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對口援藏20年 辣椒炒肉成高原上的「自助餐」

2020-12-17 湖南頻道

隆子縣縣委辦主任鍾飛彪是一名湖南援藏幹部,9月3日,他向記者講述為村民尋找飲用水水源的經過。圖/瀟湘晨報記者 周喜豐

  滾動新聞記者 周喜豐 實習生 周慧琳 西藏山南報導

  4000公裡,湖南長沙到西藏山南的路程;4300米,兩地海拔高度差。

  遙遠的空間距離,沒有妨礙兩地密切聯繫到一起。

  今年是湖南對口援藏第20個年頭。20年間,西藏山南地區打上了湖南烙印,這裡,可以吃到正宗長沙米粉、辣椒炒肉,可以聽到《劉海砍樵》《洞庭魚米鄉》;高原土特產如紅土豆、藏雞蛋、犛牛肉、藏香豬,也源源不斷走向長沙,走向湖南。

  自2014年6月開始,湖南第七批援藏幹部、山南地區水利局副局長龍環帶隊,在山南隆子縣熱榮鄉且康村駐村一年。援藏幹部生活到底什麼樣?他們怎樣搭建兩地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近日,瀟湘晨報記者深入山南地區,追訪湖南援藏幹部身影,記錄他們的生活。

  飲食 過期的午餐肉罐頭,也是餐桌上的美味

  荒涼壯麗的青藏高原,皮卡車在海拔4000米以上攀爬,顯得軟弱無力,時間也仿佛慢了下來。

  圍著山體,盤旋、上升、盤旋、上升……山路纏繞,看起來很近,走起來很長。在這裡,人們寧願用時間來表達距離。3小時後,龍環從山南地區行署所在地澤當鎮回到了他駐村的隆子縣熱榮鄉且康村村委。

  國旗在風中獵獵。這裡到長沙的路程是4000公裡,而海拔高度從長沙的60米上升到4300米。從2014年6月開始,湖南省第七批援藏幹部、山南地區水利局副局長龍環帶隊在這裡駐村一年。

  回到村委,迎接他的是廚房裡飄出的湘味。8月18日下午6時,駐村隊員央吉卓瑪已經忙開了,除了辣椒炒肉,還有蘿蔔燒肉、花菜和茄子。

  駐村的日子裡,隊員們一日三餐都要輪流動手,央吉卓瑪說:「這算是我們的自助餐,辣椒炒肉是龍局長教的。」

  隔壁是一個「倉庫」,堆積著大米和前一天才從縣城採購來的蔬菜,茄子、包菜、四季豆、大蒜、冬瓜……這是隊員們兩個星期的夥食。

  物價很貴。比如,小米椒20元一斤、牛肉45元一斤、豬肉18元一斤、排骨25元一斤。「還是凍庫裡的,」龍環說,每人每月所交的300元夥食費遠遠不夠,需要出去「化緣」,才能填補缺口。

  「條件有限,我們只能儘量地做到衛生、整潔。」在一個角落裡,7箱午餐肉罐頭被記者發現了,其中3箱的生產日期卻是2010年10月19日,保質期只有3年,過期快一年了。「過期了,也都這麼吃。」隊員們似乎沒覺得有什麼不妥,在高寒地區,這個過期罐頭也是餐桌上的美味。

  大家開心地品嘗這難得被改善一次的夥食,會議室裡洋溢著生活的氣息。平時,且康村、才麥村、沃塘村三個村的12個駐村幹部都聚在一起吃飯。這天,在村委會打點滴的村民旺傑也正好趕上了這頓看似豐盛的「自助餐」,「有時候,村裡的一些五保戶會過來吃飯,說是12個人,其實經常有十四五人。」

  飯桌上,有一瓶快要見底的剁辣椒。這是龍環用小米椒自製的,很辣,龍環卻吃得津津有味,滿頭大汗。「在高原吃辣椒並不好,會使血壓升高,但另一面,卻可以促進排汗。」龍環解釋說,因為高原的特殊氣候,很少出汗,代謝不暢,會導致嘌呤升高,不少援藏幹部都患上了痛風。他需要辣椒來刺激排汗,同時,作為一個湖南人,他愛吃這個。

  援助 找乾淨水源,援藏幹部的「頭等大事」

  夜幕降臨,龍環開始走家串戶,這成為其駐村工作的一部分。

  鄉村的改變應從最基礎的做起。龍環希望能夠加快這裡的引水工程和農田灌溉渠道的建設,他同時驚訝於高原飲水的不易,「在內地打一個機井可能只需要幾千塊,而這裡需要十幾萬元。」

  事實上,老百姓的飲水問題往往成為駐村幹部最先體察到的民情。億萬年前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塑造了「世界屋脊」,也造就了這裡脆弱的地質和豐富的水資源,然而,人們卻難以喝到令人放心的、乾淨的水。

  在隆子縣雪沙鄉米西村駐村的湖南援藏幹部鍾飛彪,也在為村民的飲水問題奔忙。

  峽谷之中的一條河流從米西村譁譁流過,卻不能飲用,「重金屬超標,老百姓長期飲用,會產生大節病。」

  因為地質頻動,水源地經常變化,今天鋪設的管道,可能明年就沒水可用,還要重新尋找水源、鋪設管道,在很長的時間裡,當地村民只能到鄉裡固定的水源背水。另一怪狀是,一到雨天,全是「黃泥湯」,冬天水量很少,經常無水可喝。淨化設備在當地仍然難以應用,「內地建一個農村安全飲用水項目,需要四五百萬元,而在西藏行不通,這裡人口少,居住又分散,大型淨水設備投資太大,不現實。」

  鍾飛彪說,2013年8月,剛駐村不久,第一次上山為村民尋找可用的水源,他能夠清晰地聽到心跳聲急驟地砰砰作響。一共找了三個引水源,最終選定的是一個高山溝谷,雪水和泉水融合,水質較好,水量較大。

  「今年11月就能夠建成。」鍾飛彪說,這一引水工程將與村裡圈養藏雞項目統籌考慮,總投資120萬元。

  鍾飛彪認為,藏區鄉村經濟的發展,需要引入現代的產業觀念。剛剛駐村的時候,他得知,整個米西村只有20頭豬,但經過調查,發現大量可以挖掘的潛力。

  「我們計劃在米西村建立三大基地,一是養殖業,可以養雞、養豬、養牛;二是建溫棚,發展人工種植;三是建立糌粑、酥油加工廠,這裡的酥油出名,可打造雪沙品牌。」鍾飛彪介紹,常德援助隆子縣資金將有4000多萬元,其中大部分會向鄉鎮、民生傾斜。

  雪沙鄉31歲的鄉長李端也是常德人,大學畢業之後來到隆子縣工作。他說,雪沙鄉因為海拔高,村民們收入最大的一部分是挖蟲草和貝母,而今需要改變的正是這種單一的經濟模式。

  親情 妻子探親前喝紅景天泡的水,「喝到嘔」

  鄉裡的生活艱苦且枯燥。李端講了一個段子:峽谷中經常大風忽起,倒灌進簡陋的廁所,一不小心,會將廁紙吹到臉上,或者把尿液刮到臉上。

  「在這裡,只有自己讓自己快樂,不然不可能適應」,在西藏生活了8年的李端說。

  事實也是如此。相隔千裡的相思之苦,往往讓援藏幹部對家人心懷愧疚。多位援藏幹部坦言,當初在作出援藏選擇的時候,他們一開始都沒敢告訴家人。

  這個夏天,龍環的妻子張嬋帶著兒子去山南探親,母子倆特地來到龍環駐村的且康村住了兩晚。從一個妻子的角度,她想看看丈夫是不是受得了。

  整理龍環床鋪時,樓板上掉下來的泥土到處都是,丈夫背部因為出疹子而沾到襯衣上的血點,飲水管裡流出的渾水,令張嬋感到心酸。

  這是一個特別的經歷。張嬋2013年去山南探親時,由於準備不充分,一到高原,她當天就病倒了,被送到醫院打吊針。「這麼多年,只打了兩次點滴,一次是生孩子,一次就在山南。」張嬋說,今年,她提前做了充足的準備,購置了西洋參,提前十天開始喝紅景天浸泡的藥水,「那種肥皂水的味道,喝到嘔。」

  湖南援藏幹部、山南地區人大工委副秘書長朱遠紅對於援藏有自己的理解。因為主動申請,她成為湖南省人大第一個援藏幹部,並和趙玲芳(任山南地區環保局副局長)一道,成為湖南七批援藏幹部中僅有的兩名女性。

  2013年7月進藏前,女兒拉著她,哭了,「我要媽媽」。丈夫在武漢工作,女兒在長沙只能由奶奶、外婆帶著,對於一個母親,這是更深的不舍。

  到西藏後,女兒打來電話說,「媽媽,你放心,我會好好學習」。女兒還拍了一張照片發給媽媽,敬了一個少先隊禮,身披綬帶「援藏光榮」。這張照片成為朱遠紅手機上的屏保。

  今年7月下旬,一家人來到山南探親。但朱遠紅因為工作忙,只能周末陪陪他們。8月15日,女兒回長沙的時候,又哭了,她拉著朱遠紅的手,要一個承諾:明年過生日的時候,回去陪她。朱遠紅答應了這個可能難以實現的要求。

  「大人對孩子的教育,除了言傳還有身教,我相信孩子長大了,應該能理解母親當初的選擇。」朱遠紅說。

  印記 這裡有湖南大道和三湘大道,還有長沙米粉

  貢嘎縣農牧局局長高尚軍正在考慮向上級打報告,申請在貢嘎的湖南技術援藏幹部能延長一年。「這邊人才緊缺,內地的技術幹部能力很強。」高尚軍害怕這些技術幹部成為匆匆過客。

  在廣袤的西藏大地,20年來,來自全國各地的六千名援藏幹部走過西藏的每一個角落,揮灑他們的才華與心血。在湖南援藏幹部、貢嘎縣副縣長洪孟春看來,要做的還有很多。

  每到11月底,一年一度的中國中部(湖南)國際農博會將在長沙召開。如何將當地的土特產,比如紅土豆、藏雞蛋、犛牛肉、藏香豬等賣到農博會上,推向全國,既是貢嘎縣也是湖南援藏幹部的一項重要工作,「比如去年,我們就得到了長沙市政府和雨花區政府的大力支持,提供了很好的展位,並免除了展位費」。

  高尚軍說,在過去的8屆農博會上,來自貢嘎的高原特產,銷售額從200多萬元到2400多萬元,翻了十倍。

  20年的對口援藏,在山南地區打上了湖南的烙印。湖南大道和三湘大道縱橫交叉,寬闊、平坦,儘管沒有長沙五一大道、韶山路的高樓密集、車水馬龍,卻給這座城鎮帶來強烈的秩序感。

  「湖南援建」的項目抬頭可見,澤當鎮已發展成頗具規模的現代化城鎮。在這裡,經常可以看到帶湘字牌照的越野車,可以吃到正宗的湘菜,可以吃到長沙米粉。

  「可以說,歷史上第一個援藏幹部就是文成公主。」山南地委宣傳部長嘎瑪旦巴打了個形象的比喻。

  今日山南,已成為藏中經濟區最具活力和潛力的重要增長極。嘎瑪旦巴說,2013年,山南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6.6億元,完成財政收入7.9億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7099元,均處於全區中上水平。

  8月15日,在湖南援建的體育場內,歌舞飛揚,一年一度的雅礱文化節在這裡開幕。當地希望通過打造文化節,以節會友、招商、富民。

  最具湖南特色的花鼓戲《劉海砍樵》和湖南民歌《洞庭魚米鄉》在山南唱響。在嘎瑪旦巴看來,對口援藏帶來了現代的思想觀念和物資的富有,下一步,還需要在文化上進一步交流,「要讓西藏了解內地,內地了解西藏」。

相關焦點

  • 湖南教育援藏:在雪域高原傾聽花開的聲音
    2019年7月,湖南省選派「組團式」援藏教師15人對口支援山南市第三小學,「援藏援疆萬名教師支教計劃」教師31人對口支援貢嘎、扎囊、桑日、隆子四縣5所初中。一年多的時間,湖南援藏教師克服高原反應,堅守高原講臺,堅持送經與取經、線上與線下、融入與引領相結合,將湖南的好資源好經驗好做法帶到山南,架起了湘藏交流、民族團結的「連心橋」,以初心、情懷、熱血和擔當,逐夢在格桑花綻放的地方,湧現出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山南市三小援藏教師周志:孩子們的笑臉,是我幸福的源泉
  • 援藏燈光設計師朱丹:拉著兩車燈泡上高原
    2020年援藏,朱丹(右)和旦增(左)在《次仁拉姆》燈光對光編程現場。「有演員有觀眾、有演員站立的地方就稱之為舞臺」。----------------2005年,剛剛從中央戲劇學院畢業的湖南姑娘朱丹,隨國家京劇院京劇藏戲《文成公主》劇組第一次踏上了西藏這個遙遠而陌生的高原。那是她畢業後設計的第一部劇目,也成為第一個援藏的漢族女燈光設計師。當時的她並沒有想到,自己和西藏並不只有一「劇」之緣。
  • 高原美食湖南買!山南攜12家企業參展中部農博會
    據悉,此次山南特裝展館以「湘遇山南 藏品入湘」為主題,由湖南第九批援藏工作隊組織12家山南特色本土企業攜青稞、犛牛、高原蜂蜜、高原果蔬、高原葡萄酒和高原藥材等七大類108種高原特色產品參展。其中6家企業是第九批援藏工作隊招商引資落地企業,展示展銷產品42種。波美度達到43的巔峰貢蜜。
  • 20位援藏教師「接力」援藏
    ……8月31日,在鄉城教體局召開的援藏教師座談會上,老師們紛紛用真摯的話語,訴說著初上高原「援藏支教」的心聲。2020年8月30日,為繼續做好瀘縣教育對口幫扶工作,20名瀘縣援藏教師揮別家人8月31日,鄉城縣教體局召開了2020年援藏教師座談會。9月2日,援藏老師們經過兩天迅速調整,走上新的崗位,積極開展工作。此次援藏教師隊伍中,最年輕的是來自瀘縣立石學校唐立明老師,他談到:「為了讓更多孩子接受優質的教育,讓孩子們學習更多的知識文化,我會盡心盡力,在教師崗位上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 湖南教育援藏:讓格桑花與芙蓉花競相綻放
    2019年7月,湖南省選派「組團式」援藏教師15人對口支援山南市第三小學,「援藏援疆萬名教師支教計劃」教師31人對口支援貢嘎、扎囊、桑日、隆子四縣5所初中。一年多的時間,湖南援藏教師克服高原反應,堅守高原講臺,堅持送經與取經、線上與線下、融入與引領相結合,將湖南的好資源好經驗好做法帶到山南,架起了湘藏交流、民族團結的「連心橋」,以初心、情懷、熱血和擔當,逐夢在格桑花綻放的地方,湧現出了許多動人的故事。
  • 上海松江對口支援西藏定日25載,高寒缺氧不抵援藏情長
    1994年7月,中央召開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議,上海開始援藏工作。根據上海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按照「分片負責、對口支援、定期輪換」的援藏工作方針,松江於1995年起對口支援定日縣。1995年5月至今,松江選派了9批,共32名援藏幹部對口支援定日縣。
  • 【優秀教師事跡展播】皮玉傑:讓湖南精神綻放在雪域高原
    ,湖南師範大學畢業後,她前往西藏隆子縣中學對口支教一年半,讓湖南精神在雪域高原開出了美麗的「格桑花」。支教完成後,她回到家鄉,繼續在教師崗位上發光發熱。在澧縣一完小二年級一班的教室裡,皮玉傑正在給孩子們上數學課,今天的授課內容是計量單位的識別,授課中的知識搶答和「大拇指教學
  • 雪域高原上潔白的哈達——常德一醫麻醉科醫生雷奇援藏手記
    紅網時刻常德11月18日訊(通訊員 雷奇)位於西藏南部的山南地區隆子縣是常德市的對口支援縣。今年4月,常德市第一人民醫院麻醉科雷奇醫生成為對口援藏團隊中的一員,開展了為期半年的援藏幫扶工作。援藏期間他寫下了這篇手記。
  • 湖南組團式教育援藏首創聯校模式
    啟航篇:勇擔重任   2016年4月,為補齊西藏教育短板,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改變藏區面貌,根本要靠教育」的重要指示,國家教育部、發改委、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出臺了《「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實施方案》,組織對口援藏的17個省市各對口援教一所西藏中學。
  • 援藏幫扶 雪域高原上的株洲「安吉拉」
    2017年5月,株洲市中心醫院的易新民、李立新、劉偉、符孝磊、紀青等5名黨員告別親友,踏上了雪域高原。為了按時參加組織生活,他們在扎囊縣人員醫院成立了臨時黨支部,並在6月29日召開了第一次學習討論會。如何將援藏與黨建有機結合?成為他們討論的主題。很快,這群人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
  • 高原上的格桑花——遂昌援藏教師五上高原
    8月19日凌晨2點,在夾著沙塵的冷風裡,有著整整兩年援藏曆程的遂昌援藏教師潘琳琳,第五次抵達了熱愛的校園——西藏自治區拉薩那曲高級中學。自2018年8月入藏以來,眨眼之間已是兩年有餘,這已經是她第五次來到高原。
  • 山東濰坊援藏幹部人才致力生態援藏 創造高原奇蹟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周惠雯蕊 通訊員 吳長遠 趙之進 日喀則報導  暮春時節,從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驅車沿省道203往東北方向行進20餘公裡後,跨過艾瑪大橋,進入南木林縣境內,一望無垠的綠色映入眼帘,與此前沿途所見迥然不同,這裡便是由山東濰坊援藏幹部人才援建的雅江北岸生態示範區
  • 湖南援藏教師方田根:兩度入藏,一腔赤誠
    兩度入藏,一腔赤誠——記湖南援藏教師方田根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餘蓉 從湖南長沙到西藏山南,從擔任山南市第三高級中學的生物教研組長到擔任貢嘎縣中學的副校長,湖南師大附中博才實驗中學教師方田根兩度入藏
  • 暖心,3年來廣東派出695名教師援藏支教
    陽光遍灑雪域高原。林芝的春天,如期而至。4月8日,來自廣東等地的8名幼教專家啟程奔赴西藏林芝地區,為100名幼兒園青年教師開講,開啟2019年首期「粵藏同心幼教培訓工程」。恰逢全國援藏展覽館在廣東對口支援的魯朗國際旅遊小鎮開館。援藏日記、登山杖、禦寒大衣……各種展品見證著廣大援藏幹部的辛勞付出。廣東省對口援助林芝25年來,計劃內累計投入資金56.55億元,並派出八批431名援藏幹部前赴後繼來到高原,盡心竭力促發展。
  • 雪域高原上的博導法官——記中央第八批援藏幹部郝銀鍾教授
    7月16日,郝銀鍾再次來到自己的工作聯繫點——地處平均海拔近4000米的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桑珠孜區人民法院,督導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重點針對審判執行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短板,分析案情、研判指導,協調有關部門儘快幫助解決制約法院健康發展的瓶頸問題,同時看望奮戰在邊境線上的駐村幹部。援藏3年來,類似這樣的調研有過多少次,郝銀鍾自己也數不清。
  • 對口支援林周23年:鐫刻在雪域天堂的蘇州榮光
    原標題:鐫刻在雪域天堂的蘇州榮光 ——蘇州與林周對口支援23年綜述 八月西藏,雪山巍峨,格桑花開。清晨,陽光照射在世界海拔最高河流之一的拉薩河上,散發出金色的光芒。從拉薩市區驅車65公裡,向西、再向北,就是素有「天然沃土」美稱的林周縣。
  • 20多年對口支援情!西藏那曲昨晚在溫州上演匯報答謝演出
    50多名來自西藏那曲市的演職人員,用一場充滿藏北風情的歌舞盛宴,表達那曲54萬各族群眾對浙江和溫州人民對口支援的感激之情。伴隨著悠揚的羌塘牧歌,獨具藏北特色的開場舞《幸福那曲卡》拉開演出序幕。女聲獨唱《再唱山歌給黨聽》、女子舞《羌塘卓姆》、原生態歌曲《牧歌》《草原英雄》、男聲獨唱《高原紅》《天路》、舞蹈《歡騰的阿布霍》、女聲獨唱《念在羌塘》、服飾表演《草原情》、男子舞《剪羊毛》、男聲獨唱《援藏大哥》……一個個原汁原味的民族歌舞節目,將藏族人民的熱情奔放演繹得淋漓盡致,讓現場觀眾耳目一新。
  • ...援藏醫生魏永佳 冒翻車危險進山義診高原反應嚴重也不落下一個...
    16日13時許,當記者採訪7月末剛剛從西藏歸來的哈工大附屬省醫院南崗院區耳鼻喉科援藏醫生魏永佳時,他還沒適應過來平原地區的作息時間,好像沒睡醒一樣,「在西藏高原地區是缺氧失眠,回到哈爾濱又開始醉氧,每天總是迷迷糊糊想睡覺。」魏永佳說。得了健忘症的魏永佳回憶援藏期間的經歷時,還開玩笑地說,「還好,這些高原反應都是可逆的。」
  • 湖南第九批援藏工作隊進藏一周年:我們在離天最近的地方逆風飛翔
    沒有預演,沒有作別,一紙通知,一夜穿雲,家便在身後,國便上了肩頭。不見了家鄉的青山綠水,沒有了江南的空氣溼潤,日日相對的是山南一望無邊的「裸露」和「坦蕩」。低壓缺氧不再是曾經的擔憂和叮囑,一次次更密更深的頭痛、氣喘、失眠,是高原向我們的真實宣戰。
  • 肉這樣炒很好吃(大蒜葉子炒肉,青菜肉片湯、辣椒炒肉)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夥食也越來越好,肉成了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道菜餚,不管是麵條還是正餐,都會加上少許的肉絲來調味,肉的做法也是很多的,可以打湯,也可以爆炒,其口感都是很美味的,下面小編跟大家介紹一下兩個小編愛吃肉的做法,大家可以在家嘗試著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