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
「不搬不搬,以後還住這個老房子,修修好倒是可以的,」孫勝強擺擺手,順便抽出了一塊半人高的牌匾,「嘉會堂」三個字,已經落了許多灰塵。「知道不?以前我們家,在西興老街排第三,很多人在這塊牌匾下面,喝過茶、談過事,我們祖輩在這裡,住了100多年了。」
孫勝強現在住的房子,叫「孫宅」,前後兩進房,門口還矗立著一塊有杭州市人民政府落款的石碑,表示10年前市政府就認定,這幢房子系「杭州市歷史建築」。
這樣有年份、有價值的建築,在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西興老街很常見——幾乎移步之間,就可以觸摸到被歲月打磨過的古蹟。如今,這個「活著」的古鎮,借勢杭州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計劃,要修葺了。但問題也來了——房,拆不拆?人,搬不搬?——成為古鎮重修前夕,必須審視的現實議題。
手稿裡的西興
千年古鎮原本是什麼樣子的?
今年年初,西興街道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指揮部專門把老街上那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們請了回來,請他們幫忙回憶一下古鎮的「年輪」片段。
70多歲的老人王根生格外認真,帶來了一張自己手繪的西興地圖,一直畫到了民國時期的歷歷過往,似在歲月的長河裡,輕取了一瓢——地圖上,他清晰地註明了北海塘、西陵驛遺址、六眼井等上百個地名。
王根生筆中的西興古鎮,很多地方都完好地保存至今。比如,門牌96號的俞任元過塘行,已成一處被保護的省級文物點。
而提及西興,不能不說過塘行。京杭大運河一路北下,在西興這個地方,越過永興閘,連接了浙東運河。過塘行的任務,就是把浙東南富庶地區出產的物品,轉運到錢塘江以北。重要的物資,比如糧食,一直要運到北京。
之前有人說,「西興七十二爿半過塘行」,在整條中國運河大動脈上,這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有起承轉合的作用。
當年過塘行生意紅火時,客來物往,竟晝夜不歇。晚清來又山《西興夜航船》一詩寫道:「上船下船西陵渡,前纖後纖官道路。子夜人家寂靜時,大叫一聲靠塘去。」
不過,這種賦予西興南來北往的喧囂繁華,隨著過塘行這個行業的日漸式微,最後還是慢慢冷去,如今僅停留在紙上,以及老人們的記憶裡。
老宅舊民
孫勝強不捨得搬出老宅。
他說祖輩都住在這裡,這裡還有著他們家的榮光。他說,他家當年在七十二爿半過塘行中,排名第三,「現在還留著的這塊匾,就是個明證。」
前幾天下雨時候,雨水斜斜地飄進天井,又順著上百年的青石板流淌走,這種江南民居的生活景致,現在在杭州並不多見,卻煞是好看。
但老宅有老宅的煩惱,前幾年要修衛生間、要修廚房,要麼加在天井裡,要麼加在廳堂裡,皎白的油漆,和之前泛黃的牆壁、雕花的窗臺以及黑色的門柱,多少有些不搭調。
西興街道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顏新龍說,這個房子,去年他們已經修過了,因為是歷史建築,平時維護起來,也更加小心。
孫勝強也佐證了這種說法,「市裡文保所的人,每個月都會來一趟,但我們就想住在這裡,不想搬走了。」
古鎮復興計劃
4年前,西興古鎮入口處,豎起了中國大運河遺產區的界樁。
在杭州成為「雙世遺」城市之後,這個還在主城區的原生態古鎮,一直吸引遊客紛至沓來。即便在雨天,還有許多遊客騎著各色單車,在古鎮的青石板路上輕快地閃過,留下一串清脆的鈴聲。
而事實上,仍有700多戶人家,枕水而居在這個地方,甚至還有人在臨水的河埠頭,安了一道小鐵皮門。有些裸著的河埠頭,盆盆罐罐裡種滿了花花草草,雖然空間狹小,擺放卻十分齊整,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西興街道副書記俞煒忠說,「我們現在正進行一個前期的調研,哪些違法建築該拆,哪些歷史建築該留,都會作一個系統的評估,同時還請了復旦大學等專業機構,正在做一個系統的古鎮規劃。從現在的立項來看,這個項目的改造資金將達到20多億元。」
就在去年,西興街道還在古鎮外圍,新開闢了8個停車場,用於解決這塊區域停車難的問題。不過,現在看來,這種改造僅是古鎮復興計劃的一個開端,「我們會讓西興古鎮,真正成為一個有煙火氣的、活著的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