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泉還分真假嗎?
什麼是「溫泉病」?
泡溫泉還會不舒服?
泡溫泉需區分個人體質!
撰稿:張天成
指導專家: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 袁定芬教授
泡溫泉是一種自然療法,泡溫泉後大部分的化學物質會沉澱在皮膚上,改變皮膚酸鹼度,故具有吸收、沉澱及清除的作用,其化學物質可刺激自律神經,內分泌及免疫系統。
泡溫泉對身體健康有益處,可消除疲勞。特別是在我國,應用溫泉治病,已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早在先秦的《山海經》裡就有了"溫泉"的記載。1000年前的《山經注》記有:"寇水出代群靈丘縣高壓山……,又東合溫泉水,水出西北喧谷,其水溫熱若湯,能愈白芨百疾,故世謂之溫泉焉。"漢代天文學家還專門寫了《溫泉賦》。
不是每一池熱水都叫「溫泉」
溫泉在地質學上是有嚴格定義的:從地下孔洞或裂隙中自然湧出,泉口溫度高於當地年平均氣溫5攝氏度,並含有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的礦物水,才是溫泉水。
然而近幾年,隨著大規模的旅遊開發,溫泉的概念早已泛化。通常將自然出流的溫泉水、地下抽取的地熱水(分布在地面以下巖石中、水溫≥25℃的地下水)、以及地下熱水與人工加熱水配比而成的混合水統稱為溫泉。
地熱水畢竟還符合「溫」的定義,裡面通常也含一些有益於健康的礦物質,只是非自然湧出,不符合「泉」的概念;而人工調成碳酸泉,或是直接用自來水加熱炮製的「溫泉」只能算是泡澡,而不是泡溫泉了。
如何區分真假溫泉?
要辨別所泡的溫泉水是不是抽自地下深層,有四種簡單的方法可供參考:
①真溫泉聞著有輕微的硫化氫味,也就是臭雞蛋味;
②真溫泉水在身上有滑膩的感覺;
③人泡在真溫泉裡,能感到有比較明顯的浮力;
④手指泡在真溫泉水裡不會發皺。
正所謂「無溫泉不暖冬」
但要注意,有的人泡溫泉會出現皮膚乾燥、瘙癢、頭暈等「溫泉病」症狀。其實呢,泡溫泉是有講究的,一定要考慮自己的膚質、泡溫泉的水溫、時間、次數等因素。
什麼是「溫泉病」?
「溫泉病」指因泡溫泉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應的統稱,包括溫泉性皮膚瘙癢、皮炎等皮膚病和頭暈、心悸、昏迷等表現。
「溫泉病」可能出現的症狀:
老年人,高血壓患者可能泡溫泉時間並不長就會出現滿頭大汗,頭暈等現象。特別是當室外溫度較低,溫泉水溫又偏高,冷熱交替的情況下會導致血管擴張,更容易引起不適。
長時間泡溫泉還可能引起表皮脂質變薄,出現皮膚乾燥,起皮,瘙癢等反應,上述皮膚反應因人而異。可能有的人泡很長時間,皮膚不會起任何反應,但體質容易過敏者可能更容易出現溫泉病症狀。
泡溫泉需區分個人體質
溫泉有很多種,如碳酸泉、硫磺泉、碳酸氫鈉泉等,需要根據個人體質來判斷是否適合泡溫泉:
①碳酸溫泉:水溫比較低,能夠幫助血液循環,改善心臟及血管的功能,對心臟的負擔較少,但是有腎臟疾病及腸胃不好的人,就不適合泡了。
②硫磺溫泉:對皮膚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但對於皮膚過敏者則會致病。
③一些營養不良、急性病、高燒、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血管病及嚴重動脈硬化的患者以及正值生理周期的女性、孕婦、溫泉過敏者都不適宜泡溫泉。
泡溫泉需要注意些什麼?
不能在空腹或者吃太飽的時候泡溫泉。因為空腹在高水溫下容易引起頭暈,太飽會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易發生意外。
泡溫泉時間不可過長,次數不可過於頻繁。因為一般溫泉水溫高於人體溫度,人在水中,汗水不能蒸發,皮膚保護功能降低,容易頭暈。
哪些人不適合泡溫泉?
患有高血壓、心臟病、腦血管病、肺氣腫、貧血的老年人不宜泡溫泉,糖尿病患者不宜長時間泡溫泉,因為水溫過高可能使胰島素吸收加快,機體能量消耗增加,心臟負擔加重,較易出現意外。
兒童、孕婦也不宜長時間泡溫泉。因為溫泉水溫較高,容易導致人體新陳代謝加快,所以兒童孕婦泡溫泉時間最好不要超過15-30分鐘。
專家介紹
鄭祖榮攝影
袁定芬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皮膚科行政主任,性傳播性疾病診治特色專科主任,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現任中華醫學會皮膚病學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學委員,上海醫師學會皮膚病分會委員,上海性病治療質控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真菌學》《診斷學理論與實踐》及《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雜誌》編委。
從事皮膚科醫教研工作30餘年,擅長過敏性皮膚病、血管炎性疾病、大皰性皮膚病、銀屑病、痤瘡、結締組織病及性傳播性疾病的診治,並對各種皮膚美容問題如雀斑、脂溢性角化、太田痣等相關疾病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已培養碩士研究生10名。在國內外雜誌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參編著作3本。主持及參與多項國家級、市級研究課題。
應診時間:
專家門診:
周一上午,周五上午
特需門診:
周二下午
(以當日掛牌為準)
來源: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