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寧4月15日電 (孫睿 曹曉雲)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15日向中新社記者透露,監測顯示,2009年以來,柴達木盆地典型湖泊面積呈波動增加趨勢,平均每年增加8.45平方公裡。
素有中國「聚寶盆」美譽的柴達木盆地地處青海省海西州,面積約26.5萬平方公裡,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和礦產資源富集區之一,也是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防風固沙生態功能區。
據該所所所長周秉榮介紹,青海省氣象局、海西州氣象局聯合發布的《柴達木盆地生態氣象公報(2019年)》(以下簡稱《公報》)基於地面和衛星遙感監測資料,對柴達木盆地2019年氣象條件狀況、植被生態狀況、水資源狀況等進行監測評估,並開展沙塵天氣、湖泊擴張等典型生態氣象災害監測。
監測結果顯示,2019年柴達木盆地年平均氣溫為4.4攝氏度,年降水量為132.8毫米,年日照時數為2709.3小時;與近十年平均相比,年平均氣溫持平略偏低,年降水量持平略多,年日照時數偏少,水分條件較好。
同時,2019年柴達木盆地積雪面積較近十年平均增加1.1倍;除中西部外,盆地大部地區積雪日數大於10日,局部地區大於50日,較近十年同期平均增多11日至13日。
除此之外,監測顯示,2009年以來,柴達木盆地典型湖泊面積呈波動增加趨勢,平均每年增加8.45平方公裡,其中小柴旦湖、託素湖和尕海增速較快,較近十年平均分別增加37.68%、12.34%和11.02%。
「入汛後小柴旦湖面積持續擴大,逼近附近高速公路;託素湖面積明顯擴張,影響海西州外星人遺址旅遊;東臺吉乃爾湖附屬湖鴨湖擴張,影響周邊交通;尕斯庫勒湖略微擴張,影響周邊生態環境。」周秉榮分析稱。
周秉榮表示,《公報》主動提供柴達木盆地全方位、精細化、智慧型氣象保障服務,以期助力柴達木地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和崑崙山國家公園預建設貢獻「氣象智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