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妹妹,又有進步了,一次能端兩個盤子了。」賴光蘭對一個臉蛋圓圓的女孩說。
女孩穿著紅色上衣,身子胖墩墩的,害羞得沒有應答,遞上盤子後回到餐檯忙活去了。
這個餐廳的女服務員一律扎著黑色頭巾,穿紅色上衣黑色裙子,她們基本上是身心障礙者,這家餐廳名叫蕃薯藤餐廳。
庇護員工很可愛很單純
11月下旬一天傍晚,導報記者來到這家位於臺北「建國南路」一段327號高架橋下的餐廳,客人不是很多。餐廳服務員介紹,通常中午客人較多。
蕃薯藤餐廳副店長盧小姐年初就來到這家餐廳,當時餐廳還沒正式營業,她先期過來輔導服務員。她回憶說,第一次接觸到這樣的孩子們,發現她們沒心眼,很可愛,可是教育會有一定難度,她就根據每個孩子的狀況做分區管理,性格活潑的到餐廳小賣部,服務靈巧的到餐飲區,膽小害羞的到烘焙部。
這些孩子因為有身心障礙,不能一下教太多內容,得讓她們在輕鬆環境下,一個一個技能慢慢來,通常最初訓練她們問好,一個習慣掌握之後,要接著教下一個技能,「否則她們也會懶惰」。
盧小姐原本在一家印刷廠上班,一次偶然機緣了解到餐飲庇護工場,她感到十分慶幸,「她們很單純,來到這兒也非常開心,你教什麼她們就做什麼,比一般員工還好帶」。
為孩子創造保護性工作環境
蕃薯藤餐廳負責人賴光蘭女士,身兼臺灣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這個基金會是由身心障礙孩子們的家長組成的非盈利民間組織。
賴光蘭作為家長,非常擔心自己年紀大了之後,誰來照顧孩子?她與其他家長們一樣,無時無刻不在操心:孩子什麼時候能走路?別人投來異樣眼光時怎麼辦?九年義務教育之後去哪兒?長大成人之後如何工作?工作之後被解僱了又該怎麼辦……
於是,與賴光蘭有著同樣經歷的家長們,想到要為孩子創造一個保護性工作環境,他們集資成立了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育成」二字飽含了家長們對不完整身心孩子的殷殷期盼。
賴光蘭說,保護性環境能讓身心障礙者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有人會一直協助他們繼續學習,提升技能,使他們從社會依賴者變成生產者,穩定薪資可以讓他們活得更加精彩,更有成就感。
多層次保障身心障礙者就業
正是有了一些類似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的民間組織推動,如今臺灣形成了多層次的身心障礙者就業保障網。臺灣社會福利總盟副理事長、「立委」陳節如告訴導報記者,臺灣就業分成競爭性就業、支持性就業、庇護工場三個層次。
陳節如稱,年輕人工作之前,政府勞動部門委託職業評鑑機構對他們評估,看他們適合哪類就業,身心健康的從事競爭性就業。輕度身心障礙者需要社區工作者定期輔導的,從事支持性就業,他們到社區工作站做餐飲、掃地、洗車、手工藝製作之類的活。
中、重度身心障礙者則需要到庇護工場,由專人對他們進行崗前教育和技能培訓。陳節如稱,1980年代臺灣引入庇護工場概念,1990年代民間與政府開始共同推動,如今庇護工場拓展到加油站、洗車場、餐廳、印刷包裝廠、麵包坊、農場園林等多個領域,最多時全臺灣有100多家庇護工場。
政府多方面保護庇護工場
作為身心障礙者的庇護場所,庇護工場本身也需多加庇護,因而採取了「公設民營」模式。蕃薯藤餐廳用地完全由新北市政府免費提供,建設費用2000多萬元(新臺幣,下同),政府也補貼了1000萬元。
賴光蘭介紹,餐廳共36名員工,其中庇護員工和一般員工各佔一半,一般員工工資基本由政府承擔,庇護員工工資、食材費和推廣費由經營者承擔,水電費和人事管理費則由經營者出大頭、政府出小頭。
蕃薯藤餐廳目前已開業半年多,賴光蘭介紹,每月仍然收不抵支,缺口部分由育成社福基金補上。陳節如還指出,庇護工場行銷力量薄弱,所以其生產的麵包、印刷品、盒飯等產品,政府各部門要按一定比例採購,以此保障庇護工場產品的銷路。(海峽導報駐臺記者 蘭文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