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臭氧洞的發現

2020-12-11 中國數字科技館

本文是《科學通報》專題「『改變世界的10篇Nature論文』解讀」中的一篇。由北京大學胡永雲教授撰寫,解讀1985年Farman等人發表的Nature文章「 Large losses of total ozone in Antarctica reveal seasonal ClOx/NOx interaction」。這篇文章首次揭示了臭氧洞存在的事實,是大氣科學歷史上的重大發現之一。

1、 臭氧洞的發現

1985年5月,英國南極調查局的三位大氣科學家Farman, Gardiner和Shanklin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根據南極觀測,首次揭示了南極平流層臭氧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每年春季就出現急劇降低的現象,而且臭氧降低的趨勢在不斷加強。他們還提出了,人類排放的氟利昂是導致南極平流層臭氧急劇損耗的重要原因,認為南極平流層在春季極低的溫度為臭氧損耗化學反應的發生提供了環境條件。

雖然Farman等提出的臭氧損耗化學反應機制並不正確,但他們所揭示的觀測事實則首次證實了臭氧洞的存在。因此,臭氧洞的成因很快成為了大氣化學領域的熱點研究方向,多個團隊開展了大量的飛機、探空和衛星觀測。基於這些觀測結果,正確的化學反應機制被提出,那就是低溫下的異相化學反應是導致南極每年春季平流層臭氧急劇降低的主要原因,而不是低溫本身。這些研究明確指出,人類排放的氟利昂是導致臭氧洞形成的根本原因。

圖1所示的是2000年9月9日的臭氧洞空間分布,臭氧洞面積達2990萬平方公裡,是歷史上日平均面積最大的臭氧洞,臭氧洞不僅完全覆蓋了南極大陸,還延伸到了南美大陸。臭氧洞面積從1979年到20世紀90年代呈逐年擴大的趨勢,最低臭氧柱含量自1979的235 DU降低至2000年的105 DU。近20年,臭氧洞面積又逐漸縮小,臭氧柱含量開始緩慢回升。

圖1 2000年9月9日臭氧洞空間分布。圖中藍色和紫色區域為南極臭氧洞的範圍,外圍的黃色和紅色表示高濃度臭氧區域。圖片來自NASA。

2、 臭氧層

關於臭氧氣體的發現,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30年代。1839年3月13日,巴塞爾大學的Christian Friedrich Schnbein教授在一次學術報告中首次報導,他在實驗室發現了一種有臭味的氣體。1881年,愛爾蘭物理學家W. N. Hartley在測量地表太陽紫外輻射時,發現太陽輻射光譜在0.3 m波段處存在突然截斷的現象,這表明太陽紫外輻射在穿越大氣層時被某些氣體吸收了。Hartley將其歸因於臭氧分子的吸收,也就是說大氣中存在足夠多的臭氧,以至於吸收了絕大部分的太陽紫外輻射。但這並沒有解決臭氧層的位置,直到20世紀30年代,氣球探空開始實施,發現臭氧層主要位於15-30 km的高空,最大臭氧濃度大約在25 km。

1930年,英國科學家Sidney Chapman首次提出了臭氧層形成的化學反應機制,被稱為Chapman反應:

O2 + hν à 2O (λ < 240 nm) (1)

O + O2 + M à O3 + M (2)

O3 + hν à O +O2 (λ < 366 nm) (3)

O + O3 à 2O2 (4)

這裡,hν表示太陽紫外輻射,M代表氮氣(N2)和氧氣(O2)背景氣體分子,λ表示太陽光譜波長。反應方程(1)和(2)的淨反應是

3O2 à 2O3 (5)

方程(5)表示臭氧的淨生成。

Chapman反應的基本原理是:氧氣被波長小於240 nm的紫外輻射光解為氧原子,氧原子和氧氣分子結合成臭氧;另一方面,臭氧分子被波長小於366 nm的紫外輻射光解生成氧原子和氧分子,氧原子和臭氧分子結合生成氧氣。

Chapman反應機制能夠很好地解釋臭氧層的存在。但是,人們後來發現,Chapman反應所給出的臭氧含量遠高於真實大氣中的臭氧含量,因為在Chapman反應中,臭氧的生成速率大約5倍於臭氧的分解速率。後來,催化化學反應被提出,認為氫氧基(OH)、氮氧化物(NOx)、氯族化合物(CH3Cl、CH3Br)都可以導致臭氧分解的催化反應發生,使得臭氧分解速率加快,以至於臭氧的生成速率和分解速率達到平衡,並維持現有的濃度。

臭氧對太陽紫外輻射的吸收對地表生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紫外輻射對有機生物細胞內的脫氧核糖核酸(DNA)有很大的破壞作用。圖2給出了三個紫外輻射波段在穿越大氣層時被臭氧吸收的情況。UV-c波段對有機體的破壞性最大,但在40 km以上就基本被臭氧完全吸收了,對地表生命沒有影響。UV-a波段大部分可以到達地表,但這部分紫外輻射對地表生命的影響較小,甚至還有殺菌作用。關鍵是UV-b波段,該波段絕大部分被臭氧層吸收,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夠到達地表。UV-b波段紫外輻射對地表生命有較強的殺傷作用,可造成皮膚癌和皮膚灼傷等。如果臭氧濃度降低,UV-b將對地表生命產生強的破壞作用,因此是關心的重點。

圖2、臭氧層垂直分布廓線和臭氧對三個紫外波段的吸收示意圖。圖中黃線表示臭氧隨高度的分布,兩條粉紅色的直線分別表示大氣對流層頂和平流層頂。粉色、綠色和淺藍色條帶分別表示紫外輻射的三個波段。圖片來自NASA。

在地球歷史上,臭氧層的演化對我們認識地球生命的演化也有重要意義。地球大氣中氧氣的演化經歷了三個階段,23億年前,大氣中氧氣的含量極低,不會形成臭氧層,因此,生命不可能在陸地表面存在,而只能在海洋中存在;23-8億年前,大氣氧含量大約是現代的1%,根據光化學模式估計,臭氧含量大約是現在的三分之二,這為有機生命在陸地表面的存在提供了條件;寒武紀(5.4億年前)以來,大氣氧含量與現代相當,這不僅為生命的爆發提供了條件(充分的氧氣),也形成了與現代相當的臭氧層,使得生命能夠在陸地充分繁衍。

3、 人類排放和臭氧洞的形成

如果上面所述的化學反應不受外界影響,臭氧層將處於穩定狀態。但人類合成的化學物質打破了這一平衡。1974年,Molina和Rowland首次提出了人造氟氯化碳(Chlorofluorocarbons,簡稱氟利昂(Freon))能夠對臭氧層產生很強的破壞作用。氟利昂最早於1928年由人工合成,在之後的半個世紀被大規模生產和使用,主要作為製冷劑被用於冰箱、空調等。氟利昂在對流層非常穩定,生命期達百年。但是,一旦氟利昂隨空氣上升運動到達平流層,它很容易吸收紫外輻射,並被光解,釋放出氯原子,氯原子參與催化反應,加速臭氧分解。

南極臭氧洞僅出現在南半球的春季,而不是常年存在的。臭氧洞在8月下旬開始出現,在9月份迅速擴大,在9月中旬至10月上旬達到最大,在11月底消失。這說明導致臭氧快速損耗的化學反應與環境條件的季節性變化有關。1986年,Solomon等提出異相化學反應是臭氧洞形成的主要原因。南極平流層在冬春季極低的溫度導致了極地平流層雲(polar stratospheric clouds, PSCs)的形成,PSCs以冰晶形態存在。這些冰晶雲顆粒為異相化學反應提供了條件,導致了臭氧迅速損耗。

Solomon等提出的異相化學反應機制很快被Anderson等的飛機觀測所證實。因此,南極平流層在冬春季的低溫本身並不是臭氧洞形成的直接原因,而低溫所形成的極地平流層冰晶雲所導致的異相化學反應才是南極春季臭氧快速減少和臭氧洞形成的根本原因。

除了極低的溫度,太陽輻射也是臭氧洞在南半球春季形成的重要原因。每年9月份,太陽輻射開始照射到南極平流層,氯氣被紫外輻射分解生成氯原子,氯原子參與催化反應,造成臭氧快速損耗。因此,南極臭氧洞的形成需要兩個條件:極低的溫度導致快速的異相化學反應生成氯氣;太陽紫外輻射分解氯氣,導致臭氧損耗發生。另外,在南極冬春季,穩定的極地渦旋也是臭氧洞形成的重要原因。

為什麼臭氧洞僅存在於南極平流層,而北極平流層不存在臭氧洞?這是因為北極平流層溫度通常高於200 K,PSC不易形成。另外,北半球大氣波動較強,北極平流層渦旋在大氣波動的作用下很不穩定,因此,平流層北極臭氧濃度通常達不到臭氧洞的標準。但是,北極平流層在2020年春季的臭氧濃度也達到了臭氧洞的標準。

4、 對環境政策的影響以及臭氧洞恢復

雖然科學家們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提出警告:人類排放(尤其是氟利昂)有可能對臭氧層產生破壞作用,但並沒有引起環境政策制定者們足夠的重視。直到1987年9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加拿大蒙特婁市召開了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代表參與的保護臭氧層公約大會,通過了《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婁議定書》,並於1989年1月1日起生效。該議定書提出了減少氟利昂生產和使用,研發替代物,並儘快完全取締氟利昂等條款。蒙特婁議定書是一個劃時代的環境政策,對保護臭氧層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我國於1991年加入了《蒙特婁議定書》。此後,一系列的措施使得致臭氧損耗物質的排放很快開始減少,臭氧層在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緩慢回升,南極臭氧洞也出現逐漸縮小的趨勢。

圖3、致臭氧損耗物質和臭氧柱含量隨時間的變化。(a) 全球平均等效於CFC-11的致臭氧損耗物質排放,(b)全球平均等效於Cl的致臭氧損耗氣體地表濃度, (c) 全球平均臭氧柱含量,紅色曲線:觀測值,黑色曲線:氣候化學模式的模擬和預估值,(d)每年10月南極臭氧柱含量,紅色曲線:觀測值,黑色曲線:模擬和預估值。(a)和(b)中的白色箭頭表明致臭氧損耗物質在何時恢復到1980年之前的水平。(c)和(d)種黑色箭頭表示臭氧何時恢復到1980年以前的水平。圖片來源於參考文獻[3]

圖3來自由世界氣象組織(WMO)等機構組織各國專家撰寫的最新臭氧層評估報告。致臭氧損耗物質排放自1960至1990年呈增加趨勢,在蒙特婁議定書實施後,開始迅速下降(圖3a)。由於CFCs等在對流層的生命期很長,等效Cl平流層氯當量的降低要緩慢得多,在1995年達到最高值,大約到2050年才能恢復到1980年以前的水平(圖3b)。全球臭氧柱含量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呈快速降低趨勢,近20年緩慢增加,預期在2045年恢復到1980以前的水平(圖3c)。南極臭氧柱含量也是在1990年代末達到最低值,然後開始緩慢回升,大約到2060年才能恢復到1980年以前的水平,比全球平均臭氧的恢復速度要慢一些。

 5、 結束語

Farman等關於臭氧洞的發現有以下幾方面重要意義:

1、他們首次揭示了臭氧洞存在的事實。將該發現列為大氣科學乃至自然科學歷史上的重大發現之一也是實至名歸的,臭氧洞的發現證實了Cruzen, Molina和Rowland在20世紀70年代的理論研究結果,促成了這三位大氣化學家於1995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2、臭氧洞的發現促使了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制定積極的氟利昂減排和臭氧層保護政策。這些政策產生了非常積極的效果,致臭氧損耗物質的排放迅速減少,臭氧層和南極臭氧洞都出現了逐漸恢復的跡象。臭氧洞從出現到逐漸恢復被認為是人類珍愛地球、自我保護生存環境的一個成功典範,說明了人類對環境的破壞是可以通過人類自身的努力來控制的。

3、Farman等關於南極臭氧洞的發現所產生的重要影響又一次說明了,重大科學發現大都源於平凡的開始和不懈的堅守。英國南極調查局自上個世紀50年代就開始了南極臭氧觀測。最初的觀測只是常規性的,沒有人會知道這些的觀測將來能夠產生如此大的影響。這與Keeling在1958年開始的CO2觀測類似。人們在最初並沒有意識到其重要的科學意義。但Keeling不懈的堅守,揭示了CO2不斷增加的長期趨勢,這是人類燃燒化石燃料導致CO2增加的直接證據。其實,Cruzen, Molina和Rowland後的諾貝爾獎的理論研究在最初也沒有引起很多人的關注,直到Farman等的論文發表,人們才意識到他們的研究成果的重要性。

4、人類對於恢復臭氧層的成功也為我們減緩全球變暖和改善環境汙染帶來了信心。全球變暖是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的溫室氣體增加而導致的,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人類完全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減緩全球變暖和環境汙染的目標。

文/胡永雲

本文來自《科學通報》

相關焦點

  • 南極臭氧洞的發現——1985年Nature文章再解讀
    圖1所示的是2000年9月9日的臭氧洞空間分布,臭氧洞面積達2990萬平方公裡,是歷史上日平均面積最大的臭氧洞,臭氧洞不僅完全覆蓋了南極大陸,還延伸到了南美大陸。圖1  2000年9月9日臭氧洞空間分布。圖中藍色和紫色區域為南極臭氧洞的範圍,外圍的黃色和紅色表示高濃度臭氧區域。
  • 臭氧洞恢復因氟氯烴排放推遲六年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3月17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17日發表的一項氣候科學研究發現,一些仍在使用的較老舊的應用裝置排放的氟氯烴(CFC)可能超過此前估計。這些排放或將推遲南極臭氧洞的恢復,並向大氣中釋放相當於90億公噸(metric tonnes)的CO2。目前認為,其排放水平和變化趨勢仍有許多不確定之處,且此前發現的新增排放並未找到來源。 自1987年《蒙特婁議定書》(以下簡稱議定書)生效後,科學家曾預計南極臭氧洞將於21世紀下半葉早期恢復到1980年損耗前的水平。
  • 南極臭氧層破洞縮小 或因人類禁用氟利昂
    中新網7月2日電據外媒報導,曾幾何時,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洞被視為地球環境危機的象徵,但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首次有確實證據證明南極臭氧層的破洞已經開始萎縮,對整個地球環境而言是好消息。研究發現,從2000年到去年9月間,南極臭氧層破洞的面積減少了40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印度面積。
  • 氟利昂背鍋36年,南極臭氧層非它破壞,中國科學家21年前就已預言
    早在1984年,英國南極科考隊就已發現南極上空出現巨大的臭氧層空洞,至今已36載。人們長期認為,巨大的臭氧空洞是由製冷劑「氟利昂」所致,因此後續人們在1987年籤署了《蒙特婁協定書》,以限制氟利昂的排放。
  • 南極臭氧層破洞縮小 或因人類禁用氟利昂
    中新網7月2日電 據外媒報導,曾幾何時,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洞被視為地球環境危機的象徵,但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首次有確實證據證明南極臭氧層的破洞已經開始萎縮,對整個地球環境而言是好消息。研究發現,從2000年到去年9月間,南極臭氧層破洞的面積減少了40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印度面積。
  • 臭氧空洞有史以來最小!大氣臭氧恢復正常軌道?科學家:並無聯繫
    在天氣狀況正常的年份中,通常在9月下旬或10月初,臭氧洞的最大面積會增長到約800萬平方英裡。研究人員說,平流層溫度升高,南極上層大氣這種異常的氣候模式極大地限制了臭氧的消耗。這並不意味著大氣中的臭氧突然處於恢復的快速軌道。
  • 雙語閱讀:南極上空臭氧空洞形狀「異乎尋常」
    科學家稱,南極上空每年出現的臭氧空洞將是30年來最小的。Researchers say the hole is also a particularly unusual shape this year, being heavily skewed towards South America instead of centring on the South Pole.
  • 南極氣候變化的時空多樣性
    「南極的極端最低氣溫會降至-89.2℃;最大風速達到100米/秒,一年內大風天數有200多天;南極內陸地區降雪量很少,雖到處都是冰雪,卻與沙漠一樣極度乾燥。寒冷、風疾和白色沙漠是南極氣候的最大特點。」曾兩次前往南極、三次前往北極的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陸龍驊說,南極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域,要想「解碼」全球氣候變化,必須對南極地區有所研究。
  • 南極上空臭氧層空洞達15年最大,對紐西蘭有這些影響
    據英文《先驅報》和美聯社報導,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空洞已經擴大到15年來最大、最深。每年8月,也就是南極春季開始的時候,臭氧層空洞就開始擴大,並在10月左右達到高峰。本周,歐盟的地球觀測項目報告說,一個強大的、穩定的、寒冷的極地渦旋使南極臭氧層空洞擴大到15年來的最大面積。
  • 氟利昂被冤枉,南極臭氧層非它破壞,真相到底是啥?
    在地球的兩極地區甚至出現了臭氧層空洞的問題。臭氧層對於地球生物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中養成也是地球的保護層,它可以阻擋紫外線對於人們的傷害,一旦臭氧層被破壞,那麼紫外線釋放的高能量會灼傷人類的皮膚,甚至會產生皮膚癌等,因此科學家對於臭氧層的問題也是非常關注的。
  • 令人又愛又恨的臭氧
    但是,1775年拉瓦錫最早向法國科學院提出了發現報告,並在1777年將這一新物質定名為氧氣。氧氣的發現被認為是現代化學研究的開始。人們常把氧氣的發現歸功於拉瓦錫一人,故有人稱拉瓦錫為現代「化學之父」。可見氧氣從發現的開始,就是何等為人們所重視。
  • 臭氧層空洞現象最早什麼時候出現的?
    自1970年代以來,大氣層臭氧濃度逐年減少的問題就開始受到世界各國科學家的關注。1985 年,英國科學家首次在《自然》雜誌上報導了在南極上空發現的臭氧層空洞現象,引起了全球的極大震動和擔憂。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是指每年的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在20 ~25千米高度的南極大陸上空,臭氧總量開始減少並出現空洞,10月初空洞面積最大,可達2000多萬平方千米,覆蓋了整個南極大陸及南美洲南端的上空,11月份臭氧濃度才重新增加,臭氧層空洞也逐漸消失。
  • 20年前被氟利昂破壞的南極臭氧層現在怎麼樣了?科學家給出答案!
    曾經很「火」的臭氧層空洞為什麼沒了消息?科學家的話讓人欣慰!說起臭氧層大家肯定不陌生,地球正是因為有了臭氧層的存在,才讓我們這些生靈免收太陽紫外線的輻射,可以說,它是地球所有動植物的「保護神」,可你知道嗎,在差不多20年前,『臭氧層空洞『,這在當時是個十分火熱的話題,但近些年來沒了消息,仿佛」人間蒸發「一樣,這是為什麼呢?換而言之,20年前那個被破壞的臭氧層「破洞」,現在怎麼樣了呢?科學家給出的答案讓人欣慰!
  • 臭氧O3與GRI-9106-E-O3臭氧檢測儀
    臭氧,化學式O3,式量47.998,氧氣的一種同素異形體。有魚腥氣味的淡藍色氣體。臭氧有強氧化性,是比氧氣更強的氧化劑,可在較低溫度下發生氧化反應,如能將銀氧化成過氧化銀,將硫化鉛氧化成硫酸鉛、跟碘化鉀反應生成碘。松節油、煤氣等在臭氧中能自燃。有水存在時臭氧是一種強力漂白劑。
  • 禁止氟利昂並非商業騙局,科學家稱此舉之後臭氧空洞幾近消失
    我們生活的地球有一個厚厚的大氣層,其中有一個層富含臭氧的臭氧層它能阻擋陽光中大部分有害紫外線,這樣就可以保護地球生物免遭傷害。所以臭氧層可以稱的上生物的保護傘。
  • 《南極料理人》失落氣球
    最先放飛的是無線電臭氧探測儀,這個儀器比氣溶膠探空儀體積小,重量只有300克左右,用於搭載的氣球要吹到9平方米大小,只需一瓶60公斤的氦氣瓶就夠了。純白的氣球毫無阻攔地慢慢升上一眼望穿的南極湛藍天幕中,真是太美了!太美了! 第一彈成功打響!下午就該大型氣溶膠探空儀出場了。之前由於調整氣球系索長度的卷揚機發生故障,氣球剛升空發信器就撞上了雪地,最終以失敗告終。
  • 英研究稱臭氧層修復或導致南半球加速變暖
    新華網華盛頓1月26日電 (記者任海軍)在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地球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正在緩慢縮小。然而,一項新研究稱,臭氧層修復也有可能導致南半球加速變暖。  英國利茲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最新的全球浮質模型以及1980年至2000年間的氣象數據後得出上述結論。
  • 北極出現648萬km罕見臭氧空洞層,原因非氟利昂
    臭氧是氧氣的同素異形體,是一種有腥味的淡藍色氣體。在人類工業和生活中,臭氧一般被應用於殺菌消毒,在有水的時候也可以成為強效的漂白劑,其作為氧化性比氧氣還強的強氧化劑,液態臭氧甚至可以作為火箭燃料。由此可見,臭氧層對地表生物十分關鍵,若臭氧層缺失,地表生物將完全暴露於紫外線的轟擊下。牽動人心的南極臭氧空洞近幾十年來,南極臭氧層的空洞一直牽動人心。它被認為是排放到大氣中的氟利昂所致。
  • 北極現史上最大臭氧空洞 專家:非人類所為對人體傷害小
    北極現史上最大臭氧空洞 專家:非人類所為對人體傷害小時間:2020-04-15 19:4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北極現史上最大臭氧空洞 專家:非人類所為對人體傷害小 每次說到臭氧層的空洞,說得都是南極的臭氧層空洞,北極的臭氧空洞而且不引人關注,但是據自然期刊近日報導
  • 7月起我國將禁止氟利昂等臭氧層消耗物質的消費
    保護臭氧層,新時代「補天運動」    有人用「新時代的『女媧補天』」來形容今天人類縮小臭氧空洞的努力,在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極地氣象研究室主任陸龍驊看來,這頗為形象。    陸龍驊介紹,上世紀80年代中期南極出現的臭氧洞,近十年來最大面積已超過2800萬平方公裡。而此前狀況較好的北極,近年也產生了令人憂慮的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