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語法的界面關係研究

2020-12-08 中國社會科學網

  摘 要:界面研究是生成語法發展的必然產物。為了在純淨條件下研究句法,Chomsky將語義、語音、語篇、語用等因素剝離出去,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自主的句法」。實際使用的語言是語法的各種子系統共同形成的,「自主的句法」還是要在一定階段與其他子系統互動,形成界面關係。從早期的量項提升、疑問成分的邏輯形式移動、遠距離約束和韻律句法,到近期運用左緣結構分析話語標記和立場標記,從界面關係出發的研究解決了不少單靠句法無法處理的難題。界面關係在漢語語法研究中可以發揮重大作用,為分析話語標記、立場標記在漢語句子中的地位提供可行的思路和必要的技術手段。

  關鍵詞:句法自主;界面關係;製圖理論;漢語立場標記

  作者簡介:石定栩,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生成語法的漢語研究與新時代漢語語法理論創新」(18ZDA291)的中期成果。

  1.句法自主和界面關係

  「界面」(interface)作為生成語法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形式句法理論走向成熟的標誌。生成語法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許多理論性的假設,引起過爭論和批評的也很多,其中最具爭議性的是Chomsky(1957)提出的「句法自主」。爭論的焦點是句法能不能脫離語義、音系、篇章等語言要素而「獨立」出來,批評的攻擊方向主要是用各種各樣的語言事實來證明在實際使用的語言中,句法、語義、音系、篇章甚至語用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沒有任何一個部分能夠獨立自主(如Pullum&Wilson 1977;Ney 1982)。

  這些批評大多基於一定的語言事實,都有著各自的理論基礎,有的也的確言之有理,只不過大部分的批評實際上並沒有觸及「句法自主」這一概念的核心意義。文獻中所說的「自主的句法」(autonomous syntax)或者「句法的自主性」(the autonomy of syntax),都源自Chomsky(1957:17)所說的we are forced to conclude that grammar is autonomous and independent of meaning。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句法獨立於意義之外,所以是自主的,但如果仔細研究上下文,以及Chomsky(1956)所表述的類似觀點,就可發現他的實際意思是句法規則和語義規則應該有不同的語料基礎,而且分別負責各自的語言功能。

  Chomsky(1957:2)還專門生造了一個句子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來詮釋他的觀點。他的意思是說這句話從來沒有在英語中出現過,自然不在結構主義分布分析法的範圍之內,而且這個句子的主語與謂語在語義上不匹配,主語內部成分的語義相互矛盾,謂語內部成分之間的語義也不匹配,若按照英語的語義規則來判斷,這是個完全不合法的句子;可是,按照英語的句法規則去分析,這個句子卻又百分之百合法。這就證明句法是可以脫離語義而自主運作的。

  從本質上說,Chomsky的「句法自主」既是一種理論上的假設,也是科學分析中常用的技術手段。人類語言是個非常複雜的體系,要確定語言的本質,同樣只能對實際使用的語言進行抽象。將其分解為句法、語義、語音、篇章、語用等子體系,還要剔除子體系之間互動所產生的「噪音」。「句法自主」的終極目的就是排除幹擾,找出純粹的句法規律,並在此過程中找出純粹的語義、語音、篇章、語用規律,建立各自的「自主」子系統理論。

  這種抽象提純的思路和手段在複雜語言現象的分析上非常有用。比如漢語常見的句末助詞「了2」可與多種小句搭配,有人將這些功能歸結為七大類二十八小類(劉月華等1983/2001),而且包括表示「近期過去」和「近期將來」這兩個相互矛盾的用法。這其實是「了2」與不同小句的搭配,用在不同的語境裡,表示不同說話人的意向而產生的表面現象,而「了2」的句法功能始終沒有變化。採用「句法自主」的思路和技術手段,將各種「噪音」都剔除掉,就可以抽象出「了2」的基本功能(石定栩、胡建華2006)。

  「自主句法」讓語言學在短時間內得到了迅猛發展,但實際運用中的語言是由句法、語義、語音、語篇、語用等子體系共同起作用的,這同樣是一個不可迴避的事實。Chomsky(1965)的設想是以如(1)所示的直線過程來描述句子的產生以及句子與其他體系的相互作用。句法從基礎部分挑選適當的成分,按短語結構規則排列成一個抽象的結構,然後由轉換過程部分改變結構的形狀,最後形成一個句子的實際結構。句法過程得到的表面結構還要交到形態音位部分去,讓句子成分得到實際的形態和音位。形態音位並不屬於句法,因此兩個步驟的交接是不同子體系之間的互動。

  (1)基礎部分→結構部分→轉換部分→形態音位部分→有音位值的句子

  到了支配及約束理論(Chomsky 1981)時期,句法過程變成了圖1所示的倒Y狀流程。句法過程到S-結構為止,抽象的「句子」在邏輯形式(Logic Form,LF)交給語義體系,在語音形式(Phonetic Form,PF)交給音系。早期的最簡方案(Chomsky 1995,1998,1999)大致保留了倒Y形的句法流程,但在Y的起點之上增加了一個詞庫(見圖2)。詞庫裡的詞條帶有屈折特徵,句法過程接收詞條時會同時接收形態信息,並且與語義、語音體系在不同的階段產生交接。後期最簡方案(Chomsky 2008,2013,2017)的做法有了一些改動,但大致上保留了倒Y形的流程以及相關的交接關係。

  這幾個流程都在特定階段引進了句法與其他子體系的互動,但早期的句法理論往往用句法手段來解釋互動關係。標準理論的選擇性限制(selectional restrictions)本質上是句法與語義的互動,但卻使用了純句法的表述方式。約束理論(binding theory)(Chomsky 1981)在討論名詞短語的所指(reference),以及照應成分(anaphor)和指代成分(pronominal)與前指(antecedent)之間的關係時,用的也是純句法手段。儘管討論的是同指和非同指這樣的語義關係,「約束三原則」的核心概念「約束」和「支配範疇」(governing category)就完全是按照結構關係建立起來的。

  圖1.Chomsky(1981)的句法流程

  圖1.Chomsky(1981)的句法流程

  2.界面關係裡的句法操作

  「自主的句法」將語義、語音、語篇等因素從句法過程中剔除,是為了找出純粹的句法規則和句法操作,卻並不排除在適當階段將這些因素再次引入。Chomksy用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證明句法可以自主,但同時也承認這個句子不符合語義要求,應該在語義階段被淘汰掉。Chomsky&Lasnik(1977)還專門創造了一個術語「過濾器」(filter)來表示語義、語音、語用甚至方言用法對於句法結果的篩選。

  還有一種做法是將有些句法過程放到PF或者LF部分去處理,也就是所謂的PF句法和LF句法,並且借用計算機技術的術語interface來描述這種互動做法。國內通常按照軟體技術的習慣將interface譯為「界面」,或者按照硬體技術的習慣譯為「接口」。關於界面關係研究的典型是LF-移動,影響最大的是量項提升(quantifier-raising)和疑問成分的LF-移動。

  量項又叫量化成分,是指如例(2)中every boy和a girl那種表示數量的成分。按照May(1985)的說法,例(2)在誰喜歡誰的解讀上有歧義,而這一現象無法用結構關係或句法移動去解釋。May因此假設量項會在LF提升到小句的最高位置上,使自己的轄域包括小句內的所有成分。如果是every boy提升後的轄域包括了a girl,句子的解讀就是每個男孩都有一個自己心儀的女孩;如果是a girl提升後的轄域包括了every boy,句子的解讀就是同一個女孩是每個男孩心中的女神。量項提升的本質是用跨界面的句法手段來解釋語義關係現象。

  (2)Every boy loves a girl.

  LF句法的另一個熱點課題是疑問成分的移動。在例(3)之類的疑問句中,what必須出現在句首但語義上又是動詞see的賓語,Chomsky假設這個what在底層結構時是see的賓語,但在句法過程中移動到表層的句首位置,用句法手段化解了句法分析與語義關係之間的矛盾。

  (3)What did you see?

  句法移動很好地解釋了英語疑問成分的表現,但卻無法直接解釋漢語疑問成分的表現。例(4)中的「什麼」是疑問的焦點,必須在答案中用名詞短語替代。例(5)是在陳述一個簡單的事實,其中的「什麼」不需要答案。例(6a)為疑問句,需要給出針對「什麼」的答案;(6b)為陳述句,不需為「什麼」作答。

  (4)小王買了什麼?

  (5)他問我小王買了什麼。

  (6)a.你知道小王買了什麼?

  b.你知道小王買了什麼。

  這些「什麼」都是在句法過程中不會移動的「原位疑問成分」(wh-in-situ),但卻有著不同的句法-語義表現。早期的文獻中不乏通過生成-轉換手段來解釋這一現象的努力(如Rand 1966;Brosnahan 1972),但解決辦法總是顧此失彼。黃正德(Huang 1982)的辦法是假設漢語疑問成分要在LF移動到各種位置上去,以滿足疑問成分對於轄域的要求。例(4)是疑問句,所以「什麼」要在LF移動到主句的句首位置。例(5)是陳述句,但「問」的賓語必須是間接疑問句,所以「什麼」要移到賓語小句的句首位置。例(6a)中「知道」的賓語是陳述句,「什麼」就要跨出賓語小句移到主句的句首,全句形成一個疑問句;例(6b)中「知道」的賓語是間接疑問句,「什麼」要移到賓語小句的句首位置,主句仍然是陳述句。從這個角度說,漢語的特殊疑問句與英語的大致相同,只不過漢語的疑問成分移動是一種跨界面的LF句法過程。

  Huang(同上)的漢語疑問成分LF-移動是界面分析的經典,與此異曲同工的是Pesetsky(1987)關於英語「原位疑問成分」的研究。英語問句中的疑問成分通常要移動到句首的專門位置,如例(3)中的what。即使是例(7)的who那種充當主語的疑問成分,也可以分析為移到了主語前方的句首位置。不過,還是有些疑問成分會在特定的情況下成為「原位疑問成分」。較為常見的如例(8),由於句首位置已經被充當主語的who佔據,充當賓語的what就只能留在原位。

  (7)Who said this?

  (8)Who bought what?

  例(8)中what的轄域仍然包括整個句子,是全句的疑問內容。Pesetsky(同上)假設這個what在LF也要移到主句的句首位置,與who擠在一起。Pesetsky借用了Baker(1970)的疑問算子理論,假設例(8)的疑問算子Q可以管轄兩個甚至更多的疑問成分,也就是所謂的「無選擇約束」(unselective-binding),而受同一個Q約束的疑問成分必須在LF擠到同一個句首位置裡去。

  例(3)中what的答案可以是世間的任何事物,但例(8)中what的答案只能是一個已知集合中的子集。問話人知道有幾個人去買了幾樣東西,想問清楚人與東西的搭配情況。Pesetsky創造了個專用術語D-linking來解釋這種現象,意思是這種疑問成分配對的用法與語篇(discourse)相關。只有上文出現了兩個集合,下文才可能詢問一個集合的子集如何與另一個集合的子集配對,也就是這種解讀需要由D-linking允準(license)。

  D-linking假設的本質是用界面關係解釋語篇、句法、語義的相互影響與限制。What、who之類的句法功能是由結構位置決定的,純句法通過各種理論假設和技術手段設定疑問成分與句子中其他成分的結構關係,形成的句子進入LF之後,各個成分的語義按照結構關係通過語義規則組合成句子的整體語義。在使用例(8)的語境中,what和who的語義只能從特定集合的子集中進行選擇,即語篇因素限制了句子的解讀範圍。D-linking允準體現的是界面關係。

  語篇與句法在界面的互動也可用來解釋一些句法現象,漢語「自己」與前指的關係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英語的each other和himself等照應成分都只有一個前指,且二者必須在同一個「支配範疇」裡;漢語的「自己」卻可以像例(9)那樣有不止一個前指,而且有些前指在嚴格意義的「支配範疇」之外,形成了所謂的「遠距離約束」。

  「自己」可以受前指的「遠距離」約束,但如果前指像例(10)那樣有著不同的人稱,第一、第二人稱代詞就會「阻斷」第三人稱名詞性成分與「自己」之間的約束關係(Cole&Wang 1996)。人稱變化顯然不是純句法現象,於是有人將說話人立場這個話語-語用因素引入句法分析(如Pan 1997,2001;Huang&Liu2001;Liu&He 2012;Charnavel et al.2017),從而解決了「阻斷」效應帶來的難題。

  「阻斷」效應本質上是一種過濾器,是語用對句法結果的選擇性淘汰。按照修訂過的約束原則,只要符合所規定的結構關係,「自己」與前指之間就可以建立同指關係(Cole&Sung 1994)。相關的句子從句法過程進入LF得到語義解釋,然後在語義和語用界面接受篩選,淘汰掉不符合語用要求的句子(參見夏登山、郭潔2019)。

  語用對句法結果的篩選也可用來分析漢語的複合詞。朱德熙(1956)曾經指出,「白紙」、「髒衣服」、「聰明學生」都是常見的複合詞,但類似的「髒糖」卻不可接受,因為「白紙」、「髒衣服」都表示事物類別,但「髒糖」、「聰明動物」卻不表示事物類別。「髒糖」不能為常人接受其實與複合詞的內部結構無關,也不牽涉「髒」的句法地位,而是人的百科知識在起作用。弄髒了的糖雖然存在,卻不常見,一般人不會把它拿來當作「糖」的小類。

  這就是語用環境對句法結果的篩選。大部分漢語複合詞是通過句法規則構成的(朱德熙1982;石定栩2003;陸爍2017)。句法生成的複合詞要進入LF得到語義解讀,然後由語用子體系進行篩選。「髒糖」屬於日常生活中罕見的事物,所以在多數人的語用知識中不形成類別。

  句法與PF的界面同樣存在篩選過程。馮勝利(Feng 2003;馮勝利2000,2011)指出,儘管「站立穩」、「種植蒜」、「講經濟學中南海」之類的結構符合句法要求,但卻是不能說的。馮勝利採用韻律句法(prosodic syntax)理論,認為韻律要在界面對句法的產物加以篩選。「站立穩」、「種植蒜」之類的結構不符合漢語韻律的基本規則,所以被PF排除在外。

  3.界面關係和左緣結構

  在界面理論的發展過程中,句法過程與語義過程的交接一直佔有重要地位,句法-語義界面關係研究的成果非常豐富。

  隨著界面理論的不斷發展,句子結構中的一些特殊成分成了研究熱點,討論得比較多的是話語標記(discourse particle/marker)和立場標記(stance marker)。話語標記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獨立於句子之外的,如英語的oh、as a matter of fact等,在語法分析中往往處理為插入語(Carter&Mc Carthy 2006);而actually、just等可以出現在句子中間,成為句子的組成部分,表示說話人對於命題的態度(Biber et al.1999),因此稱為立場標記(Fitzmaurice 2004)。這種成分的結構位置在小句內,但不是小句命題的組成部分,而是與小句命題一起構成一個新的命題(Yap&Chor 2014;Iwasaki&Yap 2015;Authier&Haegeman 2019),如何在句法結構中安置這些成分是句法理論面臨的挑戰。

  左緣結構(left periphery)假設及其相關的製圖理論(cartography)為上述標記等提供了一條新的研究思路(Rizzi 1997,2001,2004;Cinque 1999,2010;Cinque&Rizzi 2010a,b;Haegeman 2012)。該理論的創新之一是改變短語的結構限制(Chomsky 1998),允許短語往上左向分支,形成分層CP(Split CP)、分層v P(Split v P)等結構。分層的本質是允許一個短語容納幾個類似的成分,成分之間有固定的層級關係,從而可以精準地表示類似成分共現時的句法關係。例(11a)中,「應該、可能、會」這三個情態動詞的順序是固定的。形式句法標準理論的Aux、支配約束理論的功能短語Mod P以及最簡方案的單一短語結構都處理不了這種情況。左緣結構的短語結構允許類似短語重複出現,所以例(11a)的認知情態動詞「應該」、否定成分「不」、認知情態動詞「可能」、動態情態動詞「會」都有自己的最大投射,形成(11b)的結構。

  (11) a.這種事情應該不可能會出現在現實生活中。

  左緣結構理論更重要的貢獻是用句法手段表示語篇、語用等非句法因素。在Rizzi(1997)設定的小句結構中,有語篇分析中的語力短語(Force P),還有語義分析中的焦點短語(Foc P)。這些結構體現了理論的創新,將界面關係直接引入了句子結構,其中的理論假設和句法過程可參見Pan (2019)。

  製圖理論關於分層CP、分層v P以及分層短語的假設,讓一些以前無法處理的、牽涉到其他範疇的語法現象可以在句法範疇內得到解決,也給分析漢語的句法現象提供了新思路。蔡維天(2007)對例(12)的分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他指出(12a)的「怎麼」表示起因,而(12b)的「怎麼」表示方法、樣貌,兩個「怎麼」與表示意願的「要」有著不同的線性順序。

  (12)a.她怎麼要唱那首歌呢?b.她要怎麼唱那首歌呢?

  蔡維天將表起因的「怎麼」處理為「外狀語」,將表方式的「怎麼」處理為「內狀語」,並且借用Ramchand&Reiss(2007)將動詞短語內部事件分解成幾個次事件的做法,將「外狀語」處理為致使事件的組成部分,與分層CP的致使投射相對應。區分外狀語「怎麼」和內狀語「怎麼」,能夠很好地解釋兩者之間的差異。「外狀語」對應IP之外的成分,實際上是主張這個「怎麼」的轄域是整個小句。(12a)的基本命題是「她要唱這首歌」,說話人用「怎麼」對此表示不理解甚至質疑。聽話人可以像(13a、b)那樣給出某種理由或原因;也可以不加解釋,直接用(13c、d)之類的反問句「懟」回去。很顯然,這個「怎麼」並不指代方式,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疑問代詞,而是表示說話人的態度,也就是立場標記。

  (13) a.她從小就喜歡這首歌。b.她心裡不高興唄。

  c.不可以嗎?d.你管得著嗎?

  與表起因的「怎麼」類似的詞語還有不少。表示確認的「確實、實在、真的」(王宏2013),對背景命題與當前命題關係進行評價的「根本」(姚瑤、石定栩2015)和「偏偏」(石定栩等2017;石定栩、周蜜2019),以及表示概率的「往往」(石定栩、孫嘉銘2016,2017)和表示話語邏輯的「怪不得」(吳婷燕、趙春利2018)等,都屬於這一類。

  這些詞語在傳統語法中通常被處理為充當狀語的副詞(如呂叔湘1999;張誼生2000)。比如張斌(2001)就認為「偏偏」「限定範圍,表示同類行為中只有一種例外」,也就是在例(14)這種句子中修飾、限制「在這個時候下起大雪來」,形成一個單元素子集。問題在於「偏偏」並沒有改變例(14)命題的真值,也沒有對謂語加以「限定」而形成「在這個時候下起大雪來」的唯一子集,因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狀語或者蔡維天(2007)所說的「內狀語」。「偏偏」實際上是對事件性質的描述,說話人認為當前命題有違自己的願望或者與自己的判斷相反,就用「偏偏」對命題做出判斷和評價,形成一個新的命題。「偏偏」是表示主觀評價的立場標記(石定栩等2017)。

  (14)可是老天不幫忙,偏偏在這個時候下起大雪來。

  「往往」的常見釋義是「表示某種情況經常出現」(呂叔湘1999),或者是「中頻副詞」(張誼生2004),也就是認為「往往」在例(15)中充當頻率狀語,表示「(男人的長相)和他的才華成反比」在單位時間裡發生了很多次。不過,這裡的「往往」既不修飾謂語,也不表示單位時間裡事件發生的次數,而是說話人表示在隨機挑選的男人集合中,長相與才華成反比的比例較大,其實也是一個立場標記(石定栩、孫嘉銘2016,2017)。

  (15)男人的長相往往和他的才華成反比。

  例(16)裡的「確實」通常也被處理為副詞,在句子裡充當狀語(張誼生2000),作用是「表示十分肯定,有『的確』的意思。修飾動詞性或形容詞性詞語」(張斌2001)。不過,說話人用「確實」是要表示「解疑」,如例(16)。「確實」表示說話人對語境中另一個命題的回答,是典型的話語標記,也是立場標記,並不修飾、限制所在小句的謂語。

  (16)最終,記者從央視總編室劉主任處得到正面回應:羅京確實病了。

  再如「根本」的用法也與語境密切相關。例(17)用「根本」來表明語境中還有一個相反命題,當前命題是用來駁斥那個命題的。「根本」並不限制、修飾謂語,而是典型的話語標記,同時也是立場標記。

  (17)酒協表示,白酒中人為添加塑化劑根本沒有意義。

  很顯然,「偏偏」、「往往」、「確實」和「根本」這些成分的表面位置在小句內部,但卻不是小句的內部成分,而是作為立場標記與句外的語篇相聯,與小句共同構成一個新的命題。這種關係如何在生成語法的理論框架中表達,是個極具挑戰性的難題。左緣結構理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例如Authier&Haegeman(2019)對法語焦點結構的分析,蔡維天(2007)以及鍾叡逸、蔡維天(2020)關於漢語「外狀語」的分析思路,都充分利用立場標記、高謂語以及左緣結構等理論的長處,找出了最合理的分析方法。

  4.展望

  Chomsky(1957)引進「句法自主」這一概念,是要從實際使用的語言中將句法過程「提純」出來,以便更準確地描述、分析句法現象,進而從中總結出句法規則,並不是將句法同語義、語音、語用等系統割裂開來。界面關係研究是在句法自主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來的,是從句法與語義、句法與語篇、句法與韻律等的互動關係入手,將句法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這種螺旋式的上升符合科學發展的規律,也推動了句法理論的不斷前進。漢語的一些界面現象對現有的句法理論提出了挑戰,也為漢語的句法研究提供了一個極好的突破口,這是我們今後一段時間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Authier,M.&L.Haegeman.2019.The syntax of mirative focus fronting:Evidence from French[A].In D.Arteaga(ed.).Contributions of Romance Languages to Current Linguistic Theory[C].Cham:Springer.39-63.

  Biber,D.,S.Johansson,G.Leech,S.Conrad&E.Finegan.1999.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Harlow:Pearson Education.

  Brosnahan,I.1972.Interrogative Structures in Amoy Chinese:A Transformational Approach[D].Ph.D.Dissertation.Georgetown University.

  Carter,R.&M.McCarthy.2006.Cambridge Grammar of English-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Usage[M].Cambridge:CUP.

  Charnavel,I.,C.-T.J.Huang,P.Cole&G.Hermon.2017.Long-distance Anaphora:Syntax and Discourse[M].New Jersey:John Wiley&Sons.

  Chomsky,N.1956.Three models for the description of language[J].IR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113-124.

  Chomsky,N.1957.Syntactic Structures[M].The Hague:Mouton.

  Chomsky,N.1965.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MA.:The MIT Press.

  Chomsky,N.1981.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Dordrecht:Foris.

  Chomsky,N.1995.The Minimalist Program[M].Cambridge,MA.:The MIT Press.

  Chomsky,N.1998.Minimalist inquiries:The framework[Z].Manuscript.Monograph of MIT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Chomsky,N.1999.Derivation by phase[Z].Manuscript.Monograph of MIT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Chomsky,N.2008.On phases[A].In R.Freidin,C.Otero&M.Zubizaretta(eds.).Foundational Issues in Linguistics Theory[C].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33-166.

  Chomsky,N.2013.Problems of projection[J].Lingua 130:33-49.

  Chomsky,N.2017.Language architecture and its import for evolution[J].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81:295-300.

  Chomsky,N.&H.Lasnik.1977.Filters and control[J].Linguistic Inquiry 8:425-504.

  Cinque,G.1999.Adverbs and Functional Heads[M].Oxford:OUP.

  Cinque,G.2010.The Syntax of Adjectives:A Comparative Study[M].Cambridge,MA.:The MITPress.

  Cinque,G.&L.Rizzi.2010a.The cartography of syntactic structures[A].In B.Heine&H.Narrog(eds.).Oxford Handbook of Linguistic Analysis[C].Oxford:OUP.51-65.

  Cinque,G.&L.Rizzi.2010b.Mapping Spatial PPs:The Cartography of Syntactic Structures,Vol.6[M].Oxford:OUP.

  Cole,P.&L.M.Sung.1994.Head movement and long distance reflexives[J].Linguistic Inquiry25:355-406.

  Cole,P.&C.C.Wang.1996.Antecedents and blockers of long distance reflexives[J].Linguistic Inquiry 27:357-390.

  Cole,P.,C.-T.J.Huang&G.Hermon(eds.).2001.Syntax and Semantics 33:Long Distance Reflexives[C].New York:Brills.

  Feng,S.L.2003.Prosodically constrained postverbal PPs in Mandarin Chinese[J].Linguistics 6:1085-1122.

  Fitzmaurice,S.2004.Subjectivity,intersubjectivity and the historical construction of interlocutor stance:From stance markers to discourse markers[J].Discourse Studies 6:427-448.

  Haegeman,L.2012.Adverbial Clauses,Main Clause Phenomena,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Left Periphery:The Cartography of Syntactic Structures.Vol.8[M].Oxford:OUP.

  Huang,C.-T.J.1982.Logical Relations in Chinese and the Theory of Grammar[D].Ph.D.Dissertation.MIT.

  Huang,C.-T.J.&C.-S.L.Liu.2001.Logophoricity,attitudes,and ziji at the interface[A].In P.Cole et al.(eds.).2001.141-195.

  Iwasaki,S.&F.Yap.2015.Stance-marking and stance-taking in Asian languages[J].Journal of Pragmatics 83:1-9

  Liu,L.&N.He.2012.Logophoricity,highlighting and contrasting:A pragmatic study of thirdperson reflexives in Chinese discourse[J].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2:69-84.

  May,R.1985.Logic Form:Its Structure and Derivation[M].Cambridge,MA.:The MIT Press.

  Ney,J.1982.The non-existence of autonomous syntax[J].Language Sciences 4:35-54.

  Pan,H.H.1997.Constraints on Reflexiviz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M].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

  Pan,H.H.2001.Why the blocking effect[A].In P.Cole et al.(eds.).2001.279-316.

  Pan,V.J.N.2019.Architecture of the Periphery in Chinese:Cartography and Minimalism[M].New York:Routledge.

  Pesetsky,D.1987.WH-in-situ:Movement and unselective binding[A].In E.Reuland&A.ter Meulen(eds.).The 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 of(In)definiteness[C].Cambridge,MA.:The MIT Press.98-129.

  Pullum,G.&D.Wilson.1977.Autonomous syntax and the analysis of auxiliaries[J].Language53:741-788.

  Rand,E.1966.The Syntax of Chinese Interrogative Structures[D].Ph.D.Dissertation.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Rizzi,L.1997.The fine structure of the left periphery[A].In L.Haegeman(ed.).Elements of Grammar[C].Dordrecht:Kluwer.281-338.

  Rizzi,L.2001.On the position「Int(errogative)」in the left periphery of the clause[A].In G.Cinque&G.Salvi(eds.).Current Studies in Italian Syntax:Essays Offered to L.Renzi[C].New York:Elsevier.286-296.

  Rizzi,L.2004.Locality and the left periphery[A].In A.Belletti(ed.).Structures and Beyond:The Cartography of Syntactic Structures.Vol.3[C].New York:OUP.223-251.

  Yap,F.&W.Chor.2014.Epistemic,evidential and attitudinal markers in clause-medial positions in Cantonese[A].In E.Leiss&W.Abraham(eds.).Modes of Modality:Modality,Typology,and Universal Grammar[C].Amsterdam:John Benjamins.219-262.

  蔡維天,2007,重溫「為什麼問怎麼樣,怎麼樣問為什麼」--談漢語疑問句和反身句中的內、外狀語[J],《中國語文》(3):195-207。

  馮勝利,2000,《漢語韻律句法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馮勝利,2011,韻律句法學研究的歷程與進展[J],《世界漢語教學》(1):13-31。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1983/200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

  陸爍,2017,漢語定中結構中「的」的句法語義功能--兼談詞和詞組的界限[J],《中國語文》(1):53-62。

  呂叔湘,1999,《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

  石定栩,2003,漢語的定中關係動-名複合詞[J],《中國語文》(6):483-495。

  石定栩、胡建華,2006,「了2」的句法語義地位[A]。載《中國語文》雜誌社(編),《語法研究和探索》(十三)[C]。北京:商務印書館。94-112。

  石定栩、孫嘉銘,2016,頻率副詞與概率副詞--從「常常」與「往往」說起[J],《世界漢語教學》(3):291-302。

  石定栩、孫嘉銘,2017,客觀副詞與主觀副詞--再論「常常」與「往往」的區別[J],《現代外語》(1):14-23。

  石定栩、周蜜,2019,「偏偏」、「偏」和近義副詞辨析[J],《華文教學與研究》(3):1-7。

  石定栩、周蜜、姚瑤,2017,評價副詞與背景命題--「偏偏」的語義與句法特性[J],《外語教學與研究》(6):914-926。

  王宏,2013,「實在」類情態副詞的句法語義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香港理工大學。

  吳婷燕、趙春利,2018,情態副詞「怪不得」的話語關聯與語義情態[J],《世界漢語教學》(3):358-371。

  夏登山、郭潔,2019,《漢語長距離反身代詞》[M]。上海:學林出版社。

  姚瑤、石定栩,2015,背景命題及其觸發機制[J],《外語教學與研究》(5):709-720。

  張斌(編),2001,《現代漢語虛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

  張誼生,2000,《現代漢語副詞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

  張誼生,2004,《現代漢語副詞探索》[M]。上海:學林出版社。

  鍾叡逸、蔡維天,2020,非典型疑問詞的句法層級和語用效應--從比較語法看客家話的「麼個」[J],《中國語文》(2):201-220。

  朱德熙,1956,現代漢語形容詞研究[J],《語言研究》(1):1-37。

  朱德熙,1982,《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

相關焦點

  • 構建符合漢語實際的語法研究
    20世紀30年代末,王力等學者開始自覺地擺脫印歐語研究習慣的束縛,探索漢語自身的語法規律。從世界範圍來看,要求擺脫印歐語眼光的觀點也由來已久。描寫語言學在其創立之初,就號召人們擺脫傳統語言學的概念和方法,即擺脫印歐語的眼光以突出語言的個性。後來的生成語法,更是要求擺脫印歐語的眼光以突出語言的共性。但時至今日,陸儉明、沈家煊等學者仍撰文呼籲學界在漢語語法研究中要擺脫印歐語眼光的影響。
  • 生成Python函數一半沒問題,當前最「正統」的代碼生成是什麼樣?
    如下是北大新研究根據注釋生成的兩段代碼,其中 dcsp 表示 tab 鍵、dcnl 表示換行符,它們控制 Python 代碼的縮進結構。值得注意的是,在 Python 語言上,根據注釋這種自然語言,生成有效的代碼已經達到了 51.9% 的準確率。也就是說,生成的一半代碼能通過詞法分析、語法分析,並生成正確的抽象語法樹。
  • 淺析生成語法理論中的製圖方案
    製圖方案(Cartography Approach)是生成語法理論的重要研究方案,主要探討自然語言句法成分的層級結構分布。近十幾年來,製圖方案研究在國內外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對生成語法理論有重要意義「Cartography」(製圖)一詞源於希臘語,意指地圖繪製方面的科學和藝術。生成語法理論借用了這個概念,指代以樹形圖的方式詳細繪製句法成分結構,即為句法成分結構繪製精確地圖。
  • 全固態鋰離子電池正極界面的研究進展
    近期研究發現,LPS的最高價帶高於LFP,由於電荷補償機制,在充放電過程中,LPS與LFP的界面處產生電化學活性,最終使該界面變成貧鋰區,即形成了空間電荷層,隨著S-S鍵與PS4四面體不斷發生聚合反應,空間電荷層繼續生 長。此外,Sumita等發現隨著充放電過程的進行,硫化物固態電解質中S-S鍵發生可逆的生成和斷裂過程,如圖2b所示。
  • 漢語語法教學 國際漢語教學研究
    實際上,我們應該並且能夠通過適當的引導展示出從意義到形式這一過程,以師生互動的方式變語言學習為對語言的感知、領悟和建構,而例句則應是意義建構的結果和產物。1.3.2 本體、教學、習得的層面對應如果遵循發生學路徑,廣義語法教學包括三個層面(語義、句法、語用)、兩個過程。
  • 一個用於代碼生成的基於語法的結構化CNN解碼器
    為此,我們提出了一種基於語法的結構化CNN用於代碼生成。我們的模型根據AST中構造的語法規則生成代碼,例如,If→exprstmt* stmt*,遵循我們之前工作中的框架(Xiong et al.2018)。由於子節點序列是由一個預測步驟生成的,因此它支持比逐個標識生成更緊湊的預測。換句話說,我們的模型預測了語法規則的順序,這些規則最終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程序。
  • 1個GUI界面,隨機生成若干姓名並保存為Excel,python如何實現?
    如何實現首先,我們生成一個GUI界面,接收用戶對於隨機姓名的一些個性化定製。我們使用GUI界面來獲取用戶輸入相關設置(當然,還可以選擇控制臺方式),GUI界面看起來相對直觀一點。我們來看下界面效果。程序運行效果我們在界面中,將需要生成的隨機姓名的各個參數屬性進行設置。
  • 使用Python製作一個帶GUI界面的詞雲自動生成工具(一)
    今天,帶大家一起搭建這個程序的GUI界面。分析對於Python來講,GUI界面的搭建,肯定要使用GUI庫了(廢話一句)。Python的GUI庫有很多,比如說Tkinter、wxPython、Kivy、Pyforms、PyQt、PySide、PyGTK、Pmw(結合Tkinter使用,作為Tkinter的增強版)等等(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自行研究下)。但是今天我們使用非常經典的Tkinter完成GUI框架搭建。
  • 【學而大講堂】袁博平:漢語二語習得中的界面研究
    主 題:漢語二語習得中的界面研究主講人:
  •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九)
    流派(1)結構主義形式學派(美國描寫主義、布拉格學派、哥本哈根學派)哲學基礎:邏輯實證主義心理學基礎:行為主義S—r…s—R:人類語言是人受刺激後作出反應的一種結果(2) 喬姆斯基轉換生成學派哲學基礎:笛卡爾的唯理主義/理性主義研究目標:探求人類語言機制、人類語言的普遍語法 語法本身有限,
  • 解釋語義學與生成語義學
    Jackendoff)在《生成語法中的語義解釋》(1972)中提出「概念結構」(Conceptual Structure)理論,用語義函數描述概念及其組合關係以解釋句義。根據喬姆斯基的心靈主義,傑肯道夫提出,人們先天具備的一些初元單位和組合原則,通過認知運作而形成新的概念結構。一方面,詞項概念可分解為有限的概念初元;一方面,詞項概念有其內部的題元結構。
  • AOGNets:首個語法生成網絡,視覺識別優於當前最先進框架
    研究人員開發出了首個通過語法引導的神經網絡生成器AOGNets,它能更有效地在原始數據中提取信息,在圖像分類、目標檢測和分割方面的表現優於包括ResNets、DenseNets、ResNeXts和DualPathNets在內最先進的神經網絡。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通過語法指導的網絡生成器來打造深度神經網絡的新框架。
  • Postman接口測試(五):功能界面及API 文檔生成
    這裡有愛,有分享,有工程師們的成長日記,點藍字「軟體測試面試匯總」進行關注,微信公眾號TestMadman功能界面多界面查看模式Postman 的默認的 Request 和 Response 是上下布局:
  • 論文推薦| 田江鵬:地圖符號的認知語義分析與動態生成
    動態生成方法的核心是一種規則控制語素組合構造符號的上下文無關文法模型,通過對圖形語素、形態結構語素以及符號生成規則系統進行建模,重構了地圖符號動態生成的文法編譯器。以個性化導航路徑符號為例,通過面向不同情境和語義結構的符號動態生成試驗,驗證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本文研究將有助於進一步理解地圖符號的認知和結構原理,並促進相關行業和應用領域地圖符號化的按需和動態表達的水平。
  • 力學所納米結構陶瓷塗層界面粘結性能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在納米結構陶瓷塗層與合金基底的界面粘結性能、納米結構塗層的導熱性能和彈性性能等研究上取得了新進展,揭示了界面粘結性能及相關力學性能的微結構尺度效應及其物理機制。  陶瓷塗層由於具有良好的熱絕緣、抗氧化及耐腐蝕等優異性能,在機械工程、化工、生物醫療、電子、航天航海等眾多領域都有廣泛應用。
  • Python爬取中國各省疫情確診人員數據生成可視化中國地圖界面
    大家好,接下來我們用python爬蟲技術爬取中國各省疫情確診人員數據,得到數據後自動生成中國地圖可視化界面。可視化界面運用pyecharts模塊、selenium中的webdriver第一:首先分析要爬取的網頁(百家號不可粘貼具體地址,見圖吧)爬取思路:通過分析網頁的原始碼,發現此網頁是動態生成的數據,所以這裡用webdriver來自動化地取動態網頁數據,獲取真正的網頁原始碼。然後通過正則來取我們需要的數據,即中國各省確診人數和省的名稱。
  • 介紹幾個基於深度神經網絡在自然語言處理上的應用-詩詞生成,語法修正,同聲傳譯
    生成詩詞,無非是可以讓你閒來無事炫技朋友圈,然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可能遭遇這樣的場景:老闆、老師、同事、同學丟給你一段中文或英文,拍拍你的肩膀,讓你翻譯。集智社群有個怪青年曹振峰,經常說著大家聽不懂的話,最近突然憋出了一個大招:AI-Reviser ,這就是一個符合五大優點的英文語法自動修改器。你輸入一段英文,它會自動糾正其中的語法錯誤。(曹振峰:邁阿密大學複雜系統方向博士在讀,從事網際網路時代人類行為方面的研究)AI-Reviser使用了NMT技術。
  • 漢語語法沒那麼簡單!讀《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有感!
    通過閱讀《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這本書,了解了當代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最新成果,也從其中學到研究漢語語法的新方法。本文簡略地分析了這本書的特色以及有所欠缺的方面。最後對語法單位分級問題提出了看法,認為應該分為語素、語素組、詞、詞組、句子、句組六級比較合理。
  • 教學研究| 英語關係子句的習得研究
    關係子句通常用一個關係代詞或關係副詞(如:who,whom,whose,that,which,when,where)來表示與主句有關係的一個成分,如在上句中的who指主句中的man在從句中做主語。根據Chomsky的轉換生成語法,對關係子句的研究涉及到句子深層結構與關係代詞在表層結構中的位置轉換。例如:The woman who John saw was his aunt.
  • 讀書 | 一部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漢語語法著作 ——《漢語句法學》
    該書三位作者皆為名家,在生成語法界都獨樹一幟;三家集數十年來研究漢語的成果、心得、體會於一體,成就了該書。如果說趙元任先生的《漢語口語語法》是漢語結構主義研究的代表,李訥先生、安珊笛先生的《漢語》為漢語功能語言學的代表,那麼,黃正德、李豔惠、李亞非三位先生合著的《漢語句法學》則是漢語生成語法研究的代表。該書分四部分,共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