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燈光設計師朱丹:拉著兩車燈泡上高原

2020-12-20 中國青年網

2020年援藏,朱丹(右)和旦增(左)在《次仁拉姆》燈光對光編程現場。

「有演員有觀眾、有演員站立的地方就稱之為舞臺」。

----------------

2005年,剛剛從中央戲劇學院畢業的湖南姑娘朱丹,隨國家京劇院京劇藏戲《文成公主》劇組第一次踏上了西藏這個遙遠而陌生的高原。那是她畢業後設計的第一部劇目,也成為第一個援藏的漢族女燈光設計師。當時的她並沒有想到,自己和西藏並不只有一「劇」之緣。

按照文化和旅遊部對口援藏工作總體安排,以及藏劇團的自發邀請,國家京劇院近5年來選派了5人次參與援藏工作,朱丹就是其中之一。2018年、2019年、2020年,朱丹連續三年援藏。可以說,西藏見證了一個80後姑娘的成長,而她也見證了西藏這16年中的劇變。

朱丹回憶:「2005年我剛畢業,也是劇團最小的員工,跟國家京劇院第一次入藏,那時候還沒有通鐵路。西藏經常下雨,一下雨,要是走到馬路上,一雙白色的球鞋就滿是泥,天天回來第一件事情就是刷鞋。經常前一刻還歡聲笑語,一會兒就聽到『不好啦』,就是有同事高原反應暈倒了。首次感受到高原不但有那麼美麗的藍天白雲、翠綠的群山、奔騰的拉薩河水,還有特殊的氣候,挑戰普通人的生存……」

《文成公主》的首演在西藏政協禮堂,朱丹給藏劇團的燈光前輩扎西隊長打電話,問拉薩有什麼燈光設備,還需要補帶什麼。扎西隊長告訴她:只有筒燈和回光燈,其他基本沒有,所以都要帶!「我當時非常疑惑,一個正規劇場,還是政協禮堂,會沒燈嗎?」於是,朱丹拉了滿滿兩車的燈光器材,帶著疑惑上了高原。

朱丹一直都記得,那天清晨,扎西隊長領著她去看燈光設備,「我驚呆了,一個破舊的庫房,塵土蛛網覆蓋著不到10隻回光燈,橫七豎八地歪躺在泥地上。這其中,還包括沒有燈鉤的、沒有燈泡的、燈泡壞了的……東拼西湊,好不容易才湊出5隻回光燈和十來只筒燈——這是藏劇團所有的燈光家當」。朱丹問:「如果我不帶設備,這怎麼演出?」扎西隊長很有經驗:「我們下鄉基本白天,晚上就用碘鎢燈。」

朱丹和同事們用電腦燈設計《文成公主》,用的是珍珠控制臺,這是當時國內最前沿的燈光科技。開始裝臺時,工人們要把電腦燈扛上去,就聽見「砰」的一聲巨響,觀眾席上方的天花板破了一個大洞。原來,這個劇場頂棚龍骨用的是簡易木頭,剩下部分用的是最薄的石膏板子,劇場沒有經費維修。所以,在這個劇場幹活兒,不但要慢,更要小心翼翼。

那一次演出,朱丹和藏劇團的同行分工燈光任務,那是高原上第一次響起了京劇的鑼鼓,第一次看到了一臺聲光電俱佳、包裝精美的戲劇演出。臨走的時候,朱丹自掏腰包,為劇團留下了一批燈光的轉換插頭,因為這些小的線材設備在西藏是不容易買到的。

2019年,朱丹再次來到拉薩,曾經的西藏政協禮堂早已拆除,藏劇團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劇場,嶄新的藏戲藝術中心矗立在藍天下。觀眾席用灰色的遮塵布覆蓋,藏式風格的臺口框鑲嵌在舞臺前沿,滿臺的LED和電腦燈已經與國內一流劇團接軌。

硬體已然完善,缺的是技術和人才。藏劇團團長班典旺久告訴朱丹,他們新買了一批燈具,還有國產MA控制臺,但是沒有人會用。他希望朱丹在指導設計好《高原春雷》(後改名《次仁拉姆》)這齣戲的同時,帶一帶團裡年輕的燈光師旦增。

那段日子,朱丹把曾經給中央戲劇學院高職班的教程拿出來稍作修改,為旦增定製了他能聽懂的燈光課,半天理論,半天控制臺實操。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旦增連26個英文字母都不認識,而控制臺全是英語單詞。

但朱丹很有耐心,帶著旦增從日常的光影中,觀察光、認識光,測色溫、測照度,對比一天不同時候的光效。漸漸地,旦增的燈光技術、對光的認識都在提高。朱丹希望他慢慢地能獨立操作大型的戲劇演出,做一個有理論有情懷的燈光師。

檢驗教學成果的時機很快到來了,今年5月,朱丹再次援藏。她和藏劇團溝通,大膽起用旦增擔當《次仁拉姆》的燈光操盤手。一開始,旦增非常擔心:「老師,我不行,我沒有操作過這麼大型的演出!」朱丹告訴他:「你可以的,你不會的地方我手把手教你!」就這樣,「師徒」倆一個一個按鍵地開始,一組一組按鍵地練習,剛開始編程的速度非常慢,半天都編不完一場,從早上9點到晚上12點,一待就是一天。

朱丹介紹,一般要經過大學4年學習,和幾年的社會實踐經驗,才能到劇團直接參與控臺,「這樣有針對性的全是乾貨的學習方式,與單刀直入式的師傅帶徒弟式的強化訓練,暫時化解了實際演出過程當中用人的恐慌,這離不開『訂單式』援藏的好政策」。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朱丹帶著旦增在西藏輾轉巡演《次仁拉姆》,每到一處地方,就根據劇場的實際情況來重新設計燈光方案。每次朱丹都讓旦增先來,她再補充,設備朱丹熟悉,高原幹活的方式旦增熟悉,教學相長。

在一個月的巡演中,藏劇團的演出場所從劇場到籃球館,從景區曠野到公園,再到流動演出車上,從城市到農村、牧區,足跡遍及阿里、日喀則。朱丹說:「西藏下鄉演出有一個特點,都是正午開演,在炎炎烈日下鳴鑼開戲。對戲劇、對演出的虔誠敬畏的態度,令我們敬佩。熱情的觀眾們背著背簍、帶著馬扎一早就來了,為了搶佔有利位置,還有站在房頂和車頂的……」

這讓朱丹重新認識了舞臺,「有演員有觀眾、有演員站立的地方就稱之為舞臺」。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援藏幫扶 雪域高原上的株洲「安吉拉」
    2017年5月,株洲市中心醫院的易新民、李立新、劉偉、符孝磊、紀青等5名黨員告別親友,踏上了雪域高原。為了按時參加組織生活,他們在扎囊縣人員醫院成立了臨時黨支部,並在6月29日召開了第一次學習討論會。如何將援藏與黨建有機結合?成為他們討論的主題。很快,這群人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
  • 高原上的格桑花——遂昌援藏教師五上高原
    8月19日凌晨2點,在夾著沙塵的冷風裡,有著整整兩年援藏曆程的遂昌援藏教師潘琳琳,第五次抵達了熱愛的校園——西藏自治區拉薩那曲高級中學。自2018年8月入藏以來,眨眼之間已是兩年有餘,這已經是她第五次來到高原。
  • 湖南對口援藏20年 辣椒炒肉成高原上的「自助餐」
    近日,瀟湘晨報記者深入山南地區,追訪湖南援藏幹部身影,記錄他們的生活。  飲食 過期的午餐肉罐頭,也是餐桌上的美味  荒涼壯麗的青藏高原,皮卡車在海拔4000米以上攀爬,顯得軟弱無力,時間也仿佛慢了下來。  圍著山體,盤旋、上升、盤旋、上升……山路纏繞,看起來很近,走起來很長。在這裡,人們寧願用時間來表達距離。
  • 山東濰坊援藏幹部人才致力生態援藏 創造高原奇蹟
    2007年6月,山東濰坊第三批援藏幹部人才進駐南木林縣,決定從植樹造林入手,改變當地生態環境。  在千百年樹木難尋的高原上種樹?消息傳開,當地幹部群眾既不理解也不支持。面對質疑及難以戰勝的風沙和土壤條件,山東濰坊援藏幹部人才毫不動搖,絞盡腦汁想辦法,多方徵求專家意見。
  • 水潤高原安瀾興藏:水利系統「十一五」援藏綜述
    「多虧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我們西藏農牧民終於喝上了乾淨水、放心水!」    巴嘎雪村農村飲水工程是「十一五」期間西藏水利建設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慶黎表示:「這五年是我區水利事業投資規模最大、安排項目最多、基礎設施建設最快、惠及群眾最多的時期。水利部創新援藏工作體制,深化援藏工作內涵,堪稱動員全國一個系統支援西藏的典範。」    是感激,更是肯定。
  • 雪域高原上潔白的哈達——常德一醫麻醉科醫生雷奇援藏手記
    今年4月,常德市第一人民醫院麻醉科雷奇醫生成為對口援藏團隊中的一員,開展了為期半年的援藏幫扶工作。援藏期間他寫下了這篇手記。【初到海拔4000米的隆子】2020年4月24日我啟程出發,從常德桃花源機場起飛,途經成都轉機,到達西藏拉薩貢嘎機場時,已是晚上十一點多。
  • 塗一抹絢麗的色彩在雪域高原——陝西省第二批援藏教育人才李輝彩
    有一天能踏上高原,走進西藏,去叩問悠久的歷史,感受古老的文化,體驗淳厚的民風,去看那湛藍湛藍的天,去追那潔白潔白的雲;這是許多人的真切期盼。我曾對自己說,若是讓我做一個志願者,我會首先選擇西藏;作為一名教師,用我的知識和智慧,去為那些在藍天白雲下自由奔跑的孩子插上了知識的翅膀,讓他們飛得更高、更遠,進而煥發出無窮的力量。
  • 陝西省第二批援藏教育團隊:「組團」奮飛在雪域高原上丨奮進擔當新時代
    教育援藏是黨中央、國務院制定的一項戰略決策,事關國家發展穩定與民族地區人才培養。2019年8月,陝西省第二批援藏教育人才團隊一行20人抵達拉薩阿里高級中學,開啟了新一輪為期三年的「組團式」教育援藏工作。一年來,他們牢記援藏使命,奮力擔當作為,正用一點一滴的實際行動努力改變受援學校的面貌。
  • 湖南教育援藏:在雪域高原傾聽花開的聲音
    一年多的時間,湖南援藏教師克服高原反應,堅守高原講臺,堅持送經與取經、線上與線下、融入與引領相結合,將湖南的好資源好經驗好做法帶到山南,架起了湘藏交流、民族團結的「連心橋」,以初心、情懷、熱血和擔當,逐夢在格桑花綻放的地方,湧現出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山南市三小援藏教師周志:孩子們的笑臉,是我幸福的源泉
  • 讓愛的格桑花在高原上綻放!——汕尾中學援藏教師陳素貞事跡簡介
    2019年5月自願申請參加廣東省第九批支援西藏教育工作,同年8月正式開啟第九批援藏工作,現任林芝市第一中學英語教研組長,兼任林芝市英語特約教研員。援藏一年來,她加強科組建設,推廣智慧課堂;參與課題研究並組織林芝市同課異構活動;舉辦學生競賽;帶頭編寫校本教材及參加送教下鄉活動。她默默耕耘,取得可喜進步。2020年代表汕尾中學參加「2020年汕尾市城區感動教師」評選活動展示。
  • 雪域高原上的博導法官——記中央第八批援藏幹部郝銀鍾教授
    7月16日,郝銀鍾再次來到自己的工作聯繫點——地處平均海拔近4000米的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桑珠孜區人民法院,督導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重點針對審判執行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短板,分析案情、研判指導,協調有關部門儘快幫助解決制約法院健康發展的瓶頸問題,同時看望奮戰在邊境線上的駐村幹部。援藏3年來,類似這樣的調研有過多少次,郝銀鍾自己也數不清。
  • 陝西「組團式」教育援藏讓優質教育資源在雪域高原生根
    圖為援藏教師楊倩(紅衣女)正在給阿里中學學生上音樂課(資料圖)。受訪者 供圖中新網拉薩6月5日電 題:陝西「組團式」教育援藏讓優質教育資源在雪域高原生根作者 王莉 唐曉光記者6月5日獲悉,自2019年7月進藏以來,陝西省第二批「組團式」教育援藏團隊(簡稱「陝西援藏團隊」)堅持「發揮組團援藏優勢,促進學校內涵發展」,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紮實開展素質教育,讓優質教育資源在雪域高原生根。
  • 沈懿:青春之花綻放高原丨援藏心聲【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沈懿:青春之花綻放高原丨援藏心聲【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2020-07-20 13: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援藏醫生魏永佳 冒翻車危險進山義診高原反應嚴重也不落下一個...
    16日13時許,當記者採訪7月末剛剛從西藏歸來的哈工大附屬省醫院南崗院區耳鼻喉科援藏醫生魏永佳時,他還沒適應過來平原地區的作息時間,好像沒睡醒一樣,「在西藏高原地區是缺氧失眠,回到哈爾濱又開始醉氧,每天總是迷迷糊糊想睡覺。」魏永佳說。得了健忘症的魏永佳回憶援藏期間的經歷時,還開玩笑地說,「還好,這些高原反應都是可逆的。」
  • 陝西省第二批援藏教育人才團隊:「組團式」奮飛在雪域高原
    來源:教師報 作者:韋汀教育援藏是黨中央、國務院制定的一項戰略決策,事關國家發展穩定與民族地區人才培養。2019年8月,陝西省第二批援藏教育人才團隊一行20人抵達拉薩阿里高級中學,開啟了新一輪為期三年的「組團式」教育援藏工作。一年來,他們牢記援藏使命,奮力擔當作為,正用一點一滴的實際行動努力改變受援學校的面貌。
  • 中山援藏教師在雪域高原澆灌祖國花朵
    在教師節前後幾天裡,中山第二批「萬人支教計劃」援藏教師,在援藏工作隊的組織下,參與送教下鄉。中山援藏教師劉俊傑(左一) 、蔡建宇(左二)、彭芸芳(右二)。他說,中山的援藏教師特別重視家校聯繫工作,把提高牧區家庭對教育的重視作為德育工作的中心工作,深入學生家庭,指導學生家長的家庭教育。每到有假期,他都會入戶家訪或慰問困難學生。迄今為止,劉俊傑的足跡已遍布全縣所有鄉鎮,家訪率高達85.3%(含慰問困難學生家庭2戶),累計行程達7300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