,而後又與動產的所有權人達成移轉所有權或者設定質權合同的情形。例如,承租人或者借用人,依據租賃合同或者借用合同已經取得了動產的佔有,而後又與動產的所有權人達成協議,購買該項動產或者在動產上設定質權。這種情況在實際生活中也經常發生,因此物權法需要加以規定。

  本法所規定的法律行為是民法學上的概念。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者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2)意思表示真實;(3)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

  民事法律行為具有如下三項特徵:第一,民事法律行為是一種合法行為。民事法律行為必須合法,才能為國家法律所確認和保護,從而能夠產生行為人預期的民事法律後果。民事法律行為的內容和形式均應合法,既要符合法律規定,又要符合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公德的要求。第二,民事法律行為以行為人的意思表示作為構成要素。意思表示是指行為人追求民事法律後果(民事法律關係的設立、變更或者消滅)的內心意思用一定的方式表示於外部的活動。民事法律行為是人們有目的、有意識的行為。所以,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為的必要組成部分。每種民事法律行為都必須存在意思表示。缺少民法所確認的意思表示的行為就不是民事法律行為。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為的構成要素,但並不等於民事法律行為。第三,民事法律行為能夠實現行為人所預期的民事法律後果,即設立、變更或者消滅民事法律關係。民事法律行為是一種目的性行為,即以設立、變更或終止民事法律關係為目的,民事法律行為的目的與實際產生的後果是相互一致的。本條規定的法律行為,主要指的是動產所有權人與受讓人訂立動產轉讓的協議以及與質權人訂立動產出質協議。

  在受讓人已經取得對動產的佔有又依據法律行為取得其物權的情況下,動產物權的公示已經在事先完成,物權受讓人已經能夠依物權的排他性行使物權。因此,物權的變動就在當事人之間的關於物權變動的協議生效時生效。

  國外對此也有類似的規定。如德國民法典規定,為轉讓一項動產所有權,必須有物的所有權人將物交付與受讓人,以及雙方就所有權的移轉達成合意。如受讓人已經佔有該項動產的,則僅須讓與所有權的合意而生效。為設立質權,必須由物的所有權人將物交付與債權人,以及雙方為債權人設立質權的合意。債權人已經佔有該項動產時,僅須質權成立的合意為必要。我國臺灣地區「民法」規定,動產物權之讓與,非將動產交付,不生效力。但受讓人已佔有動產者,於讓與合意時,即生效力。

責任編輯:淘淘

建設工程教育網2021年房地產估價師考試新課已開通,網校總結多年成功輔導經驗,從學員實際需求出發,結合房地產估價師考試命題規律、重點、難點,融入先進的教學理念,為幫助考生高效備戰2020年房地產估價師考試,打造零基礎全科備考方案,全新課程套餐:超值精品班|高效實驗班|無憂通關班。快速提高分數,備考必修課!立即查看>>

掃碼關注「房地產估價師」公眾號,
免費獲取 「備考資料」,考試不掉隊!

2021年房地產估價師全新課程套餐

科目/班次

高效實驗班

超值精品班

無憂通關班

房地產基本制度與政策

980/科  

580/科  

1800/科  

房地產開發經營與管理

980/科  

580/科  

1800/科  

房地產估價理論與方法

980/科  

580/科  

1800/科  

房地產估價案例與分析

980/科  

580/科  

1800/科  

房估全科

2980/全科  

1880/全科  

5800/全科  

相關焦點

  • 物權法複習——動產物權佔有改定
    佔有改定是指動產物權的讓與人使受讓人取得對標的物的間接佔有,以代替該動產現實移轉的交付。佔有改定的原因在於,社會生活中,出賣人雖然將其動產出賣,但是在某一段時間內仍然可能還有使用的需要;或者買受人已經取得了該動產的所有權但是需要出賣人對該動產進行暫時的保管或者改進。在德國民法中,佔有改定已經成為讓與擔保制度的法律基礎。
  • 事業單位簡述動產物權變動觀念交付
    這就是物的觀念交付,我們常說的觀念交付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一、簡易交付簡易交付,即受讓人已經佔有動產,如受讓人已經通過寄託、租賃、借用等方式實際佔有了動產,則於物權變動的合意成立時,視為交付。因此我國物權法規定,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權利人已經佔有該動產的,物權自民事行為生效時發生效力。故此本案中甲乙民事行為於5月18日生效,此時發生物權變動,這就是我們講的第一個簡易交付。
  • 「最高院」動產佔有改定的構成要件
    【最高人民法院公報案例】青島源宏祥紡織有限公司訴港潤(聊城)印染有限公司取回權確認糾紛案(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民事判決書)裁判摘要:《物權法》第23條規定:「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 學習民法典之16:動產交付是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的必要生效條件
    【動產交付概念】我國民事法律,不動產需要登記動產需要交付,是關於所有權移轉的規定。動產交付是指將動產的佔有轉移給受讓人的法律事實。因為交付就是佔有的移轉,故也被稱為佔有的交付。交付的法律意義是公示,即表示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及移轉的法律事實。
  • 2019山東事業單位考試:簡述動產物權變動觀念交付
    這就是物的觀念交付,我們常說的觀念交付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一、簡易交付簡易交付,即受讓人已經佔有動產,如受讓人已經通過寄託、租賃、借用等方式實際佔有了動產,則於物權變動的合意成立時,視為交付。例如:甲於2018年5月12日將一手機借給乙使用,乙在使用一段時間之後,覺得該手機性能不錯,遂於5月18日向甲提出購買該手機,甲同日表示同意,約定3日後付款,問手機物權何時發生變動?本案中乙於5月18日取得手機物權,這是因為標的物手機此時已經為受讓人乙實際佔有;如果要使其先將物返還給出讓人甲,再由出讓人乙轉讓給受讓人甲,是不符合實際的。
  • 動產物權的觀念交付方式及其完成標誌
    (一)動產物權的觀念交付方式及其完成標誌  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原則上有佔有和交付。佔有強調的是事實上的管領和支配,是靜態的公示方法,而交付則是佔有的轉移,是債權形式主義下物權動態的變動方式。有形的現實交付已經滿足不了現代交易的發展,無形的觀念交付應運而生。我國《物權法》規定了簡易交付、指示交付和佔有改定三種觀念交付方式。
  • 民法典新增考點:特殊動產物權變動與「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物權法解釋(一)》第六條 轉讓人轉移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所有權,受讓人已經支付對價並取得佔有,雖未經登記,但轉讓人的債權人主張其為物權法第二十四條(現為民法典第二百二十五條)所稱的「善意第三人」的,不予支持
  • 淺議我國物權法中的物權變動規則
    這種立法將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進行了區分,並將該物權行為作為物權變動的依據,而不追究其原因行為。第921條:「為轉讓動產的所有權,所有人必須將該物交付給取得人,並且所有人和取得人必須達成關於所有權應移轉的合意。取得人正在佔有該物的,只需要有關於所有權移轉的合意即為足夠。」  這種物權變動模式,使得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相分離,同時也使得物權變動具有獨立性和無因性。
  • 2020甘肅省三支一扶考試公基知識點:動產物權變動觀念交付
    觀念交付是指動產佔有在觀念上的移轉而非現實上的移轉。通俗來說,也就是用思想上交付代替現實中把物交付給對方。這就是物的觀念交付,我們常說的觀念交付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一、簡易交付簡易交付,即受讓人已經佔有動產,如受讓人已經通過寄託、租賃、借用等方式實際佔有了動產,則於物權變動的合意成立時,視為交付。
  • 動產的物權變動——以《物權法》第23條但書為重點|民商辛說
    作者按:動產物權變動,是物權法理論中的基本問題。《物權法》的規定立場,需要站在體系角度加以理解,本文以《物權法》相關規定為服從與界限,就此作粗淺探討。本文共計2,894字,建議閱讀時間6分鐘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二十三條 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 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生效時間
    本法第一章規定了物權公示原則,以維護交易安全,為第三人利益提供切實保障。不動產物權以登記為公示手段,與此相對應,動產物權以佔有和交付為公示手段。佔有主要在靜態下,即在不發生物權變動的情況下發揮動產物權的公示作用;而交付主要是在動態下,即在發生物權變動的情況下發揮動產物權的公示作用。
  • 《民法典》中的動產擔保物權優先受償順序解析
    前三種為此前《擔保法》和《物權法》所認可,最後一種為《民法典》新規定。  動產抵押權是不轉移動產佔有的擔保物權。根據《民法典》第403條,動產抵押權自抵押合同生效時設立,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從廣義上講,動產抵押可分為固定抵押和浮動抵押。
  • 權威解讀最新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系列⑥:善意取得中受讓人善意認定的一般規則(條文釋解+司法觀點+案例要旨)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 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二)
  • 佔有制度在物權法中的重要地位
    可以說,凡是涉及到物權內容的,多數有可能涉及到佔有制度。但是,對整個物權法體系中的佔有制度卻並不能狹隘地理解為其僅存於「佔有」一章中,實際上其他實體或程序法均有可能規定佔有制度的內容。佔有制度是涉及面很廣且極具爭議的一項物權制度,並在物權法體系中被獨立成編,可體現出其重要性。  本文重點論述物權佔有制度的調整範圍及其法律關係,以及佔有返還請求權的行使條件等兩個法律專題。
  • 債權人通過協議約定動產物權變動但並未交付是否享有取回權?
    裁判要旨債動產物權的轉讓,以交付為公示要件,無論交付的方式是現實交付還是以佔有改定方式交付。當事人之間僅僅就物權的轉移達成協議,但未就該動產達成出讓人繼續佔有該動產的佔有改定協議的,不能構成物權法第二十七條規定的佔有改定,故不能發生物權轉移的效力。進而,債權人並具有動產物權,不得行使取回權。
  • 間接佔有與佔有改定下的所有權變動
    雖然「出讓人應當將該動產交付給受讓人」的前半段在《物權法》的正式文本中被刪除,但《物權法》第27條「出讓人繼續佔有動產」的表述與之前的各個草案相比,並無多少實質差別。[11]  《物權法》第27條只提到「出讓人繼續佔有動產」,卻沒有直接規定「受讓人取得轉讓物的間接佔有」(《德國民法典》第930條),這一表述與我國臺灣地區「民法典」第761條第2款前半段「讓與動產物權者,而讓與人繼續佔有動產者」頗為類似。不過,我國臺灣地區「民法典」第761條第2款後半段還規定,讓與人與受讓人之間可以訂立契約,使受讓人獲得間接佔有。
  • 公共基礎知識: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
    為幫助考生熟悉複習內容,本文提供軍轉幹公共基礎知識常識。公共基礎知識: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更多軍轉幹消息請查看軍轉網。 動產交付是指動產物權的一方將物的直接佔有移轉給另一方的行為。動產交付分為現實交付和觀念交付。 很多同學經常分不清楚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接下來我們就分析下相關內容。
  • 淺論我國物權法的善意取得制度
    三、善意取得制度的構成要件  《物權法》第106條規定"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行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 物權法草案首提「觀念交付」 登記形式轉移房產
    姚教授進一步解釋,物權法的一個基本功能就是「定紛止爭」,也就是要明確物的歸屬。那麼,物權法怎麼來明確財產歸屬,簡單講就是不動產看登記,動產看佔有。問題是不動產不能移動,所以要靠不動產登記來確定所有權的轉移。與此相反,動產是可以也可能頻繁移動的,所以動產是交付開始發生所有權轉移。動產在誰的手裡,除有相反證據外,誰就是該動產的權利人。
  • 事業單位法律知識:簡析動產物權的變動
    物權的變動--動產(一)一般動產對於一般動產,其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交付,即佔有的轉移。交付分為現實交付和觀念交付兩種情況。所謂現實交付,是指動產物權的出讓人將動產的佔有實際移轉給受讓人,由受讓人直接佔有該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