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援藏,朱丹(右)和旦增(左)在《次仁拉姆》燈光對光編程現場。
「有演員有觀眾、有演員站立的地方就稱之為舞臺」。
----------------
2005年,剛剛從中央戲劇學院畢業的湖南姑娘朱丹,隨國家京劇院京劇藏戲《文成公主》劇組第一次踏上了西藏這個遙遠而陌生的高原。那是她畢業後設計的第一部劇目,也成為第一個援藏的漢族女燈光設計師。當時的她並沒有想到,自己和西藏並不只有一「劇」之緣。
按照文化和旅遊部對口援藏工作總體安排,以及藏劇團的自發邀請,國家京劇院近5年來選派了5人次參與援藏工作,朱丹就是其中之一。2018年、2019年、2020年,朱丹連續三年援藏。可以說,西藏見證了一個80後姑娘的成長,而她也見證了西藏這16年中的劇變。
朱丹回憶:「2005年我剛畢業,也是劇團最小的員工,跟國家京劇院第一次入藏,那時候還沒有通鐵路。西藏經常下雨,一下雨,要是走到馬路上,一雙白色的球鞋就滿是泥,天天回來第一件事情就是刷鞋。經常前一刻還歡聲笑語,一會兒就聽到『不好啦』,就是有同事高原反應暈倒了。首次感受到高原不但有那麼美麗的藍天白雲、翠綠的群山、奔騰的拉薩河水,還有特殊的氣候,挑戰普通人的生存……」
《文成公主》的首演在西藏政協禮堂,朱丹給藏劇團的燈光前輩扎西隊長打電話,問拉薩有什麼燈光設備,還需要補帶什麼。扎西隊長告訴她:只有筒燈和回光燈,其他基本沒有,所以都要帶!「我當時非常疑惑,一個正規劇場,還是政協禮堂,會沒燈嗎?」於是,朱丹拉了滿滿兩車的燈光器材,帶著疑惑上了高原。
朱丹一直都記得,那天清晨,扎西隊長領著她去看燈光設備,「我驚呆了,一個破舊的庫房,塵土蛛網覆蓋著不到10隻回光燈,橫七豎八地歪躺在泥地上。這其中,還包括沒有燈鉤的、沒有燈泡的、燈泡壞了的……東拼西湊,好不容易才湊出5隻回光燈和十來只筒燈——這是藏劇團所有的燈光家當」。朱丹問:「如果我不帶設備,這怎麼演出?」扎西隊長很有經驗:「我們下鄉基本白天,晚上就用碘鎢燈。」
朱丹和同事們用電腦燈設計《文成公主》,用的是珍珠控制臺,這是當時國內最前沿的燈光科技。開始裝臺時,工人們要把電腦燈扛上去,就聽見「砰」的一聲巨響,觀眾席上方的天花板破了一個大洞。原來,這個劇場頂棚龍骨用的是簡易木頭,剩下部分用的是最薄的石膏板子,劇場沒有經費維修。所以,在這個劇場幹活兒,不但要慢,更要小心翼翼。
那一次演出,朱丹和藏劇團的同行分工燈光任務,那是高原上第一次響起了京劇的鑼鼓,第一次看到了一臺聲光電俱佳、包裝精美的戲劇演出。臨走的時候,朱丹自掏腰包,為劇團留下了一批燈光的轉換插頭,因為這些小的線材設備在西藏是不容易買到的。
2019年,朱丹再次來到拉薩,曾經的西藏政協禮堂早已拆除,藏劇團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劇場,嶄新的藏戲藝術中心矗立在藍天下。觀眾席用灰色的遮塵布覆蓋,藏式風格的臺口框鑲嵌在舞臺前沿,滿臺的LED和電腦燈已經與國內一流劇團接軌。
硬體已然完善,缺的是技術和人才。藏劇團團長班典旺久告訴朱丹,他們新買了一批燈具,還有國產MA控制臺,但是沒有人會用。他希望朱丹在指導設計好《高原春雷》(後改名《次仁拉姆》)這齣戲的同時,帶一帶團裡年輕的燈光師旦增。
那段日子,朱丹把曾經給中央戲劇學院高職班的教程拿出來稍作修改,為旦增定製了他能聽懂的燈光課,半天理論,半天控制臺實操。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旦增連26個英文字母都不認識,而控制臺全是英語單詞。
但朱丹很有耐心,帶著旦增從日常的光影中,觀察光、認識光,測色溫、測照度,對比一天不同時候的光效。漸漸地,旦增的燈光技術、對光的認識都在提高。朱丹希望他慢慢地能獨立操作大型的戲劇演出,做一個有理論有情懷的燈光師。
檢驗教學成果的時機很快到來了,今年5月,朱丹再次援藏。她和藏劇團溝通,大膽起用旦增擔當《次仁拉姆》的燈光操盤手。一開始,旦增非常擔心:「老師,我不行,我沒有操作過這麼大型的演出!」朱丹告訴他:「你可以的,你不會的地方我手把手教你!」就這樣,「師徒」倆一個一個按鍵地開始,一組一組按鍵地練習,剛開始編程的速度非常慢,半天都編不完一場,從早上9點到晚上12點,一待就是一天。
朱丹介紹,一般要經過大學4年學習,和幾年的社會實踐經驗,才能到劇團直接參與控臺,「這樣有針對性的全是乾貨的學習方式,與單刀直入式的師傅帶徒弟式的強化訓練,暫時化解了實際演出過程當中用人的恐慌,這離不開『訂單式』援藏的好政策」。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朱丹帶著旦增在西藏輾轉巡演《次仁拉姆》,每到一處地方,就根據劇場的實際情況來重新設計燈光方案。每次朱丹都讓旦增先來,她再補充,設備朱丹熟悉,高原幹活的方式旦增熟悉,教學相長。
在一個月的巡演中,藏劇團的演出場所從劇場到籃球館,從景區曠野到公園,再到流動演出車上,從城市到農村、牧區,足跡遍及阿里、日喀則。朱丹說:「西藏下鄉演出有一個特點,都是正午開演,在炎炎烈日下鳴鑼開戲。對戲劇、對演出的虔誠敬畏的態度,令我們敬佩。熱情的觀眾們背著背簍、帶著馬扎一早就來了,為了搶佔有利位置,還有站在房頂和車頂的……」
這讓朱丹重新認識了舞臺,「有演員有觀眾、有演員站立的地方就稱之為舞臺」。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