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洞恢復因氟氯烴排放推遲六年

2020-12-19 環球網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北京3月17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17日發表的一項氣候科學研究發現,一些仍在使用的較老舊的應用裝置排放的氟氯烴(CFC)可能超過此前估計。這些排放或將推遲南極臭氧洞的恢復,並向大氣中釋放相當於90億公噸(metric tonnes)的CO2。目前認為,其排放水平和變化趨勢仍有許多不確定之處,且此前發現的新增排放並未找到來源。

自1987年《蒙特婁議定書》(以下簡稱議定書)生效後,科學家曾預計南極臭氧洞將於21世紀下半葉早期恢復到1980年損耗前的水平。我國於1989年9月加入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1991年6月加入議定書,近30年來如期實現了議定書規定的各階段履約目標,截至2019年5月統計數字,中國淘汰的「消耗臭氧層物質」(ODS)佔發展中國家淘汰量一半以上。

根據議定書的定義,大部分國家已經同意在生產中停止使用CFC。但是,已投用產品的排放(CFC庫)仍在繼續。這些產品包括部分制冷機、空調設備和隔熱泡沫。此次,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麥根·裡克力及其同事,利用一種新的統計框架,評估了CFC庫的規模以及其中CFC-11、CFC-12、CFC-113的相應排放量。結果表明,這些排放量比之前評估所顯示的要高得多,佔到了目前CFC-11和CFC-12估計排放量的一大部分(不包括2012年後由於復產增加的CFC-11排放量)。

雖然議定書允許在某些應用中繼續使用CFC-113,但這裡報告的排放水平超過了之前研究報告的水平。據研究團隊估計,目前這些庫的排放,可能會讓臭氧洞的恢復推遲六年,並向大氣中釋放相當於90億公噸的CO2。

研究人員認為,這一最新結果凸顯出對CFC庫進行回收和銷毀以減少排放的必要性。同時,近期發現CFC-11排放意外增加且未能明確來源,說明有必要對這些庫的排放進行量化,以準確評估復產所造成的排放規模。

總編輯圈點

當年發現南極上空出現臭氧空洞時,我們的內心是驚呆的。誰也沒想到,渺小的人類有這麼大破壞力,沒想到地球的保護傘如此脆弱。從那時起,我們開始反省和行動,我們更換了廉價的空調和冰箱製冷劑,限制了隔熱泡沫材料。很快,臭氧層日見恢復,令人欣慰。然而前幾年又出現危險信號。環保應該是我們的終身事業,不可隨便馬虎。

相關焦點

  • 保護臭氧層 淘汰氟氯烴
    9月16日是 「國際保護臭氧層日」,今年「國際保護臭氧層日」的主題是「淘汰氟氯烴:絕佳機會」。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當天的講話中指出,國際社會制定了《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婁議定書》(以下簡稱 《蒙特婁議定書》),以保護地球,使其免受有害紫外線的輻射。
  • 南極臭氧洞的發現
    基於這些觀測結果,正確的化學反應機制被提出,那就是低溫下的異相化學反應是導致南極每年春季平流層臭氧急劇降低的主要原因,而不是低溫本身。這些研究明確指出,人類排放的氟利昂是導致臭氧洞形成的根本原因。圖1所示的是2000年9月9日的臭氧洞空間分布,臭氧洞面積達2990萬平方公裡,是歷史上日平均面積最大的臭氧洞,臭氧洞不僅完全覆蓋了南極大陸,還延伸到了南美大陸。
  • 科學家發現4種破壞臭氧新氣體 或因違法排放
    【環球網綜合報導】臭氧能吸收對人體有害的紫外線,被稱為「地球的保護傘」。不過,科學家日前又發現一些新的破壞臭氧的新物質。據《香港成報》3月11日報導,來自歐洲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團隊9日宣布,在大氣發現四種會破壞臭氧的新氣體。報導說,由於1987年蒙特婁議定書已禁止排放這類氣體,這項新發現格外讓人憂心。
  • 南極臭氧洞的發現——1985年Nature文章再解讀
    他們還提出,人類排放的氟利昂是導致南極平流層臭氧急劇損耗的重要原因,認為南極平流層在春季極低的溫度為臭氧損耗化學反應的發生提供了環境條件。雖然Farman等提出的臭氧損耗化學反應機制並不正確,但他們所揭示的觀測事實則首次證實了臭氧洞的存在[2]。
  • 元素周期表中的暴龍:含氟氣體對人傷害太狠
    還有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含氟氣體最聲名狼藉的是氯氟烴(由氟、碳和氯元素構成),這類物質在20世紀80年代被發現會破壞臭氧層。氯氟烴非常穩定,能夠上升到達大氣層的上層。一旦到達這裡,太陽發出的很強的紫外線會分解這種物質,釋放出氯氣,後者會破壞其周圍的臭氧。
  • 臭氧空洞有史以來最小!大氣臭氧恢復正常軌道?科學家:並無聯繫
    NASA和NOAA的科學家報導說,自1982年以來觀測到了最小的臭氧空洞。臭氧空洞在每年的9月8日達到峰值630萬平方英裡(16.400萬平方公裡),然後在9月和10月的剩餘時間內縮小到不足390萬平方英裡(1000萬平方公裡)。
  • 空調不製冷為什麼要加氟?哪種更加安全?
    由於二氯二氟甲烷等CFC類製冷劑破壞大氣臭氧層 ,已限制使用。氟利昂的另一個危害是溫室效應。 空調不製冷大多數情況是製冷劑(主要是氟)不足或洩露,因為製冷劑是空調製冷的核心要素之一,是空調冷熱交換的主要介質,缺少製冷劑則會出現製冷緩慢或不製冷的情況。
  • 化學元素專題-「氟」聯來啦!
    我在地殼中的含量為0.072%,重要的礦物有螢石、氟磷酸鈣等。、飲水加氟及其他口腔衛生產品中。對於齲齒風險較高的寶寶,護牙素是一種可以在家庭應用的口腔護理產品,正確使用護牙素,有助於寶寶牙齒的健康我也有不對的地方,認錯中由於我們在大氣中的平均壽命達數百年,所以排放的大部分仍留在大氣層中,其中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對流層,一小部分升入平流層。
  • 7月起我國將禁止氟利昂等臭氧層消耗物質的消費
    作為締約國之一,我國於2 004年11月出臺《中國Halon/CFCs/CTC生產加速淘汰計劃》,主動將自己的「禁氟大限」從原定的2010年提前至2007年。一諾千金。    如今,履約大限已漸行漸近。中國能否如期履約?政府和企業做了哪些準備?
  • 含氟廢水處理方法的研究
    當前伴隨含氟礦物開採加工,氟化物合成,尤其電子工業與氟化工行業的快速發展,含氟廢水的排放直線上升,嚴重破壞了周圍水環境,威脅到當地居民的身體健康。基於此,從含氟廢水來源入手,並在此基礎上研究了含氟廢水處理工藝,希望可以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一定的參考。
  • 令人又愛又恨的臭氧
    但是經過這兩種方法處理的廢水一般不能達到排放標準。特別是物理法,只是將汙染物從水中轉移出來,並未能將有害物質分解,隱患並未消除;只有將有害物質徹底分解才是治本之道。  臭氧在天然物質中是最強的氧化劑之一,氧化能力僅次於強腐蝕性的氟。它可將農藥、染料等多種有機物氧化降解為無毒的二氧化碳與水,徹底消除廢水中的有害物質,且不產生新的二次汙染物。
  • 劍指臭氧!成都對5000餘家小微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進行「義診」
    在成都,一場「瞄準」臭氧生成重要前體物之一的揮發性有機物(VOCs)而展開的行動已經打響,首批擬招募200-300名志願者對小微工業企業揮發性有機物(VOCs)治理「義診」幫扶,找準病因,開出藥方,幫扶指導企業對收集效率較低或無法穩定實現達標排放工序(工段)進行治理升級。
  • 空調不製冷不一定是沒氟!專家提醒謹防黑心維修商
    記者 莢天宇 攝&nbsp&nbsp&nbsp&nbsp根據操作規範,維修過程中要將原先直接排放的製冷劑進行回收再利用。 記者 莢天宇 攝&nbsp&nbsp&nbsp&nbsp華龍網9月15日訊(記者莢天宇)今年9月16日,是第30個「國際保護臭氧層日」,也是《蒙特婁議定書》締約30周年。
  • 空調不製冷就是沒氟?輕信不僅花冤枉錢還會破壞環境
    記者 莢天宇 攝華龍網9月15日20時30分訊(記者 莢天宇)今年9月16日,是第30個「國際保護臭氧層日」,也是《蒙特婁議定書》締約30周年。提到保護臭氧層就不能不提氟利昂,它是空調冰箱的主要製冷劑。有時候市民會遇到空調製冷效果不佳的情況,維修工沒檢查就說要「加氟」,這時候你會加嗎?
  • ...個城市出現臭氧汙染過程,專家:經濟社會活動恢復疊加不利氣候條件
    網絡圖5 月 2 日消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自 4 月 28 日起出現臭氧和顆粒物複合汙染,中國多個城市也出現臭氧汙染現象。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密切跟蹤此次汙染過程。4 月 28 日開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 "2+26" 城市全部出現臭氧超標現象,其中北京、唐山、廊坊 3 個城市更是達重度汙染。同時,自 4 月 29 日起,區域內多個城市 PM2.5 濃度也開始逐步升高。
  • 臭氧層的剋星不止氟利昂,解決這個問題,或加速臭氧層修復
    臭氧層被破壞,有天然因素,也有我們人類的原因。一方面,太陽輻射強度發生變化時,會影響臭氧的濃度和分布。而我們人類所排放的一些物質(如氟利昂等),也會對臭氧濃度產生影響。為了保護臭氧層免遭破壞,一方面,我們建立了臭氧層保護法律約束機制,加強控制破壞臭氧層物質(如氟利昂等)的排放;另一方面,我們也加強氟裡昂替代物的研究開發力度。我們日常使用的氟裡昂替代物不會對臭氧層造成破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臭氧層破壞的問題。但是單純依靠減少破壞臭氧層物質(如氟利昂等)的排放,是無法快速修復臭氧層的。
  • 臭氧來襲 佩戴口罩對防止臭氧傷害無效
    因此,想控制或降低大氣中的臭氧汙染和大氣氧化性,就必須同步減少氮氧化物、VOCs的排放,做到汙染物協同控制。」唐孝炎說。作為強氧化劑,臭氧的健康危害不容忽視。臭氧會強烈刺激人的呼吸道,造成咽喉腫痛,引發支氣管炎和肺氣腫等;甚至會導致人的神經中毒,頭暈頭痛、視力下降、記憶力衰退;破壞人體免疫機能,誘發淋巴細胞染色體病變,加速衰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