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管校聘」:是「末位淘汰」還是「人情債」?

2020-09-07 公務員論壇

作為2020年教育行業的一項重要工作,全國各地開始逐步推行教師管理「縣管校聘」,也就是全縣的教師和校長都不再屬於某一個固定的學校,而是都屬於縣教育局,由縣教育局統一管理校長和老師,讓校長尤其是老師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起來。

教育部門的初衷是好的,因為城鄉之間教育資源不平衡的問題一直存在,導致學生家長擇校難、學區房等問題的產生。

如果校長和教師都不再固定在同一個學校,那也就不存在教育資源不平衡和學區房的問題了,理論上說全縣教育資源平衡了、統一分配了,就如同點讀機「哪裡不會點哪裡」一樣,教育局是不是也可以對全縣教育資源「哪裡不行點哪裡」,把好的師資調到不好的學校去平衡教育資源。

想法是很好的,但忽略了人性!

任何好的制度都要靠人來實施,教育局並不了解全縣的老師具體情況,最了解老師是學校裡的校長和教導主任等領導。

於是這項工作只能交給學校領導尤其是校長具體操作

雖說是校長和老師都是「縣管校聘」,但了解這項工作的人都知道,實際上只有教師才是真正「縣管校聘」,校長作為領導本來就是由教育局統一管理的,作為領導本來就是在全縣範圍內的學校流動,本來就是「縣管校聘」,對於校長來說,這項制度沒有意義。

實際的操作對象只剩下了一個:教師!

但具體操作如何呢?要知道,該如何評價一個老師應該到哪一個學校呢?

這些制度性的東西並沒有規範的一刀切的操作口徑,也就為縣管校聘也就是實際操盤者校領導留下了很多的操作空間。

人都是有感情的,校長也不例外,教師並不都是道德模範,校長更不是。

中國人說「安居樂業」、「安土重遷」、「故土難離」、「安居樂業」,都有一個「安」字,都是對「家」的眷戀,工作單位對一個人來說,重要性不亞於「家」這個地方,可能呆在單位裡的時間比在家的時間都多。

學校可以在全縣範圍內隨便流動,那家呢?

很多教師在進入學校工作後,買了房子,為了工作方便,基本上都在單位不遠的範圍內,日常生活也有著固定的區域。

但這一切都被打破了,總不能換一次單位搬一次家吧!無論你家是在城市還是鄉村,換單位容易,搬家難。

而且我們說,校長是有感情的,在執行「縣管樣聘」政策的時候肯定有自己的考慮,或者說肯定是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考慮。

不必苛責他們,這是人之常情,換了誰都一樣,只要他們是為了學校的發展和教育水平。

但即便是為了學校的發展和教育水平,教育局的初衷是平衡教育資源,也就是好教師到差一點的學校去,提高一下差學校的教學水平;水平差一點的教師到好一點的學校去學習一下教育方法,提高教學水平。

作為差一點學校的校長,比如偏遠鄉村地區的校長,自然是樂於接受好學校來的教學水平高的教師的,但好學校的呢?校長願意接受差老師進來嗎?

該如何評判一個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是分數嗎?誰說了算,是校長或其他的校領導嗎?

如果一個教師的教學水平很高,但不善於搞關係,不討校領導的喜歡,怎麼辦,校長會不會把他以「縣管校聘」的名義「發配」到偏遠鄉村?

如果一個教師的教學水平很差,但卻是某位領導的親戚,會不會無論怎麼樣都不會被離開?或者會不會以「縣管校聘」的名義調到一個好學校?

而且!從「縣管校聘」的初衷來看,目的是平衡教育資源,也就是好老師應該到差學校,差老師應該到好學校。

但實際上我們想,我教學水平這麼好,居然要把我弄到差學校?這合理嗎?啥時候能再回來?

教學不好的反而可以到好學校,這合理嗎?會不會來了就不走了?

如果一個教師與校領導有矛盾,被踢出這個學校,以縣管校聘的名義,可能學校的人都清楚,但這位教師有申訴的機會嗎?


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教師在從業前都是有教學資格證的,都已經具備了教書育人的資格。一個學校再好,也會有最後一名,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一個學校再差,也會有第一名,無論老師還是學生。

不管是「末位淘汰」還是為了教育資源平衡,對一部分老師來說都是很不公平的,每個人都需要一個相對固定的工作環境,安居才能樂業,教師自然更不能例外。

相關焦點

  • 教師「縣管校聘」切莫變成「末位淘汰」或強制輪崗
    2020年暑假期間,全國各地中小學校陸續開始實施教師「縣管校聘」改革,各地的教師「縣管校聘」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關於教師「縣管校聘」的「好消息」不斷傳出,改革形勢一片大好,教師「縣管校聘」改革真的能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學校的均衡發展嗎?
  • 過去末位淘汰,現在縣管校聘,無論怎樣,都要真正有利於教育
    二十多年前,我們當地對教師實行末位淘汰。每個學年終了,學校都要給考核教師,排名末尾的上報給教育局,下個學期淘汰到下一級學校任教。後來末位淘汰改稱分流,淘汰也好,分流也罷,一句話,幹得不好的,調到下一級學校去。記得有一年我們學校一下子淘汰出去十多名,全部分流到了鄉村小學。和我一塊共事近十年的一位中年教師淘汰到家門口的一所鄉村小學,一直到退休。
  • 變味的「縣管校聘」:教師末位淘汰,心靈找不到歸宿
    ,說他們學校昨天舉行了一場全校教師參加的縣管校聘競聘演講會,50多位老師(50歲以上老師除外)輪流上臺演講,歷時一個上午,競爭異常激烈。眾所周知,對於義務教育階段,師資力量分布不均衡,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國家提出縣管校聘的改革措施。何為「縣管校聘」?通俗地講,就是今後教師將不只屬於哪一所具體的學校,而是隸屬於教育局的教育系統人。
  • 打扮成縣管校聘的「末位淘汰」,讓教師職業失去了最後一個優勢
    面對縣管校聘,這類經常喜歡提意見的教師首當其衝。還有一類教師受到影響,那就是面對學校安排,猶豫彷徨最終還是抹不開面子,為自己的正當利益和校領導。還有一類老師就是和校領導走得比較遠的人。雖然學校也是經歷了各種打分,各種評選,擁有最終決定權的依然是校長,當大家看到公布的名單時,有些事情自然一目了然。
  • 實施教師「縣管校聘」,好「經」莫念歪
    根據《2020中央一號文件》精神,2020年全面推行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縣管校聘」,教師「縣管校聘」改革的目的是什麼?「末位淘汰」機制是否與教師「縣管校聘」改革目的背道而馳?實施教師「縣管校聘」要注意哪些問題?
  • 「縣管校聘」不能變成「校聘縣不管」!
    「縣管校聘」的文件要求是這樣的:2020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面推行「縣管校聘」。縣管校聘是指全體公辦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和校長全部都實行縣級政府統一管理,特別是統一定期強制流動到縣域內的義務教育學校,從而將教師和校長從過去的某學校的「學校人」改變為縣義務教育系統的「系統人」,讓名師能人在各級學校相互流動,以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發展。
  • 「縣管校聘」的鯰魚效應
    □林超連 「縣管校聘」來了!確鑿無疑,而且來得還有些迅猛。 8月10日,南安市2020年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會召開,包括南安一中在內的5所中學及第二小學在內的5所小學將在8月率先啟動改革試點工作。
  • 縣管校聘真的是末位淘汰嗎?一起來看看教師怎麼說
    最近小編發現了一個新名詞「縣管校聘」,很多人不理解什麼意思,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說說!什麼是縣管校聘?「縣管校聘」是指全體公辦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和校長全部都實行縣級政府統一管理,特別是統一定期強制流動到縣域內的義務教育學校,從而將教師和校長從過去的某學校的「學校人」改變為縣義務教育系統的「系統人」。
  • 有人認為縣管校聘弊大於利,應暫緩全國推行!專家:正在優化
    縣管校聘作為當下義務教育階段最熱門的話題,網友們一直爭論不休。有的人認為縣管校聘的初衷是使教育資源更加均衡,結果一定是好的,值得全國範圍內推廣;有的人則認為縣管校聘從試點反饋結果來看,已經出現了不少問題,更有人大代表指出,縣管校聘弊大於利,應暫緩全國推行。
  • 由教師「縣管校聘」改革說開去
    之前,教師工作給人的主要印象是穩定;而今,隨著「縣管校聘」改革的深入推進,末位淘汰制和輪崗制將打破這種「穩定」。按官方的說法,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是教師「縣管校聘」改革的主因。其本質含義是指全體公辦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和校長全部都實行縣級政府統一管理,特別是統一定期強制流動到縣域內的義務教育學校,從而將教師和校長從過去的某學校的「學校人」改變為縣義務教育系統的「系統人」。
  • 縣管校聘,是城鄉均衡發展,而不是末尾淘汰
    縣管校聘,是城鄉均衡發展,而不是末尾淘汰。唉,本來我不想說這個話題,可是網上這個話題太多了,我不由地也想說幾句。縣管校聘的目的就是要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又紅又專的人才。這是戰略層面的目標。這個戰略層面的目標的實現有誰來管呢?我想誰制定的這一政策,就有誰來管,而且要負責到底!那負什麼責呢?因為教育是百年大計,容不得半點閃失,而且只能成功,不能失敗。你說,制定者應該負有什麼樣的責任!
  • 實施縣管校聘,應滿足兩個條件,才能更加合理。
    縣管校聘是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重大舉措,是頂層設計,基層所要做的,是制定合理方案,有序推進。縣管校聘,不是末位淘汰,而是促進交流。方案一要具有客觀性,二要具有全面性。縣管校聘,要嚴謹細緻,要避免教師人人自危,也要避免教師間矛盾叢叢。一、縣管校聘的周期。根據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是6、3、3學制,所以,聘用周期以6年為宜。
  • 老實人對縣管校聘的期待
    教育基層永遠都是負責任的人最累,因為他們想著的事情多,處理問題多;那些不負責任不真心從教的人卻沒有累的煩惱,他們對問題不去思考,不去處理,不負責任也在一樣過日子。是不是總是老實人吃虧,能幹的人吃虧呢?近來很多人都在擔心縣管校聘,其實最應該害怕的應該是那些不負責任不真心教學的人,而不是學校裡那些老實人和負責任教學的人。這次不應該讓能幹的老實人吃虧!
  • "縣管校聘",有哪些後遺症
    縣管校聘,在我們這,已經實行幾年了,顯而易見,有些成效,從面上理解就是:教師實行「縣管校聘」,是打破」大鍋飯,鐵飯碗」,引入競爭機制的有力措施,能在幹部,職工中形成能上能下,能進能出,優勝劣汰的用人機制,是有能力有責任心的優秀教師能夠充分發揮才幹和潛力,使那些不思進取,混日子的教師產生危機感。
  • 「望周知」看起來很好的縣管校聘,其實就是變相打破教師的鐵飯碗
    文 |小陳教育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縣管校聘是什麼?有很多不是老師的人可能不了解縣管校聘是什麼?所以忙到最後,好位置、優秀教師出不來,沒位置、沒資源的老師進不去,縣管校聘到最後也只是走一個過場。
  • 縣管校聘,如何讓優秀教師流動起來?應有正面激勵措施
    縣管校聘,要想真正實現促進教育均衡的目的,縣域教育管理部門應思考:如何調動教師主動交流的積極性?這也應是教育努力的方向。這個暑假,隨著縣管校聘的全面推開,這個話題也引起了各地教師的爭議。縣管校聘,現在只有一個大體的框架,具體怎樣實施,各地各校可能都有不同評價標準和做法。
  • 各地「縣管校聘」如火如荼,這類政策是否違背了教育部的初衷?
    隨著2020年暑假的到來,各省市的「縣管校聘」也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因為在2020年初的時候,教育部就發布重要通知:各級各類教育部門,2020年要全面實行「縣管校聘」政策,切實通過「縣管校聘」政策,促進各地區教師之間的流動,均衡各地區的師資力量!
  • 「縣管校聘」不能一味地打破,更應讓教師走入新的「心理舒適區」
    按照「縣管校聘」的政策,實行「縣管校聘」就是要打破傳統的「學校人」的身份,變成縣區內的「系統人」,並通過「上崗必競、三級競聘」等方式,讓老師能上能下,完善了教師退出機制。由此可見,「縣管校聘」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教師的「心理舒適區」。難怪在具體落實「縣管校聘」的過程中,老師們感覺到擔心和憂慮。
  • 「縣管校聘」在鄉村學校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和思考
    「縣管校聘」從去年年底就像在鄉村教育的陣地中投了一顆原子彈似的,將鄉村教育這一方淨水給攪渾了,各地「縣管校聘」被炒作的沸沸揚揚,有喜有憂,喜憂參半,有人唱讚歌,又有人唱反調。那麼什麼是「縣管校聘」呢?「縣管校聘」的實施對農村學校教育的教師帶來那些衝擊呢?縣管校聘的執行中還存在那些問題呢?
  • 2020年,義務教育推行「縣管校聘」,這類老師被淘汰的可能性最大
    國務院發布了2020年一號文件,其中有一條引發教師的強烈關注:2020年將全年推行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縣管校聘」。雖然,很多地方已經試點了多年,教育部門也多次強調要實行「縣管校聘」,但是這一次,「狼」真的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