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有位專家Super(1974)他提出人對於生命全程,有一個生涯探索過程,尤其是「青少年」達成生涯成熟必須具備六項條件即:職業選擇的定向性、職業的信息和規劃、職業偏好的一致性、個人特質的具體化、職業選擇的獨立性、職業偏好上的智慧。
或許大家會認為這是一般的人(NT)才會有的發展歷程?其實不全然,我們很多大齡身心障礙者,當他15歲後基本性格已經穩定了,從15~24歲就是一個人職業生涯探索階段的關鍵期,我們應該多提供給他們多元的、豐富的體驗機會。
對於各類身心障礙者在生涯探索過程,協助他們「發展切實的自我概念」更是職業生涯探索的核心工作!在臺灣對於大齡身心障礙者,勞動部會免費提供給他們至少一次的職業前的全方位評估。再經由這些「職評員」一對一的和身心障礙朋友會談解析,協助他們認識自己的優劣勢,幫忙他們搜尋職業或安置相關信息,讓當事人與其家庭了解該身心障礙者的多元面相(這部分可以參閱喜安人文大齡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平臺上在線施測架構)。同時,身心障礙者「個案管理系統」就啟動了一連串的服務機制。
我們在評估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職前或就業適當安置去處時,有兩個重要維度:縱軸是「職業工作能力」,橫軸是「自立生活能力」,以這兩個坐標去對應身心障礙者他適合的處境。這些處境由低至高大致區分為:日間機構、小區日間作業設施(俗稱小作所)、庇護性就業、支持性就業、一般性就業。大陸把小作所、庇護性就業、支持性就業等統稱「支持性就業」,其實是不同的概念。不論如何區分,這些身心障礙者在其職場生涯中,的確都需要不同程度與密度的終生支持!支持身心障礙者適當穩定就業,是我們從事特教與康復人員必須放遠關照的「生命全程」幹預和服務的思維。
以下我要借用小琪的故事來說明生命全程支持的意義和重要性。
小琪已經22歲了,是一個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有一位長她兩歲的哥哥未婚和小他三歲的弟弟,媽媽從事打零工,哥哥兩年前服兵役回來在工廠上班,弟弟在外地讀書。他們家境清貧,媽媽每天早出晚歸打工,文化水平不高,平時和小琪的互動也不多,就是養者,每天給她二十元或二十五元的飯錢,讓小琪解決自己的三餐。哥哥平時也幾乎沒有和小琪交流,他過他自己的生活,但是當小琪晚歸或離家出走時,他會以責罵方式來表示他的關心。弟弟也幾乎沒有和小琪有較為融洽的互動,手足長大以後,一年難得幾次同桌吃飯,更別說相親相愛了。
我認識小琪是她來「福興小作所」時,四年前她從特殊教育學校(12年級)畢業後,就無事可幹、無處可去,白天家裡只有她一個人,除了看電視就不知道要做什麼。所以她會出門四處遊蕩,去網吧看別人玩遊戲,或者去百貨公司閒晃。媽媽擔心小琪再這樣下去難免會出問題,哥哥也恐嚇小琪不準去泡網吧,但腳長在小琪身上,任何人都沒有權利限制小琪自由行動。
經由政府身心障礙者個案管理系統的關懷,小琪被轉介來「福興小作所」。小琪屬於智能不足(中度偏輕度)的青年,四肢健全、識字、有金錢概念、有口語但不擅人際交流,長相普通,略為矮胖,外表儀容還行,安靜的混在人群中,不易察覺她是心智障礙者。
我不是該小作所員工,但和他們的俞主任是閨密與社工也很熟悉,經常關心小作所的經營,與那些大齡孩子的適應狀況。
小琪來小作所第二年,很幸運有位志願者JIM叔叔隔天來教她們做麵包,小作所有二十幾位大齡身心障礙者,其中能稱得上JIM叔叔小幫手的人只有小琪一位。十三個月以後,小作所覺得小琪能力很不錯了,會獨立準備做麵包前的材料,會揉面、會烤麵包、也學會烤箱的操作。於是,社工把小琪轉介到另一家機構的「庇護性工場」。小琪要離開小作所之前,生活與就業輔導員既不舍又祝福的送別她。
「本來身心障礙者中,智能障礙或譜系孩子是屬於就業不易的族群,所以小作所這種日間設施提供大齡身心障礙者生活適應學習與職業前的陶冶,經由每周五天,每天不超過四小時的工作練習,並以一比三或四的師生比,讓這些大齡孩子與就服員「從陌生到熟悉,從改變到適應,本不是一件易事,但也不是艱難的事。只要再試一下,多做幾次,懂得虛心檢討,懂得自我調適,個人或專業服務上都會有很大的成長空間。痛苦只是短暫的,凡事只要養成習慣就好了」。」(陳淑芳職重師,2016)
所以,小作所的功能除了解決家長擔心孩子白天無處去的問題之外,也是培訓大齡孩子「養成勞動習慣」,每天準時出門、打卡、學習做午餐、做手工或手創品、小區適應、與其他人共處能力的處所。
我們繼續來講小琪的故事。當小琪被轉介到庇護性工廠後,遺憾的是她並沒有被安排到烘焙部門,而是派去廚房當洗菜、切菜的雜工。起先小琪心想或許先在廚房練一練功後,就能被派去烘焙房?起先小作所的社工知道小琪不喜歡那個環境,會給他開導與安慰,讓她多體驗別的工作。可是,三個月過去了,小琪感覺每天度日如年,廚房撿菜、洗菜等雜工並非其所好,加上一起在廚房做服務員的阿姨,不像在小作所時JIM叔叔那樣有耐心和尊重的態度,所以,第四個月小琪就逃跑了。
重新回到家裡無所事事的小琪,有一天閒晃回到福興小作所找俞主任。得知小琪又回到原點的俞主任苦思該如何幫助她?因為小琪已經從小作所成功轉介出去後,按規定短期內無法再回到小作所,況且小作所還有其他人在候補中。
三個月前,某個深夜,小琪的媽媽著急地打電話給俞主任,問小琪是否有到她家?俞主任問明原因之後,知道賦閒在家的小琪經常和哥哥衝突,有時還大打出手;因此小琪幾次不告而別鬧離家出走。為了小琪的人身安全,俞主任再次努力的協助小琪住到「小區獨立自主方案」的住所,這樣一周才回她的原生家庭一次,見見媽媽,或補充點日用品,避免又和哥哥衝突,也能學習過獨立的生活。那白天小琪還是無所事事該怎麼辦?
熱心的俞主任,把小琪的處境將心比心的顧慮著,有一天她正好去七星潭風景區,看到賣雜貨與涼水的朋友一個人忙進忙出,於是主動推薦該友人僱傭小琪做鐘點工,小琪去面試後,老闆同意小琪每天客人尖峰時間去工作幾個小時。小琪開心的嚮往新工作。
可是七星潭風景區距離小琪市區的獨立小區家園有段距離,又沒有方便的交通車直達,該如何順利去上班?雖然小琪會騎單車,可是聰明的俞主任擔心這不是長久之計,一天往返三個小時的車程,可能會造成穩定工作又失敗的原因。於是讓我敬佩的俞主任,連同社工發起小額募款:買電動車助小琪上班計劃!經過社群網站的宣傳,不到半個月就募足了八千元買一輛全新電動車送給小琪幫助她去上班。
現在的小琪,每天開心的騎著她的電動車,認真的在風景區小雜貨店打工,一個小時獲得人民幣24元,一天工作四小時能賺96元,而且還是每天下班前就能拿到工資(立即強化)錢雖然不算多,但這是小琪自食其力賺來的工資!俞主任還手把手教小琪如何記帳,如何規劃用錢,如何存錢去完成自己的夢想!
當我再次看到小琪那充滿笑容的臉龐時,真心為小作所的存在功能,還有幾位小作所認真的就服員感動!最佩服的還是我的好友俞主任這份真情。
我們衷心期待國內也能逐漸有這樣普及化與適合大齡身心障礙者安置的小作所、庇護工場和樂意接納心智障礙者的企業主遍地開花。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