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層」,對於很多人來說,應該是比較熟悉又陌生的概念。說它熟悉,是因為我們經常會聽說,由於地球有臭氧層這個「保護傘」,吸收了大量來自太陽的紫外線,讓我們免遭強烈的紫外線輻射。說它陌生,是因為我們平時並沒有真正接觸過它們,只是知道它的存在。
臭氧層是我們的「保護傘」
作為地球天然的「保護傘」,庇護著地球千千萬萬種生命。然而,這樣一種非常重要的保護層,卻慘遭破壞。臭氧層被破壞,有天然因素,也有我們人類的原因。一方面,太陽輻射強度發生變化時,會影響臭氧的濃度和分布。而我們人類所排放的一些物質(如氟利昂等),也會對臭氧濃度產生影響。
破壞臭氧層會引起一系列反應
一項發表在《自然可持續性 》雜誌上的研究表明,臭氧層的破壞會產生一系列反應。臭氧層的變化已經改變了南半球的溫度和降水模式,從而改變了海洋中藻類的分布,也改變了海洋動物(如魚類、海象、海豹等)的聚集場所,最終會影響食物鏈的各個環節。我們人類站在食物鏈最高點,當食物鏈某個環節出現問題時,我們可能也會受到影響的,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修復臭氧層,刻不容緩
當然,我們並非不知道臭氧層的重要性。當臭氧層出現大面積破損後,最終影響的還是我們人類,不管強烈的紫外線輻射,還是食物鏈問題。所以,我們早在幾十年前就開始重視臭氧層的保護問題。
為了保護臭氧層免遭破壞,一方面,我們建立了臭氧層保護法律約束機制,加強控制破壞臭氧層物質(如氟利昂等)的排放;另一方面,我們也加強氟裡昂替代物的研究開發力度。我們日常使用的氟裡昂替代物不會對臭氧層造成破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臭氧層破壞的問題。但是單純依靠減少破壞臭氧層物質(如氟利昂等)的排放,是無法快速修復臭氧層的。
原先估計,到21世紀中葉,臭氧層將恢復到1980年以前的水平。不過想要讓臭氧層恢復到原先狀態,可能不太容易。因為它實在是太脆弱了,各種因素都有可能影響它們的濃度與分布。
溫室氣體可能會影響臭氧層的修復
聯合國環境影響評估小組發現,我們排放的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甲烷等)也可能影響臭氧層的恢復。他們認為,溫室氣體會導致低層大氣吸收更多的熱量,從而導致高層大氣因熱量流失而降溫,低溫的高層大氣可能會減緩臭氧層的修復進度。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減少溫室氣體,低層大氣吸收的熱量就會減少,高層大氣則可以升溫,最終可能會加快臭氧層的修復進度。
如果真如這個觀點所說,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能加速臭氧層的修復,應該還是值得慶幸的。因為溫室氣體的排放,會加劇我們地球氣候變暖,早已經成為我們的關注點。所以我們近年來一直在採取各種措施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如開發各種清潔能源減少對碳資源的依賴,再如我們所倡導的綠色出行等,都會有助於減排。
如果我們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既可以緩解氣候變暖問題,又有助於修復臭氧層,應該算得上一箭雙鵰。大家覺得呢?
喜歡筆者作品的朋友,歡迎添加關注,下期更精彩!感謝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