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辜負每一份信任——訪神經免疫疾病領域知名專家陳偉民-中新社上海

2020-12-15 上海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新聞12月12日電(記者  姜煜)「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這是西方著名醫生特魯多的一句名言,也是陳偉民醫生給自己的座右銘。作為上海德濟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陳偉民在罕見的神經免疫疾病領域耕耘20餘年,如今已是國內該領域的知名專家。

  神經免疫疾病多被誤診

  「神經免疫疾病患者能一步到位找到好專家治癒的機率太小,大多數人被漏診、誤診以及被隨之而來的昂貴醫療費用所困擾。我希望盡己所能,幫助儘可能多的患者,不辜負每一份信任,和他們一起戰勝疾病。」 陳偉民在接受中新網專訪時表示。

(陳偉民主任為病人看診)

  患者陳老太(化名)來自江蘇南通,多年來一頭痛頭暈、直不起腰,幾個月前突然病情加重,非但行走困難,視力也越來越差,輾轉多家醫院求醫無果,最後找到了陳偉民主任。

  憑藉多年的臨床經驗,陳偉民決定進行增強磁共振檢查。正是這次檢查最終發現了陳老太的病灶,原來她所患的是一種罕見疾病——特發性肥厚性腦膜炎。經過對症治療,陳老太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視力逐漸恢復,基本可以回歸正常生活。

  「在神經免疫病領域,被誤診漏診的人實在太多了。」陳偉民主任說,「因為這類疾病大多從很微小症狀開始,比如一次感冒、一次頭痛。很多人會因為誤診延誤治療,最後導致殘疾。」

  讓罕見病被更多人「看見」

  神經免疫病是罕見病,很多人確診的時候才第一次聽說這種疾病的名字,很多基層醫生都不認識,開展相關診療技術的醫院也很有限。為了讓更多患者及基層醫生了解該疾病,陳偉民只要一有空餘時間,就寫科普、下基層。從2015年至今,他在各大網絡平臺撰寫了近二百篇關於神經免疫病的科普文章,數十萬患者瀏覽、諮詢;他還經常前往安徽、江西等偏遠地區義診,為疑難患者進行疾病篩查,幫助當地醫院神經內科提升診療水平。

  隨著影響力的不斷擴大,陳偉民有了更多機會在更大的平臺向患者普及神經免疫疾病相關的知識。2018年,他受邀參與上海電視臺知名健康欄目《第一診室》擔任主講嘉賓;日前,他又受邀參與安徽電視臺《醫道》欄目的錄製。「我希望罕見病被更多人』看見 』。」陳偉民說。「如果因為我,能讓額外哪怕一個人因此避免誤診,能通過精準治療最終康復,我都覺得值了。」

  越來越多的患者因為義診,因為科普認識了陳偉民。從黑龍江到新疆,乃至澳大利亞等海外地區,每年數千名神經免疫疾病患者慕名前來就診。他負責的神經免疫疾病床位數量不斷擴張,從最初的幾張床位,發展到如今的30張,即便是三甲醫院林立的上海,這也已是數一數二的規模。

  以新治療技術讓患者獲益

  陳偉民先後跟隨國內多位一流神經內科教授學習,積極參與國內外學術論壇了解行業動態和趨勢,讓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快速迭代,讓患者享受到更前沿的治療方式,提高治癒率的同時,不斷降低患者接受治療時的疼痛感、毒副作用等。

  陳偉民介紹說,神經免疫疾病患者過去常用血漿置換技術,但該技術需要使用外源血漿、存在潛在感染風險,只有極少數血漿充足的醫院才能開展。為此,陳偉民深耕「免疫吸附」新技術,這種治療方法無需外源血漿,風險低,讓大量患者從中獲益。開展至今,上海德濟醫院神經內科的免疫吸附技術已在上海市各大醫院處於先進地位。

  陳偉民表示,要讓神經免疫患者得到科學、精準的治療,還需要更多人參與進來,通過神經免疫知識宣傳、基層醫生培訓、神經免疫患者檔案、神經免疫專家檔案庫、醫療保險政府優惠政策等方式,構建起完善的神經免疫疾病防治體系。(完)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姜煜  

相關焦點

  • 上海德濟醫院陳偉民主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及防護
    2020年進入尾聲 人類可能從未如此迫切地 希望自己的免疫系統能更強壯一點 以抵禦沒有新冠特效藥的第二個冬天 然而 你或許不知道 有這樣一群特殊的人 他們時時都在為自己 過分「活躍」的免疫系統提心弔膽 這就是——
  • 神經免疫疾病表型的初步探討
    臨床核心表型與疾病異質性的關係 臨床表現是疾病的外在表型。任何一種疾病最初作為一種疾病實體被確認之前,均有其典型的臨床特徵組合,可與其他疾病進行鑑別,並且可以基於相應的發病機制和病理生理機制假說對其作出解釋,神經免疫疾病也不例外。
  • 神經疾病領域的火熱投資能持續多久?
    這些知名學者下海的大背景就是,2000年開始神經學科領域的技術商業化和風險投資較1990年代大幅增加。這個勢頭一直到2008年的金融危機才被打破。2008年的金融危機導致此後多年神經疾病領域的投資總額處在較低水平。但是,從2014年開始,神經疾病領域的投資開始極速升溫、並且在2015年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某些重大神經類疾病(比如阿爾茨海默病)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風險投資。
  • 薛現明 上海健橋醫院神經內科領域專家 患者眼中的好醫生
    他,是上海健橋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有著近20餘年神經內科臨床診療經驗; 他,是「中國神經內科學科研組成員」,「神經內科資深臨床診療醫師」、「國內神經內科十佳好醫生」; 他,秉承「懸壺濟世」祖訓【專家簡介】具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臨床經驗 薛現明,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從事神經內科臨床醫學治療與研究工作20餘年,具備紮實的醫學理論功底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一直從事神經內科疾病的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對各類型神經內科疾病均有獨到的見解和認識,具備紮實的醫學理論功底和極為豐富的臨床經驗,熟練掌握神經內科疾病學科各種常見病及疑難雜症的診療,專業水平獲得了業界的普遍認可和一致好評
  • SCI專刊徵稿:腸道菌群與神經免疫系統間的相互作用
    Frontiers通過邀請該領域內的專家作為客座主編,以組建前沿專刊的方式聯合各領域專家,研究腸道菌群參與神經免疫系統調節的分子機制,並為開發神經精神疾病的新型診斷和治療方法提供進一步的見識。
  • 11月,全球神經管理、神經經濟學等領域眾多知名專家、學者將聚集杭州~|報名
    會議主題為「神經決策理論方法和神經作業管理」。本次會議特邀國內外眾多知名專家、學者蒞臨,並做學術分享。會議內容涉及神經管理學和神經經濟學等相關交叉學科領域的前沿問題與研究熱點。精彩不容錯過!歡迎國內外相關學者報名參會。
  • 上海交大醫學院耶魯大學聯手建設免疫代謝研究院—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首席記者唐聞佳)耶魯大學在美國本土以外建立的第一個實體研究院昨天落戶上海
  • 上海知名國際醫院專家多學科接力治療脊柱裂新生兒 -中新社上海
    12月22日電 (宋爽陳靜)記者22日獲悉,一名「千裡求醫」的胎兒脊柱裂產婦在上海完成從分娩到新生兒脊柱裂手術的全過程。其中隱形脊柱裂對健康沒有影響不需要治療,顯性脊柱裂則需要儘快手術,否則隨著年齡增長,下肢癱瘓、尿失禁等神經系統症狀可能加重。  7月,一位外地產婦來到此間一知名國際醫院產科門診就醫。此時,她已經懷孕29周。在此前的產檢中,產婦被查出胎兒可能存在脊髓脊膜膨出,於是開始了艱辛的求醫之旅,輾轉從丹東、瀋陽再到上海,最終來到該國際醫院。
  • 不辜負每一份信任!《石頭開花》林永健如何取信於民?
    電視劇《石頭開花》總共20集,以單元劇的形式和觀眾見面,每兩集講述一個故事。十個單元,十組主創團體在十個地區拍攝。繼《青山不負人》《古村情》《七月的火把》之後,昨晚播出的《信任》以真實故事為原型,講述了曉起村從垃圾村變身生態文明鄉村的歷程。男主角林永健在《信任》單元中飾演駐村書記李愛民,無論是神情氣質和表演功底都十分契合劇情發展。
  • 上海比較好的神經內科醫院是哪家?上海虹橋醫院神經內科
    上海比較好的神經內科醫院是哪家?  上海虹橋醫院神經內科是一家以神經系統疾病科學研究與臨床醫學診治為特點,集臨床、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康復為一體的現代化專科醫院。醫院堅持「專科、專病、專治」的醫治特徵,把神經內科病種細化聚焦,解決神經內科常見病中的「疑難」,專業詳盡的病種區分,真實凸顯了專科專病專治的共同優勢。
  • 陳偉民 | 重慶大學光電工程學院教授
    ▍《照明工程學報》版權所有©陳偉民重慶大學光電工程學院教授
  • 上海專家嘗試免疫監測治療骨肉瘤 變被動抵禦轉為主動防範
    醫學專家正探索開展骨肉瘤的免疫監測治療,希望通過激活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抗癌。 受訪者供圖中新網上海3月26日電 (記者 陳靜)青少年時期人的骨骺生長活躍,骨肉瘤是青少年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是青少年腫瘤最常見死亡原因之一。
  • 第一地鐵記者陳偉民:讓哈爾濱人初識地鐵
    晨報7月8日訊 1993年,時任《東方晨報》(《黑龍江晨報》前身)記者的陳偉民採寫了一篇名為《哈爾濱,何時能圓地鐵夢》的文章,文章刊發後,在哈爾濱市民中掀起不小的波瀾。就是這篇文章和後來的系列報導,讓哈爾濱人初識了地鐵,從此對地鐵產生了美好的憧憬。
  • 楓林國際臨床免疫論壇上海召開 探討嬰幼兒預防肺炎球菌|美通社
    2019年4月24日-30日是世界免疫周,今年的主題是「接種疫苗,共防疾病」。楓林國際臨床免疫論壇於2019年4月17日-4月19日在上海召開,國內外相關領域頂尖專家就當前原發性免疫缺陷病 (PID) 領域的熱點問題,如真菌感染的免疫問題、EBV 感染的免疫問題、疫苗接種的免疫問題等,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春季是呼吸道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高發季節。
  • 真心信任你的句子,不可以辜負
    2、我真心信任你,你不可以去辜負,真心信任就像一位正在臺上表演的小之醜,他操弄著兩個人之的感情和關係,好或者糟取決於不辜負與辜負的一念之間。不被辜負的真心信任,就像表演成功收穫的掌聲,人們在意的是成功不是醜;被辜負了的真心信任,就像表演不成功獲得的喝倒彩,人們在意的只有醜。
  • 上海虹橋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謝彥英為你揭秘:如何修復受損神經
    【上海虹橋醫院神經內科·疑難神經內科疾病專業】是集神經內科疾病預防、診療、宣教於一體的現代化特色專業診療醫院。    以專家立院,上海虹橋醫院神經內科匯聚了多名京滬名醫,神經內科業界知名人士謝彥英常年坐診,原華山醫院全國知名神經內科診療專家王培良教授,原上海同濟醫院神經內科專家侯輝光、陸振康教授不定期來院會診
  • 神經介入領域醫療器械公司艾柯醫療獲數億元B+輪融資
    這次融資距離艾柯醫療上一輪B輪融資僅過去半年,紅杉資本中國基金與華蓋資本都連續兩次參與,二者作為醫療投資領域的明星投資機構,艾柯醫療究竟是有何核心優勢,吸引了資本的持續投資認可?除此之外,艾柯醫療背後的投資方還包括有博遠資本、比鄰星創投等知名投資人。
  • 聚焦長三角小兒神經領域一體化發展 「華東兒科神經聯盟」成立
    圖說:「華東兒科神經聯盟」成立 來源/醫院供圖(下同)新民晚報訊(記者 左妍)兒科神經領域的特殊性導致其疑難雜症較多,目前長三角地區兒童神經診治領域普遍面臨著診斷難、誤診率高的困境,在這一情況下,發展華東地區神經領域方面的信息資源的共享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