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05 11:28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錢禕 供圖 丁思鍇
丁思鍇 供圖
杭州西興老街歷史悠久。它連接著運河源頭,是當年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時至今日,這裡的古老建築、悠久歷史,又成為大運河杭州段的著名歷史文化遺產點,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參觀者。
「過塘行」,是古時一種特殊的行業,設於水陸碼頭、交通要道,門面不大,大概一兩層門面,主要起到貨物中轉的作用。放眼現在,其實就相當於「物流中心」。
據記載,因為西興過去的「過塘行」生意興隆,各路船隻排起的隊伍長達千餘尺,首尾相接,起航靠埠、上客卸貨,晝夜不歇,一派繁忙景象。
丁思鍇 供圖
運河裡舟來纖往,吆喝聲此起彼落,儼然一幅流動的《清明上河圖》。
晚清長河先賢來又山的詩《西興夜航船》,對此有惟妙惟肖的描繪:上船下船西陵渡,前纖後纖官道路;子夜人家寂靜時,大叫一聲靠塘去。
丁思鍇 供圖
因為晚上也有很多貨物要在「過塘行」卸貨,燈籠必不可少。時間一長,便發展成了著名的西興燈籠。
如今,當人們行走在大運河邊,除了還能看到一些「過塘行」的舊址外,已經很難尋覓到西興物流當年輝煌景象的痕跡。
一座「過塘行」,半部西興史。現在,西興「過塘行」碼頭遺址已經得到很好的保護。「過塘行」的風採不僅屬於過去,也要變成當下的美麗。
丁思鍇 供圖
如今的西興老街,依然恬靜像待字閨中的女子,西興路的喧囂與近在咫尺的地鐵站好像都與它無關。
西興古鎮在歷史上曾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留下過李白、杜甫、白居易、蘇東坡等歷代名家的壯麗詩篇,比如白居易的「煙波盡處一點白,應是西陵古驛臺」;蘇東坡的「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等名句。
如何將這些美麗詩篇中的意境重新呈現出來,與旅遊、節慶、攝影等文化特色結合,全面提升老街的文化價值,促進西興的綜合保護與發展,是當地正在積極思考的問題。在各地大力挖掘打造老街老建築歷史文化的今天,西興老街的保護與發展還應大力推進。
橫跨浙東古運河上石橋,是西興老街重要的交通設施之一。
同樣作為浙江的古鎮,烏鎮、安昌古鎮、塘栖古鎮等都通過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打造特色文化,促進旅遊經濟的發展。
對比其它古鎮,雖然2006年《杭州市西興老街歷史街區保護規劃》就已經出臺,但走在西興老街還會發現不少古蹟有損毀現象,老街整體形象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但是,任何老街的保護和發展都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如何在保護與發展中尋求平衡,需要有更多專家型人才參與其中出謀劃策。
老街修復從來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對西興老街來說,由於老街保護工作開展得遲,臨街早已破敗不堪的房屋,房前屋後布滿的蜘蛛網一樣的電線等,都影響著老街的視覺形象。
不過現在,西興老街的保護和發展已經越來越被人重視,老街自帶的深厚歷史人文底蘊,當洗盡鉛塵後,仍然可以再現昔日的繁華。
【浙江新聞+】
「過塘行」現在的「物流中心」
說起西興老街,用低調而大隱於市形容,很合適。
「過塘行」是一種怎樣的行業?
在現有的文字介紹中,把「過塘行」比作古代的「物流中心」。其實,不僅是「物流中心」,也是「人流中心」和「文化中心」。
據史料稱,「過塘行」最早始於清同治年間,稱「俞天德過塘行」,創始人叫俞謂東,西興人,曾和紅頂商人胡雪巖同在杭州城「信和」錢莊當學徒。據說,當年俞與胡志同道合、情同手足,滿師後,仍交往甚密。胡雪巖在金融業務往來中經常過往西興,在西興碼頭看到了商機。
丁思鍇 供圖
「過塘行」的任務是把浙東南富庶地區出產的物品,轉運到錢塘江以北,重要的物資,比如糧食,一直要運到北京。「過塘行」,在整條水運交通大動脈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
進入「過塘行」後,待「過塘行」的老闆聯繫好船隻,便越過錢塘江的堤塘,不論物或人,都從錢塘江上散去。也有從江上來的人或物,過了塘,通過「過塘行」,沿官河,輸送到浙東地區。
因西興「過塘行」位置特殊,生意紅火時,客來物往,晝夜不歇。最為興隆時期,西興老街上有「過塘行」72爿半,挑夫、船夫、轎夫、牛車夫達千人之多,成為名震江南的貨物集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