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推介】胡建華著《語法中的顯著性與局部性:Wh疑問句與反身代詞的句法和語義》

2021-02-19 今日語言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胡建華研究員所著的Prominence and Locality in Grammar: The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Wh-Questions and Reflexives(《語法中的顯著性與局部性:Wh疑問句與反身代詞的句法和語義》)一書於2019年由Routledge出版社出版。這本英文專著基於生成語法理論,從句法-語義接口(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的視角出發,以Wh疑問句(Wh-question)的句法語義和反身代詞(reflexive)的句法語義這兩個研究議題為切入點,綜合考察了語法中的顯著性(prominence)與局部性(locality)以及二者的互動,進而指出:顯著性和局部性是語法中最為重要的兩個因素,是揭示並反映人類內在語言知識(innate linguistic knowledge)及認知的基本原則,其複雜的互動可以解釋包括Wh疑問句和反身代詞在內的語言結構和語言現象;Wh疑問句和反身代詞的生成與解讀本質上並不單純是一個句法問題,而是在句法-語義接口層面受到顯著性和局部性的複雜互動的制約。

語言中的顯著性和局部性是語法系統進行運算和加工的重要原則:顯著性指的是可依存性;而局部性則是一種可及性,講究是否就近可取。顯著性原則決定語法系統優先選擇最具有可依存性的成分進行運算,局部性原則決定語法系統優先選擇最為局部(包括區域上的局部和距離上的局部)的成分進行運算。雖然語法系統一般是在諸多可選項中選最為局部的進行運算和加工,但如果局部的成分不具有可依存性,語法系統就會捨近求遠。顯著性和局部性可以相互作用,如相對化最簡條件(Relativized Minimality)(Rizzi 1990)等。從某種角度看,局部性也可以看作顯著性的一種表現,越近的就越顯著。顯著性和局部性不僅作用於語言,而且在認知加工方面也具有作用力。

如果從鄰近條件(Closeness Condition)和最小連接條件(Minimal Link Condition)的角度看待局部性,則局部性原則是一個句法條件。而顯著性原則,涉及屬於語義、語用、認知的多種因素,同時也涉及成分統制(c-command)這一最為重要的句法概念。局部性、顯著性兩個原則看似分別屬於句法、語義研究領域,但在具體語言表達形式的生成與解讀中,二者卻常常是相互關聯、密切互動的。比如,劃定反身代詞約束範圍的局部區域(local domain),其定義就需要依靠顯著性。

在生成語法研究中,Wh疑問句和反身代詞是兩個經典的研究熱點和難點,對於生成語法理論體系的建立有著重要影響。Chomsky等學者基於Wh詞的移位條件及限制、反身代詞的約束,逐步建立起不同的理論模塊,如移位理論(Movement Theory)、約束理論(Binding Theory)。後續的研究也往往將Wh疑問句和反身代詞分別置於不同的理論模塊下展開討論。儘管Wh疑問句和反身代詞的句法語義問題在生成語法中分屬於不同的研究領域,但是該書卻另闢蹊徑,將兩個研究議題放在一起進行考察,並以語言中的顯著性與局部性理論對二者做出了統一分析。從這個角度看,其研究是對現有Wh疑問句和反身代詞分析思路和模式的挑戰與革新。

該書遵循新描寫主義(New Descriptivism)研究路向(胡建華 2006,2009,2018),對顯著性與局部性的複雜互動情況做了細顆粒的微觀描寫與刻畫。當然,書中的描寫並不是傳統描寫語法的延續,而是基於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的基本假設和生成語言學的精神,運用該書所建立的顯著性和局部性理論而進行的深度描寫。

這本書的主體內容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討論Wh疑問句,第二部分考察反身代詞。其研究顯示,Wh疑問句和反身代詞的生成與解讀受到顯著性與局部性複雜互動的制約:局部性原則負責保證最顯著的Wh詞優先移位,從而得到多重Wh疑問句的正確解讀,即成對解讀(pair-list reading);而顯著性原則負責定義反身代詞的約束域(binding domain)。

第一部分重點討論、描寫漢語與英語Wh疑問句的生成與解讀,指出Wh疑問句的生成與解讀受制於兩項經濟性的條件——唯標句條件(Pure Clausal Typing Condition;PCTC)和經濟原則(Principle of Economy;PE),二者都融合了顯著性與局部性。PCTC是一項建立於鄰近(closeness)概念之上的局部性條件,規定一個句子優先被一個最近的Wh短語標註。PE涉及顯著性與局部性的互動,規定在多重Wh疑問句中更靠近句子左邊界(left periphery)的Wh短語首先移位至句子的[Spec, CP]位置,因為這樣的移位更加符合局部性條件,而且移位的Wh短語在顯著性等級(Prominence Hierarchy)的排序中最為顯著。這一部分也討論了英語與漢語中的Wh孤島(Wh-island)效應,指出英語中的孤島效應在漢語中也有所體現,並以PCTC和PE解釋了為什麼自然語言中會存在孤島效應。該書還分析了A-not-A問句以及「為什麼」(相當於英語why的「為什麼」)與其他Wh詞的不對稱表現,通過引入集合和預設的概念,恰當解釋了「為什麼」和A-not-A成分處於強孤島之內時為什麼不能取寬域(wide scope)。

第二部分考察反身代詞,並發掘顯著性與局部性在反身代詞約束上所起的作用。該書對漢語中的光杆反身代詞(bare reflexive)「自己」和非對比性複合反身代詞(noncontrastive compound reflexive),如「他自己」,做出了統一的理論分析,認為二者均受到同樣的約束條件制約,只是它們在定義最顯著NP進而確定約束域上有所不同。「自己」之所以可以接受長距離約束,是因為它既缺乏φ-特徵(φ-feature;phi-feature),又缺乏指稱特徵(referential feature)。「自己」需要依靠φ-特徵查找機制P-engine(phi-feature search engine)和指稱特徵查找機制R-engine(referential feature search engine)來定義最顯著NP進而確定其約束域;而複合反身代詞僅缺乏指稱特徵,依靠R-engine來定義最顯著NP進而確定約束域,這便解釋了為什麼複合反身代詞一般情況下僅接受局部約束,但在特殊情況下卻又可以接受長距離約束。該書對反身代詞約束的阻斷效應(blocking effect)做了全新的解釋,論證阻斷效應源自最顯著NP:當反身代詞在最顯著NP所定義的約束域之外受約束時,阻斷效應便會產生。

相關焦點

  • 潘海華1997《詞彙映射理論在漢語句法研究中的應用》《現代外語》第4期
    潘海華教授1995年提出了關於漢語反身代詞的自我歸屬(self-ascription)理論,認為反身代詞應該分為三類:局部的、長距離的及對比的,提出長距離反身代詞「自己」是一個「涉己」代詞(de se anaphor),必須指向句中最顯著的自我歸屬者(self-ascriber),因此,只有長距離「自己」不能指向無生命的名詞短語,並首次提出阻塞效應非對稱現象:指出「自己
  • 第六屆現代漢語句法語義前沿學術研討會在香港舉行
    本屆會議上,演講者基於不同的語言事實、理論框架與研究方法,對普通話和一些漢語方言的句法語義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涉及概念的表達、範疇的界定、詞類的劃分等。一些經典問題得到了新的審視與解讀,例如「把」字句的研究與教學、漢語疑問詞的非疑問用法、現代漢語的時間系統、漢語詞類的劃分與標註、漢語副詞的語義解釋和使用條件、篇章與句法的互動,等等。
  • 生成語法的界面關係研究
    從早期的量項提升、疑問成分的邏輯形式移動、遠距離約束和韻律句法,到近期運用左緣結構分析話語標記和立場標記,從界面關係出發的研究解決了不少單靠句法無法處理的難題。界面關係在漢語語法研究中可以發揮重大作用,為分析話語標記、立場標記在漢語句子中的地位提供可行的思路和必要的技術手段。
  • 中心成果 |《中文句法語義分析及其應用》項目成果介紹
    本項目為實現大規模中文句法語義資源建設目標,制定了《語篇句子成分標註規範》《塊依存篇章標註規範》。在這兩個基礎標註規範的指導下,項目組實現了句子結構、「塊依存」資源的大規模建設。課題組主要理論研究成果為「意合圖」中文語義表徵框架。中文句法語義分析是一項語言工程,需要較好的可計算性,並達到較高的形式化程度。
  • 離合詞與詞法句法的分工
    Chomsky本人極力反對語義具有生成性,Chomsky(1970)通過分析英語名物化(nominalization)和名動詞(gerundive)的一系列句法差異,指出名物化與整個句子層面的名動詞化不同,前者帶有名詞特徵,是詞庫中的操作;後者生成的名動詞仍保留典型的動詞特徵,是句法層面的操作(具體見3.2節討論)。
  • 【學術報告】林若望:中文比較句的句法與語意:小句比較與短語比較之辯
    2019年4月22日上午,臺灣「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所長、特聘研究員林若望教授應邀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做了題為「中文比較句的句法與語意:小句比較與短語比較之辯」的學術講座。講座由語言所當代語言學研究室主任、《當代語言學》主編胡建華研究員主持。來自語言所及各高校的五十多位師生聆聽了講座。
  • 一位同學對英語語法中「句法」和「時態」演變的高度總結!
    英語語法分為「句法」系統和「時態」系統,關於句法和時態,轉載一位英語老師閱讀英語思維課程圖書後的總結如下: 英語的語法分為句法(形)和時態(神)兩部分——英語句法,經歷了如下的三個演化階段:簡單句→複合句→簡化句——從簡單句到複合句
  • 一位同學對英語語法中「句法」和「時態」演變的高度總結
    英語語法分為「句法」系統和「時態」系統,關於句法和時態,轉載一位英語老師閱讀英語思維課程圖書後的總結如下:英語的語法分為句法(形)和時態(神)兩部分——英語句法,經歷了如下的三個演化階段:簡單句→複合句→簡化句——從簡單句到複合句,是由簡到繁;從複合句到簡化句,是化繁為簡——所謂簡化句,就是把複合句中的從句,簡化為非謂語動詞短語——具體簡化手段是:省去從句的引導詞(已經不是句子,作為從句標誌的引導詞必須省去);省去從句的主語(從句和主句的主語如果相同,保留一個即可
  • [中英文]看原版教材必備的英語語法術語彙總
    很多英語學習者,包括我們的學員使用的都是原版英語教材,沒有中文解釋,所以偶爾遇到一些語法介紹的板塊,會難以將它們與我們已有的中文語法知識對照起來,今天我們就做了一個英語語法屬於索引,遇到語法書裡面不認識的單詞,就翻開索引對照一下吧!
  • 初一英語語法:一起來學反身代詞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語法指導>正文初一英語語法:一起來學反身代詞 2015-04-02 18:47 來源:英語網 作者:
  • 句法分析和語義理解專場(視頻+實錄+PPT)AIS預講會全程乾貨分享
    先介紹一下什麼是依存句法分析。依存句法分析的目標就是給一個句子,然後把它上面結構化的信息標出來。它以弧為單位,就是以兩個詞之間的搭配關係為基本單位。搭配關係就是它們之間的語法關係,有時候可能會有一些語義信息。
  • 句法分析和語義理解專場(視頻+實錄+PPT)| AIS預講會全程乾貨分享
    超邊同步替換文法就是在句子的句法和語義之間建一個同步映射的關係。CFG每條規則都有一個與之同步的語義規則,所以在得到句法規則之後,我們就可以同步找出句法規則對應的語義規則,並進行超邊替換,得到具體的語義圖。但是在語料中是沒有語義圖生成過程的,需要通過抽取的方式得到語義圖的生成過程。語法抽取過程和圖展開的過程是相反的,不斷地從最後得到的圖中找出一個圖的片段,把它縮成一條邊。
  • 淺析生成語法理論中的製圖方案
    近十幾年來,製圖方案研究在國內外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對生成語法理論有重要意義「Cartography」(製圖)一詞源於希臘語,意指地圖繪製方面的科學和藝術。生成語法理論借用了這個概念,指代以樹形圖的方式詳細繪製句法成分結構,即為句法成分結構繪製精確地圖。
  • 句法信息:詞義球結構理論
    認知組合性詞義觀認為,詞義既可以認知獲取也可以組合獲取,具有認知和組合雙重特性。認知既依靠組合也指導組合。認知性組合是詞義生成的根本方式,句法性組合是詞義使用的最直觀形式。詞義結構是個具有顯隱性特徵的三層複合結構。第一層是由「對象、屬性、屬性值」三要素構成的隱性認知結構。第二層是由「對象義、屬性義、屬性值義」三要素構成的隱性語義結構。第三層是由「對象詞、屬性詞、屬性值詞」構成的顯性句法結構。
  • 英語語法術語(雙語對照)
    編號 英文 中文 1 grammar 語法 2 syntax 句法 3 morphology 詞法 4 structure 結構 5 sentence 句子 6 clause 從句 7 phrase 詞組
  • 《Science》腦與語言特刊 | 組合句法和語義的神經基礎
    一個可能的回答是跨詞組合系統中具有不同的特徵,如圖3所示,不同的特徵之間具有相互補充的功能。相反,詞內的特徵可能沒有類似的結構,這使得單字加工會比最基本跨詞組合加工起來更加困難。而且,局灶性腦損傷患者幾乎不會導致簡單短語生成困難的問題,而可能表現出對單字詞檢索困難和複雜語法加工障礙。
  • 初中英語學習之語法(句法)
    前面對初中英語學習中的詞法(單詞)進行了概要總結,本文要介紹的是語法的另一半:句法。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溝通交流,記憶單詞也需要以使用為目標。不同單詞組合為句子,這種組合有規律可循,這樣的規律就是句法。
  • PP中的句法概念
    2.投射原則:詞庫裡的詞項特性(lexical properties)在句法的每一個表徵層次(DS, SS, LF)都必須遵守。詞項特性包括語類和次語類特徵。3. Adjuncts(附加語):附加語一般起修飾、限定作用,不是補足語,也不是標誌語。Adjuncts are adjoined to a given category。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