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周惠雯蕊 通訊員 吳長遠 趙之進 日喀則報導
暮春時節,從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驅車沿省道203往東北方向行進20餘公裡後,跨過艾瑪大橋,進入南木林縣境內,一望無垠的綠色映入眼帘,與此前沿途所見迥然不同,這裡便是由山東濰坊援藏幹部人才援建的雅江北岸生態示範區。
十四年前這裡還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風吹石頭跑,地上不長草,氧氣吃不飽」的戈壁荒灘,海拔4200多米的南木林縣幾乎看不到樹木,生態環境極其惡劣。2007年6月,山東濰坊第三批援藏幹部人才進駐南木林縣,決定從植樹造林入手,改變當地生態環境。
在千百年樹木難尋的高原上種樹?消息傳開,當地幹部群眾既不理解也不支持。面對質疑及難以戰勝的風沙和土壤條件,山東濰坊援藏幹部人才毫不動搖,絞盡腦汁想辦法,多方徵求專家意見。根據專家意見,優先選擇公路兩旁土壤條件較好的區域,採用「三大一深」(大坑、大苗、大水、深栽)植樹方法,栽下柳樹、楊樹10萬餘棵,同時加強後期管護,結果成活率達到80%上。
這更加堅定了山東濰坊援藏幹部人才植樹造林的信心和決心。此後,他們繼續交通幹道兩側和縣城道路兩側大量栽植柳樹、雪松、紫葉李等綠化樹種,縣城終於有了綠色,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南木林縣幹部群眾的疑慮徹底打消了。
2011年,山東濰坊第四批援藏幹部人才進駐南木林縣,繼續植樹造林夢想。此他們看中了艾瑪大橋以西、雅江北岸的那片戈壁荒灘,專門聘請內地林業專家進藏,探索戈壁荒灘改良和植樹造林的可行性。經過試驗,不毛之地終於種活了柳樹、楊樹。山東濰坊第四批援藏幹部工作組果斷決策,投入援藏資金5700萬元、整合各方資金1.79億元,組織實施雅江北岸生態示範區項目,從此拉開了南木林縣植樹造林規模化發展的大幕。
山東濰坊第五、六批援藏幹部人才在這片區域接續奮鬥,持續做大做強植樹造林文章,截至2018年底,累計完成造林4萬餘畝,栽植新疆楊、榆樹、柳樹、藏川楊、小青楊、沙棘等苗木200餘萬株,建設綠色走廊林網50公裡,修挖水渠50公裡,昔日戈壁荒灘終於變成了生態綠洲,創造了高原植樹造林奇蹟。
南木林縣幹部群眾植樹造林
富於進取的山東濰坊援藏幹部人才沒有就此止步,又動起了如何既「綠荒灘」又「富口袋」的心思,做起了生態、產業、扶貧融合發展的文章。他們按照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理念,在艾瑪鄉德慶村投資500萬元建立了佔地300畝的「湘河谷」經濟林產業扶貧試驗示範基地,引進海棠、元寶楓、紫葉稠李、平歐榛等18個37類美化綠化及經濟林樹種試種取得成功。2018年,又引進濰坊金絲達實業有限公司在南木林建設萬畝海棠園項目,該企業投資1600萬元在南木林鎮米如村的山嶺上建設了1000畝經濟林示範項目,成功栽植絲棉木、金葉榆、海棠等經濟樹種15萬株,2019年5月成功策劃舉辦了首屆南木林高原海棠節,吸引全國及西藏各地遊客7000餘人。
2019年7月,山東濰坊第七批援藏幹部人才進駐南木林縣,繼續圍繞林木產業做文章,積極引導金絲達公司在孔阿村、山巴村兩處區域擴種海棠2000餘畝,並制定了未來幾年擴種規劃,最終將達到1萬畝規模。同時引進經濟林產業產品配套深加工項目。目前,濰坊金絲達實業有限公司生產的高原海棠果、海棠白蘭地酒、元寶楓油等深加工產品已經上市銷售,年銷售收入1600餘萬元。
南木林縣金絲達萬畝海棠園項目
山東濰坊第七批援藏幹部人才副領隊、南木林縣委常委、副縣長耿懷金表示,到目前為止,雅江北岸生態示範區累計投入資金2億多元,植樹造林4萬多畝。現在,這片區域風沙減少了1/3,核心區氧氣含量提高了5%,空氣溼度增加了10%!
山東濰坊第七批援藏幹部人才領隊、南木林縣委常務副書記張志強表示,發展林業,不僅改善了生態,推動了地方經濟發展,也帶動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雅江北岸建設生態示範區、「湘河谷」經濟林生態產業試驗示範區、金絲達萬畝海棠生態園等3個項目,解決了2200多人就業,每年幫助困難群眾增收近3000萬元,為南木林縣脫貧摘帽作出了積極貢獻。今後,將繼續做強做優林木產業化文章,擦亮濰坊生態援藏名片,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疊加呈現,為築牢生態安全屏障、造福南木林人民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