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疾病領域的火熱投資能持續多久?

2021-01-10 生物谷

2002年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發表了一篇主編文章,名為「Neuroscience.Inc」(神經科學公司)。文章提到當時神經科學領域裡面多位知名學者棄學從商,引起了學術界的一些討論。這些知名學者下海的大背景就是,2000年開始神經學科領域的技術商業化和風險投資較1990年代大幅增加。這個勢頭一直到2008年的金融危機才被打破。

2008年的金融危機導致此後多年神經疾病領域的投資總額處在較低水平。但是,從2014年開始,神經疾病領域的投資開始極速升溫、並且在2015年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某些重大神經類疾病(比如阿爾茨海默病)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風險投資。

神經疾病儼然已經成為可以和腫瘤並駕齊驅的「風口」。例如,Sage Therapeutics等公司不斷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而這個熱度也不僅僅限於早期項目的風險投資,國際大藥廠也看好神經疾病領域未來的發展、開始出手布局。例如,諾華開始重建它的神經藥物研發部門。

神經類疾病的治療和管理除了藥物外,輔助性的康復手段也非常重要。隨著整個領域逐漸變熱,連神經領域的「網際網路+」概念也被熱炒。例如,Lumos Lab(利用網路遊戲提高病人的認知能力)2013年時在38個國家的iTunes教育類App中拔得頭籌。Lumos Lab甚至利用它所搜集到的病人數據進行了大數據分析,得出了「每天睡覺7小時對腦功能最佳」等結論,數據結果發表在學術期刊《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上。

有人把最近神經領域的投資變熱歸結為兩大原因:(1)基礎研究的迅速發展和臨床實驗結果較好;(2)大藥廠併購意願較高使得退出渠道較為通暢,繼而刺激了早期投資。

這樣的說法有一定的根據。除了近年來風險投資開始大量注入神經疾病領域,各國政府和私人機構對基礎研究的資金投入也有升溫。歐盟推出了16億美元的人類大腦計劃(Human Brain Project),美國推出了2億美元的BRAIN計劃(BRAIN Initiative)。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美國主要的生物醫學科研基金提供者)每年大約1/6的預算投到了神經疾病領域。除此之外,像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等私營的慈善基金會也大量資助神經疾病的研究。

與此同時,大藥廠也紛紛和初創項目進行戰略合作,並隨時準備收購。例如Merck和Quartet就籤署了聯合研發的合作,如果合作達到了預定的目標,Merck將收購Quartet。這類合作模式無疑大大降低了風險投資機構的風險、提高了投資意願。

但是,鑑於神經科學領域在過去近半個世紀的「大起大落」,如果未來要獲得一個穩定的、高速的成長,僅靠砸錢是不行的。

目前來說,神經科學領域還有幾個重要問題亟待解決:

一、門戶之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學術界亦不例外。對於同一種疾病的發病機理學術界一般都存在多種理論,不同的理論自然也就延伸出不同的臨床解決方案。各個理論之間經常是有矛盾的。要彌合這中間的分歧就非常困難了,因為這不僅僅是個學術問題、更是一個利益問題。對於一個教授而言,最重要的有兩件事,一個是申請科研資金,另一個是發表學術論文。這兩件事情都採取「同行評議」的方式。當你的理論、實驗結果和主流觀點有衝突的時候,你就會在這兩件事情上遇到「既得利益」的暗中阻撓。

二、生物標記物(biomarker)。通俗地說,生物標記物可以理解為「指紋」。以癌症為例,不同的癌細胞表達不同的生物標記物(通常是蛋白質)。通過檢測該組織中的細胞是否表達特定的生物標記物即可判斷是否為癌細胞以及是哪類癌細胞。

生物標記物的發現和檢測在神經疾病藥物研發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為藥物靶點的發現和檢測提供了一個客觀、量化的臨床指標,這可以大大減少主觀指標帶來的假陽性、差異性過大等問題。但是如果讓資金和人力都有限的初創項目不但研發藥物,還得同時自主研發相關的生物標記物,那戰線就拉太長了。理想情況下,生物標記物的研發應該是由學術界通過政府的科研資金進行,從而為早期創業項目提供一個「工具箱」,讓項目可以快速上路。

三、持續的資本投入。2008年金融危機後,許多風險投資機構徹底退出了神經疾病早期研發項目。雪上加霜的是當時多個臨床實驗結果為負面,導致整個行業進入了「冰凍期」。大藥廠也將其在神經疾病領域的專利紛紛清倉大甩賣。例如,禮來就把自己內部研發多年的CGRP抗體(用於偏頭痛治療)相關專利授權給了Arteaus Therapeutics。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幾年如果目前的臨床實驗結果又不如預期,資本又將逃離神經疾病領域。

從長遠來看,神經類疾病的治癒仍然是任重而道遠,像痴呆症(dementia)等疾病現在無藥可治癒,而對其治病機理的研究仍然不夠深入。從投資的角度來看,神經類疾病領域只能是「長線中的長線」。 (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會議推薦

2016(第二屆)生物標誌物研討會

會議時間:2016.09.09-2016.09.10     會議地點:上海

會議詳情: http://www.bioon.com/z/2016biomarker/

相關焦點

  • ...1162家資方參與820起投資,製藥和晶片投資持續火熱 | IT桔子報告
    2020年Q2投融資報告:1162家資方參與820起投資,製藥和晶片投資持續火熱 | IT桔子報告 2020-07-03 17: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神經介入領域醫療器械公司艾柯醫療獲數億元B+輪融資
    12月12日消息,近日,神經介入領域醫療器械公司艾柯醫療宣布完成數億元的B+輪融資,由紅杉資本中國基金領投,原有投資方華蓋資本與新進投資機構泰康保險集團共同參投,這也是險資首次入場神經介入領域。融資所得主要用於公司全面推進腦卒中全產品線的布局。
  • MPV整體大幅下行 低端市場全線告急 中高端領域持續火熱
    ,去年同期兩者差距超過了19萬臺,而今年同期兩者差距縮小到11萬餘臺,對於神車而言,MPV榜首的位置到底還能坐多久,這真還不好說。 另一款出道即巔峰的神車寶駿730,銷量持續下滑,前11月份累計銷量排到第四名,就數據和排名看,好像沒什麼問題,但是大家可以看到,它的累計銷量出現了同比41.4%的降幅。
  • 大腦中的神經發生或會持續至87歲!
    2019年4月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西班牙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大腦中的神經發生或許一直會持續到老年階段。
  • 不辜負每一份信任——訪神經免疫疾病領域知名專家陳偉民-中新社上海
    作為上海德濟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陳偉民在罕見的神經免疫疾病領域耕耘20餘年,如今已是國內該領域的知名專家。  神經免疫疾病多被誤診  「神經免疫疾病患者能一步到位找到好專家治癒的機率太小,大多數人被漏診、誤診以及被隨之而來的昂貴醫療費用所困擾。我希望盡己所能,幫助儘可能多的患者,不辜負每一份信任,和他們一起戰勝疾病。」
  • 持續深蹲,多久能看到效果?
    持續深蹲,多久能看到效果?若能堅持快下蹲,一個月左右就能看到效果,但這也要等到腿部肌肉和膝關節都適應了強烈的運動導致的疲勞後才能做到,否則盲目的快下蹲會造成肌肉拉傷和神經斷裂。年青人做這些動作見效快,如果能堅持三個月以上,每次能做到150左右,早晚都能輕鬆一下?太棒了,我年輕的時候就這麼快就蹲起來了,所以感覺身體特靈便輕鬆了,能在和別人戰鬥時輕鬆地接過對方扔過來的磚頭和躲避石頭!山上下河都很舒服。如今,有些年輕人也許不願意這樣做。快起深蹲有其好處,慢起深蹲也有其好處,也許鍛鍊疲勞程度不同吧?
  • 盤點:不同疾病領域生物技術投資的十年趨勢
    2015年6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 --一直以來,對於剛興起的生物技術公司,要搞清楚哪些疾病相關的領域會吸引更多的風險投資和交易資本,都是很困難的事情,這是因為很少有資料能夠全面追蹤這些動態。作者重點分析了在不同的疾病領域,近十年來資金是如何配置的。具體就是從2005到2014年,風險投資的私人生物技術公司,以及兩個下遊市場(即首次募股基金流和大宗交易)。在過去的十年中,通過大約三千次的融資活動,有超過380億美元的風投資本進入了治療性生物技術公司。
  • 聚焦長三角小兒神經領域一體化發展 「華東兒科神經聯盟」成立
    圖說:「華東兒科神經聯盟」成立 來源/醫院供圖(下同)新民晚報訊(記者 左妍)兒科神經領域的特殊性導致其疑難雜症較多,目前長三角地區兒童神經診治領域普遍面臨著診斷難、誤診率高的困境,在這一情況下,發展華東地區神經領域方面的信息資源的共享尤為重要
  • 愛滋病初期症狀會持續多久 愛滋病可以活多久
    愛滋病是一種非常可怕的疾病,因為它可以通過一些途徑傳染,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手段能夠治療,一旦感染了愛滋就意味著死亡。那麼愛滋病初期症狀會持續多久呢?愛滋病可以活多久呢?下面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愛滋病初期症狀會持續多久其實並不是固定的,但是會有一個大概的時間,因為每一個個體的差異都是不同的,我們需要了解清楚愛滋病初期症狀,判斷是否患上愛滋。
  • 神經免疫疾病表型的初步探討
    內表型不是疾病的危險因素,而是疾病狀態的表現,可以是神經生理、神經生化、神經解剖或神經心理學表現,也可以是患者自報的狀態表現(如生活質量)。如果缺乏適當且敏感的檢測技術(如理化檢測技術)或測評方法(如行為學測評量表),就不易識別內表型。由於內表型體現了疾病的特徵且可以對其進行測量,因此在揭示疾病與遺傳之間的關係時,採用內表型較採用疾病症候群(外在表型)更加簡單且直接。
  • 西南醫院神經外科主治疾病
    在此領域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醫療成果二等獎 1項,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通過初審),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10項,發表科研論文41篇,其中SCI 8篇。在此領域獲軍隊醫療成果二等獎1項、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並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軍隊重點項目、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等8項課題資助,發表論文38篇,其中SCI 5篇。
  • 男性性生活持續多久正常?
    核心提示:不少男性將每次性生活的持續時間長短,看成是衡量自己男性能力的標準。性生活時間長短 ≠ 男性能力!男性能力強的真正體現,應該是能「收放自如」地控制洩精,而非單純地用時間長短來衡量。也就是說男人強不強,得女人說的算,你只要讓異性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時間短一點也無所謂。
  • 腦血管痙攣需要多久能治癒好
    提到腦血管痙攣這種疾病,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因為這種疾病對於患者以及患者家屬都造成了很大的傷害,這種傷害不管是身體的還是心靈上的都是巨大的,那麼腦血管痙攣需要多久能治癒好,下面我們就來講解一下。在那些嚴重血管痙攣的患者中,約12%會導致永久性神經功能缺損或死亡。在4-12天之間,臨床可檢測到25-40%。
  • Covid-19 與神經內科疾病
    原創 風城黑鷹編譯 美國醫人Covid-19 與神經內科疾病S.與其他SARS病毒一樣,SARS-CoV-2神經肌肉併發症的報導也出現了,包括可能的傳染性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é syndrome(GBS) 和以肌痛和血清中肌酸激酶水平升高為特徵的肌肉疾病。儘管不如CNS表現常見,神經系統受累的可能性很低,仍需要對患者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並使用電生理學以及神經和肌肉的神經病理學來確定這些表現的真實發生率和特徵。
  • 監管介入平臺關停 ICO投資暴富神話還能持續多久?
    原標題:監管介入平臺關停 ICO暴富神話還能持續多久?監管介入 平臺關停周三晚間,網際網路金融協會發布「關於防範ICO相關風險的提示」,直指ICO存在較大的風險隱患,投資者自行承擔投資風險。這是繼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之後,監管層又一次對ICO存在的風險進行提示。
  • 記太原市中心醫院神經疾病診療中心
    一襲白衣之下,他們救死扶傷的大愛初心始終火熱,他們一絲不苟的工匠精神始終執著。 這是太原市中心醫院神經疾病診療中心團隊不懈的追求和堅實的腳步。 太原市中心醫院神經疾病診療中心是集神經病學內外科專業技術優勢和研究力量,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建立起來的診治體系和團隊。
  • 什麼是殺牙神經? 牙齒殺牙神經後還能用多久?
    什麼是殺牙神經? 牙齒殺牙神經後還能用多久?時間:2017-05-04 11:22   來源:問牙醫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什麼是殺牙神經? 牙齒殺牙神經後還能用多久? 什麼是殺牙神經?
  • 一次CT輻射多久能消掉?醫生的回答讓人大吃一驚
    原標題:一次CT輻射多久能消掉?醫生的回答讓人大吃一驚 雖然CT 檢查有一定的輻射,但其在疾病的診斷中具有優勢,很多患者仍需進行CT檢查。因此,CT檢查的費用以及一次CT的輻射多久能消除等問題一直為人們所關注。為此,家庭醫生在線採訪了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影像科初建平副教授。 做CT多少錢一次?
  • 腦瘤患者能活多久?新療法徹底改變治療格局
    那麼腦膠質瘤最多能活多久呢?其實腦瘤能活多久與患者自身的腫瘤級別和治療抉擇關係極大。以下為膠質瘤患者的預後情況調查表,因調查方式不同,結果可能會有差異。由於隨著腫瘤的不斷增長還會對腦內組織造成壓迫,腫瘤一旦影響到神經功能,會對患者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因此患者應該儘早接受科學治療,若對於在「禁區位置」動刀有著很大顧慮或已被告知「無手術機會」 的患者,也不能自爆自棄、放棄治療。
  • 在頭條號中,申請黃V持續工序某領域優質內容,是多久?
    我想每一個自媒體人,都想恨不得早點讓自己的帳號,過原創加黃V,因為過了原創你的收益單價會提高,而且作品也得到保護,而加黃V則代表著,你在某一個領域裡面,有一定的話語權,代表著你有不斷輸出優質內容的能力。但是事與願違,不是每個人想加就你加上的,也不是想過原創,就能過的,這裡有平臺的嚴格考核,所以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去完成平臺所以考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