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應邀往漳州龍海朋友家做客。朋友家住海澄九龍江畔,從客廳落地窗看出去,廣袤的漳州平原和奔流的九龍江就在眼底。眼前這片熱土,就是歷史上曾經一度繁華的漳州月港所在地。聊起月港,朋友說附近還保存有一個月港古鎮,午飯過後,我們就前往探訪。
漳州月港位於今龍海市海澄鎮九龍江入海處,因其港道「一水中塹,環繞如偃月」,故稱為月港。15世紀末期至17世紀中期,隨著我國東西沿海對外貿易的發展,月港一度成了「海舶鱗集,商賈鹹聚」的外貿商港,與漢、唐時期的福州甘棠港,宋、元時期的泉州後渚港和清代的廈門港,並稱為福建的「四大商港」。
1567年,大明隆慶帝登基決定推行新政。福建巡撫涂澤民希望「除販夷之律」,為海上的貿易活動開啟綠燈,允許當時船商巨賈「準販東西二洋」貨物。最初選擇詔安梅嶺作為開放大明海關,後改於海澄。從此月港成為明朝唯一合法的海上貿易始發港。
月港水陸交通便利,經濟腹地廣闊,不僅包括九龍江流域,還延伸至汀州、贛南、湘南以及閩北、浙江、江淮等地。腹內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盛產糧食,水果,素有魚米花果之鄉的美譽。經濟作物甘蔗、水果、木棉、菸草、茶葉、花生等馳名中外。當時漳州紡織業發達,天鵝絨、漳紗、漳緞、漳絨等暢銷國內外市場。其他的如鐵銅器、牙雕等手工藝品也是外貿重要商品。
明末清初,鄭成功父子與清軍在閩南沿海對峙拉鋸,爭戰近四十年,戰火殃及月港。清廷為扼制鄭氏,在沿海實行「遷界」。海澄一帶劃為「棄土」,繁華的月港航運商貿一時蕭條。歷史有明一代的古月港,到了清代,被廈門港起而代之。
月港古鎮安靜地臥在九龍江畔,道路邊是一座觀音亭牌坊,穿過一個小廣場就是觀音亭,閩南民間對神祇的信仰非常普遍,每個村莊都有大大小小的寺廟,但寺廟以亭為名還是比較罕見的。觀音亭背後一個閩南紅磚古厝的小院子上掛著「月港海絲館「」的牌匾,展館不大,內容卻很豐富,圖文並茂講述著月港的歷史衍變。廳堂上懸掛著大明第一港的牌匾,如果不了解歷史,似乎很難把這麼煊赫的稱呼和眼前小小的村鎮聯繫起來。當然,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一站的月港古鎮也倍加受到重視,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展館大門之外,一條石板老街靜謐悠長,歷史的足跡在這裡存留。這是一條長約千米的臨江古街,與九龍江畔的月港碼頭平行,現存街面古店鋪約40餘間,建築多為土木結構。較為奇特的是家家大門門楣上都有石碑,刻著「潁川衍派」「江夏」等字樣,應是自家宗門源流;每家門前整齊地懸掛一個竹製的屏風,上書「各外春風」等詞語,成為古街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古街上當然也少不了眾多的寺廟。雖然規模甚小,但多建築精美,香火不斷。甚至在窄窄的巷子上也要因地制宜建一座空中樓閣,供奉居民心目中的神祇。午後的街道靜謐安詳,除了幾位本地居民坐在巷子或寺廟門前輕聲談天,就是零星的幾個遊客東張西顧,偶爾與挑著青菜沿街叫賣的農婦擦肩而過。今日月港,依舊是氣息氤氳,滿滿的人間煙火。
古街盡頭是一處溪流與九龍江的交匯口,當年此處河道密布,大大小小的船隻在水道上穿梭。時至今日,對岸現代化的船舶工廠鱗次櫛比,而古街上卻還有一間傳統的木船作坊,古香古色矗立於清波之上,作為一段歷史被保留。
九龍江畔蘆葦叢生,觀光木棧道逶迤其上,盡攬細細清風,看江上舟楫往來。當年的港市遺址,今仍依稀可見。江岸一裡多的古港口,還能見到7個古碼頭。在不到一公裡的江岸線,密密麻麻的分布著七個碼頭可見當年月港的繁榮,令人感嘆世事白雲蒼狗。
高樓俯瞰九龍江風光
觀音亭
月港海絲館
月港古街街景
古街的寺廟和月港船廠
古碼頭遺址
九龍江風光