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淪陷」?北極出現648萬km罕見臭氧空洞層,原因非氟利昂

2020-12-24 逐遊酣星

根據《自然》雜誌2020年3月27日的報導,北極上方罕見地出現了一個臭氧空洞,該空洞面積高達648萬平方公裡,幾乎相當於兩個印度的面積大小。而不同於我們以往的認知,該空洞並非由我們熟知的「氟利昂」造成,而是另有原因。

臭氧是氧氣的同素異形體,是一種有腥味的淡藍色氣體。在人類工業和生活中,臭氧一般被應用於殺菌消毒,在有水的時候也可以成為強效的漂白劑,其作為氧化性比氧氣還強的強氧化劑,液態臭氧甚至可以作為火箭燃料。

「功臣」臭氧

而臭氧也廣泛分布在在地球距離地表20-25公裡的大氣平流層內,組成厚約3毫米的氣層,被稱為臭氧層。波長306.3nm以下的短波和部分中波紫外線會被臭氧吸收,以保護生物免遭紫外線的傷害。僅有長波紫外線和部分中波紫外線能夠輻射到地表。

紫外線中,波長為100-280納米短波紫外線是能量最為充沛的紫外線,其擅長破壞基因物質,只需要在短波紫外線中暴露幾秒鐘就能夠使皮膚細胞嚴重損傷。而波長為280-315納米中波紫外線能量次之,它也會破壞皮膚細胞中的DNA,最終造成皮膚癌。不過相對於短波紫外線,中波紫外線的曬傷往往需要幾個小時。而波長315-400納米長波紫外線傷害相對更低,它可以滲透到皮膚最深處,被認為是老化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見,臭氧層對地表生物十分關鍵,若臭氧層缺失,地表生物將完全暴露於紫外線的轟擊下。

牽動人心的南極臭氧空洞

近幾十年來,南極臭氧層的空洞一直牽動人心。它被認為是排放到大氣中的氟利昂所致。各國多次協商後,最終敲定了《蒙特婁破壞臭氧層物質管制議定書》,用來限制氟利昂的排放。隨後南極臭氧空洞開始降低,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1998年南極臭氧空洞

南極空洞每年都會出現,因為南半球的冬季地球會位於遠日點,因此南極冬季氣溫會驟降,極夜期的南極會形成旺盛的極地漩渦,從而形成高空極地平流層雲,這是一種由細小的水合硝酸晶體或純水冰晶凝結形成的雲層,可以為氯自由基等損耗臭氧的物質提供適宜環境。而北極卻並非如此,北半球在冬季時,地球恰逢近地點,因而這些條件在北極比較罕見,而且北極的氣溫變化較多,一般情況下不容易損耗臭氧。

今年北極的臭氧空洞正是由於非同一般的氣候。

異常的氣候

今年的西風異常強大,強大到足以將北極圍困在寒冷的「極地漩渦」內,使得高空基地平流層雲形成,從而為化學物質和其他因素破壞臭氧提供環境。

在2020年3月末,研究人員通過釋放氣象氣球測得距地面18公裡的臭氧層中心臭氧含量僅為0.3ppm,僅為正常值3.5ppm的10%不到。研究人員稱,該損耗超過了以往任何所見過的北極臭氧消耗水平。

不過這次的臭氧空洞並不會引發「紫外線側漏」,因為高緯度地區日照時間短,太陽輻射原本就弱,因此並不會給人類造成威脅,而隨著氣溫的升高,極地漩渦也將解體,臭氧層也將恢復。

不過作為一種非凡的大氣現象,本次的北極臭氧層空洞仍將被載入史冊。

其實南極空洞的形成原因很可能也並非源於氟利昂,我國科學家早在1999年就發布論文指出「氟利昂破壞論」的錯誤,在下一期文章中我會詳細講述這件事情,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喜歡文章的別忘了點個讚,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北極現史上最大臭氧空洞 專家:非人類所為對人體傷害小
    北極現史上最大臭氧空洞 專家:非人類所為對人體傷害小時間:2020-04-15 19:4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北極現史上最大臭氧空洞 專家:非人類所為對人體傷害小 每次說到臭氧層的空洞,說得都是南極的臭氧層空洞,北極的臭氧空洞而且不引人關注,但是據自然期刊近日報導
  • 氟利昂背鍋36年,南極臭氧層非它破壞,中國科學家21年前就已預言
    早在1984年,英國南極科考隊就已發現南極上空出現巨大的臭氧層空洞,至今已36載。人們長期認為,巨大的臭氧空洞是由製冷劑「氟利昂」所致,因此後續人們在1987年籤署了《蒙特婁協定書》,以限制氟利昂的排放。
  • 7月起我國將禁止氟利昂等臭氧層消耗物質的消費
    「2007年7月1日起,我國將全面禁止氟利昂等臭氧層消耗物質(ODS)的消費,提前兩年半履行《蒙特婁議定書》。」國家環保總局相關負責人近日說。    《蒙特婁議定書》是一個對全球環保有重大意義的協定。自從這個呼籲保護臭氧層、淘汰ODS的議定書問世以來,20年裡已有188個國家先後籤署。
  • 氟利昂被冤枉,南極臭氧層非它破壞,真相到底是啥?
    在地球的兩極地區甚至出現了臭氧層空洞的問題。臭氧層對於地球生物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中養成也是地球的保護層,它可以阻擋紫外線對於人們的傷害,一旦臭氧層被破壞,那麼紫外線釋放的高能量會灼傷人類的皮膚,甚至會產生皮膚癌等,因此科學家對於臭氧層的問題也是非常關注的。
  • 臭氧層空洞現象最早什麼時候出現的?
    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是指每年的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在20 ~25千米高度的南極大陸上空,臭氧總量開始減少並出現空洞,10月初空洞面積最大,可達2000多萬平方千米,覆蓋了整個南極大陸及南美洲南端的上空,11月份臭氧濃度才重新增加,臭氧層空洞也逐漸消失。
  • 禁止氟利昂並非商業騙局,科學家稱此舉之後臭氧空洞幾近消失
    我們生活的地球有一個厚厚的大氣層,其中有一個層富含臭氧的臭氧層它能阻擋陽光中大部分有害紫外線,這樣就可以保護地球生物免遭傷害。所以臭氧層可以稱的上生物的保護傘。
  • 南極臭氧洞的發現
    他們還提出了,人類排放的氟利昂是導致南極平流層臭氧急劇損耗的重要原因,認為南極平流層在春季極低的溫度為臭氧損耗化學反應的發生提供了環境條件。雖然Farman等提出的臭氧損耗化學反應機制並不正確,但他們所揭示的觀測事實則首次證實了臭氧洞的存在。因此,臭氧洞的成因很快成為了大氣化學領域的熱點研究方向,多個團隊開展了大量的飛機、探空和衛星觀測。
  • 南極臭氧洞的發現——1985年Nature文章再解讀
    他們還提出,人類排放的氟利昂是導致南極平流層臭氧急劇損耗的重要原因,認為南極平流層在春季極低的溫度為臭氧損耗化學反應的發生提供了環境條件。雖然Farman等提出的臭氧損耗化學反應機制並不正確,但他們所揭示的觀測事實則首次證實了臭氧洞的存在[2]。
  • 雙語閱讀:南極上空臭氧空洞形狀「異乎尋常」
    科學家稱,南極上空每年出現的臭氧空洞將是30年來最小的。Researchers say the hole is also a particularly unusual shape this year, being heavily skewed towards South America instead of centring on the South Pole.
  • 臭氧層的剋星不止氟利昂,解決這個問題,或加速臭氧層修復
    臭氧層臭氧層是我們的「保護傘」作為地球天然的「保護傘」,庇護著地球千千萬萬種生命。然而,這樣一種非常重要的保護層,卻慘遭破壞。臭氧層被破壞,有天然因素,也有我們人類的原因。一方面,太陽輻射強度發生變化時,會影響臭氧的濃度和分布。而我們人類所排放的一些物質(如氟利昂等),也會對臭氧濃度產生影響。
  • 北極出現「黑色的雪」,疑似神秘生物入侵,未來會越來越多!
    哈嘍,小夥伴們關注「愛仕達奇聞說」每天為您報精彩    在2020年初,北極出現了一則爆炸性新聞,本應該是一片白雪的北極地區,竟然出現了不同顏色的雪,有紅的有綠的,這片荒無人煙的地區,終於有了充滿生機的樣子,但是科學家卻發出警告,這種現象對於北極的環境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 20年前被氟利昂破壞的南極臭氧層現在怎麼樣了?科學家給出答案!
    曾經很「火」的臭氧層空洞為什麼沒了消息?科學家的話讓人欣慰!要知道臭氧層現在怎麼樣,首先要清楚一點,它當初產生「空洞」的原因是什麼!相信大家都知道,罪魁禍首就是——氟利昂!常溫下,氟利昂沒有氣味,沒有顏色,它的最大作用是製冷,作用在冰箱、空調裡等,由於它給人類帶來便捷,曾經有一段時間氟利昂非常火爆,但後來人們發現,氟利昂的副作用太大了!正因為氟利昂的過度使用,臭氧層被破壞,空洞就此出現!
  • 土星北極出現神秘六邊形圖案,形似巨塔!
    據space.com報導,科學家們對卡西尼飛掠土星時候留下的圖像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他們發現在這個太陽系中神秘而美麗的行星上,出現了一個近乎完美的六邊形結構。
  • 比北極冷!青島人凍哭,北極也在哭泣……
    你的足跡或許沒有踏上過北極圈,只是北極的寒潮來看你,也相當於感受了一次「極地之旅」。曾經的青島站最低溫歷史極值:-15.1℃出現在1961年,2021年1月7日8點,青島市區:-15.7℃,昨晨最低溫:-15.9℃!青島郊區最低-18℃左右!「#感覺北極也沒有那麼冷了#」也穩坐微博熱搜榜。
  • 中國的北極政策
    北極具有獨特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資源,大部分海域常年被冰層覆蓋。當前,北極自然環境正經歷快速變化。過去30多年間,北極地區溫度上升,使北極夏季海冰持續減少。據科學家預測,北極海域可能在本世紀中葉甚至更早出現季節性無冰現象。一方面,北極冰雪融化不僅導致北極自然環境變化,而且可能引發氣候變暖加速、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現象增多、生物多樣性受損等全球性問題。
  • 北極一天融化20億噸冰,這意味著什麼?
    2019年6月份,國際著名NASA的觀測報導,北極地區的格陵蘭島經歷了一場非比尋常的融冰事件,在短短一天之內冰山融化約20億噸,超過整個格陵蘭冰總體積的40%,是繼2012年之後再創的歷史新高。相關專家紛紛表態,北極格陵蘭島大面積融冰或將成為常態,對全球的氣候乃是人類的生活產生不可估量的危害。北極地區的格陵蘭島,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島之一,位於丹麥境內(在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間),總面積2,166,313.54 平方千米,其中冰層覆蓋面積達1,833,900平方公裡,佔比格陵蘭島總面積的80%以上。
  • 為什麼北極沒有企鵝?把企鵝運到北極,企鵝能生存嗎?
    其實北極是有過企鵝的。為什麼北極沒企鵝?因為你不知道。其實在歐洲大航海時代的時候,就有很多歐洲的航海家在北極發現企鵝了。不過北極的企鵝和南極的企鵝其實根本不一樣,北極的企鵝是一種大海鳥,而南極的企鵝則是一種大海雀,它們雖然名字是一樣的,但本質上完全不同。
  • 北極生機勃勃的綠色,是對人類最致命的警告
    加拿大北部北極苔原生長迅速永凍土將成溫室氣體主要來源近年來,北極地區的平均氣溫增幅,一直是全球其他地區的2倍。這是由於北極地區以海洋為主,海水反照率更小,加上被歐亞大陸、美洲大陸包圍,吸收的熱量不易交換出去,出現了「極地放大效應」。
  • 北極環保的真假命題
    就在世界目光紛紛投向北極之際,歐洲國家卻掀起了北極環保風暴——各大航運企業和高端奢侈品製造企業2019年下半年紛紛表態:為了北極環境,決定放棄使用北極航道。這場「環保風暴」絕不僅僅起因於表面上的「環保」之名,其背後離不開政治經濟多重因素的交叉作用。
  • 《危險溫度》:全球變暖是北極發生劇變的直接原因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科學家研究證明,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自1979年以來,北極海冰的範圍呈現逐年下降的態勢,而北極地區的海冰融化的越多,在中國東部、韓國和日本地區遭遇的冬季極寒天氣就越多。基瓦利納此外,荒涼的北極苔原開始變綠,由苔蘚、地衣和漿果植物構成的北極苔原正在逐步讓位於灌木叢和北方森林;越來越多曾經只存在於溫暖地帶的動植物開始出現在北極;北極食物鏈的霸主北極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