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二維碼收聽
《姜人生哲學到底——20位哲學家的生命策略》
轉載:三聯生活周刊
主筆/薛巍
維根斯坦在世時只出版了一本小書《邏輯哲學論》,他去世後留下的2萬頁手稿陸續被整理成《心理學哲學筆記》等書。
維根斯坦
關於維根斯坦的奇聞異事
有人說,復旦大學的網紅哲學老師陳果不僅讀不準「耄耋」一詞,她講課的內容也非常雞湯化。她的金句包括「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我自風情萬種,與世無爭」,「告訴他們,我度過了幸福的一生」。看到這裡,我覺得有點冤枉這位陳老師了——除了「風情萬種」那一句,其他兩句都不是她發明的。「起舞」那一句是尼採說的,出自《扎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三卷中「論新舊牌匾」的第23節,有一個中譯本是這樣的:「對於我們來說,一天中一次舞也不跳的日子是虛度的!倘若真理不帶來笑聲,那麼對於我們來說,真理亦為虛假。」
另外一句是維根斯坦的臨終遺言。1951年4月28日,62歲的維根斯坦躺在病床上,醫生的夫人對他說,他的英國朋友第二天會來看他。就要失去意識的維根斯坦說:「告訴他們,我度過了幸福的一生。」這不是一般的雞湯,其實很苦澀:維根斯坦是一個悲觀主義者,精神上遭受過嚴重的痛苦,堅持不懈地思考,需要愛又無情地排斥愛,他的一生是非常不快樂的,他為什麼會說自己幸福?對於如何理解維根斯坦這句臨終遺言,2010年美國斯泰森大學哲學系教授羅納德·豪爾寫了一篇18頁的論文。他說,也許維根斯坦臨終前說的並不是「我度過了幸福的一生」,但維根斯坦的一生確實是幸福的,因為他後來意識到了生命的神奇,比如人類有語言、能夠說話就很神奇,我們的日常對話有著神奇的豐富性。
2015年6月,牛津大學出版社把維根斯坦作為當月哲學家。該出版社網站出了7道題,來測試讀者對維根斯坦的了解程度。我能做對五道:維根斯坦最初學的專業不是哲學,而是工程學。他在世時只在1921年出版了《邏輯哲學論》一書;他一生做過的工作有士兵、修道院園藝師、劍橋大學教授。有難度的兩道題是:在囚徒困境、電車難題、盒子裡的甲蟲、中文房間這四個思想實驗中,第三個是維根斯坦設計的;正面地啟發和影響過維根斯坦的寫作和思想的哲學家包括:奧託·魏寧格、克爾凱郭爾、羅素,這個可以排除黑格爾。
關於維根斯坦流傳著許多趣聞軼事,這些軼事往往強調他的古怪、認真和純粹。他曾經說他不介意自己吃些什麼,只要總是一成不變就行。有一回他穿著一件雨衣去參加一個時髦晚宴,騎著自行車穿過了劍橋的校園。女主人問他:「路德,你的晚禮服在哪裡?」他回答說:「在下面!」「但是我以為你要在這裡過夜的,你的睡衣呢?」「在下面!」
阿伯丁大學哲學教師羅伯特鮑勃·普朗特說,他跟維根斯坦一起走過一座橋時,問維根斯坦如何理解道德的本質,維根斯坦對這個問題感到不太高興,他停下來說:「如果我是一隻鳥,我會在遠離地面的地方築巢。但我是一個人,所以我只能生活在下面這些汙穢和垃圾之中。」
維根斯坦的著作《邏輯哲學論》
太初有道還是有行?
2017年,英國哲學家伊安·格朗德在《泰晤士文學增刊》上撰文說:「人們普遍認為,維根斯坦是偉大哲學家的模範。人們對他的印象是艱深、晦澀、強烈、嚴峻、神秘、有魅力、怪異、努力、悲劇。他不僅把哲學當作一種職業,而且當作一種生活方式。所以作家和藝術家對他著迷,把他視為靈感來源。他是小說、詩歌、戲劇、繪畫、音樂、雕塑和電影的主角。」
維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中宣稱,他解決了哲學中所有的大問題,但在後來的著作中放棄了這一說法。他之所以出名,靠的是他留下的2萬頁手稿和筆記,以及其他人記錄的他的講座。其中最重要的是1953年出版的《哲學研究》,以及後來被編輯出版的《雜評集》《論確定性》《數學基礎研究》。商務印書館日前推出的《維根斯坦文集》共8卷,包括《哲學語法》《心理學哲學研究》《戰時筆記》等。
《邏輯哲學論》一共由7個命題組成,質樸、優美,但並不好懂。它對歷史上佔主流地位的一種認識論做了提煉:人首先是有意識的思想者,之後才是活躍的、有身體、會說話的活動者。我們首先要有關於世界正確或錯誤的想法,要能思考事物、關聯事物,掌握事態。真實的世界由所有事態構成。所以他說:「世界完全是由事實,而非事物構成。」但我們也能反映那些僅僅是可能的事態,我們的思考也會出錯。
在《邏輯哲學論》中,維根斯坦問的是,我們形成關於世界正確或錯誤的想法,這何以可能?需要哪些條件?他的回答是,這是因為,世界、語言和思想這三者的元素和可能的排列有著同樣的形式。維根斯坦稱之為「邏輯形式」,我們的思想的元素之間的關係,跟事態的元素之間的關係一致。現實、語言和思想相互映照。維根斯坦對這種傳統認識論概括得很妙、很準確,其實它就是科學的認知方式:我們的意識或心靈能夠反映外在世界,獲得關於世界的真理。
這種反映論符合我們的常識,維根斯坦最讓人意外的是得出這一個邏輯經驗主義的結論:如果一個人說,汽車在車庫裡,這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錯的。但當我們做出一個道德方面的陳述,說奴隸制是錯的,這不是在反映現實,而只是表達一種態度,所以,嚴格說來道德命題是沒有意義的。跟其他邏輯經驗主義者不同的是,維根斯坦承認,我們是道德動物,道德命題是真實的。他的《邏輯哲學論》就是要教我們如何在這種觀點的啟發下生活。
維根斯坦還把這種理論用到了《邏輯哲學論》本身。因為書中陳述的思想和世界之間的關係並不是世界上存在的事實,它是存在著可認識的事實的條件。所以書中提出的哲學理論是無法有意義地說出來的,只能去加以呈現、展示。所以哲學不是一套理論,而是一種活動。跟科學不同,它的目標不是獲得真理和知識,而是達到明晰和安寧。所以他說《邏輯哲學論》中的命題就像梯子的橫檔,踩著它們看清事物之後,就要把梯子扔掉。
後來維根斯坦仍在做哲學研究。他的《哲學研究》一書一共包含693段長度不等的討論,提出了784個問題,其中只有110個得到了解答。傳統以為,我們的語言有含義,是因為我們內在的私人心理狀態能夠觸及世界。語言是各種內在的命名和意義活動。維根斯坦指出,語言對現實的反映依賴於共同的活動、互動。太初有的不是道、不是詞語,而是活動。我們不是去反映現實,我們首先置身於現實之中。這種哲學理論貶損了哲學家作為沉思者的地位,所以格朗德說:「當代哲學家不會跟維根斯坦爭辯。他們會繞過他。維根斯坦有權威,但是沒有影響。」
哲學微課推薦
△
點擊試聽專欄
《姜人生哲學到底——20位哲學家的生命策略》
大咖推薦
▽
▼點擊【閱讀原文】,訂閱《姜人生哲學到底 ——20位哲學家的生命策略》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