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美瑗:談身心障礙者家長的委屈
談身心障礙者家長的委屈 文/林美瑗如果是你也被這樣做,你會高興嗎?希望你以後不要再對亮亮做這樣欺負他的事,好嗎?」 亮亮的媽媽雖然很慈愛很寬容,但當下的「委屈」我想是不說也明白地克制。 這些事是我們身心障礙孩子家長很孰悉的遭遇,故事和場景或許不同,但是由於社會上太多人因為對於疾病或殘障的無知,對於身心障礙者本人或家屬的心理感受不深刻,由於事不關己,所以當碰到這樣的事不是錯愕就是避開,然而當事人或家長就沒那麼輕鬆以對,委屈是最普遍的感受。
-
林美瑗:實而不華的教育理念如何落地?
記得有一句鼓勵老師的話是這樣說的:給學生一片藍天,他們會讓它繁星點點;給學生一片綠地,他們會讓它春色滿園。 這是說學生充滿創意和活潑的生命力,得力於老師的信賴和放手;可是,對於身心障礙的幼兒與學童,這句話適用嗎?我認為這裡指的藍天和綠地是一種環境的布置和老師教育理念的展現,給身心障礙孩子們提供了多元性和豐富性,這些就是機會,是教育和康復機會的提供,因此能讓這些慢飛小天使們在他們的星空中成為點點的繁星,在成長的草原上,綠意盎然。
-
林美瑗:追求生命彩虹的小琪(兼談大齡身心障礙者職業探索)
其實不全然,我們很多大齡身心障礙者,當他15歲後基本性格已經穩定了,從15~24歲就是一個人職業生涯探索階段的關鍵期,我們應該多提供給他們多元的、豐富的體驗機會。 對於各類身心障礙者在生涯探索過程,協助他們「發展切實的自我概念」更是職業生涯探索的核心工作!在臺灣對於大齡身心障礙者,勞動部會免費提供給他們至少一次的職業前的全方位評估。
-
林美瑗:牽手容易,放手難
那如果新的國家會議和政策不叮嚀大家「辦好特殊教育」,我們身心障礙的孩子還會有多少會被放牛吃草??這是全民的要事!不該只是個別家庭的愁苦,所以我要呼籲大家更多的專注我們身心障礙的孩子。特別是關注家長的心態,如何抓好孩子居家教養和早期幹預的功能性目標與方向。
-
融合教育的迴響與檢討
1990年代初期更進一步興起融合教育(inclusiveeducation)運動,其的理念與普通教育革新的理念非常類似,都是主張在單一的教育系統中,提供教育服務給所有學生。發展到90年代中期,興起完全融合(full inclusion)的理想,倡導不管身心障礙學生的類別及其程度如何,都以安置於普通教育的環境下為原則。
-
「融合教育」在臺灣:是「融」或「不容」?
──這正是臺灣以「融合教育」為名、卻是以「整合教育」為實的教育現況。什麼是「融合」教育?《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第 24 條指出──「為了讓身心障礙者能夠不受歧視、機會均等的享有『教育權』,各國政府應致力推動融合教育制度。」究竟什麼是「融合」教育?
-
江蘇發文加強普通學校融合教育 將基本普及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15年...
原標題:江蘇四部門發文:2020年實現各學段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全覆蓋 省教育廳、省民政廳、省衛健委、省殘聯四部門日前發布《關於加強普通學校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計劃到2020年,全省基本普及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15年教育,實現各學段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全覆蓋,在普通學校接受融合教育的特殊教育需要學生佔該學段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總數的80%以上
-
【融合教育現場】智能障礙輔導案例(初中階段)
在本篇溫情滿滿的案例中,我們需要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1.要從文中的案例汲取「按學生特長進行融合教育【融合教育現場】智能障礙輔導案例(初中階段)一、案例緣起及背景 阿成是一位智能障礙的學生,他自幼兒時期即被醫生診斷有智能障礙,並領有身心障手冊,同時常因腦部異常放電而癲癇。
-
一句話看兩會:「融合教育,促身心健康發展」
作為教育工作者,市人大代表席酉民感慨:當下的教育理念亟須改變,育人過程與教學方式亟須重塑。 席酉民代表提到了融合式教育的概念。所謂「融合式教育」,就是要把通識教育、專業教育、行業教育、管理教育融合起來,把學習、實習、在崗訓練、創業和未來發展融合起來,最後形成學、研、訓、創、產高度融合的新型教育模式。目前,西交利物浦大學正在打造的太倉校區,就將成為融合式教育的基地。
-
友善服務,讓身心障礙者無障礙
有人說,評判一座城市的包容度,要看它對待身心障礙者的態度,看後者是否能夠留得下、過得好、有尊嚴。支持與包容身心障礙者,是臺北帶給外來客的一大印象,而這份友善也像清新的空氣一樣感染著每一個人。愛心餅乾烘焙出幸福記者每次外出採訪,在捷運市府站附近,總會聽到一陣叫賣聲:「大哥哥、大姐姐,愛心手工餅乾,每包50元新臺幣!」
-
林美瑗:談南昌虐童案
,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師;把非一流的學生培養成有用人才的教師,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師。任何一個教育家都是因為對非一流的學生的培養,獲得成功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家的。寥寥幾句話,讓我我反覆閱讀了好多遍。想想大陸長期以來的「菁英教育」價值觀和對待殘疾人的方式,感觸很深。本來人就是人,不應該被標籤為「一流的學生」或「非一流的學生」,這種二分法沒道理,而且是誰說了算?然而,在老師的眼裡真的有這個標尺在區分嗎?我不得而知。
-
消除障礙,一起上學吧!2019年河南省學前融合教育宣傳周活動啟動
12月7日上午,鄭州市金水區文化綠城小學(南校區)的多媒體教室裡,來自多所高校的大學生、特殊需要兒童家長、教師等近300人共聚一堂,開啟2019年河南省學前融合教育宣傳周活動「一起上學吧」。本次活動由河南省學前融合教育發展支持中心、鄭州市金水區教體局主辦,金水區文化綠城小學和蔚藍幼兒園共同承辦。 什麼是融合教育?
-
四川省大力推進融合教育 讓「特殊」學生不特殊
截至2018年,全省共有特殊教育學校128所,在校殘疾學生5.69萬人,大量殘疾學生以隨班就讀的方式接受教育。「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為主體,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幹,以送教上門和遠程教育為補充,統籌推進、普特結合發展融合教育,提高殘疾人受教育水平。」
-
我省大力推進融合教育 讓「特殊」學生不特殊
為何「融合」單一教學不能滿足特殊需要四川特殊教育發展規模全國第一。截至2018年,全省共有特殊教育學校128所,在校殘疾學生5.69萬人,大量殘疾學生以隨班就讀的方式接受教育。他表示,融合教育能夠通過合併普通及特教系統,建立統一整體的教育資源,讓殘疾學生有機會接觸到高質量的普通教育,「這是一個特別好的教育途徑,不僅讓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學會如何與普通人相處,也能讓普通孩子學會愛和關懷。」「一位聽力障礙孩子的媽媽曾告訴我,通過在普通學校跟班學習,她的孩子成長明顯,笑容更多了。」
-
「他鄉的融合教育系列」聽說澳大利亞的融合教育就靠一部法案?
為避免擾亂和侵害的發生, 學校必須制定明確的政策或規章制度,保證所有員工和學生不得擾亂和侵害殘疾學生及其相關人員, 了解擾亂和侵害行為發生時該如何處理, 明白事情發生後該如何補救。如果殘疾學生被擾亂或侵犯, 他們要有地方投訴。同時, 教育機構應認真對待投訴, 切實調查, 處理時要以尊重學生及其隱私的方式進行。
-
融合教育如何讓「特殊」學生不特殊?揚州探索適齡殘障學生進入普通...
讓周女士感到幸運的是,學校不僅主動願意收下女兒,還在短短一個月時間內完成了兩棟教學樓、7層樓無障礙廁所的改造。「我們正在努力發展融合教育,讓『特殊』學生進入普通學校,享受到和普通學生同樣的優質教育資源。」揚州市教育局基教處副處長陳月明介紹,周佳佳不是唯一享受到揚州市融合教育發展成果的「特殊」學生。
-
大齡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專欄 ⑯ 邱英哲:人境適配,因地制宜
支持性就業服務的精神,就是強調身心障礙者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職場,稱之為「人境適配」。所謂的人境適配,指的就是就業輔導員評估身心障礙者的生、心理功能,整體的特質、障礙狀況狀況後,協助開發適合身心障礙者的最佳職場,以求穩定工作。以「人境適配理論」來說,就是其認為身心障礙者和環境是一種動態的關係,身心障礙者會影響環境,環境也會影響身心障礙者,身心障礙者同時不只是被動地遷就環境,還會積極尋找、創造有利的環境。
-
大齡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專欄 ⑭ 簡宏生:關於智能障礙者的生涯發展與職前準備
簡宏生行政院勞動部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人員認證行政院勞動部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專業人員督導認證行政院勞動部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專業人員認證>行政院勞動部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個案管理員認證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實習督導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諮商心理學系實習督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實習督導
-
關於推進融合教育的幾點思考
推進融合教育,讓不管是學習障礙還是殘疾的孩子都能快樂學習。 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指在平等和不受歧視的前提下,儘可能地將殘疾兒童安排在所在社區的普通學校就讀,並提供最適合其需要的支持和幫助,使不同學習風格、不同能力和背景的殘疾兒童得到儘可能好的公共教育[1]。融合教育還可以涉及學習困難、多動症甚至天才兒童的學習和生活。融合教育堅持的基本原則是:所有孩子都能夠學習。
-
融合教育的價值(自閉症)
當所有孩子,不管他們之間的差異如何,都受到教育時,每個人都會受益—這是全納教育的基石。什麼是融合教育?融合教育意味著不同和多樣化的學生在同一個教室裡並肩學習。他們一起享受野外旅行和課餘活動。他們一起參加學生會。他們參加相同的運動會和比賽。融合教育重視多樣性和每個學生對課堂的獨特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