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利昂背鍋36年,南極臭氧層非它破壞,中國科學家21年前就已預言

2020-12-24 逐遊酣星

早在1984年,英國南極科考隊就已發現南極上空出現巨大的臭氧層空洞,至今已36載。人們長期認為,巨大的臭氧空洞是由製冷劑「氟利昂」所致,因此後續人們在1987年籤署了《蒙特婁協定書》,以限制氟利昂的排放。

不過現在看來,臭氧層大氣空洞很可能與氟利昂並無多大關係,早

1999年,我國科學家楊學祥就提出了新的理論解釋臭氧空洞的形成。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在上期文章我們提到過,臭氧層能夠阻止波長306.03nm以下的短波部分中波紫外線抵達地面,而這部分紫外線是紫外線中能量最高,破壞力最強的。最快僅需數秒即可灼傷皮膚,長期暴露在紫外線下更易誘發皮膚癌。因此,臭氧層對地球生物而言至關重要。

奇怪的數字

根據NASA長期監測的數據,目前南極臭氧層空洞已經從2000年2900萬平方公裡降至了2019年10月16日1010萬平方公裡,降幅達65.2%。看似降幅很大,但實際上,這個數字在一個月前的2019年9月8日曾達到過1632萬平方公裡。

而且早在2002年,臭氧空洞面積就已降到2096萬平方公裡,2003年又增大到2500萬平方公裡,2004年又僅為1200萬平方公裡,到了2009年數字則是2392萬平方公裡。而此時,用以限制氟利昂排放的《蒙特婁議定書》已經生效了20年(1989年生效)。人們早已限制了氟利昂的使用及排放,但是南極臭氧層空洞的大小仍跟過山車一樣忽高忽低。

都是「氯」惹的禍?

「氟利昂破壞臭氧」的流程是這樣的:

氟利昂首先被排放到大氣中,少部分氟利昂會升入平流層,並接受紫外線的照射分解出氯離子。該步的化學式為CF2Cl2+紫外線→(CF2Cl +) +( Cl-)。活躍的氯離子又會與臭氧分子起如下化學反應:( Cl-) + O3→ (ClO-) + O2 , (ClO-) +陽光→( Cl-)+O2,從而將臭氧(O3)分解成氧氣(O2),破壞臭氧分子,從化學式可以看出,氯離子在反應中只作為催化劑存在,並不消耗其本身,因此有科學家預估一個氯離子可以破壞數萬個臭氧分子。

不過,既然只作為催化劑,那就意味著隨著氟利昂排放的增多,氯離子應該越積累越多才對,臭氧層破壞速度應該越來越快,直至臭氧層完全消散。要知道,在《蒙特婁協定書》生效前,全世界已經向大氣層排放了2000萬噸氟利昂。可是臭氧層空洞面積卻出現了上下波動,而且空洞往往僅出現在9-12月,到了12月份後,南極臭氧層空洞面積則會迅速下降。根本不符合上述化學反應的預計。

大氣環流以及氣體走向(中間黑色箭頭)

而且根據大氣環流,南極地正處於極地高氣壓帶,因此空氣會主動向低緯度流動,並與來自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氣流匯集於緯度60度左右的副極地低氣壓帶。而氟利昂大多由北半球中緯度國家排放,因此按理說臭氧空洞應該盛行於北半球,尤其是匯集兩方氣流的北緯60度地區。然而現實並非如此,讓人不禁懷疑,臭氧層真的是被氟利昂破壞的嗎?

來自太陽的「撫愛」

1999年9月,來自中國的楊學祥教授發表了名為《太陽風地磁場·臭氧洞——臭氧空洞地球環境災害成因探索》的論文,闡述了他對於臭氧層空洞形成原因的理解。而目前看來,楊教授的理論很可能是正確的。

楊教授認為,臭氧層空洞真正的主因是來自太陽的太陽風,氟利昂的排放僅僅是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臭氧空洞的形成。

彗星在經過太陽時,會被太陽吹走一部分物質,被吹走的物質流會沿著彗星運動的反方向拖拽出一條長長的尾巴。而地球也會被太陽「吹出」一條長尾巴,不過這不是被吹跑的物質,而是我們的磁場

地球磁場面對太陽風的一面會被太陽風壓縮到5-7個地球半徑,而在背離地球的一面,地球磁場可能會拖曳到幾百甚至幾千地球半徑以外。

大部分太陽風中的高能粒子會隨著「小尾巴」掠過地球,少部分則會順著磁感線落到磁場的初始點——地球兩極,這些粒子中就含有高能質子,即氫離子。由於臭氧的強氧化性,其會與來自太陽風的氫反應生成,這樣,臭氧分子變成了水分子,臭氧層即被破壞。

同時,這些高能粒子也會將大氣層向後「」,即南極的氣體向北移,北極的氣體向南移,這樣也會導致兩極的臭氧層變得稀薄,在大氣環流的幫助下,臭氧層會向緯度60度左右的地區集中。這符合我們對緯度60度左右地球大氣臭氧層最厚的觀測。

在南極點各個方向都是北,北極點同理

至此,在高能氫的「生成水反應」與太陽風對大氣的「後推」反應的雙重作用下,南極出現了大規模的臭氧空洞。通過觀測歷史我們也可以發現,2000年左右恰好是太陽黑子最為活躍的時間,此時太陽活動也最為活躍,太陽風最為強勁,以至於造成南極上方有史以來最大的臭氧層空洞。

太陽周期與南極空洞大小變化基本一致

可能你會有疑惑,為什麼北極上方沒什麼事呢?

其實北極也有臭氧空洞,早在1987年,也就是發現南極臭氧空洞的3年後,科學家就測定到了來自北極的臭氧空洞,面積約為南極臭氧空洞的20%

同時我們要注意到,南極接受太陽輻射最強的時間段在極晝期間,恰好是秋分(9月21日左右)到春分(3月21日)左右,並在冬至(12月21日左右)達到頂峰,此時地球正在從短軸點運動到近日點再運動到另一個短軸點,同時再冬至日運動到近日點,因此南極接受太陽輻射量應該是9月到12月增多,在12月到達頂點,12月開始減少,符合南極臭氧空洞的變化趨勢。

而北極極晝期間則相反,地球是正在向遠日點運動,因此儘管北極此時接受的太陽輻射和太陽風粒子更多,但是由於距離的原因,能量低於南極在近地點時接受的輻射和太陽風,因而北極的臭氧空洞則少得多。

綜上所述,根據楊教授的觀點,臭氧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來自太陽的「太陽風」,人類氟利昂的排放僅僅為「輔助加速」,人類大可不必過於自責。

對於此事你怎麼看待呢?

喜歡文章歡迎點個關注點個讚,謝謝大家。

本文為逐遊酣星原創,轉載請聯繫。

相關焦點

  • 氟利昂被冤枉,南極臭氧層非它破壞,真相到底是啥?
    地球環境問題一直以來備受人們關注,隨著人類的不斷發展,人類對於地球資源的需求也是越來越多的,而人類的發展也離不開地球的資源,因此人類不斷對於地球資源進行開採,導致地球的資源處於枯竭的狀態,長此以往地球環境受到了嚴重的破壞,而地球的大氣環境也受到了嚴重的汙染。
  • 20年前被氟利昂破壞的南極臭氧層現在怎麼樣了?科學家給出答案!
    說起臭氧層大家肯定不陌生,地球正是因為有了臭氧層的存在,才讓我們這些生靈免收太陽紫外線的輻射,可以說,它是地球所有動植物的「保護神」,可你知道嗎,在差不多20年前,『臭氧層空洞『,這在當時是個十分火熱的話題,但近些年來沒了消息,仿佛」人間蒸發「一樣,這是為什麼呢?換而言之,20年前那個被破壞的臭氧層「破洞」,現在怎麼樣了呢?科學家給出的答案讓人欣慰!
  • 北極出現648萬km罕見臭氧空洞層,原因非氟利昂
    由此可見,臭氧層對地表生物十分關鍵,若臭氧層缺失,地表生物將完全暴露於紫外線的轟擊下。牽動人心的南極臭氧空洞近幾十年來,南極臭氧層的空洞一直牽動人心。它被認為是排放到大氣中的氟利昂所致。各國多次協商後,最終敲定了《蒙特婁破壞臭氧層物質管制議定書》,用來限制氟利昂的排放。隨後南極臭氧空洞開始降低,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 南極臭氧洞的發現
    1、 臭氧洞的發現1985年5月,英國南極調查局的三位大氣科學家Farman, Gardiner和Shanklin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根據南極觀測,首次揭示了南極平流層臭氧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每年春季就出現急劇降低的現象,而且臭氧降低的趨勢在不斷加強。
  • 南極臭氧洞的發現——1985年Nature文章再解讀
    1985年5月,英國南極調查局的三位大氣科學家Farman、Gardiner和Shanklin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1],根據南極觀測,首次揭示了南極平流層臭氧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每年春季就出現急劇降低的現象,而且臭氧降低的趨勢在不斷加強。
  • 禁止氟利昂並非商業騙局,科學家稱此舉之後臭氧空洞幾近消失
    我們生活的地球有一個厚厚的大氣層,其中有一個層富含臭氧的臭氧層它能阻擋陽光中大部分有害紫外線,這樣就可以保護地球生物免遭傷害。所以臭氧層可以稱的上生物的保護傘。
  • 臭氧層的剋星不止氟利昂,解決這個問題,或加速臭氧層修復
    「臭氧層」,對於很多人來說,應該是比較熟悉又陌生的概念。說它熟悉,是因為我們經常會聽說,由於地球有臭氧層這個「保護傘」,吸收了大量來自太陽的紫外線,讓我們免遭強烈的紫外線輻射。說它陌生,是因為我們平時並沒有真正接觸過它們,只是知道它的存在。
  • 7月起我國將禁止氟利昂等臭氧層消耗物質的消費
    「2007年7月1日起,我國將全面禁止氟利昂等臭氧層消耗物質(ODS)的消費,提前兩年半履行《蒙特婁議定書》。」國家環保總局相關負責人近日說。    《蒙特婁議定書》是一個對全球環保有重大意義的協定。自從這個呼籲保護臭氧層、淘汰ODS的議定書問世以來,20年裡已有188個國家先後籤署。
  • 氟利昂被禁30年後,仍有人在生產,證據指向東亞
    氯氟烴曾被普遍用作此類設備的製冷劑,但自2010年起就被禁止使用。得益於《蒙特婁議定書》的生效,南極臭氧層空洞在本世紀不斷縮小。然而,最新的《自然》論文卻給這一趨勢蒙上一層陰影。研究發現,近年來,一類氟利昂(CFC-11)的濃度出現了反常的變化趨勢,這意味著某些人正躲在陰影中違規生產這類汙染物。
  • 南極臭氧層破洞縮小 或因人類禁用氟利昂
    中新網7月2日電據外媒報導,曾幾何時,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洞被視為地球環境危機的象徵,但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首次有確實證據證明南極臭氧層的破洞已經開始萎縮,對整個地球環境而言是好消息。研究發現,從2000年到去年9月間,南極臭氧層破洞的面積減少了40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印度面積。
  • 臭氧層空洞現象最早什麼時候出現的?
    自1970年代以來,大氣層臭氧濃度逐年減少的問題就開始受到世界各國科學家的關注。1985 年,英國科學家首次在《自然》雜誌上報導了在南極上空發現的臭氧層空洞現象,引起了全球的極大震動和擔憂。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是指每年的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在20 ~25千米高度的南極大陸上空,臭氧總量開始減少並出現空洞,10月初空洞面積最大,可達2000多萬平方千米,覆蓋了整個南極大陸及南美洲南端的上空,11月份臭氧濃度才重新增加,臭氧層空洞也逐漸消失。
  • 南極臭氧層破洞縮小 或因人類禁用氟利昂
    中新網7月2日電 據外媒報導,曾幾何時,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洞被視為地球環境危機的象徵,但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首次有確實證據證明南極臭氧層的破洞已經開始萎縮,對整個地球環境而言是好消息。研究發現,從2000年到去年9月間,南極臭氧層破洞的面積減少了40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印度面積。
  • 氟利昂是如何破壞臭氧層的?
    原創 盧達晨 中學地理問答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氟利昂是如何破壞臭氧層的?冰箱、空調、冷藏庫的製冷劑和大型飛機所排放的廢氣中都含有氟利昂,發泡劑、噴霧劑、清洗劑中也含有氟利昂。2氟利昂主要由碳、氯、氟組成,一個氟利昂分子含有三個氯原子。一個臭氧分子由三個氧原子組成。
  • 臭氧空洞有史以來最小!大氣臭氧恢復正常軌道?科學家:並無聯繫
    NASA和NOAA的科學家報導說,自1982年以來觀測到了最小的臭氧空洞。臭氧空洞在每年的9月8日達到峰值630萬平方英裡(16.400萬平方公裡),然後在9月和10月的剩餘時間內縮小到不足390萬平方英裡(1000萬平方公裡)。
  • 雙語閱讀:南極上空臭氧空洞形狀「異乎尋常」
    科學家稱,南極上空每年出現的臭氧空洞將是30年來最小的。Researchers say the hole is also a particularly unusual shape this year, being heavily skewed towards South America instead of centring on the South Pole.
  • 氟利昂排放真兇懸疑
    該雜誌刊登的一篇科學論文稱,因破壞臭氧層而早就退出歷史舞臺的化學品一氟三氯甲烷(CFC-11,氟利昂類合成化學物的一種),自2012年突然出現了排放量的謎之增長,每年增排約1.3萬噸。觀測結果表明,其一大排放源位於東亞地區。隨後,國際科研團隊進一步調查和研究發現,中國東部地區是這種違禁化學品的排放大戶,佔到增排量的約一半。這意味著,該地區每年CFC-11的實際使用量可能高達數萬噸。
  • 臭氧O3與GRI-9106-E-O3臭氧檢測儀
    臭氧層空洞最新進展:近日,《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公布了一個讓人振奮的消息,備受關注的南極臭氧層空洞已經出現了修復的跡象,自從人類籤署《蒙特婁議定書》30年以來,南極臭氧層空洞的面積已經縮小了20%,如果按照這種趨勢發展下去,人類有希望在21世紀徹底修復臭氧層空洞。
  • 大氣層是地球的保護傘,我們卻一直在破壞它,你知道它的重要性嗎
    大氣層是地球的保護傘,我們卻一直在破壞它,你知道它的重要性嗎?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父母就是孩子的保護傘。但是對於地球來說。誰?是地球的保護傘呢?可以說,大自然的每一個設計都是那麼的神奇,那麼的奇妙。地球上能夠適合許多的生物生存。也是來自大自然神奇能力,然而地球的保護傘就是大氣層。
  • 米基利是對人類破壞最大的發明家,含鉛汽油和氟利昂都是他發明的
    米基利也確實是個天才,他自學化學僅僅5年時間,竟然真的研究出一種性能很好的汽油抗爆震劑,其成分是四乙基鉛。由於四乙基鉛製作成本低廉,抗爆性能優良,因此它立即受到了汽油公司和汽車公司的喜愛。獲得了巨額收益的通用公司專門成立了一家生產四乙基鉛的化學公司,任命米基利為副總裁。同時,米基利也因為發明四乙基鉛獲得了美國化學學會授予的獎章。
  • 科學家發現4種破壞臭氧新氣體 或因違法排放
    【環球網綜合報導】臭氧能吸收對人體有害的紫外線,被稱為「地球的保護傘」。不過,科學家日前又發現一些新的破壞臭氧的新物質。據《香港成報》3月11日報導,來自歐洲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團隊9日宣布,在大氣發現四種會破壞臭氧的新氣體。報導說,由於1987年蒙特婁議定書已禁止排放這類氣體,這項新發現格外讓人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