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8月20日訊 杭州濱江區的西興鎮,在你眼中也許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平凡小鎮,可是你知道麼,在古代,這個錢塘江南岸的小鎮卻是名噪一時的交通樞紐,更是商賈聚集的富庶之地。
如今,西興老街的一處處歷史建築通過歷史建築保護修繕工程,正逐步恢復昔日的建築風貌。日前,經杭州市、區兩級歷保部門的共同努力,街內的楊宅、俞任元過塘行兩處建築保護修繕項目正式完工。
踏著腳下的青石板,走進兩幢獨具江南水鄉韻味的老宅,被周圍高樓大廈圍繞的老街仿若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遺世而瀟灑地存在著。
兩處過塘行老宅
一處精緻一處大氣
西興老街,以官河為界,分為上大街和下大街。被老房子夾在中間的老街,為上大街。官河對岸的(也即現在的官河路),叫下大街。
位於上大街上的楊宅,為兩進式磚木結構的傳統民居。走進老宅,踏上院落裡的青石板,環顧四周,江南韻味的精緻撲面而來。院落至今保持得很完整,前院與後院以一道磚牆分隔,牆基、石門框、地面均以石板鋪砌。老宅子南北各有一扇大門,南門規模較大,北門兩扇大木門上還保存著原配的門鬥。老宅的精緻體現在許多細節上——屋內的木門上有精緻的人物浮雕,分別刻有「漁、樵、耕、讀」的故事,人物造型、動作栩栩如生。抬頭一看,還能看見保存完整雕刻著精美花紋的牛腿和門龍。
「前些年還經常有人上門來收呢,我們捨不得。」91歲的湯子梅和98歲的老伴,1948年搬進這幢老宅,一開始是租,後來就買下了。在這裡住了大半輩子的老人說,這房子具體有多少年歲,自己也說不上來,約摸算一算,起碼也有200多年了。
從楊宅的北門出來,跨過官河,沿著官河路走,斜對岸就是俞任元過塘行老宅。
和楊宅的小而精緻相比,俞任元過塘行老宅就要大氣許多,不過,因為經過多次翻修,在建築細節的保留就沒有楊宅那麼完整,現在看起來,房子在清代的風格中還混雜著不少民國風。
俞任元過塘行始建於清末,從一扇雙開的木門進去,院落分為平屋、正房,院內石板鋪地,開闊平整,青瓦蓋頂,屏風山牆。沿官河路的立面的窗戶很有特色,外面的窗戶是西式門套,窗楣上凸雕,青石板窗臺,窗臺下有西式圖案。
杭州市歷史建築保護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西興老街,這兩處老宅都保存較為完整,也頗具有代表性,楊宅更為精緻,而俞任元過塘行則更為大氣。這次的保護修繕,整修了建築外部雜亂管線、檢修加固了牆面屋面與木結構,同時更新改造了水電管線、增設了消防設施,並實行了白蟻防治等一系列工作,在較好地恢復原建築風貌的前提下,提升了房屋安全性。
俞任元過塘行
以前口碑極佳
兩處老宅各有韻味,不過它們卻有一處共通之處,老底子,它們都被統一稱呼為「過塘行」。
什麼是「過塘行」?這是古時一種特殊行業,一般開設於水陸碼頭、交通要道,門面不大,一兩層門面,主要起到貨物中轉的作用,放到現在,用時髦的話講就是「物流中心」。
既然「過塘行」都是開在交通要道處,這裡不得不說一下古時的西興鎮。在那個沒有飛機火車的年代,水路就是高速公路,作為浙東運河起點的西興,自然是水陸要衝。南北的客商、東西的貨物在這裡集中中轉,通過水路,富裕的蕭紹平原上的物產,得以源源不斷北上。俞任元過塘行大門外的官河岸邊,至今還保存著當年小船靠岸的埠頭。
「現在的古塘路其實就是舊時的海塘,以前,古塘路以北就是錢塘江。老底子咱們鎮上最繁華的時候,這老街上一排門面過半都是過塘行,據說最多的時候有70多家。」71歲的俞嶽軍還住在俞任元過塘行老宅裡。作為俞任元的第九代後人,俞嶽軍說,佔地近1畝的俞任元過塘行在當年也算是大戶人家了。俞任元過塘行就是當年祖宗的家業,一直到俞嶽軍的父輩,還經營著過塘行的生意。過塘行的故事,就是聽父輩們口口相傳下來的。
與其他過塘行一樣,這裡既開店販賣貨物,也兼顧倉儲貨運。俞任元過塘行最初多是運山貨,蕭山、諸暨的茶葉、山核桃、黃紙搭上小船走浙東運河運到西興的過塘行,在這裡中轉後再換大船運往北方。等到俞嶽軍父親這一輩,主要運送的貨物變成了食鹽。「那時候已經有浙贛鐵路,江西缺鹽,紹興的食鹽到西興中轉,再通過鐵路運到江西。」俞嶽軍說,運送貨物難免會有損耗,那時候俞家的過塘行損耗率很低,口碑就傳開了:「找父親來運鹽的越來越多。」
「西興街、桐油地」
當年富得地磚上刷桐油
64歲的曹雪榮是土生土長的西興人。他說,直到現在西興鎮還流傳這樣一句口頭禪:「西興街桐油地」。說的是當年西興鎮的富裕繁華,桐油都塗到地磚上去了,地變得十分光亮,富足程度可見一斑。
據《西興鎮志》載:自清末至民國時期,西興共有過塘行72爿(量詞,音同「盤」)半,挑夫、船夫、轎夫、牛車夫等從業人員達千人,成為名震江南的貨物集散中心。西興碼頭上,各路船隻排起的隊伍長達千餘尺,首尾相接,起航靠埠,上客卸貨,晝夜不歇,一派繁忙景象。運河裡舟來纖往,吆喝聲此起彼落,儼然一卷流動的《清明上河圖》。
「當年的西興鎮上雖然有幾十家過塘行,可各自經營的貨物卻各不相同,有運送酒類的、有運送魚苗的、有運送乾貨的等等。」俞嶽軍說,之所以這麼分類也是有講究的,因為過塘行不僅提供運輸,還有倉儲,各地運來的貨物不少要在過塘行裡放上幾天再轉運,這樣如果既運乾貨又運海鮮,就容易串味,導致貨物受損變質。當然,要是某家過塘行給客商服務得好,客商還會介紹同行給這家過塘行。久而久之各家都有了自己專營的貨物,這樣操作還能避免同行之間的惡意競爭。
那時的西興,過塘行遍布。因為往來的客商繁多,為客商提供住宿飲食的旅館、飯店同樣比比皆是,可謂舟車輻輳,萬商雲集。
「要說富裕絕對是西興富,可要說出狀元當官的,那還是隔壁的長河多呀。那時的西興找工作太方便了。」俞嶽軍打趣,也就因為這樣,去上學念書的人特別少,只要有力氣,在鎮上就能找到活幹。
「記得小時候一大早,我還躺在被窩裡呢,就聽到窗外挑夫們在划拳了。那時候他們按照划拳的輸贏來排順序接活,這樣就避免了爭搶。」俞嶽軍說,隨著江沙堆積,錢塘江岸線不停在變。像老早以前,濱江區政府一帶都是錢塘江,但後來沙子堆積,逐漸就變成了陸地。從西興鎮的過塘行再挑貨物到江邊的大船上還是得走好一段路的。所以,當年做挑夫很吃香。
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公路、鐵路逐漸發展起來,貨物運輸更多的依賴於更快更方便的公路鐵路運輸,曾經作為交通樞紐的西興鎮日漸沒落,來往的船隻越來越少。
隨著歲月的流逝,西興老街的繁華,漸漸只存於老人「深深的腦海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