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是人類的起點和最後歸宿,歷朝歷代的政治集團都把民眾以食為天,作為治國理政第一要務。吃看起來微不足道,然而一旦養成習慣,它又往往和童年夢故鄉情交織在一起,終生難忘。人們大都喜歡母親之味,難忘故鄉情。如果討論那裡的美食最好,那些美味最佳,永遠沒有標準答案。但有一條必須承認,滾滾長江亦有源。棗莊有7300多年的人類活動足跡,是史學界公認的我國黃淮海地區最早迎來人類文明曝光的沃土之地。有了人才有了吃,這難道不是常識嗎。
大煎餅源於棗莊
千百年來,煎餅卷大蔥可謂是棗莊人的風味傳統主食中的主食。大煎餅為什麼會源於棗莊呢?做煎餅離不開石磨,只有磨成糊子的糧食,才能烙出大煎餅。
石磨出現之前,人們對糧食的深加工,幾乎無能為力。石上燔谷,說明我們的先民最早將穀物直接放在火中(火中取慄)或放在石板上烤熟了吃。春秋時魯國,一個管地(曲阜南四十裡滕國魯寨)叫"班″的木匠,被眾人叫成魯班,他發明了攻城的雲梯和磨麵的"磑″,在古代即相當於目前的石磨。
據舊《嶧縣誌》(嶧縣於1960年撤縣建市,現為棗莊市轄區)卷五《山川》記載:″圓山(距棗莊市中區西北15公裡處)圓而四垂,狀如覆釜,山多砂石,可為砥礪。土人制為磨,堅硬可久,行銷數省,尤以山頂者為佳。今山上採取已盡,山左右數裡內嶺阜,亦開塘無數。塘皆寬長數丈,積水深不可測。″從舊《嶧縣誌》這段文字記載來看,棗莊人鑿石為磨,歷史久遠。同為棗莊轄區的滕州龍陽鎮龍山村前小河旁的一塊叫"百家石″的地段,相傳就是當年魯班率領"百家石匠″鑿造石磨的地方。石磨的出現,帶來了糧食加工的大革命,把人類一下子推進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吃的文明時代。
古嶧縣也好,古滕國也好,兩地都在魯南的棗莊,足以說明棗莊是大煎餅的發源地。至今大煎餅仍屬民間百姓的主食,尤其在廣大農村,更是一日三餐主食為煎餅。
山東人吃煎餅世人皆知,而目前惟棗莊人一日三餐以煎餅為主食,而且花樣繁多。現存棗莊博物館,在棗莊渴口釣魚臺下出土的東漢墓葬中的陶磨,上下兩棋,下棋連著磨盤,並有磨嘴,其型制完全與今日之磨相同。陶磨出現在石磨之後應該是肯定的。
石磨轉動,添進磨眼去的是一勺一勺糧食,磨出來的是麵粉或糊子。麵粉加水一和,揉巴揉巴成了團,團巴團巴成了饃,擀巴擀巴成了麵皮,切巴切巴成了麵條,包巴包巴成了水餃,拍巴拍巴成了缸貼子,旋巴旋巴成了大燒餅,烙巴烙巴成了大煎餅。目前,棗莊地區煎餅的品種少說也有十幾種,惟大煎餅屬民間主食。
"大滑答子貨″原本是食品
《金瓶梅》第二十三回中曾寫到:″你好人兒,原來是個大滑答子貨。″
″大滑答子貨″在《金瓶梅》中是以食品去形容人。這句話目前在棗莊民間仍然普遍使用,婦孺皆知。那麼,"大滑答子貨″是指何物呢?恐怕惟魯南棗莊人知道這個詞語指的是何物是何意。
"大滑答子貨″原本是一種食品。眾所周知,山東人愛吃煎餅,殊不知魯南棗莊人一日三餐主食離不了煎餅。大滑答(塌)子就是煎餅,但不是好煎餅。滑答子煎餅,一般是在烙煎餅時,由於鏊子不淨,又剛燒熱,鏊面熱涼不勻,烙前必須用油布子擦拭鏊子,因此,煎餅糊子攤在鏊子上打滑,沒有沾上糊子的鏊面部分,再復塗些糊子,造成第一張煎餅厚薄不勻,煎餅扒在鏊面上不易被揭下,揭下後還需要翻個面放鏊子上塌一塌,才可烙熟。婦女們把烙出來的第一張煎餅便稱其為一一"大滑答(塌)子″煎餅,亦稱"滑答子或塗鏊子″煎餅。大滑答子煎餅質厚、發粘、色差,幹後又發糨,一般人難以下咽,非生活困難的家庭,大滑塌子煎餅都泡後作餵養家畜家禽的飼料或再經複製加工後才可供人食用。
棗莊人如果罵誰滑頭,尤其是罵刁蠻不講理,無理強辯,動不動就撒潑,擺孫二娘架勢的婦女時,總喜歡用:"別理她,她是個大滑答子貨。「由此可見,《金瓶梅》的"大滑答子″的"答″應為"大滑塌子″的"塌″,"貨″字在這裡則為助詞,起加重語氣的作用。
菜豆腐的寓意
在棗莊民間,菜豆腐作為家常菜,在大酒店菜豆腐則作為家常特色菜,加工食用均很普遍。
據傳說,菜豆腐還與魯班爺有關呢。人們都知道班門教子的傳說。相傳,魯班六十歲得子,九十九歲壽終。老年喜生貴子,更望兒子能成材,繼承父業。可那小少爺競屬於″老子置地兒享福″的坐享其成之輩,個子不高,拉鋸拉下線,錛木頭砍腿,學了幾年,打個板凳還三翹腳。魯班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便把多半輩子磨禿的鑽,用鈍的斧,使過的鋸,都堆在其兒子睡覺的床前,還一日三餐親自下廚做菜豆腐給兒子吃。魯南棗莊人說,青菜配黃豆,強似魚和肉。不到一年,小少爺長高了,體壯力強,還長了心眼。父親的十八般武藝他都學到了手,並傳給後人集結成了《魯班傳》,發揚光大了公輸班功業。
後世工匠們不忘"班門教子″的家風,每當收徒弟時,便效仿祖師爺魯班的做法,先熬一鍋菜豆腐讓徒弟們吃吃。世事沿承,菜豆腐便在棗莊大地流傳至今。
菜豆腐又叫小豆腐,其做法很簡單,幾把青菜葉,兩把黃豆錢,外撒一撮鹽煮製而成。在棗莊一帶,至今人們還把菜豆腐叫作″師傅菜″。
目前,"魯班傳人″早就列為當地人社部門舉行技能競賽的品牌,″工匠精神″也成為全國技能弘揚的目標。
喝″豆腐湯″的傳說
在棗莊民間,跟魯班有關係的吃,除大煎餅、菜豆腐外,還有老輩傳下來的送殯叫喝″豆腐湯″。據民間傳說,魯班活到九十九歲壽終,在當時人活七十古來稀的時代,算是高壽了。魯班死後,徒弟們為了感念師傳的師德人品,就聚在一起,喝頓″豆腐湯″喻示師傅的一生清白。
另一傳說是,人死了稱為白事,孝子披麻戴孝均為白色,吃的飯也要白饅饅,吃的菜也要白豆腐。又因送殯孝子往往準備不足,來弔唁的賓朋較多,準備的菜可能不夠,做好後可再多加些水,於是,豆腐菜就成了豆腐湯。目前,喝豆腐湯演變成了棗莊民間悼念送別先人辦喪事的專用聚餐詞語。
題外話:中央電視臺在新聞聯播和早間新聞前的廣告中有一句話:好客山東,長壽山亭。山亭是棗莊的一個轄區。墨子、魯班可能是同時代的棗莊人,墨子活到九十二歲,魯班活到九十九歲,可見棗莊古今就是長壽之鄉。魯班宴、墨子宴,筆者在十幾年前就按照主題設計而成,還真苦於無用武之地,無法展示。如若定格,無疑可為棗莊旅遊業增光添彩。
作者:王新權
圖片來源網絡
微遊棗莊 編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