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性就業實務經驗分享 12
在職場實地訓練中
自閉症的孩子真的難以輔導嗎?
簡宏生
行政院勞動部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人員認證
行政院勞動部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專業人員督導認證
行政院勞動部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專業人員認證
行政院勞動部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個案管理員認證
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實習督導
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諮商心理學系實習督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實習督導
在十多年的成人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工作經驗中,每每在晤談室面對的是家長的焦急與孩子的迷惘。
家長焦急的是:孩子完成學業後的何去何從。
孩子迷惘的是: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要做什麼?能做什麼?
我們都知道身心障礙者的所需要的支持服務相當複雜且多元,一般概分為經濟安全、醫療復健、教育、就業、照護、無障礙環境等項目。
而臺灣在歷年的需求調查研究中發現:
身心障礙者最需要的仍是以生活與經濟安全的保障為主,其中最為具體的表示即是就業的需求呈現。
除了因為就業能夠獲得薪資所得並保障其經濟生活所需外,對於其個人能夠具體展現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無論任何人,唯有在工作世界中扮演適得其份的角色,才能滿足其心理性、經濟性及社會性的需求。
然而身心障礙者在朝向「就業」的目標之前,需提供一系列必要的服務,才能克竟其功。
♬
「曾經有一位自閉症者及其家長來到我面前接受評估,家長叨叨地敘說著自己的無力感,孩子則是在一旁緊緊皺著眉頭、一言不發的低頭坐著,孩子是有學習力及就業的能力,但對於人際的適應及環境變動的應變缺乏技巧,也因此嚴重缺乏自信心,遲遲不敢踏出就業的第一步。」
自閉症者在就業的領域中,一直被視為較難以有效協助就業的對象,這並不是說自閉症的孩子智能或者動作能力特別低下,而是指自閉症的孩子有些與生俱來的特性,導致進行就業輔導時難度較高。
自閉症患者最嚴重的問題在於溝通,不只限於語言,在非語言的溝通上面皆有質的困難,需要有更細緻的觀察及多方的溝通嘗試,才能找到理解他們的想法及溝通的方式,因此常常會發生不可預期的行為,造成輔導上的困難。
也因為溝通的困難,所以到目前為止關於自閉症的工作訓練也多基於行為學派(無論古典制約或者行為制約)的理論,而根據文獻回顧及實務經驗發現自閉症患者的工作訓練仍以實地訓練較為有效,主要是基於自閉症患者類化能力較為缺乏的關係。
但是,在職場實地訓練會遇到一個兩難:
一者是在訓練時會因為環境的幹擾或者工作產能的需要,會無法達到行為治療所需要的強度,若採用在職場實地訓練加上行為增強訓練的綜合手法,則能夠更有效的讓孩子學習到應有的工作行為及環境的適應技巧。
讓我們來仔細思考自閉症者較難輔導的這個問題。
自閉症的孩子真的比較難以輔導嗎?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每一個障別之間的差異非常非常的大,如果要比較障別間輔導的難度幾乎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所以就讓我們先針對自閉症者的特性進行討論,特性主要在於溝通的困難。
相對智能障礙或者腦性麻痺而言,自閉症者的認知與動作普遍而言是較佳的。可是溝通的問題造成個案無法表現出應有的能力(這裡指的溝通不單單針對語言,還包括了肢體、非語言等等其他的溝通方式),更甚者因為溝通效度的低落導致不可預期的行為發生。也因為自閉症者的特別性,因此在不同的指導下會出現截然不同的表現。
那這樣真的是較難以輔導嗎?
還是我們一直以來都用與智能障礙溝通的方式去輔導服務自閉症者,而產生的種種偏差。
所以,自閉症者服務在世界的潮流中是會逐漸獨立出來,就像視障的服務一樣,但是自閉症並不像視障那樣明顯的剝奪一種感官、剝奪隨之而來的能力,自閉症的障礙是要細膩的去觀察、透過有效的專業評估,才能發現個別間明顯巨大的差異。
所以有許多自閉症家長總是會提出個案在家中的表現與評估的表現或者工作的表現差異極大,因此專業人員需要認真的傾聽家長的意見,廣泛的搜集孩子在不同的情境中的表現差異,與家長保持充分的溝通、合作,才能讓服務及溝通漸趨流暢,也才能與孩子形成信任關係,達到較佳的溝通表現,也才能有效的協助自閉症者順利轉換環境並適應職場。
點擊下面連結,關注——
● 2016年9月中國北京·【第二期】身心障礙者融合就業實務工作坊(9月23日、24日、25日)
● ● ● ●
每日薦書23
喜安特殊教育淘書店
國內最全的特殊教育書籍整合平臺
查看詳情: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書籍頁面
● ● ● ●
為兒童和家庭帶來平安與喜樂
促進生命尊重與社會和諧
我們是各類發展遲緩兒童的智慧支持者
合作夥伴
臺灣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
公眾號:xarw365
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