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瑗:實而不華的教育理念如何落地?

2021-02-13 喜安人文


實而不華的教育理念如何落地? 

✎ 兼談我的日本參訪之旅 

 

    

文/林美瑗

臺灣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協會常務理事

今年四月,在日本的櫻花季接近尾聲時,我們組團去了日本的兵庫縣三田市走了一圈,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臺灣的早期療育協會和三田市的かるがも(KARUGAMO)園(小鴨鴨幼兒園)和ひまわり(HIMAWARI)特殊支援學校等單位進行交流與參訪,順道讓工作表現優秀的同仁小小旅遊一下。實踐旅遊不忘學習,學習也有旅遊的興致。

記得有一句鼓勵老師的話是這樣說的:

給學生一片藍天,他們會讓它繁星點點;

給學生一片綠地,他們會讓它春色滿園。

 

這是說學生充滿創意和活潑的生命力,得力於老師的信賴和放手;可是,對於身心障礙的幼兒與學童,這句話適用嗎?我認為這裡指的藍天和綠地是一種環境的布置和老師教育理念的展現,給身心障礙孩子們提供了多元性和豐富性,這些就是機會,是教育和康復機會的提供,因此能讓這些慢飛小天使們在他們的星空中成為點點的繁星,在成長的草原上,綠意盎然。

藍天和 綠地是一種教育者的用心」,這是我們所參訪的三田市機構給我的感受,這個過程帶給我啟發和內心觸動,我要怎麼說這份感受呢?或許這就是經營者的教育理念吧。

關於教育理念這四個字,許多人都會講,也會望文解譯,似乎它泛指教育主管者在經營一個學校或一個教育政策時,內心裡已具有的價值觀或模板的運作,所以就成為——我思,故我做。因此,人們會把一個學校或教育機構的好壞興敗,首當其衝指向領導者。然而,領導者固然是組織政策的決定人,可是真正要落實一個好的教育理念,則需要全體老師或服務同仁的群策群力,並且把這份共同的理想教育理念內化於工作中。

什麼是教育理念的內化(Internalization)呢? 

內化是將看、聽、想等思維觀點,經過內證實踐所領悟出的具有客觀價值的認知體系。 內化通過同化順應兩種機制來完成,內化對於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引自網絡)。

我個人覺得:內化應該是一個人的職業感和其價值觀融合一體,例如一個老師,他的教育態度(工作)和她領受的教學精神(價值觀)是一致的,沒有虛假和陽奉陰違,這樣有素質的老師才是把教育理念內化的人。

 

這次我們在日本三田市參訪的第一站就是去かるがもKARUGAMO園(小鴨鴨幼兒園),那是由日本社會福祉法人YUKO障害福祉事業協會經營的。該法人組織於1968年成立,1980年起開始提供完善的療育內容。這所幼兒園不是融合模式,也不是大陸理解的日間康復機構,它提供特別療育訓練、小組療育活動、全日託和半日託以及家長親職指導、飲食指導、入學準備班和康復師的評估與諮詢等服務項目。

這家かるがもKARUGAMO園 (小鴨鴨幼兒園),規模不算大,建築物僅有一層樓,窗明几淨,每間教室都有一排大窗,可以清楚看到室內所有的一舉一動。外面有修剪整齊的草皮,有一小塊菜園以及孩子們可以開心玩的沙坑和溜滑梯等設施。入教室時,一律要換室內拖鞋,大家都是輕聲細語打招呼和點頭微笑。

 

最讓我們驚喜的迎賓橋段是在一樓中堂(平時作為多功能活動空間),已經擺放六大塊藍色軟墊,約十幾位小孩和其家長坐在那裡等著我們到來;起先我們是站著互相打招呼,後來讓我們也坐下來,一起看老師如何介紹我們這些客人。

在一塊大白板上,一位元氣飽滿的老師拿出地圖,指出臺灣的位置,並且讓小朋友看臺灣與日本的距離。隨後,她開始介紹臺灣的名產,例如小籠包、麻糬和珍珠奶茶,還讓孩子們用中文讀這些食物的名稱,超級可愛。

他們把我們一群人的到訪,當作偶發課程拿來進行機會教育,而不是把我們視為打擾他們或影響他們正常課程進行的闖入者。

簡單認識客人來自何方之後,她們開始一天的晨間課程。那是利用唱遊和認識自己身體的活動。角落裡有位老師彈電鋼琴,她彈著大家耳熟能詳的《倫敦大橋垮下來》。這位主教老師和一位手拿大圖卡的老師走到大家前面,我們一起配合著音樂,開心地唱:「膝蓋、臀部、肩膀和頭部。」一邊唱一邊雙手摸著那個部分。

首先是自己的這些身體部分,接著副手老師拿出小白兔圖卡,大家做著小白兔動作,也是摸著膝蓋、臀部、肩膀和頭部。之後是小蛇圖卡和大象圖卡,每一種動物都有其相應的動作和摸著膝蓋、臀部、肩膀和頭部;在《倫敦大橋垮下來》的旋律中,大人和小孩一起又唱又跳地摸著身體部位,用唱遊把認知課程結合起來,最終達到小孩認識了自己這些身體部位的學習目的。

 

唱遊同時也讓家長和孩子做了親密的親子活動,因為有些孩子是重度殘障,例如:四肢僵直的腦麻女孩、極度害羞的罕病男孩和不理人的自閉症男童。在唱遊過程中,一位氣管切除戴著呼吸器的活潑小孩,不畏生的和我們交流起來,一位唐氏症小女孩,被打扮得很可愛,穿梭其中。小孩表現活潑,大家很自在,於是我們就很快地融入那個大家庭當中。

 

接著是參觀不同教室,有幾間是小組課教室,孩子有兩三位老師帶著活動,例如:他們昨天去附近的草莓園踏青採草莓,此刻,他們正拿著紅色塗料在白紙上塗草莓,小桌上墊著透明膠墊,每個孩子圍著圍兜,不怕弄髒衣服和桌面,孩子視若無睹的繼續畫,很投入地塗鴉,畫好拿給老師看,我們也很想分享他們的大草莓呢。

 

另一間略為寬敞教室有五對親子在裡面活動,由二名運動課老師帶領家長進行一種叫Sherborne Developmental Movement的親子體操,是由英國Veronica Sherborne(1922~1990)先生所研發的體能和感知覺的親子活動。在木板教室裡,媽媽看似和孩子在玩身體動作,一會兒媽媽把躺在地板上的孩子拉過來,穿過媽媽的雙腿;一會兒,媽媽又把孩子兜在背上,讓孩子當馬騎;有時,換媽媽躺木地板上,四腳朝天,把孩子頂在雙腳上,雙手拉著孩子,四眼相望,又搖又笑,真是開心好玩呀!(這讓我憶起女兒五歲前,我們也常玩這種遊戲)

 

這些畫面讓我突然很有靈感,對呀!這是很棒的親子活動,更是給孩子很好的感覺統合遊戲。親子能一起玩的感統活動,不需要購買昂貴和佔滿空間的器材。或許我能做點什麼……

 

在這 かるがもKARUGAMO園 (小鴨鴨幼兒園)還有幾件讓我們很感動又佩服的地方,就是他們的衛生理念已經內化和深化了,所有小朋友的午餐,都是政府規定由營養師調製,按時專車送過來,老師在乾淨的調理室裡,把食物按孩子的咀嚼能力細化,利用午餐時間教孩子飲食和生活自理。廁所是每小時會去擦拭的,乾乾淨淨沒有異味,而且隱私做得到位。

 

其次,是他們十分強調親子共處時光的質量。

有一項名為「只有我和你」的親子戶外活動,是針對殘疾兒的手足舉辦的,理由是:不希望媽媽的心力全部注焦在這個特殊孩子身上,而讓其手足感覺父母眼裡自己是透明的,無足輕重的存在,這是不公平的。

所以,該基金會每年寒暑假,會邀志願者幫忙媽媽照顧兩天殘疾的孩子(或喘息服務生活員),這兩天當中父母只能單獨和這名健康的孩子在一起,而且要參與一些親子活動,活動中必定會有親子之間互相說出:「我很愛你,真的很愛你」。這樣的活動,讓那個殘疾兒的手足,也能感受到父母充足的愛和補償。

 

這真是一個很懂愛,很樸實無華又迷人的組織。

他們的教育理念很人性,很自然無奇,卻處處有驚喜,就像在一個普通的角落遇見了正在創作的藝術家。

筆者簡介


林美瑗


私立佛教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

臺灣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協會常務理事

臺灣非營利組織領導力發展協會理事

中國精神殘疾暨親友協會專家授課委員

世界中醫藥聯合會兒童健康預防與促進學術委員會理事

世界中醫藥聯合會小兒腦癱專業委員會理事

受聘重要資歷:1996.05---2016.06 計20年服務於臺灣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簡稱CAEIP)秘書長一職。負責方案規劃與執行、行政管理(含本會承接臺東、花蓮、南投之早療通報轉介暨個管中心之社工人員督導)、全臺灣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倡導、兒童局早療推動委員會委員、家長療育資源諮詢、區域性早療推動工作,並對外代表機構處理行政事宜;2000.9--2014計15年擔任花蓮縣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委員會委員;2010-2015擔任臺塑王詹樣基金會慢飛天使家長生命故事徵文評審;2010.01-2015.12擔任金門縣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推動委員會委員;2012- 2014.03 擔任慈濟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籌備委員會諮詢委員;2012.03-2014.12 擔任宜蘭縣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推動委員會委員。

著作:《臺灣地區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社會資源實務手冊》;2002.03與郭煌宗等人共同彙編撰稿《學齡前兒童震災後心理重建操作手冊》;2006.07與陳順隆等人出版《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社會工作實務》;2006.05出版《慢飛天使—我與舒安的20年早療歲月》,由臺北心靈工坊文化出版公司出(二刷);2012.03.03出版《牽著天使的手—17個慢飛家庭故事》。曾獲得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頒發優秀社工人員獎及全臺灣第十三屆「十大愛心媽媽」獎。


為兒童和家庭帶來平安與喜樂

促進生命尊重與社會和諧

我們是各類發展遲緩兒童的智慧支持者

合作夥伴

臺灣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協會


臺灣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協會是臺灣最早由早期幹預跨專業人員所組成的組織,1996年6月由郭煌宗醫師、梁忠詔醫師和數十位療育專業人員率先於花蓮成立。臺灣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協會歷屆理事長皆為兒童早期幹預之醫師或大學物理治療學系教授。會員為從事發展遲緩兒童相關的醫療、教育和社福等領域的從業人員。每年十月舉辦跨領域之早療論文大會,至今已十七屆,堪稱臺灣早療的菁英匯集平臺。自1998年起在臺灣已承辦衛福部門的早期幹預專業人員共同課程(初階與進階),連續八年,為臺灣的早期幹預跨領域合作奠定基礎。2000年起該會在南投縣、花蓮縣、臺東縣設有早期療育辦事處,並在這3個縣陸續設立了七個小區服務據點和一個早療中心,並以「Lucky 7,Happy Children」為口號,期望這些據點成為家長和孩子的成長花園。(網址:www.caeip.org.tw)

公眾號:xarw365

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林美瑗:談身心障礙者家長的委屈
    談身心障礙者家長的委屈    文/林美瑗      既然「委屈」是你我無法逃避的宿命,那麼家長可以如何做?會員為從事發展遲緩兒童相關的醫療、教育和社福等領域的從業人員。每年十月舉辦跨領域之早療論文大會,至今已十七屆,堪稱臺灣早療的菁英匯集平臺。自1998年起在臺灣已承辦衛福部門的早期幹預專業人員共同課程(初階與進階),連續八年,為臺灣的早期幹預跨領域合作奠定基礎。
  • STEAM教育在中國丨教育理念如何「落地」教學實踐?
    、非正式教育中。很多學者把數學和科學看做是STEAM教育的基礎,工程為核心,藝術和技術則遊於整個教育系統中,藝術作為一種驅動的力量,技術將創意和設計的方案加以實現。福建省漳州市東鋪頭中心小學很早就開始了基於STEM理念的小學Arduino機器人教學模式研究:Science:老師將電子電路、物理等科學知識加入Arduino教學Technology:利用Arduino實現人和機器互動Engineer:探究技術世界如何與社會相互作用Mathematics:應用邏輯判斷等數學基礎概念他們還進一步提出了相應教學模式
  • 林美瑗:牽手容易,放手難
    牽手容易,放手難 文/林美瑗在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舉辦30人論壇上,揭示的是特殊教育該如何「辦好特殊教育」政策建議。我個人肯定這個高峰會要求「對加快特殊教育改革與發展步伐、更好發揮教育服務支撐作用、促進教育公平及社會經濟均衡發展。」然而,據不完全統計,在中國13億的人口中,孤獨症人口估計在260萬以上,其中大約有60萬以上孤獨症低齡兒童(許多人不認同這低估的數字)。
  • 曉教育集團新使命/新教育理念正式發布
    曉編這就帶你感受曉教育集團教育理念發布會的溫暖!、清晰全面地解讀了集團新的教育理念。陳澤寒老師用一顆樹總結教育理念的核心框架,讓大家能更直觀理解教育理念的內涵和外延。吳老師對教育理念做了進一步的詮釋,用「3句話、3個維度、9個方面、30個要點」來清晰解讀新理念,告訴每一個曉教育人如何塑造能力、培養興趣。
  • 教育培訓機構OMO模式如何落地
    教育培訓機構OMO模式如何落地 2019-11-25 17:15:37   來源:網絡
  • 哈工大劉挺教授:智能教育理念的變革與技術落地
    在17日下午舉辦的「人工智慧賦能未來教育」論壇上,哈工大人工智慧研究院副院長、哈工大社會計算與信息檢索研究中心(HIT-SCIR)主任劉挺教授做了題為《智能教育的理念變革與技術落地》的報告,展望智能時代下的未來教育。AI科技評論在徵得劉挺教授的同意下,回顧和整理了本次報告的精彩內容。
  • 林美瑗:談南昌虐童案
    想想大陸長期以來的「菁英教育」價值觀和對待殘疾人的方式,感觸很深。本來人就是人,不應該被標籤為「一流的學生」或「非一流的學生」,這種二分法沒道理,而且是誰說了算?然而,在老師的眼裡真的有這個標尺在區分嗎?我不得而知。
  • 博雅教育如何在這所最國際範的學校落地?
    博雅教育的精髓在於培養全面的人。學校要設置靈活的課程,為學生提供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學習的內容,老師要以學生為中心,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思辨的能力。當前,新技術的發展給我們帶來新的挑戰,人的一生中要面臨很多次職業的更換,而博雅教育提倡的,就是打破專業之間的壁壘。
  • [積極人生大學]新教育理念
    5、從幼兒園就焦慮孩子的學習、學校、就業、房子……積極觀點:每個孩子都將面對長達12年的強壓學習,他們如何輕鬆應對?焦慮背後是忽略孩子的心理素質教育。[積極人生大學]教育理念教育六不,六必須教育絕不能激進獵奇, 教育必須夯實基礎
  • 教育如何雲端開放、實體落地
    崔新有坦言:「停課不停學」使得線上教育一時間炙手可熱,全國各地的高校都在積極搭建信息支撐保障平臺,一些在線教育公司也提出,免費提供在線學習服務,同時入駐各大媒體平臺,推出免費直播課程,對開放大學的發展造成了不小的衝擊。「線上教育是開放大學區別於普通高等學校的重要特點之一,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打破空間與時間局限,拓寬學習者接受高等教育的路徑。」
  • 獲張泉靈點讚,DaDa(噠噠英語)有效公益理念落地
    發布會上,DaDa(噠噠英語)宣布將攜手和睦家中國醫療基金會啟動「To be with you「公益項目,向貧困地區已育婦女和兒童提供「醫療+教育」的綜合扶持,讓受助者們在陪伴式公益理念幫助下,獲得基本生活質量保障。
  • ...研究院陳向陽:「從文本到行動: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如何『落地...
    從文本到行動: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如何「落地」 2017-08-30 來源:教育部 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陳向陽  在職業教育質量提升的工具箱和方法庫中
  • 哈工大劉挺教授:智能教育理念的變革與技術落地 | CNCC 2019
    在17日下午舉辦的「人工智慧賦能未來教育」論壇上,哈工大人工智慧研究院副院長、哈工大社會計算與信息檢索研究中心(HIT-SCIR)主任劉挺教授做了題為《智能教育的理念變革與技術落地》的報告,展望智能時代下的未來教育。AI科技評論在徵得劉挺教授的同意下,回顧和整理了本次報告的精彩內容。
  • 「管辦評分離」:理念梳理、難題舉例和落地路徑
    鑑於目前的有關情況,筆者以為,做一個檢視,看一看我們離教育的管辦評分離真正落地還有多遠,是相當有必要的。一、理念梳理自管辦評分離提出以來,相關方面對這一戰略的解讀是不夠、不到位的,不僅涉教部門不甚清楚,就連教育系統當中的許多教育行政幹部、校長,甚至一些教育專家也是不清楚的。
  • 「組團式」教育幫扶③|東部師資力量進貴州:教學新理念落地「造血」
    目前,貴州全面推廣「組團式」幫扶模式取得明顯成效,促進了先進理念植入、先進管理經驗落地、先進教育教學制度生根,有力推動了貴州教育品質提升和「內涵式」有特色發展。東風黔來育桃李,奼紫嫣紅遍地花。  近年來,貴州省搶抓東西部扶貧協作教育幫扶機遇,大力推動幫扶城市選派優秀校長、學科領軍人、支教團隊等開展交流協作,優質師資力量和先進教學理念不斷輸入,為薄弱學校辦學水平穩步提高注入了源源動力。
  • 林美瑗:融合教育適合所有身心障礙學生嗎?
    日本對融合教育的說法:融合對某些學生而言是一種權利,而不是一種優待(Inclusion is a right versus a privilege for selected students) 。所以在日本他們幾乎所有的身心障礙的義務階段孩子,都有權利去上學。
  • 這所上海的小學告訴你,如何將『教育信息化』落地
    這所上海的小學告訴你,如何將『教育信息化』落地 作者:東瓜 發布時間:
  • 建構主義的教學理念如何在課堂上落地?
    因此,很多教育工作者迫於市場壓力,可能會選擇放棄行道,去遷就市場的熱鬧。田老師「淡定地改變中國教育」的使命,讓我看見了一個教育工作者靈魂的吶喊與堅守!肅然起敬!學員B分享1.五星教學、三駕馬車之所以有效是符合人性的科學提煉。是被驗證的行之有效的框架理論,是教育有效性的底層邏輯。
  • 「常青藤」落地瀘州:四大理念打造「綠色家園」
    (原標題:「常青藤」落地瀘州:四大理念打造「綠色家園」) 為加強戒毒工作規範化建設
  • 銘師堂教育旗下升學e網通平臺 促進學校落地生涯規劃教育
    9月28日,由雲南省玉溪第二中學主辦、銘師堂教育升學e網通事業部承辦的「如何用信息化促進高中生涯規劃教育落地培訓會」在玉溪二中報告廳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